• 当前位置:首页 爱情片 布鲁克林

    布鲁克林

    评分:
    0.0很差

    分类:爱情片英国2015

    主演:西尔莎·罗南,多姆纳尔·格里森,艾莫里·科恩,吉姆·布劳德本特,朱丽·沃特斯,艾米莉·理查兹,迈克尔·泽根,保利诺·努内斯,诺拉简·努恩,艾瑞卡·罗森鲍姆,詹·穆瑞,伊芙·麦凯林,安妮·尼·莫瑞,泰德·麦克马洪,杰西卡·帕尔,菲奥娜·格拉斯科特,布里德·布伦南,艾琳·奥希金斯,彼得·坎皮恩,伊娃·柏西斯托 

    导演:约翰·克劳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三千年的思念

    • 更新HD

      攻略陛下100次

    • HD中字

      灰姑娘之舞动奇迹

    • HD中字版

      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

    • HD中字

      杀人者唐斩

    • HD

      不是你不爱你

    • HD中字

      志明与春娇

    • HD

      红鞋子和七个小矮人

     剧照

    布鲁克林 剧照 NO.1布鲁克林 剧照 NO.2布鲁克林 剧照 NO.3布鲁克林 剧照 NO.4布鲁克林 剧照 NO.5布鲁克林 剧照 NO.6布鲁克林 剧照 NO.16布鲁克林 剧照 NO.17布鲁克林 剧照 NO.18布鲁克林 剧照 NO.19布鲁克林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艾莉丝(西尔莎·罗南 Saoirse Ronan 饰)离开了故乡,离开了母亲和姐姐,前往美国寻找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未来。在神父弗雷德(吉姆·布劳德本特 Jim Broadbent 饰)的帮助下,艾莉丝成为了一名售货员,出色的表现和不懈的努力让她成功获得了主管弗蒂尼(杰西卡·派尔 Jessica Paré 饰)的认可和肯定。之后,艾莉丝结识了名为托尼(艾莫里·科恩 Emory Cohen 饰)男孩,两人之间碰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一场意外让艾莉丝重回故乡,很快,母亲的种种举动使她察觉,母亲希望自己留在这里,留在她的身边。在母亲的介绍之下,艾莉丝结识了善良的吉姆(多姆纳尔·格里森 Domhnall Gleeson 饰),并且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前,艾莉丝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长篇影评

     1 ) 小说与电影:一份分析报告

    一、结构与布局

    1.在小说开始,科尔姆•托宾“详尽”描写了这个爱尔兰小镇的生活,虽然他的写法非常简单( “自由间接问题+对话”),没有过多去描写风土人情,但他细腻的文笔为我们延伸了某些感官,读者好似也曾在那些街道、店铺和居室内留下过身影。

    电影省去了这些按理说非常需要的背景,开始便是一个动作:艾丽丝将要去美国,向凯莉小姐辞职。而在小说中,艾丽丝做出这个决定经过了长时间的纠结。

    2.小说开头,有一段非常重要的伏笔,为之后艾丽丝与吉姆的爱恋埋下了伏笔。艾丽丝陪同女友去参加一次舞会,认定吉姆会邀请他跳舞,但事实上并没有。这个伏笔对于理解艾丽丝从美国回来,为何会陷入与吉姆的恋情将有巨大作用。

    但很可惜,电影将其删去了。故而,导致在电影最后,观众很难明白艾丽丝既然已经在美国结婚了,为何还与吉姆发展恋情。

    3.小说留给艾丽丝再次回归爱尔兰的篇幅其实只有40页,约占1/5;但电影差不多用了1/3的篇幅来讲艾丽丝回到爱尔兰的这段生活。事实上,不只篇幅延长了,而且加了一个“意图明显”的结尾:再次前往美国的渡轮上,艾丽丝向另一位第一次前往美国的爱尔兰姑娘传授经验。

    分析:以上三点改动实可理解。因为电影需要通过动作来推动剧情发展,尤其是保留那些将带给观众情感冲击力的剧烈动作(如离别),尤为需要。同时,影像也很难将一种情调、氛围赋予故事,背景的描绘则需要花去很多时间,这是电影所不允许的(而电视剧可以做到)。至于最后将片段扩展,无非是为了结尾艾丽丝回到托尼身边显得“更动人、更合理”。

    二、情感与形象

    1. 科尔姆•托宾通过“自由间接问题+对话”的写法,使得语调在某种程度上既在人物之外、又在人物之内,这使得小说浸润着一种淡淡的情绪(想想伍尔夫的小说)。虽然电影要还原这种语感,太难(需要克莱尔•德尼式的感觉影像),但让人诟病的是,《布鲁克林》陷入偶像剧般的过度抒情中:想想艾丽丝在前往美国的渡轮甲板上,影像使用的柔光,让场景看起来很假;还有电影中使用的抒情味很浓的弦乐,旨在感染观众情绪,但其实用一些节奏感明快的鼓点会更好(如很多英剧中使用的,如《卡罗尔》的配乐)。

    2. 正因为“自由间接问题+对话”的写法,小说因而产生一个悖论:也即作为女主角的艾丽丝虽然着墨最多,但却是形象最为模糊的一位;相反,围绕在艾丽丝周围的人物虽然只有简单几个动作、几句话,形象却个个鲜明。
    (扩展阅读:叙述悖论"http://book.douban.com/review/7701245/")

    电影中的情形正好相反。由西尔莎•罗南饰演的女主角形象是鲜明的,电影正是围绕她展开的;但那些周边配角却只能偶尔瞥见身影。这一方面是电影本身特质所致,同样也反映出导演水准。

    3.正如上条所言,小说中的艾丽丝其实是一位内向、情感细腻、又未经太多市面的小女生。相反,西尔莎•罗南棱角过于鲜明的脸已经破坏了这份想象,虽然电影中的艾丽丝有时也会怕生(初到美国),但基本上是一个外向的人(如一开始的“直接”辞职,小说中则有长段的描写来刻画她的犹豫;对托尼求爱的主动接受、性爱的发起者等)。这种转变当然可以看成是导演出于自身创作的诉求,但撇开原著不谈,电影所塑造出的这位女性形象其实是淡薄的。观众需要借助的是一些外在手段(比如别离、死亡等动情时刻+煽情的配乐)来感受角色的情绪,以获致一个完整形象。

    4.问题就此而来。电影中人物的形象,是否可以直接通过表演形成?一些杰出的电影已经帮我们做出解答。在法哈蒂与达内兄弟的电影中,人物的象形只有很小一部分是由演员演技完成,更多的已经在故事的情境中形成。比如法哈蒂的电影中,人物形象往往通过陷入的两难抉择形成。
    (扩展阅读:表演悖论"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688226/")

    三、小说与电影

    小说与电影有着不同的运作方式,欣赏方式自然也不同。一个不断将影像比对文字的观众,无法对电影获得真切的体验。“忠实原著”的说法不仅是对原著小说,也是对电影艺术的侮辱。电影显然有更大的用武之地。只有当我们看不见一部电影的创造价值之时,我们才该回过头去将其与原著对比,看看它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而这,应当作为对《布鲁克林》这部电影的正当举动。

     2 ) 醉里既知身是客,直把他乡作故乡

    兴许是爱了《绯闻女孩》很多年的缘故,乍一看布鲁克林这个标题自然而然地以为片中与之相对的,说的应该是来自布鲁克林和曼哈顿之间相爱相杀的故事。再加上豆瓣剧情简介语焉不详,一早燃起的“GG”八卦之魂在愣是在本片浓郁的爱尔兰之风里被撞击得支离破碎。

    故乡是一杯浓茶,轻咂一口,浓香溢齿,却苦涩盈腮。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恰好幸运地出生在实现自己人生理想之所在地,也由此方才会生出古今中外那么多“淘金梦”以及当今的说法——“国家梦”。

    尖酸刻薄、势利粗蛮的老板娘凯莉是故乡的某种邻里街坊的缩影。他们年事已高到恰好可以倚老卖老,或已不再需要那追寻未知远方的梦想。他们谙熟本地人情,亦认为自己理所当然是对本地人情风俗最有发言权的人。他们说,呵,你也要去远方?你可怜的姐姐要负担起养家的责任啦,还有你那可怜的妈妈……这个国家追逐“美国梦”的人越来越多,被“丢下”的总是母亲……言之在理,却听来心酸。幸好还有亲人,有为了支持我们去远方打拼从不计较自己将要付出多少努力的家人:

    姐姐说,在故乡我可以为你买一辈子的衣服,我愿意这样做的。但是在故乡我却买不起一个你想要的未来,这是我送你离开的原因。

    当故乡成为不了支撑一个年轻人自我的支点,那么它就会变成你追寻远方的起点,变成临别时,姐姐满面热泪不断挥舞的双手;变成母亲不愿加剧精神负担的提前转身。


    故乡是一把沉重的心锁,它牢牢锁住了每一颗游子的拳拳之心。

    不管我身在何处,无论深处顺境或逆境,但我知道我的不快乐关乎于你。因为我是个后知后觉的反射弧奇长之人,曾经的我一度以为“乡愁”与我无关。我只知道在远方求学的时候时常念着旧时同窗的好。终于不用被各种限制在外就餐之后竟奇怪地发现再美味的异乡珍馐也不及家里的普通菜肴……我也记得母亲来看我临走时,自己不知为什么借口要开课了提前离席的仓促。害怕告别,所以不想告别。影片里看到这些细腻刻画,唤醒许多旧时回忆。这一次读懂了女主的淡蓝色眼睛里的忧郁,也读懂了过去和曾经的自己。


    故乡是一盏明灯,它照亮我们勇敢前行的路。

    影片中有很多动人的声音,如提琴和钢琴协奏的纯音乐主题背景;如特殊又可爱的爱尔兰口音;亦如时常贯穿影片情节的来自故乡的姐姐满是关怀和思念的温暖书信……但全片最令人动容的声音当属一段来自老者的爱尔兰式动人独唱。身在他乡偶遇乡亲的喜悦,未曾离乡的人不会明白。看似服务老者的圣诞善行,对于女主来说又何尝不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呢。我们一如曾经的他们,因为这座城市需要,所以我们留在这里。也许这一留就是一辈子,架桥修路……尽自己能及的贡献。女主问“他们为什么没有回爱尔兰?”要回去吗?回得去么?没有人能给出明确的答案。而走好当下的路是来自故乡的希冀和源动力。于是她认真工作,认真学习,有了目标,获得尊重。

    其实很久以后的我才明白,身在他乡初时最缺乏的那份安全感,或许并不纯粹来源于缺乏认同,而是归属感。当我们足够努力到获取异乡认可的那一天,就是我们成功融入的那一天。


    故乡,或许小到只是一枚烙印,但它深深地刻进我们的骨骼和灵魂。

    浅薄之人以你的故乡来定义你,而睿智之人以你定义你的故乡。这是我在离乡多年来关乎世情的一点小小感慨。影片里那个知事尚浅的意大利小男孩肆无忌惮的“叫嚣着”我不喜欢爱尔兰人我们全家都不喜欢爱尔兰人。童言无忌。此时的女主角已不再是初时那个略带羞怯和土气的爱尔兰小女孩了,她已经融入了新的生活,她已经有了人生的方向而且稳步前行。她自信宽容地积极生活博得了本地人的青睐。而这一切,善良、聪颖、良好的家教修养正源于故乡的烙印——家庭的一脉传承。理所当然地,她也征服了热情可爱的意大利小伙儿和他本不喜欢爱尔兰人的家庭,收获了爱情。

    我也时常想,如果我终究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我知道那与我的故乡有脱不开的渊源。不管我在哪里收获喜悦,我知道给我深切影响的故乡无可替代。


    故乡,终究会大到成为你绕不过去的一项重大抉择。

    身在他乡,最欣喜是获得家中讯息闻得家中一切安好;最不能承受,亦是来自故乡的噩耗。不知道有多少人经历过这样的生离死别。以为已经融入他乡,貌似离故乡渐行渐远之时,才发现一转身,家就在你眼前。

    女主回爱尔兰的这一段从爱情角度看(篇幅还不小)确有三心二意之嫌。但从故乡他乡的矛盾角度看无论是上世纪50年代还是今日,一直重复发生。当曾经不起眼的平凡小女孩儿在他乡找到自我,华丽转身之后,这个来自布鲁克林的小天鹅的光辉于故乡人看来也丝毫不亚于曼哈顿的名流千金。曾经不敢奢望的酒馆继承人来了,不仅多金且英俊迷人。这看起来很现实,但更现实的是,母亲需要她,家需要她,故乡需要她留下来。

    “田园将芜胡不归?”抑或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短不过七字诗句,却绵亘于一生的亲情。同为女儿,永远难以忘记和释怀的是女主母亲那一句“你走吧,你走之后,我的身边再无人了”我不知道如果是我在那个年代该如何抉择,这是一个残酷的论题。

    女主再次离开时,她可以以义正言辞的态度这样与凯莉女士对峙了“我竟忘了这小镇原来的模样”独在异乡为异客,但当我们改变了自己回到故乡,谁又能确定身为何处之客呢。醉里既知身是客,直把他乡作故乡,这会是一种选择。

     
    P.S.独挑大梁的女主小姑娘年纪很轻,表现很不错,胖胖的,很贴合爱尔兰小姑娘的形象。她给我的感觉让我想到金铭,都是很有灵气气质又让人舒服的女孩儿。

     3 ) 恶毒的杂货店老太婆送上了神助攻,女主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当你再次回到那个你曾经厌恶的闭塞的小镇,你接替了姐姐体面的工作,遇到了一个体面的追求者,小镇上所有人看你的眼光都不一样了,你不可避免地有了一种幻觉——我可以在这儿拥有和布鲁克林一样有希望的生活,甚至是更好的生活。直到和那个刻薄的杂货店老太婆相遇,她三言两语就击碎你的幻想,原来这个小镇没有变,它的美好和丑恶都没有变,变的是你自己。你不一样了,你已经逃出来了,所以无法再回去了。请感谢那个恶毒的老太婆,是她拯救了你的人生。

    人生从来都不是轻而易举,选择什么就会失去什么。但时间是公平的,你把时间花在哪儿,哪里就开出花来。

     4 ) 乡愁是一张船票,可买到也回不去了

    首先,在2015年,特别是年尾,女性题材复古风大行其道。时尚界那边大刮复古风,阔腿裤麂皮裙小丝带潮到烂大街。电影界,去年奥斯卡得最佳女配的Patricia Arquette获奖说好莱坞应该在薪酬上男女平等,梅姨拍手称好;索尼事件揭露大表姐的薪酬比同组男主演低很多,大表姐也公开表示对此不满,而又有很多外界声音质疑好莱坞女性挑大梁电影的匮乏。于是应声而出,年底就有了下面的一串影片占满影院的海报栏

    <图片13>

    本片简直是为罗南妹子量身定做的。罗南妹子父母是爱尔兰人,她在纽约出生,三岁随父母返回爱尔兰至长大成人。据说本片开始想找隔壁carol的rooney mara主演,而且开始筹备拍片是罗南妹子岁数不够,还好这片子一直拖着拍不了,rooney不演了,罗南妹子岁数也够了,大家皆大欢喜。

    看完觉得本片的人物都太nice了,除了商店老太婆,每一个人都超级善良热情。不说姐姐rose是个超级漂亮温柔的圣母,牧师像亲爹一样的出钱出力,意大利小哥长相轻浮却踏实努力一往情深,房东看起来凶巴巴的却热心正直,连看起来很bitchy难搞的船上室友,布鲁克林房客和百货商店上司其实人!超!级!好!当然可以说移民在美国互帮互助,或者老好人eilis人缘好,但看了这片真是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人间自有大好人啊。

    有些人不太喜欢后半段,觉得作为已婚妇女的eilis回到家乡还和jim打得火热有点渣。我觉得首先eilis是个老好人,逆来顺受,内敛少言。所以她开始乖乖的给丧心病狂的势利眼商店老太婆打工,也没半点顶撞怨言;意大利小哥向她表白她也无所适从,思考了几天才认真的回话;让她带新姑娘去跳舞虽然不情愿也答应下来。而老好人一般最大的缺点就是犹豫不决。再次回到爱尔兰时,虽然她计划返回美国,但担心母亲的状况,其实一直在说服自己留下来。因为现在也没有什么离开的理由,原来没工作没对象,现在一下子都有了。所以她一直在犹豫。而且游子归乡,全是不真实感,就像eilis说的,“i dunno what is my home”,所以也没有强烈的“我是已婚妇女”的道德感。要不是商店老太婆使坏,我估计jim跪下求婚她可能才会定下主意把jim拒了然后回纽约。

    回到影片本身,整个电影随着eilis的成长和改变在很多细节上也有呼应。开始在爱尔兰,总体色调灰暗,eilis不施粉黛,穿的也毫无生气
    <图片6>

    来到美国之后,因为想家愁容满面,但用光明亮很多。
    <图片7>

    谈恋爱生活步入正轨以后,妆容精致,虽然穿的还是深绿色,但端庄中有几分活泼,脸上也有层幸福的光晕


    而再次回到爱尔兰,虽然伤心,但心怀希望,所以光线也十分明亮,穿衣也是活泼的鹅黄色。


    最后再次乘上开往美国的船,从容成熟,又有着eilis的朴质柔和感觉


    一个细节是这次她在船上,遇到了一个与她当初情景相似的妹子,慌慌张张,又紧张又兴奋又土气。


    虽然影片没有篇幅来描述,看妹子的打扮(口红颜色和eilis一样)应该eilis也像当初她的船上室友帮她一样,热心的帮了这个新来的女孩。
    <图片11>

    演员方面,不得不提小黄毛Domhnall gleeson真会挑戏啊,最近几年出演的荒野猎人,星战,机械姬,到之前一点的黑镜,frank,about time都口碑佳作。

    看前半段的时候我哭了好几次次,那种少小离家一个人不知所措,过海关时的不安,一遍一遍读着家里的来信,自己躲在角落默默落泪,家乡的亲人离去而自己却无能为力,回家以后的兴奋和不真实感,还有谈恋爱了以后什么都变美好了,都这么的相似。而你会选择小镇的高富帅,还是大城市的水管工呢?如果高富帅在没背井离乡之前就出现,肯定是直接嫁了,然后过着富足康乐的生活。但如果不是去美国镀了金,高帅富会出现在你家大门口么?而走完这么一遭,还会安于小镇的封闭平淡么?乡愁是一张船票,但有时候可能已经永远都回不去了。

     5 ) 心归何处

    在大皇后区离家很近的地方又发现了一家电影院,于是和好友赶着周二的6刀特价,窝在空荡荡的放映厅里就着免费的咸味爆米花看完了Brooklyn。《泰坦尼克号》里杰克的大喊new york, new york好像还在昨天,50年代繁忙的大西洋上,另一艘船又承载了一位爱尔兰姑娘的美国梦朝纽约进发。

    就像无数小镇姑娘一样,Eilis的生活简单平静同时又缺少激情。没有一技之长,也没有出众的美貌与开朗的性格,Eilis只能为势力刻薄的面包店老板娘工作,就连去跳舞也只能在成双成对的舞者中孤独的默默离场,如此乏味的生活最终让她来到了brooklyn,从一个天真又不善交际的女孩变成了时尚又大方的都市丽人,并且收获了爱情。典型的美国梦剧情。紧接着导演抛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来动摇它。

    从大都会镀过金的女孩子回到家乡,无论是在《萨布里娜》还是在Brooklyn中都光鲜靓丽,散发着与小镇与众不同的魅力信号,体面的工作与高富帅的情人接踵而来。Eilis是如此的幸福,以至于沉沦在家乡的脉脉温情中不想离开,直到刻薄的老板娘的出现提醒了她小镇生活的另一面,平静与安稳的面具之下包含着狭窄的人际圈中狭隘的人性与一成不变的日复一日。所以在灿烂的北美阳光下女主角重新站在了Brooklyn的街头。这里是她选择的家乡。

    我想大概每一个在国外生活过的人都体会过Eilis的纠结,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带来的孤独感与不适应对于生活在东方文化之下的亚洲人而言可能更甚于她。磨合期过去之后都或多或少成为了当地的一份子,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然而内心的归属感究竟如何大概只有本人才能体会。记得一个已经离开纽约回国了的朋友曾经说过,没来的时候总觉得这边像是别人家的饭菜,哪里都好,等到真来了以后反而感觉自己像是在漂着,无比怀念国内的热热闹闹。此心安处是吾乡,即使这座城市汇集了大概地球上各个国家的人以及人类发明出来的一切声色犬马,没有温暖与爱也注定只是生命中的过场。我想如果不是Eilis已经结婚的事实被坏心的老板娘拿来威胁她,那么很有可能Eilis将会留在家乡。人对于熟悉的环境与舒适安稳的生活的渴望之大甚至让Eilis几乎抛弃了远在纽约让她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丈夫。还好有那个邪恶的老板娘,最后她终于想起来了为什么当初自己要离开这里。莫忘初心,对于孤身追求理想的人们来说这几乎是唯一坚持下去的动力。如果活的开心,有谁会愿意吃苦,选择了吃苦的人都是因为她们并不能从现有的生活中得到快乐, 因此带着期望离开,追求理想中的幸福的一丝踪影。Eilis在他乡得到了她曾经渴望的一切,当然这是导演的理想化安排,大部分人都在现实的打磨下不断妥协与继续努力,可是我想她们也许并不遗憾后悔,经历过,成长过,总归有所收获,没有虚度光阴,学会了怎么更开心的生活。

    《定风波》序中苏轼问柔姬,“广南风土,应是不好?” 柔姬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6 ) 写给故乡的情书

    不知道你的家乡是怎样的,有没有倚老卖老自以为是的前辈。总是用刻薄的眼神指责挑剔你的一切。企图用他们的经验圈住你的思维。他们一边趋炎附势拜高踩,一边以为自己一抬眼能看死你一辈子。用他们自身的高度预判你飞翔的能力。在这里的未来,一眼看到底。他们是这个城市昨天的空气,他们监视着你把这种千年不变的味道吃下去传下去。这是家乡让人呆不下去的原因之一。

     

    但是你的家乡也许还是那样的,有熟悉的朋友,有永远默默爱你相信你支持你的人,有牵挂你从未改变的人。不管世界变得如何面目可憎,他们对你的爱和关怀不会因你年老色衰而逝,也不会因你不再耳聪目明而逝。虽然那里的生活平静无波,但是那里的空气总是弥漫着熟悉的味道。你走一步有明了下五十的安稳。就着这安稳,太多人早早结婚生子买房,平凡也平安。他们的今天和父辈的昨天一样平淡无奇波澜不惊。

     

    《布鲁尔林》就是这样一部美少女勇走它乡追求新生活的故事。

     7 ) 选择

    年轻的艾莉丝·莱西(西尔莎·罗南饰)因为家乡工作前景渺茫,离开了她的妈妈(Jane Brennan饰)和姐姐萝丝(Fiona Glascott饰),尽管她们舍不得艾莉丝,但还是支持了她的决定。 艾莉丝到达美国后的房东基欧夫人(朱丽·沃特斯饰)是一个挑剔的女人。通过帮助她定居的当地牧师, 弗勒德神父(吉姆·布劳德本特饰),艾莉丝得到了一份工作,在商店里当售货员。开始的时候举步维艰,但艾莉丝不断努力,慢慢使她的主管Fortini女士(杰西卡·派尔饰)刮目相看。艾莉丝还上夜校进修,在当地大学里学记账,她快速学习进步,希望有一天可以成为一名会计。 在一次社区舞会上,艾莉丝认识了托尼· 费奥雷罗(艾莫里·科恩饰),一个意大利裔的男孩,在做水管工的工作,他们的交往既温柔,又极有教养。但在家庭悲剧的打击下,艾莉丝回到爱尔兰,度过一个短暂的休假。当艾莉丝为参加朋友的婚礼,延长了她的假期,艾莉丝的母亲开始想方设法,让女儿永久性地留下来。她给艾莉丝安排了一些工作的机会,同时极力撮合艾莉丝与一位善良的本地男孩吉姆·法瑞尔(多姆纳尔·格里森饰)。人生的道路被撕裂成了两个方向,一边是她的祖国故乡,一边是她的新生活。同时,一边是她与托尼的恋爱,一边是她对吉姆的好感,艾莉丝必须认清自己的内心,做出最佳的抉择。

     8 ) 乡愁与新生活

    电影《布鲁克林》中有如下几条主要故事线:爱尔兰裔移民在纽约的生活,乡愁与新生活的冲突,爱情。不得不说因为结尾十分钟的剪辑给人仓促结束的感觉,后面两条线表现得虎头蛇尾的,但是这依然是我今年看到的最好看的电影。 考究的服装、音乐、道具 故事时间设定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战后初期。电影中从来没有提到现在是哪一年,可是从爱尔兰商店紧俏的物资供应,舞会音乐和爵士配乐,女士的针织衫过膝裙,加之频频抢镜的尖头内衣,都可以推断出来。 电影原声可以在这里听到 战时的服装过于实用和单调,而战后时尚风卷来,玛丽莲梦露式的性感成为时尚,因而这种凸显女性魅力的尖头胸衣很受时髦女郎青睐。战后流行丰腴身材,我们的西尔莎妹妹在现代眼光中的丰壮身材在当时是很好的。

    尖头胸衣

    惊喜的眼神

    关于有些个让我看了忍俊不禁的道具比如这个上下班打卡器。具体操作办法是上下班各在机器里打一个孔,影片的下一个画面就是插满了考勤卡的墙壁。(其实这个机器现代依旧有,我在日本打工时也用过类似的打卡器。)

    这是个上下班打卡器

    比如这种铜管系统,电影里是收银系统。“现金和购物清单被放在一个铁质容器里,通过店里的管道系统被送到出纳室,在那里清单会被敲上“已支付”的印章,放在容器内,和应找的零钱一起送回来。”另外也会应用在图书馆之类的地方。

    收银系统

    关于爱尔兰移民的血泪史 与我们今天这个宽容并包的时代不同,如今提到爱尔兰,大家可能想到宁静的童话小镇和性感的爱尔兰口音,可是一百年前,爱尔兰给世界(其实也就是西方世界)的印象都是负面的,爱尔兰人酗酒(这个问题当今依旧在)、缺乏教养。 上世纪初在西方世界存在这样一个鄙视链,白人最优,拉丁人斯拉夫人次之,而爱人兰人的地位甚至比不上黑人。 (需要纠正亚洲人的一个广泛性错误观点:欧洲人≠白人) 上世纪初,在美国东海岸,为了争夺地盘与财富,也为了保护自己的族群利益,长期以来白人势力范围、意大利黑帮势力范围、爱尔兰裔黑帮势力范围、黑人势力范围都是剑拔弩张的。关于这些内容有一部非常优秀的影视作品《大西洋帝国》,把虚构的情节与各种20年代的真实风云人物都混在了一起非常好看。 到了我们这部《布鲁克林》的时代,在布鲁克林,爱尔兰裔聚居区已经差不多稳定了一个世纪,大家互相帮助,虽然大部分都在做一些社会下层工作,但是一切都充满希望。与其他种群的冲突依旧在,但是经过二战洗礼已经没有一战之前尖锐。电影里意大利家庭的人精小屁孩说他讨厌爱尔兰人,被爸爸拎着耳朵出去修理了一番。

    每年仍然有大批新爱尔兰移民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源源不断到达美国东海岸。借影片中人物之口,”甚至不知道爱尔兰那里还有没有人了“。

    通过海关 打开希望之门

    剪不断的乡愁与新世界的冲击加上突如其来的爱情 走到全新的大世界里,学习一切新知识,有时倍感孤独,这种故事情节放之四海皆准,无论是上世纪进入美国大熔炉的欧洲年轻人,还是现在的北漂上漂。

    故乡 爱尔兰小镇

    纽约的阳光穿过树梢

    意大利小伙子对这姑娘一见钟情。爱情是战胜乡愁的法宝。爱丽丝因为姐姐过世要回家乡一趟,小伙子不放心地请求她与自己闪婚。闪婚可以是很浪漫的,但是如果是作为离别期间的羁绊与保证,而且又是隐婚,效果堪忧。 姑娘回到爱尔兰小镇,作为见过大世面的又拿了美国会计证书的时髦优秀女郎,颇有衣锦还乡之意,于是如鱼得水,拿到了好工作,送上门来金龟婿。 离开是因为这里没有闪耀的未来,而回来后这里一切都似乎更美好。那个温柔体贴、英俊爽朗的意大利小伙子就好像在异国他乡的浪漫邂逅,在家乡她不需要他。

    这小伙子的笑多风情万种

    其实一见钟情是最原始的冲动,无关任何财富、地位。 姑娘的脑子还是很好的,她也思考为什么吉姆当初没有看上自己,而现在所有人都在恭维自己呢?商店的恶毒老板娘的揭底成了让她看清事实的转折点,她放弃了故乡带来的种种旧的羁绊与诱惑,回归新生活去了。我们都一样,倾向于在不知不觉中把故乡美化,把真实生活中曾经有的流言蜚语与丑陋慢慢淡忘。 再登上远去的轮船的爱丽丝与第一次出海的那个爱丽丝是不同的。

    第一次不安

    第二次坚定而成熟,她身后的迷茫的姑娘就像一年前的她。

    故事的叙述在这里跳跃过快。可是仔细看看影片结束的旁白,你就明白全片的宗旨在于,有一天,你会好好地接受一个与自己的过往无关,然而却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一个人,开始好好的新生活。 就像影片最后几句话说的这样:

    公众号:穆尔登格

     短评

    虐死出国单身狗ToT

    5分钟前
    • SingLesinger
    • 推荐

    故事简单,却让人洞见世界的状态——没有恒久的乡愁,只有身份的转化。多数涉及发源地概念的作品都工于讲述迷失,托宾却指出了状态的暂时性,哪怕是人类这样善于抛下情感锚链的生物,也画不出可以永远联系过去和未来的航线,迁移便意味着选择和失去,这才是大部分都市异乡人的平淡史诗。

    9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演出了故事的壳子,没拍出托宾的氛围内核。女主的表演很具真实感,效果却并不隽永。毕竟对太多同样只身去国背井离乡的中国人而言,爱尔兰人的同乡网还是太幸福了。中国人的挣扎要更底层更艰辛得多。

    14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电影明显被分割成了两段,前段的乡愁描写的不错,若全片是在布鲁克林的遭遇会好很多。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打拼,可惜剧本没延续这个元素的深入分析,转而扩充内容,着重谈恋爱什么的。是部让演员有发挥的电影,罗南也确实表现不错,但这电影没啥其他更多的优点。

    17分钟前
    • 帕拉
    • 还行

    罗南长大了演技仍旧令人惊叹,可以说是她构起整部电影。导演也和观众一样爱她浅蓝色的眼睛,在特意拉长的特写凝视下,真的会被情绪带走。虽然从头至尾都谈不上有很大波折,结局也预料得到,但这个漂泊异国的女孩,她忐忑、不安、犹豫,想找个依靠,却放不下家乡,多细腻动人的一个故事

    21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反超Carol成为我心中的颁奖季第一。Brooklyn提醒了我当初如何爱上电影。不是传统结构又怎样。强行抄今天guest speaker的一句话:如果能把一个人物写到这么饱满,至少可以保证在这座城里有一席之地。

    25分钟前
    • 白日美人_S
    • 力荐

    整整两代中国的年轻人,都缺乏这样一部电影,去讲述他们那些无处安放的青春。

    27分钟前
    • 张小北
    • 力荐

    说白了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你一个人跑到异国留学,没房没车没朋友,半夜看着家人的留言自己一个人哭。而忽然放假回家,家里有朋友有工作还有个小开追你,然而你虽然动心了但是毅然决然地又离开了家,内心呐喊着,我男神还在贵国我得回去【。

    29分钟前
    • 西米子
    • 还行

    “我已经忘了这个小镇原来是什么样子了” 当你开始挂念一个地方的时候,你已经属于那里。情感充沛的一部电影,女主在电影里外都成熟了好多,结尾收的简单了些,总觉得故事不该就此打住,意犹未尽……喜欢台湾译名《爱在他乡》。“我想现在就说再见,只说一次。”

    31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无趣。各方面都平平,一点新东西也没有。罗南演技OK,但不戳人心口,跟奥奖影后级还差着些“非她莫属”之感。【看了<房间>里布丽.拉尔森的表演,可以肯定罗南要去奥斯卡上打酱油了

    32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跟Room观感一样,喜欢之处和遗憾之处都很明显,也同样都是表演抢眼,艾莫里·科恩很有魅力。女主最后怎么选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后的决定无关男人无关其它外界因素。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这才是重点。

    3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关于爱情和乡愁的电影,美得就像打了一层柔光。两男一女三位主角都选得很好,女主演活了女性漂泊异乡的每个瞬间。今年看过那么多渣男电影后遇到两个如此优秀的男主,我都替剩下一个感到惋惜~

    3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好奇如果没有那位刻薄大妈中途跳出来揭底这姑娘会怎么抉择。

    39分钟前
    • vin
    • 还行

    我觉得这故事很动人而且对爱情的刻画细腻又温馨。Tony是大洋彼岸不确定的美好,Jim是家乡平淡的温存。Eilis的挣扎,她对大城市的向往和对故乡的留恋应该是每一个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人都能够感同身受的。网络语言的流行也挺可怕的,”绿茶婊“现在已经是键盘侠们脱口而出的词了啊。

    40分钟前
    • Sally赛C
    • 推荐

    前半段布鲁克林那里真的很好很好,简直要成为年度最爱了,可惜后半段一泻千里·······

    45分钟前
    • 银谷
    • 推荐

    走,不要回头。

    48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那是后来我逃出的地方,也是我现在眼泪归去的方向。——罗大佑《家》

    49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B】“I'd forgotten what this town is like”是中心台词,即使再思乡,见识过大都市的繁华便再也无法回归那个落后乡镇,Eilis最后对母亲的告白,其实很虚伪。可惜除了女主外一切都构筑的太平面,小镇与曼哈顿的落差就靠一个三八来体现,难怪热评第一条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了。

    50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人在故乡为异客。

    55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推荐

    四星半。简直就是美国的移民广告:异国的思乡之情无论多强都会被你所谓故乡残酷的现实而击碎,所以你要是跑路到了美利坚就千万憋回去啦。西尔莎·罗南再次展现出了超越同辈人的成熟演技,摄影、服装、布景的年代感营造的非常成功

    57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