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播放:音乐会2009-HD中字

    音乐会2009

    喜剧片/法国/2009
    当前位置:首页 喜剧片 音乐会2009

    音乐会2009

    评分:
    0.0很差

    分类:喜剧片法国2009

    主演:梅拉尼·罗兰,阿列克塞·古斯科夫,Dimitry Nazarov,Valeri Barinov,弗朗索瓦·贝莱昂,缪缪,利昂尔·阿贝兰斯基,朗齐·贝迪亚 

    导演:拉杜·米哈伊列亚努 

    猜你喜欢

    • HD

      芭比

    • HD

      隔窗恋爱

    • HD

      爱情大玩家

    • HD

      动物园里有什么?

    • HD中字

      蜡笔小小生

    • HD中字

      小孩不笨2

    • HD

      上海正午2:上海骑士

     剧照

    音乐会2009 剧照 NO.1音乐会2009 剧照 NO.2音乐会2009 剧照 NO.3音乐会2009 剧照 NO.4音乐会2009 剧照 NO.5音乐会2009 剧照 NO.6音乐会2009 剧照 NO.16音乐会2009 剧照 NO.17音乐会2009 剧照 NO.18音乐会2009 剧照 NO.19音乐会2009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安德烈(阿列克塞·古斯科夫 Aleksei Guskov 饰)被盛赞为音乐天才,曾经当过俄国最伟大的交响乐团“波修瓦”的著名的乐队指挥。但因拒绝驱逐乐团里的犹太乐手,包括他最好的朋友——沙查(迪米特里·纳扎罗夫 Dmitri Nazarov 饰)而被解雇,染上了酗酒的毛病。“波修瓦”现在的经理为了愚弄和羞辱安德烈,让他留在乐团当清洁工。安德烈在无意之中发现了一份传真,法国巴黎最大的普莱耶音乐厅邀请“波修瓦”去演出,要求在两周之内给予回复。安德烈突然想到了一个疯狂的计划,他要把以前的那些音乐伙伴重新聚拢起来。被乐团流放之后,他们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群混杂在莫斯科街头的最普通的人,从出租车司机、搬运工、跳蚤市场的地摊摊主到色情电影的配音演员,做的都是勉强维持生活的底层工作。他们决定顶替真正的“波修瓦”去巴黎,要向一切不公正的待遇展开复仇……

     长篇影评

     1 ) 她说他需要心理治疗一下(严重剧透)

    讲了一位指挥家安德烈时隔三十年终于实现夙愿的故事。
    因为政治原因,当年他的演出没能到最后,作为音乐家所追求的极致也未能达到。而当年的小提琴手也遭迫害,至死未能重登舞台。三十年后,作为清洁工返回剧院的指挥家却意外地看到到了法国夏洛特剧院的邀请。在时任保罗乐团实力不济的情况下,他决定找齐人手冒名前往。一伙人用看起来非常荒诞的手段毫不意外地成功到达巴黎后,过了混乱的两天,又戏剧性地在演出时全数到场。音乐家找已故小提琴手留下的孤女安娜担任独奏,几经曲折,她也终于成功与指挥家合作她向往已久的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明白自己的身世。共产主义在影片成为了背景炮灰,最终是喜剧结尾。
    多半是个励志故事。
    可是,当时安娜拒绝出演之时对安德烈讲的一句话:你需要去心理治疗一下。看起来,她没有必要为了帮助治疗这位老艺术家心理疾患而去参与一场不可能成功的演出。
    安德烈确实也是病入膏肓,三十年前的事情毁了他音乐人的一生,能把他从泥淖里面救出来的,也只有这唯一一次机会。安娜要不要救他呢?
    因为是喜剧所以也没有意外的地方,安娜也是名病人,她执着于她的父母,她的身世。为此,安德烈才有重见天日的机会。才能在法国人或者是全世界人面前证明这位往日的艺术家风采当年。
    所以说,证明是一剂很好的解药?心理障碍的家伙多少是想向人求证自己,说明,这个人存在还是有特别之处,上天不应将之丢弃在无人问津之地。这种融入社会希望被承认的渴望被赋予了艺术层次的需求——他是个艺术家,他的追求已经不是个人追求,他的价值只存在他的能力、他的团体之间,事实也是如此——失去了当年的犹太人们,他也失去了他自己。问题是,当他需要所有人的时候,有没有人愿意跟着这样一个病患,来让帮助治愈他呢。他想要的是那个证明,是一个人甚至是少数人无法做到的事情,所以求助是求证之间的必修课。是不是只有病友们才能一起做到,病友因为不同的原因走在一起,各有各的心事。要是有相同的愿望,或者能以相同的手段达到,那能站在一起结成团伙真是件不错的事情。等到比肩同台之时,是不是治愈了在场的所有人?

    啊,所以有个成语,叫做同病相怜吧?

     2 ) 琴盒里的希望

    前面有点松散,但最后的部分终于聚集了起来。为了最后的演出看的这个电影,结尾真的👍。

    看到介绍时想起来begin again等一系列,还看到有人说音乐版的少林足球哈哈哈,有点贴切了。

    看到喝多了排练迟到什么的那里,真是感同身受的生气😤更别提还这样有演出的场合

    琴盒里的希望

    如图

    截图了一下集中营里练琴,这里也好感人

    两个老爷爷亲吻那里🤣法兰西,很可以

    那个大提琴手萨沙真的是眼神里有光耶

    政治立场影响艺术的情况今天也持续在发生 ,希望多些和平吧

     3 ) 人民公敌

    本来只想给三颗星,但是因为结尾欣赏Tchaikovsky violin concerto和montage的时候赚了我好几滴眼泪,所以硬是加了一颗星。做了一些关于导演Radu的research,看了他的名字我就想起大学的罗马尼亚教授,结果他果然是在罗马尼亚出生,在法国生活的犹太人。因为有着法国社会的优越感,是无法能理解苏维埃世界的荣誉,愚蠢与悲痛。电影里有很多感觉不consistent的地方,说不上来。可能是因为自己也是出生在一个擅长阶级运动的国度里,无法欣赏法式的幽默。也可能是这样的原因,我对这个电影的期望太大,反正觉得有些失望。
    只有社会主义会有因为这种原因而沉沦的人物。只有在社会主义才能理解这样的人物。外来的世界会给予同情与欣赏,却无法接受这样的人生。

    Mélanie Laurent去年在参演了Quentin Tarantino的Inglourious Basterds。Quentin看中的女明星,长得都有些神似Uma Thurman=_=

     艺术与文明,永远都是政治家眼中的“人民公敌”!

    电影片段: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OPGepdbfpo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BH6H5a3KHQ&feature=related


    不管怎么说,因为有Tchaikovsky ,这是今年电影节最好的开始。

     4 ) 梦想如何实现

         1991年,苏联在一夜之间变了色,飘荡在克里姆林宫近达70年的红旗黯然褪下。
        那个世界过去了,新的世界开始了。有些人爆发了,更多的人落魄了。
        安德烈,曾经Bolchoï音乐团的指挥,因不愿解除同小提琴手——犹太人的合作演出,在一次柴可夫斯基的演奏会上,被当局当众掰断指挥棒,从此告别乐坛,沦为清洁工。
        同样下场的还有乐团的其他人:有人当上了救护车司机、有人做起小贩、卖水果的、搬运工、博物馆看门人、出租车司机、流浪者……人真是奇妙的动物,世界变了,人就能也跟着变了。
        只是人的惯性有所差异,有人变的快,有人变不过来。安德烈每天都在回想着那个没有继续下去的柴可夫斯基,于是常常借机蹭听音乐排练;伊万一直怀抱着心中cent pour cent的共产主义梦想,并在现实中不惜花费金钱一次次地组织活动。
        巴黎有了一次演出的机会,安德烈召集大家,他就像病毒一样,一时间感染了几乎所有人,参加到前往巴黎的行列。
        称之为“病毒”,是因为这样的疯狂,只有病毒才有如此强大的感染能力——他们都是被“去巴黎”而感染了,各自心怀鬼胎。

        在苏联,有激情,催生了一批批纯粹的艺术家;在巴黎,有金钱,培养了一批批懂艺术的听众。
        两者的结合,却诞生出了异型。

        当安德烈向安娜讲述自己的过去时,安娜说他疯了,如果参加这样必然失败的演出,那她是在和他一起发疯。他们的失败也是必然的,成功靠的是运气。是靠安娜,凭借自己的实力,才重新唤起了那些昔日乐团们的灵魂。
        也正是在安娜的影响下,貌合神离的乐团才真正被“感染”,演出才能取得成功。她的确是那个把乐团带入云霄的精灵。

        影片带着浓重的怀旧情感,间或对共产理想和真诚表现得又爱又恨,对资本主义现实同样表现得又恨又爱。
        但电影还有一点最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成功离不开所有人的真才实学。虽然他们此事只是落魄的救护车司机,还是流浪人,或是犹太老滑头,其貌不扬,贪图蝇头小利,但他们骨子里却是莫斯科大乐团的队员,演出最后成功,靠的不是运气和感动,而是实力。如果每个人都像那个大捞国难财的暴发户那样拿艺术做装饰,这场音乐会怎么可能取得成功?

        
    ps:看影片时,总忍不住想起去年一部电影:《钢的琴》

     5 ) 痴人的电影

    高明的作家会把稀松平常的故事主线讲的无比好看

    比如说,《被侮辱与伤害的》。私奔被甩这是多么一傻叉的事啊,可陀翁就能讲的催人泪下令人欲罢不能。

    又比如说,阿城的《棋王》,把个痴儿棋青写的神情跃然纸上,一盘棋下的惊天地泣鬼神。

    还比如说…………

    /*题外话:从人物塑造上而言,我偶像王小波做的其实并不特别突出。除了黄金时代的王二龟头血肿和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并没有特别出彩的“人物”。*/

    音乐会这部电影之所以好看,

    不是因为那狗血淋漓的剧情主线,而是因为贯穿全剧的这一股子“痴”气与比较高明的叙事手段。

    为共产主义而痴的前克格勃乐团经理,为音乐而痴的指挥菲利普夫与母女二合一小提琴手安娜

    整部剧的泪点,煽情与唏嘘就是凭借着这充沛的痴子之气成功的感人肺腑令世间万籁俱静唯柴小协独尊。

     

    人物志

    《1》指挥菲利普夫

    三十年前,大叔在驶向音乐那全然和谐光辉的过程中被克格勃经理粗暴打断。

    克格勃在折了指挥棒,押走犹太裔乐手之后

    并恶狠狠地对他加了一句,”人民公敌!”

    从此,大叔被乐团彻底雪藏身怀绝技无所施展只配在乐团当个清洁工,

    无奈之下,他三十年来也只能把无法圆梦的苦涩嚼碎了和泪自咽。唉岂是一个苦字了得。

    在巧合之下,他在现任乐团指挥之前看到了巴黎发过来的演出邀请函并私自藏起来企图自组乐团来顶替正牌乐团前往巴黎演出以圆自己三十年前被打断的柴小协之梦。

    就是因为这一张演出邀请函,整个喧嚣杂闹滑稽荒唐却催人泪下的故事正式拉开帷幕。

     

    指挥菲利普夫是个很类似与《棋王》中王一生的角色,

    他迷音乐,一有音乐,就什么都忘了。

    音乐是他的魂,他的信仰,他生的意义,他至高的快乐。

    在世俗生活里,他软弱可欺不擅见风使舵苟且钻营。

    被现任乐团指挥呼来喝去,他清贫无比身居陋室妻子为他张罗一切。

    可为了音乐,他却敢于庇护犹太裔音乐家不遵政府机器的政令以致被乐团雪藏三十年郁郁不得志而不后悔。

    Guskov将这位菲利普夫大叔的性格与表情演绎的相当到位,

    那文人的柔弱,痴人的坚韧,清洁工的落魄,正式演出的神采奕奕,还有在与安娜交谈时有秘密不能说的内心挣扎等等等等

    真是……演的我见犹怜啊。。。

     

     

    《二》前克格勃乐团经理

    这位大叔是个热烈的爱国者与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个人认为俄罗斯民族的性格有两个极端,反差巨大

    一端是极度的粗暴野蛮,而另一端是无匹的精美绝伦。

    若指挥菲利普夫乐手安娜,柴可夫斯基成功的将俄式文化中最精致绝伦的诗性一面表达出来。

    而克格勃乐团经理及酗酒粗俗的乐手们把俄式的粗暴野蛮也表现的颇为到位。

    从中断演出驱逐乐手的粗暴,从打电话跟巴黎谈判的蛮横,我们都能清楚的感觉到

    前苏联国家机器部件的冰冷坚硬。

    但他对党,对共产主义信仰的热爱是真挚的,是诚恳的,是纯粹的!

    在那一系列为党奔波,为信仰执着的片段中,我忽然觉得此人委实可爱啊。

    西方电影一般都倾向于无限的谴责体制,而宽恕个人,为个人解脱。

    因为平凡个人所做的恶,很大程度上是被体制化后的产物。

    这里也是一样,也许这乐团经理在过去迫害过无数犹太裔乐手但他对工作的认真,但对信仰的坚守与对朋友的负责却是令人感到相当可爱的——尤其是那对信仰的真挚守护。

    与乐团所有成员不同,这位前KGB到巴黎的梦想原本与音乐无关——他只想去振兴法共重返政坛

    可最后他竟为了演出的顺利进行,放弃了去法共的演讲而选择了把正牌乐队指挥关在地下室防止他去砸场。

    并且说出了一句无神论者共产党员不应该说的话:如果神真的存在,请保佑他们顺利演出吧。

    如果他只是一个纯粹的共产主义者,这个角色也就止于死硬共粉罢了,可最后的转变让他更多了一分可爱变得更为丰满,人性的光辉始终大于了意识形态的争战。

    与菲利普夫(顺带安娜和他妈二合一)一起,他们完成了电影的催泪主题,

    音乐,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才是终极和谐。

    没有敌对,只有协同努力,一起驶向光辉的完美和谐!

     

    他的角色成功,

    不在于坚守痴,而在于,最终放下了痴。

     

    《三》安娜及他妈二合一

    For (i=0; i<=10086; i++)

    printf ("
    Mélanie Laurent这妞真好看!

    ")

    犹太裔音乐家很惨,他妈在西伯利亚雪中拉空气琴的场景令人动容。。。

    这妞的表演太强了,太有气场了,文字不足以描述。

    那小脾气,那气质,那眼神……

     

    《四》萨沙、犹太父子、吉普赛提琴手

    这几个是配角的极品,笑料的源泉。

    萨沙是落魄指挥的挚友,大提琴强人。

    在天然气暴发户大提琴手傻逼的在安娜面前以他音准一塌糊涂的功力演奏差点把人气的吐血转身就走时

    及时的补上了一小段缠绵悱恻温柔忧郁的舒伯特“Arpeggione”奏鸣曲,并且装成乐团中技术最烂的乐手挽救局面

    /*题外话,怎么最近电影这么喜欢用巴赫的G大调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啊。

    Hangover2中斯坦福小弟拉的是,这里天然气暴发户也是——虽然他是音准极烂发音刺耳版。。。*/

    犹太父子小号手也是笑料点

    儿子是老爹口中的古典界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哈哈

    然后两人在巴黎各种卖鱼子酱中国山寨机音乐会周边产品拿麻袋装钱。。。

    导演拿犹太人的经商特性精于赚钱开涮,有点racist, 不过。。的确蛮搞笑的。。。

    吉普赛大哥,也就是乐团的第二小提琴手,

    拉了几次吉普赛民歌小调,非常好听,这估计就是几百年前的夜店歌吧

    其实安娜一开始不是很待见他因为那哥们长的黑乎乎一副吉普赛流浪汉的粗俗模样

    但从欢乐吉普赛小调突然转为难度极大的帕格尼尼随想曲时,安娜也被震住了,

    果然,学院派不能歧视看轻民间野路子嘛,人家可以以你没见过的指法轻松拿下帕格尼尼!

    其实这几个人就是乐团众生的缩影,

    也许粗俗无礼财迷不拘小节,但确承载这精致绝伦的缪斯魂灵

     

    最后:

    这部电影令人感动的是指挥菲利普夫对于音乐三十年如一日执着的痴

    是前克格勃经理放下了对共产主义的痴,为朋友,为音乐而守在地下室门前

    是众乐手们在安娜——音乐灵魂的带领下超脱世俗迸发出炫目的能量

    用手中的乐器带领观众飞向光辉灿烂无国界无种族无意识形态纷争的终极和谐。

    在柴小协中,与缪斯共舞。

     

    很长的题外话:

    最后大约12分钟的柴小协缩减版是原柴小协部分第一乐章与部分第三乐章共同组成的,而非全曲,全第一乐章或者全第三乐章。豆瓣上几篇影评都搞错了。

    其实柴小协的第二乐章也优美无比,有兴趣的可以去把全曲听一听,

    柴小协个人首推David Oistrakh的版本

    发音极棒,对老柴的诗意把握极准,虽然不及海飞兹的快强狠,

    但觉得比他好听的多。

    剧中柴小协为Sarah Nemtanu 罗马尼亚女小提琴家演奏

    我觉得算是优雅的来也光辉灿烂诗意盎然了

    只是那堆密集的音阶与斯拉夫民歌调冲起来味道略显不够,老柴那种独有的略带神经质闷骚爆发的汹涌诗情未能够拉的畅快淋漓

    不过要说到汹涌澎湃略带神经质的煽情诗意,

    首推是老柴的一钢,老霍版,里赫特的都不行,

    反正当时我是听到最后魂飞九天感觉拽都拽回不来了。

    老柴一生都被自己同性恋的身份搞的很尴尬,

    不敢让世人知道但的确又是喜欢男人,

    所以几首协奏曲作品都浪漫逼人,闷骚无匹,抓准机会情感就汹涌澎湃的如洪水决堤宣泄出来——钢一,

    或是如小协那样,像伊卡洛斯用蜡粘翅膀般奋力的像太阳飞去,纵然粉身碎骨也要一飞冲天,

    突破层云到达光辉灿烂的永恒和谐。

    反正我当年听的时候,都觉得老柴那时在日内瓦湖畔是不是都想自杀了,写的那么决绝。。。

     6 ) 最后的结尾是一场百年的孤独

    《百年孤独》的结尾是——许多年后,面对行刑队时,上校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那么《音乐会》的结尾便是——许多年后,面对观众时,安妮在柴可夫斯基协奏曲中看到了西伯利亚冰原上父母的悲恸而孤独的死亡。

    看到那个在西伯利亚空弹琴的“疯女人”莱亚,我不知道那是不是一场百年的孤独,一场魔幻现实主义。

    这部电影定位是一部喜剧,可是作为一个亚裔中国人,无法理解法国式随意的笑点(乐队成员的过于随意),但是被绑住的负责人,男男的亲吻,未彩排便上演的成功……

    都是何等的浪漫,不知道能不能称作魔幻现实主义。圆了安德烈的梦,圆了安妮的梦。一切我只想引用《两小无猜》底下的一句影评——

    幸好我们还有一个法国。

     7 ) 哪里有灵魂,哪里就有音乐厅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话因为转述的人只讲了半句而变了味道。比方说皇帝说“中国是一头睡狮”,中国人拿来自勉时从来不讲下半句“但愿她永远不要醒来”。又比方说曾经有个人双眼放光地对我说“如果真的有外星人的话,我们可以用音乐来交谈”,我立刻很敏捷地吐槽说“也许人家根本和我们不同音频,是用超音波沟通的呢”,因为我不走感性路线,所以也会就此腰斩这段谈话,不会再提对方吐回来的台词。

    他说“哪里有灵魂,哪里就有音乐”

    法国观众的哭点很低——这是我喜欢去电影院的另外一个原因。以前在中国的时候我都不大好意思在影院里哭——旁边坐的不是同学就是母上,夹杂着啃鸡爪磕爪子偶尔还有lovelove的声音,哭很破坏气氛,要哭宁可一个人躲起来,慢慢地就误以为自己哭点很高。来到法国之后,常常是我一个人,影院里很安静,Gaumont一号厅的音响效果很好,鼻子酸上来的时候听到旁边也有抽泣和抽手纸的声音,就放肆地把脸扭曲了,这才发现其实我哭点蛮低的,而且有点怪,而且跟影院里的其他观众很一致。这部电影让我五官扭曲的点甚至都还没有到男女主角OS的戏码,而且我也不喜欢柴可夫斯基,可以说几乎没怎么听过他的作品(除掉学校音乐课上放的那些),而且听听音乐就掉眼泪也是我不习惯的事情,想当年在包厢里看《蝴蝶夫人》看到飙泪的时候我自觉丢脸得不行,恨不得夺门而出(可惜包厢是从外面反锁死的orz,我之后看到opera提供的“包厢尚有空位,我们可以免费把您的座位调整过去哟”服务我都要考虑再三)。这么说,是不是表示是我这个音痴还有灵魂在?(拍胸口ing)

    电影进入主题很快,开头那段幻想与现实虽然cliche但还是剪得很漂亮,我觉得主要是Aleksei Guskov演得好(顺便说这位大叔是我的菜,所以搞不好有偷偷加分),很少有演员演指挥家演到“入神”的,不是表现得太high好像打了鸡血一样(当然有些指挥家本身就是走“鸡血”路线的)就是不够投入感受不到那种控制感,G叔从身体姿态到表情都enjoy得恰到好处,所以当镜头一拉开来,发现他不是指挥只是个清洁工人的时候,虽然事先都读到过剧情大纲了,我还是有惊一吓的失落感。我这边还在强压那种仿佛一脚踩空楼梯似的不适,G叔就已经收到巴黎发去的 fax并且三下五除二解决了后续问题。于是这电影似乎要朝着“小小的人物有着大大的梦想”这个路线上去了——散落在各行行业身怀音乐绝技的路人们将借助此一机会一展才华,从此以自己的爱好为生(感觉怎么像某选秀活动似的)。但是nonono,虽然那位ex-KGB千里来巴黎找共产党总部的痴心似乎仍然是沿着“每人有一个梦想,不计一切实现它”的金光大道在走,但是自从Anne-Marie出现后,她的身世,她与Andreï Filipov的关系,她和Andreï跟柴可夫斯基的渊缘渐渐浮上来,不仅变成明线,而且变成了主线。

    影片在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的时候得到了一切答案。大家来自各行各业没关系,大家来到巴黎的目的各有不同没关系,甚至未经彩排过这也没关系,这首协奏曲的主角是小提琴,只要那把小提琴还会作响,那双拉琴的手还向其中灌注以燃烧着的灵魂,所有的乐器都会跟上节奏找到平衡,一切都会自然趋于harmonie(呃,不知道为啥我不好意思在这里用“和谐”),当然指挥这场演奏的人还是Andreï,但这场演奏的核心却是Anne-Marie,她代替她的妈妈,在30年后完满了这场演奏,完成了 Andreï的梦想,传达了斯拉夫的灵魂。她所演出的不是一个身世暧昧的小提琴手,而是流转不死的音乐精神。尽管她在法国长大,尽管她从来没有拉过柴可夫斯基,但音乐的声音——我现在还不肯定外星人一定能够理解——但至少在人类中间是共通的,不管失散了多久,遗忘了多久,被压抑了多久,只要一个响指,便会苏醒,便会明白。关于女主的身世并没有由男主亲口说破,而是在演奏的中间伴随着旋律以男主OS的方式表现,而女主恍然——应该是说确实——感受到了。音符不但串起了时间,也越过了空间,也许真的能抚摸到灵魂深处。中间穿插那些犹太父子抓住每分每刻做生意,还有其他成员分分秒秒地喝醉,还有经理先生时时刻刻不忘共产主义大业,不仅是笑料,也是说明当乐声响起的那一刻,音符harmonie的不仅是各样不同的乐器,还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灵魂——“这是真正的共产主义”Andreï大叔如是说。

    当然这些乐器也如灵魂一样,其中必然也有不和谐因素,这个形象很不光彩地由某爆发户承担了,影片大大咧咧几度三番地讽刺这个自以为提琴拉得很好还很爱拿出来现的土财主“买足球队”不会是在影射某某某吧。其实那段在枪林弹雨下,ex-KGB先生追在暴发户的屁股后面爬一边还拉赞助的场景还是蛮可爱的。那么在C的要求下,我作为前暴发户(请注意这个“前”字)的女儿,向各位暴发户喊话——那么有闲钱的话,请多投资文化产业,哪怕是给自己脸上贴金,显得自己有点层次也好啊!

    这张的OST自然很收得过。除了柴可夫斯基外,在前面表现俄罗斯的民间音乐高手时常常也使用斯拉夫民歌,都跟画面配合得天衣无缝。而且最后一段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时长15分钟,能够让影片不至于陷于冷场,甚至让观众比看一场现场音乐会还有感触,之前的气势营造,和通过中间的闪回解开所有谜底的节奏都把握得非常好。这一段融合了演奏者的情绪起伏,观众的反应,过去的回忆,从黑白到彩色,从远景到特写,从疑惑不解到豁然开朗,从无动于衷到泪流满面,除了讲述过去的故事之外并不多着一言,各方的关系和情感堆积了一整部电影全都在此解开释放,配合音乐的旋律,剪辑得格外流畅漂亮。唯一说有点不满的就是在这个时候还要安排chatelet经理跟伊助手kiss作为笑点有点太超过了而且不合时宜,有点破坏整体感觉(老娘我当时正哭得欢呢,突然来这么一幕就非常不爽)。

    前几天才看到《国家地理》杂志上说“法国一直被当作 ‘浪漫’的代名词,但现在这个角色已经被一些印度洋上的小岛所取代了”,可是就这部影片来看,说到法国大家还是会直接想到louvre,Rodin,红酒,还有音乐,那还是很浪漫啊。而且Théâtre du Châtelet确实是收音效果相当的好,环境又舒服(而且影片中也夸张了吧,其实坐楼上的话也不用穿那么正式啊)。Andreï的悲哀并不只在于他在事业最美好的时候被粗暴地打断了,而且自此失去了亲密的合作伙伴,还在于在这一场浩劫过后,他已经失去能够理解他听懂他的观众了,所谓“俄罗斯的音乐已经不复辉煌”并不单指业者的水平,也指听众的水准——或者更重要的还是听众的水准。我听室内音乐的能力都是被巴黎政府用一场场“不听白不听”的免费音乐会给磨出来的,我看画的能力全是被巴黎博物馆一个又一个“不看白不看”的免费星期天练出来的。我常常羡慕在这座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坐在摇篮里逛Louvre,坐在推车里听贝多芬,并不是为了培养“年轻多金”的“艺术家”好拿出去向国际炫耀“老子如今富了”,而是在养成一双双慧眼和灵耳如何去欣赏去捕捉生命中的美。拥有这些眼和耳的城市,将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仍然被称为“艺术之都”。

    于是我们结束本文开头的故事。那个说有灵魂的地方就有音乐的人,那个在我惯例收到精装书作为礼物的生日第一个送我CD(我还记得是一套Paul Mauriat)并且告诉我说“这里面有书里没有的东西”的人,在我选择出逃后不久也离开了自己的国家,他说要到别的地方去找生命的意义。

    PS: 关于这部电影里似乎每个俄国人都听得懂法语这个情节算不算bug,你要放到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的小说时代背景下就不算是bug(当时在俄国上流社会法语 ms才是通用语言),但放在现时代的话老实说我也不知道呃。

     8 ) 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

           是一部关于理想(或梦想)的电影:落魄的音乐大师想重拾尊严;刻薄的乐团经理高举革命理想,要与法国的同志重建联络、再振辉煌;已痴肥如屠夫的大提琴家莎夏失却一切、只待这疯狂的演出重燃生活的希望;号手父子行走巴黎搞推销以贴补家用(儿子竟然叫摩西)……六十多人集合出发时的场面让我感动:如多年离散流落各地的家人重聚、互吻脸颊,三十年不见,卿已白发染霜,然后一群老人家浩浩汤汤徒步奔赴飞机场——经理你够狠!
       身为被社会排挤的弱势群体的心酸,以种种幽默的方式挥洒:为A片配乐、与蔬菜为伍、看大门……,无论干什么,也不妨碍我们抄起家伙奏上一段儿;到巴黎演奏是OK滴,但也不耽误我们干点儿零活赚欧元,搬运工、开计程车、给葬礼奏哀乐——如果艺术家可以不用吃饭就轻松多了。
       斯拉夫人大条的性格难免为人贯以头脑简单之誉,但窃以为愈是简单才愈容易感受更纯粹的悲喜,挥洒奔放的热情。这种在谨慎性格的民族看来疯狂的草台班子,也只有在他们才能成行。
       好吧,整个片子情节紧凑,挺过前三分钟就保证能进入状态,实至名归。

     短评

    极权时代的人性之光,人的一生不能被共产党迫害两次!

    7分钟前
    • 韧勉
    • 力荐

    又一部让我哭得不堪的喜剧片(上一次是《1966》)。在历史这条肮脏的洪流中,我们作为个体注定卑微,好在还有老柴。

    8分钟前
    • 霍不乱
    • 推荐

    Everything preceding THE CONCERT ITSELF is cheesy and asunder, but damn those last 30 mins, what a pull-no-punches rollercoaster ride!

    13分钟前
    • Ck
    • 推荐

    剧情的小硬伤显得无关紧要 它的荒诞讽刺近似库斯图里卡和《无声婚礼》 它的欢畅让人如同重温《大烟枪》 它的温情则有更多美好的回忆 这些足够让它成为一部杰出的电影。但是 最要命的 它能把种种优点在高潮集结起来 给观众送出了最致命的一枚催泪弹

    14分钟前
    • 周鱼
    • 力荐

    破例推荐一部五星影片。不仅是为那两小时的酝酿、最后15分钟的喷发,不仅是为那执著的热恋、30年的等候,也不仅是为那来自灵魂来自血管的梦想,哪怕只是和那影片的高潮、情节的高潮、音乐的高潮一起飞向最后的和弦!“柴可夫斯基在你心里,在你的血管里流动。敬伟大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16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力荐

    So scared.你根本不知道事情的走向,直到最后一刻,都在为这场音乐会能否顺利进行而感到揪心,也会安德烈和安娜的关系和身份疑惑,就是如此设置情节,影片最后的一场戏才能让人不计前面情节的不瘟不火。

    2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野路子交响乐团太酷了,走路去机场,在机场现场办假证,然后到了巴黎又一窝蜂的消失不见,我竟然觉得有点肉啃肉!

    24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从一开始你就知道结局会很震撼会很感动,你准备着,经过了各种各样的cliche,结局最终到了,于是你也被感动了。

    29分钟前
    • 劳永逸
    • 推荐

    是中国共产党有问题还是共产党有问题?diesel是服装提供之一。

    31分钟前
    • 浴巾小狼
    • 推荐

    看这片子,你看前面其实很平常的故事而已,真的很普通,从辉煌跌落低谷,各自过着各自窘迫的人生,再到最后重新聚首一起辉煌,这样的故事不能说出奇,《少林足球》差不多也这桥段,但是最后的那场交响会真的是太太太精彩了,通过这推动整个故事走向高潮,关于梦想,关于记忆,关于坚持叫人着实泪流感动

    33分钟前
    • 禾希食反
    • 力荐

    如果没有最后十五分钟,可能连三星也到不了,不仅仅是音乐,结局的设置也加分不少,可惜整部片下来还是雕琢与混乱之处较多,唯一一个大笑点是“买下梅西,让他拼命进攻”......最后实在有必要吐槽一下这个蛋疼的俄语硬生生给弄成法语的配音:不配音会怀孕吗???

    35分钟前
    • RIC
    • 推荐

    太感动了,这片在前三分之二的时间里更多像是苦中作乐的喜剧片,但当音乐到来的时候,已经足以秒杀一切了,哥不懂古典音乐,但的确被最后长达十多分钟的演奏震撼得泪流满面

    38分钟前
    • 派翠克
    • 力荐

    唯有音乐能释放他们灵魂中的热情。导演像是电影的指挥家,在混乱中寻找和谐,把欢笑、泪水、辛酸、快乐都串成一曲令人愉悦的协奏曲。让人能体会那种对于梦想不懈的追求,那些最纯洁动人的东西。

    42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力荐

    这部电影居然没有被拉黑,让我深感意外。我们产生共鸣,是因为我们同样面对着一堵高墙;我们热泪盈眶,是因为我们同样能感到音乐的力量。

    47分钟前
    • 锅蒸之鱼
    • 推荐

    30年前的激情狂热 30年中的漫不经心 30年后的依然执着 那曲柴可夫斯基奏出了多年的沉寂的那份执着的狂热和爱一起激发 真的是感人万分呐!~~梅兰妮太美了~~!

    50分钟前
    • luluya
    • 力荐

    故事很cliche,这三颗星我全部给老柴的小协。

    54分钟前
    • 衣莎贝
    • 还行

    莫斯科的交响版少林足球。但是我无法解释为何我会看到无法自抑的泪流满面

    55分钟前
    • 生菇
    • 力荐

    最后的音乐会情节太精彩了,音乐的高潮,情节的高潮以及情绪的高潮。借音乐达到一种心理的交汇。那群被时代阻住梦想的老人,在30年后重新寻找梦想。虽然很多励志片最常用的桥段,不过这样的故事永远不会过时。只要你也还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就一定会被感动。讽刺与幽默,十足催泪弹。

    6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政治永远也泯灭不了人性。如同那场精彩绝伦的演奏会一般,电影的开场太过凌乱松散,直至最后的十五分钟才真正进入状态,也因为这段高潮把影片整体拉高了一个档次。★★★☆

    1小时前
    • Q。
    • 推荐

    很欢乐,很感人,很励志。30年前的指挥大师、新生美女小提琴家、忠诚的共产主义者、精明的犹太商贩,热爱音乐的天然气大亨、以及救护车司机假证制作者等等大小人物,为了一个目的—— 一场音乐会走到一起来了。虽然电影中部有些乏善可陈,人物情感转变有些突兀,但看到最后的场景还是会忍不住热泪盈眶

    1小时前
    • 汪金卫
    • 推荐
    加载中...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