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综艺 圆桌派第四季

    圆桌派第四季

    评分:
    0.0很差

    分类:综艺大陆2019

    主演:窦文涛  周迅  马未都  陈坤  梁文道  武志红  蒋方舟  王晶  周轶君  马家辉  张亚东  魏一平  严歌苓 Geling Yan  汪海林  金宇澄  蒋丰  梁龙  李玫瑾  王蒙  朱大可  李菁  魏武挥  陈晓卿  罗朗   

    导演:苏雷 

    猜你喜欢

     剧照

    圆桌派第四季 剧照 NO.1圆桌派第四季 剧照 NO.2圆桌派第四季 剧照 NO.3圆桌派第四季 剧照 NO.4圆桌派第四季 剧照 NO.5圆桌派第四季 剧照 NO.6圆桌派第四季 剧照 NO.16圆桌派第四季 剧照 NO.17圆桌派第四季 剧照 NO.18圆桌派第四季 剧照 NO.19圆桌派第四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圆桌派》是一档最下饭的聊天综艺节目,由著名媒体人、文化名嘴窦文涛携手优酷“看理想”倾力打造。不设剧本,即兴聊天,平等视角,智慧分享。

     长篇影评

     1 ) 平均9分+,这国产综艺之光,实在太扎心了

    《圆桌派》第四季,收官在即。 豆瓣评分8.7,尽管这一季评分略有下滑,但它依然是我们屏幕上为数不多的,好看、又耐看的谈话节目。

    从6月到现在,我们社会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热点、议题,都或多或少在《圆桌派》上留下了痕迹。 从这个角度说,《圆桌派》承担了社会思想记录者的使命,也为我们贡献了不少“金句”和独特的观点。 今天来和大家聊聊,《圆桌派》第四季中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儿。

    “执生”——香港电影的秘密

    节目播出大半,但回头来看,王晶参加的这期《圆桌派》似乎仍然是最好看、信息量最大的一期。 “叻仔”王晶,“生意人”王晶,“烂片王”王晶。 他像一个老行尊一样坐在那里,不慌不忙,沉着又坚定地揭示那些影视行当的秘密。 比如我们念念不忘的“港片黄金时代”,其实很多戏都是在没有时间的情况下“赶出来”的。 周润发演《英雄本色》还同时在拍四部戏,老前辈狄龙提醒他这样下去戏拍不好。 周润发说:“我们捞嘛。”

    在这个对“轧戏”深恶痛绝的环境下,我们实在难以想象当年很多金像奖就是这样“捞”出来的。 他解答了很多我们对影视圈的迷惑—— 为什么以前条件那么差的时候反而能创造传奇? 因为那时候从导演到演员,人人都是最佳状态。 为什么香港导演到内地即使重生也无法拍出几十亿的票房? 因为他们不具备与内地观众同情共感的“情绪”。 为什么投资给艺术片? 因为他尊重专业,尊重自己作为商业片导演的专业,也尊重那些坚持拍艺术片导演的专业。 他说了香港导演的团结;说了周星驰是最好的喜剧演员;说了喜剧演员的悲哀…… 二十年前,“港迷”学者大卫波德维尔用尽观察、学术、热爱写了一本书:《香港电影的秘密》。 他说了那么多理由,分析了那么多人,那么多影片。 其实王晶用一个词就概括了。 香港电影的秘密,无非“执生”二字而已。

    “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谈996

    今年上半年从上到下最热议的话题之一:996 商业大佬口中的“奋斗的荣耀”,打工者口中的“压榨与剥削”。

    我们总说“愿意不愿意996应该是个人选择的权利和自由”,但是这不仅仅是个人选择的问题。 最明显的矛盾就是:那些愿意加班的就挣得多,自己就被淘汰了。 每多挣一分钱,就损失一分的自由。 所以,我们更要问自己的,不是“要不要996”,而是“我要不要这样的人生?”

    “自在是一种假象”

    ——谈人际关系

    “自在”,变成一种越来越难得的状态。 在这个什么都会被记录的时代,十年过去了还有人会把你的话再翻出来。 所以我们不敢说话了,开口前都要深思熟虑。 这期节目的主角是周迅,请她来是因为窦文涛觉得周迅是他众多朋友中看起来最自在的一个。 这期节目,周迅一直在聊“人戏不分”的问题。 她说不拍戏,日子都不会过了。年轻的时候还要去找相熟的导演去实习怎么过日子,因为没戏拍她不知道该干嘛。 但是她现在没有这种焦虑了,觉得不干什么也可以。 窦文涛他们都觉得,这意味着她现在已经从戏里慢慢走出来,进入到真实生活了。 谁知道周迅说—— “不是,是我以后可以开始尝试走这种(平淡)的戏路。” 她是真真正正人戏不分,节目中她说最亲的奶奶去世的时候,她当下没有哭,被吓到了,隔了很久才爆发出来。 这个情绪的转变被她反手用进了《红高粱》当中。

    所以说什么是自在呢? 大概真的就是一个人自身觉得自己特别不自在(沉浸在自己专业,爱好)的时候,在旁人眼中,他反而是自在的。

    “归因与归罪”——谈原生家庭 《都挺好》的爆火,使“原生家庭”这个近些年被反复提及的话题,又一次被摆上了台面。 不知道为什么,原生家庭这么容易引起中国人的共鸣。 成功了,因为原生家庭;失败了,因为原生家庭;日子过得一团糟,还是因为原生家庭。 这期节目聊了太多中国家庭的“痼疾”。 比如在中国父母的心中,往往认为孩子和自己是一体的。 比如那句我们从小听到大的,“都是为你好”。 比如亲子之间的“债务关系”,苦情的母亲,辛劳的父亲,营造的道德欠债感…… 中国的寻母文化,不同于西方的弑父情结,它从来不是教导我们反抗权威,而是认怂、服从。 这期节目产出了太多金句,但最难得的是它向我们发出了一个问题: 当你一而再再而三地把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时,到底是归因还是归罪?

    “假熟社会”——谈熟人 这期节目,从《破冰行动》的原型故事,讲到了潮汕地区的宗族文化。 在这些方言更加独特的地区,仍旧保持着“乡土中国”固有的熟人社会,超强的凝聚力。 今天,我们正经历着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 但与西方成熟的陌生人社会不同的是,我们的社会是极度缺乏信任的。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标榜自己可以过一种“社会脱退”的生活,习惯了独立的,梳理的关系。 但与之伴随的,是生和熟的界限却越来越模糊,每天在社交平台笑脸相迎、聊得热火朝天的,未必是真正的熟人。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假象熟人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交换更多的不是基于情感,而是基于利益。

    “一出圈就脏了”——谈乐迷 一个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流行的音乐鄙视链—— “玩古典的看不起爵士,玩爵士的看不起摇滚,玩摇滚的看不起民谣,玩民谣的看不起流行。而这些人都看不起说唱。” 这种东西真的存在吗,或者说,真的有意义吗? 周杰伦演唱会上有观众点歌让他唱抖音神曲《学猫叫》,遭到歌迷强烈反对。 周轶君去看张楚的演唱会心潮澎湃地写了一篇文章,朋友拿给张楚看,张楚说看不懂。 到底为什么会一再出现类似的事件,张亚东说:“音乐不需要承载那么多东西”

    你对音乐的理解,其实是自身情感的投射。 这期节目还聊到了“迷”。 有一种粉丝,是不希望自己喜欢的歌曲,喜欢的歌手被更多人发现、知道的。

    他们觉得大众化、商业化,是对自己喜好的一种玷污。

    要做怎样的粉丝呢? 是去绑架他,把他当成你的“服务员”; 还是去阅读他,看到他的改变,分析他的改变,再决定要不要继续跟随他。

    “流量的时代,是一个各取所需的时代”——谈流量 流量,一个让大家又爱又恨的词。 无可否认的是,今天每个人都不能说自己与流量无关。 连每天使用的微信的广告语,都是那句经典的,“再小的个体也能拥有自己的品牌。” 上个月周杰伦和蔡徐坤的数据PK,俨然已经从一场所谓的“情怀之仗”,变成了一次互联网狂欢。

    今天的粉丝不是那些床头贴海报,把偶像放心里的默默的爱。 他们要去做数据,要去打投,要去控评,营造庞大的注水数据给资本方看——一切为了爱豆。 但你以为他们是无私吗? 不是的,或者说,不仅仅是。 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也获得了自己需要的养成感,成就感,贡献感。

    “生命的过程就是一个拖延的过程”——谈拖延症 “拖延”是一个不良的习惯,“拖延症”是一种病症。 然而现在大家似乎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拖延症。 拖延的借口千千万:没有时间观念、享受强迫症带来的仪式感、逃避困难的天性、不懂拒绝造成的超负荷…… 拖延还有它的独特优点。 压力产生灵感,很多事情拖到最后一分最后一秒才会福至心灵,在你没有意识到的潜意识里,腹稿已经不知道琢磨了多少次了。 这期《圆桌派》马家辉直接说了,“生命的过程就是一个拖延的过程。” 拖延的终点是死亡,我们畏惧的,也是死亡。

    “得意忘形”——对“误读”的另一种理解

    这期节目一开头,窦文涛就贡献了一个自己工作室的约法三章条例: “你说了,不等于他听见了;你说了,不等于他听懂了;你做了,不等于你做到了。” 误读的经历,我们每个人都有。 可能因为断章取义,可能因为自己想太多,或者最简单粗暴的,不在那个语言环境下,就是听不懂。 误读是不是只会导致糟糕的结果呢? 也不尽然,有时为了起到反讽的效果,就是需要你去误读。 有时候误读,反而能造成美丽的误会。 这期《圆桌派》更多地从正面角度去诠释误读,回到了“得意忘形”这个词原本的含义—— 体会到了那个意思,就忘记了对形的执着。

    “在谋生和休闲之间”——谈斜杠青年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斜杠青年成了衡量当代青年生存能力的一种标签。 实际上中国古代文人,诗书画,甚至中医算命都能同时精通。 文艺复兴时代,以达芬奇为例,更是强调“完人”、“全人”。 实际上今天的斜杠青年中,许多“斜杠”当中都有内在的逻辑,指向同一个生命体验,比如做记者的写小说,写小说的当编剧。 中国的大学教育强调“专业”,理想主义的斜杠青年,是希望自己多元发展,全面开花。 这期《圆桌派》为斜杠青年的产生提供了一个更为新鲜的观念—— 今天的年轻人,尤其是在一线大都市,你让他去想买房、养老,已经是很“梦幻”的事情了。 既然如此,何不干脆释放自己的兴趣和天性。

    综艺节目千千万,唯独始终偏爱《圆桌派》。 社会热点,你言我语,思想碰撞,火花交错。 谁说聊天就只能消磨时间呢? 通过聊天,也可以洞悉世间。 *本文作者:cqq

     2 ) “我看不到你眼中的山”

    圆桌派是我为数不多从第一集追到现在的聊天型综艺,今天从油管上看了第四季最新的一期。个人来讲,这是我目前为止最喜欢的一集,看过了很多豆友们的评论,我大概能理解大家为什么对这一季褒贬不一,也想对存在的各种不同简单聊一些自己的看法。

    气氛尴尬。这个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与其说是尴尬不如说是tense,一种紧绷的张力与敏感。来源可以是非常广泛的,比如说周公子和坤哥与窦妈马爷的生活环境不同,接触的文化背景不同所带来的。这种不同并没有所谓的阶级之分,只是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改变人们进行自我表达的方式。大白话讲就是相较于之前的文道方舟轶君老师,周公子和坤哥比较像是这个节目的外来者,他们惯于的表达方式与观众之前所看的嘉宾有着根本上的区别。

    谈话内容太飘,好像听不懂。我在油管上看到最多的反馈就是说,感觉坤哥讲话太深了,听不懂,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个是真的,包括迅哥也会这样,比如在节目里窦妈常常会在迅哥讲完后发出一声很长的哦,包含情绪复杂,不知道是没懂还是不知道该怎么接又不能让自己显得太尴尬。但是我莫名其妙的理解了坤哥的意思,我自己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很迷惑。

    接下来来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关于气氛问题,其实就是这一集在探讨的问题,促成你形成稳定朋友圈的”气“不一样。窦妈和马爷是混文化圈的,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要做能让人听懂的节目。你会发现他们注重的点是让人听懂这件事本身,所以其实这是这个节目里一种自发形成的默契。很多人喜欢听马爷讲话是因为他能把很复杂的事儿用很简单的道理和例子讲的很明白。所以观众看完节目很开心,因为就跟上公开课一样,你能用较低的脑细胞死亡率去理解较为复杂的知识,从某种程度上说,讲课的人取悦你了,所以你愿意听。

    但是迅哥和坤哥不一样。他们是演员,而且是要求自己尽量做到自我诚实的演员。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会对自己的欲望比较坦诚,因为更加注重自己的细微的情绪变化,以及自我衡量。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egocentrism,是指小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对他人的情绪,感知是没有察觉能力的。比如说你和你儿子同时坐在桌子的对立面看一座山的模型,你让他猜从你的角度能看到什么。他所能表达出的仅限于他自己能看到的那一面,并且他也不会有想要去了解你能看到的景象是什么样的冲动。所以小朋友常常会有自说自话的时候,他们讲自己的语言,别人都听不懂。所以观众会感觉这场谈话有时候很无厘头,讲的话像流水帐一样,其实只是因为,他们没有察觉我们听不懂这一事实,或者说,他们以为我们能懂。

    其次是有人说感觉内容太散,听了半天感觉不知所云。我又去豆瓣儿上查了查,圆桌派节目简介里说,这个节目的自我定位是聊天综艺节目,这俩嘉宾真的是抱着来聊天的想法来的,所以没毛病啊。那为什么感觉没内容呢,是因为看过节目后我们没办法清楚的讲出来,我们通过看这个节目学到了1234567。之前的嘉宾惯常的做法是,先讲道理,再给例子,然后让你明白了一件事儿。但这两个人真的是来谈感受的,来做自我坦白的,他们没想着让观众跟着他们学到点儿啥,他们没想着要当传播知识的媒介,单纯就是来表达自我的。所以觉得节目好的人是因为和他们有共鸣,换句话说,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和感受,你的“气”和他俩差不多,所以他们讲的话你能听懂。听不懂也情有可原,因为能产生共鸣的人如果很多也就不会有这么多负评了。

    刚开始的时候是节目气氛最紧张的时刻,在这一集里马爷说过最多的话就是,人对自己的情绪其实是很敏感的,当你感觉对面的人不真诚时,你自己心里的那扇门就关上了。我觉得这其实是一种来降低迅坤心理防线的坦诚方式。降低心理防线不是为了缓解尴尬,而是鼓励对方尽可能多的真实的表达自我。因为大家都是大人,肯定也不会说因为感受不到彼此的真诚就不聊天儿了,但我们的心里都有很多道门,你可以选择性地开。尴尬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就像这两拨人,他们就是“气”不一样,所以坐在一起聊天肯定会尴尬,这是事实,但能看得到是他们为了能让这天儿能聊下去都在尽可能的坦诚,互相给彼此解释,启发,这能倒不是一种很好的求同存异后的结果吗?

    这一集有点像是,如果大家如果观察自我,如何站在第三方的视角来看待”我“和”我的身份”这两件事情,说实话我挺开心看到他们这样的讲话形式,比起侃侃而谈我个人更喜欢这种类似意识流的表达。因为我自己和好朋友讲话,探讨自己的情绪就是这样。比如我们谈论摇滚,我说Jpop真好啊,她问我为什么,我说因为Jpop让我感受到真诚的摇滚。好朋友说,你这样讲于我而言就是屁话,如果你想让我明白的话,你要讲细节一点的东西,解释清楚,比如激烈的,沉默的,迷幻的,适合电音节的诸如此类。“真诚的摇滚”范围太大了,我不懂。就像坤哥讲他和儿子说的话,马爷听后直接说,这太深了,他听不懂。其实不是听不懂的问题,而是讲话的人重点不对。坤哥讲的话他自己能理解,但是他没想过他儿子可能理解不了他。

    “我看不到你眼中的山”

    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聊天嘛,主题扣的一点问题都没有,而且我本人也是一直在经历这种螺旋式的自我观察过程,尝试做一些调整和改变,所以说实话还挺珍惜这种谈话方式的。

     3 ) (更新中)圆桌派第四季 Point 整理

    (集数按个人喜好程度至下排序)

    🌟🌟🌟🌟🌟

    No.14 乐迷:听音乐有鄙视链吗?

    嘉宾:张亚东 梁龙 周轶君

    :从宣泄走向休闲。(7’00)

    :(黄燎原)想进入中国摇滚史很容易,文化史则很难。(30‘40)

    :我们是一个没有殿堂的时代,四周都是重参与感和流通性的派对。(34’10)

    :我已经没有办法欣赏音乐了。(35‘35)

    :以前是对牛弹琴,现在是牛都在弹琴。(44’00)

    :没有选择,就没有结果。(45‘10)

    :抱歉,流泪是比较低级的情绪。(52’20)

    :艺术家是要创造新的神经联结,即不满足于舒服。幸福感低(55‘30)

    :我们已经变得不敢表露一个特别的东西,都在尽量让自己随和。(62’00)

    No.23 误读:你常遇到会错意吗?

    嘉宾:梁文道 马家辉 周轶君

    :日常生活的含糊性。(8‘00)

    :人工智能的终结就是能够聊天,因为人与人的聊天是含有大量隐性信息的。(9’40)

    :聊天包含的三个最重要的元素:判断、学习和信任。(11‘20)

    :人工智能的瓶颈在于人不能对其失去控制。(16’20)

    :语言造物。(23‘05)

    :因果关系到底是自然现象还是人类理解?自然界是没有“所以”的。(25’15)

    :系统性的误读(宋儒对《诗经》)。(43‘30)

    :广泛传播的需求致使语言视觉化,对信息单一准确性的追求致使语言被误读的层次减少了,我们会越来越简单。(54‘35)

    No.13 日本:从北野武离婚探日本文化

    嘉宾:马未都 蒋方舟 蒋丰

    :每个人心中都有邪念,但不一定都能释放出来,当有人释放出来了,你觉得如同自己释放一样。(21‘35)

    :制度性的操纵。(24‘10)

    :(源氏物语)物哀。(46’30)

    :日本文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你不能够说出来的东西他给你安排出来。(51‘30)

    No.8 熟人:中国式人际关系

    嘉宾:马未都 蒋方舟 魏一平

    :后真相时代(煽动情感,强化偏见,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1‘40)

    :事实调查的机构化保障。:全民探求真相的基本修养。(3’40)

    :期待反转,对真相的逆反心理,不怎么关心真相了。(4‘15)

    :陌生人社会和信任不是相悖的。中国在陌生人社会仍很依赖于熟人关系。(23’20)

    :技术手段的掌握导致对熟人社会依赖度降低。(24‘50)

    :“失聪”现象:生和熟皆不行。(27’45)

    :因为熟人关系的决定性作用,导致被迫相信熟人社会,陌生人信任就丢失了。(31‘30)

    :可以被信任的人仍存在,但无人敢信任了。(33’00)

    :(陈寅恪)道德变换的年代存在巧人和拙人,巧人享受双重权利,拙人承担双重义务。(33‘10)

    :不知道怎么就熟了。生与熟的界限变得模糊。(34’10)

    :人和人的界限、关于生与熟的认知的差异化日趋明显,没有了制定统一规则的存在。(39‘50)

    :独特语言系统的优越感。(41’50)

    :社群都存在矛盾,但是是趋于化解矛盾凝聚整合,还是立即分崩离析,存在南北差异。(47‘20)

    :社会中间组织形态相当程度上的缺位,致使归属感缺失,仍去熟人关系中找寻安全感。(49’15)

    :对公共生活的畏惧,畏惧责任、义务和被规定。(51‘50)

    :从小甚少被鼓励去行使权利,致使缺少行使权利的欲望。(52’30)

    :“社会脱退”。(56‘30)

    :假象熟人社会,不是基于情感,而是基于交换,且是不公平的特权交换,“权利寻租”(看门大爷,权力的存在感)。(58’55)

    :没有真熟人,便去寻找非熟人制造一种假熟的状态。(59‘55)

    No.12 沪生:上海的腔调

    嘉宾:马未都 金宇澄 周轶君

    🌟🌟🌟🌟

    No.3 “执生”:拍到吐 搞笑惨

    嘉宾:梁文道 周轶君 王晶

    :职业的是没有资格讲灵感的。(12’20)

    :笑就是推翻规范。(41‘35)

    :一个人的悲剧是全社会的笑料,但如果这个悲剧具有代表性,你就笑不出来了。(46’15)

    :笑的时候感情是不在的,感情一在你就不笑了。(46‘35)

    :喜剧一定要很快地和观众建立一种默契,即进入一个不正常的状态,很多现实中不该笑的在这种状态下是可以笑得。(46’40)

    No.6 情绪:你心情好吗?心能管理吗?

    嘉宾:周轶君 陈坤 张亚东

    :嫉妒的是努力做不到的事儿。(20‘30)

    :天生的东西不关键,而在于你是进一步还是退一步。(24’20)

    :无限放大小概率事件。(26‘00)

    :麻一直都在,心乱如麻只是麻被看见了。(28’45)

    :(苏轼)佛说酒能乱性,道说酒能养性。我有酒就学道,无酒就学佛。(30‘30)

    :做个过客挺好,深入有时挺不爽的。(40’50)

    :凭什么你就觉得别人会如你所愿,你自己都没如你所愿。(41‘40)

    :还有时间去想情绪这件事儿,是过得精致或者做作的表现。(45’35)

    :两种情绪概念的自我欺骗,只不过从一种陷阱跳进另一种陷阱。变得懒得去观察。(47‘25)

    :只要你觉察到了自己的情绪,就会避免失控,要练习站在观察自己的立场。(48’55)

    :(莎士比亚)始于愤怒必终于羞愧。(53‘15)

    No.2 高配:“隐形贫困人口”

    嘉宾:梁文道 蒋方舟 武志红

    :现代科技的骗局就在于,给予我们更多自由的同时,也将我们困于牢笼之中。(17‘10)

    :我们对满足的即时性要求越来越高,按键下单的满足感甚至超过了收到商品。(19’00)

    :全能自恋的满足,要占有最好的东西,以此来证明我就是最好的。孤独的游戏,失控的消费。(42‘30)

    :当我们没有被基本满足的时候,就想寻找完美满足。一旦你能在关系中体验过基本满足,就会发现完美满足没必要。(43’40)

    :建立平等关系,互为根本存在,会体验到完美,差橘子变好橘子;不能建立关系,你就想要最好的橘子(拥有使其成为自我的一部分)。(47‘20)

    :欲望总是和想象捆绑在一起,他阻扰着我们和切实的周遭产生联系。所有的消费主义都是在刺激我们的想象。(49’00)

    :虽然很大程度上贵就意味着好,但却是好上一分,贵上十倍。(53‘05)

    :不一定是真的好,而是让你觉得好。很多人根本无法辨别何为好,只能通过价钱来决定。(56’55)

    No.4 打工:谁要996?谁被996?

    嘉宾:梁文道 马家辉 周轶君

    :制度性问题和个人人生选择问题混为一谈。(17’25)

    :被剥削掉了自己劳动力再生产的时间,但当你劳动力再生产能力丧失之后会面临着被抛弃。(27‘15)

    :机械性的劳动是不需要可再生产的创造力的。(29’05)

    :中国人的幸福感是在未来的。(46‘10)

    :凡多挣一分钱,自由就少一分,即个人与社会的交易。(59’15)

    🌟🌟🌟

    No.7 冤家:原生家庭说恩怨

    嘉宾:梁文道 蒋方舟 武志红

    :一个人长大和在关系中长大。自我憎恨和自我失控。孩童的严重自恋致使其认为所有好坏都是他导致的。(25‘10)

    :要学会接受世界上的很多问题实际是没有明确答案的。(28’45)

    :面对面交流的挤压感,移交控制权,但面对屏幕,控制权则在我手。(37‘30)

    :在父母处习得如何和权威沟通。:孩子内化家庭的图景。(38’50)

    :父母子女之间的债务关系。(50‘00)

    :苦情文化。寻母文化。(50’35)

    :东西国家形象的母性和父性。(54‘15)

    :西方是反抗的文化,东方是服从的文化。父母认怂背后是成功逻辑,没有成功就永远有贬低的理由。(57’10)

    :母亲总是以负债累累的形象出现。斗苦文化。(58‘25)

    :对弱者的格外同情和帮助往往伴随着对成功格外的崇拜。(59’25)

    No.10 赌女:对自己狠的女人

    嘉宾:马未都 蒋方舟 严歌苓

    :有一类的女强人树立自己的强是通过贬损另一半实现的。(27’05)

    :男性作家站在比实际地位更高的位置去解剖世界,女性作家则更低地解剖自己。(40‘40)

    No.19 买单:逃单、抢单 饭桌见世情

    嘉宾:马未都 金宇澄 周轶君

    :西方人的面子是尊重。(29’10)

    :光有面子不成,面子得有光,即别人看得见。(29‘20)

    No.15 偏激:跟孩子沟通不简单

    嘉宾:李玫瑾 蒋方舟 马未都

    :大人认为多大点事的事,对小孩来说就是全世界。(9‘30)

    :小时候往往是先畏而后敬。(18’10)

    🌟🌟

    No.27 分手:拒绝的理由

    嘉宾:梁文道 蒋方舟 马家辉

    :爱是没办法承诺的。(7‘15)

    :我爱你,但我不喜欢你,没办法和你一起生活。(10’00)

    :人问为什么时有时不是出于知识上的好奇心,而是一种关系的修复和表达。分手时问为什么是从一种关系转换到另一种关系的关键。(21‘10)

    :我们之所以痛恨欺骗,是因为我意识到你偷走了我的历史。(23’45)

    :往往最折磨的人是具象的想象,学着抽象。(25‘10)

    :请人帮忙的时候,要预留人家拒绝的余地。(48’20)

    :把事当事来谈,不要轻易地压友情。(49‘15)

    No.17 流量:几家欢乐几家愁?

    嘉宾:蒋方舟 马家辉 魏武挥

    :粉丝的参与感,参与制造偶像,造物的快感。(13‘50)

    :没有人的灵魂经得起质问。(21’18)

    :(王蒙)人性中有个角落是嗜血的。(40‘15)

    No.24 斜杠:理想还是欲望?一专还是多能?

    嘉宾:梁文道 马家辉 杨好

    :世界并不是按照计划那么理想地规划出来的。(19‘30)

    :欲望的平行化展示(唾手可得)。(46‘00)

    :斜杠也可以是个谈资,得让我看起来像个有趣的人,进而交到有趣的朋友。(47’10)

    No.9 血拼:买、退、换、闹

    嘉宾:梁文道 马家辉 周轶君

    :广告就是讲一个好故事,还让你能加入它。(12’10)

    :我们从小被教说哭总是没用的,但长大会发现有时哭是有用的。(28‘20)

    :我们目前的生活是围绕流量来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吸收流量的人,一种是贡献流量的人。(54’40)

    No.1 我们:朋友一生一起走

    嘉宾:马未都 陈坤 周迅

    :我们每个人从某种意义上讲都会跑偏,有可能每一步都迈错了,只不过取决于下一步是否能把错的一步纠正过来而已。成功取决于纠错能力的强弱。不存在先知先觉。(31‘00)

    :越长大,爱的东西越单一,去附加的过程,甚至单一到不需要存在。(34’10)

    :关系远往往才需要遵循世俗的许多规则。(47‘35)

    :进入一个朋友圈是为了索取还是付出,我不是不能帮你,而是无法接受我被你利用。(48’50)

    No.16 睡梦:你是真的睡不着吗?

    嘉宾:王蒙 朱大可 李菁

    🌟

    No.26 亲情:我们的父母

    嘉宾:梁文道 马家辉 周轶君

    :情绪的控制。突然爆发的情绪是后头说多少对不起都弥补不了的。(41‘45)

    No.11 星婚:分合的幕前幕后

    嘉宾:马未都 蒋方舟 汪海林

    :事实不等于真相。(3‘25)

    No.5 自在:此心安处是吾乡

    嘉宾:马未都 张亚东 周迅

    圆桌派第一季 Point

    //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0290154?dt_dapp=1

    圆桌派第二季 Point

    //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0282298?dt_dapp=1

    圆桌派第三季 Point

    //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0307619?dt_dapp=1

     4 ) 追至第十七集,漫谈《圆桌派》

    总体开始渐入佳境。

    第一集关键词“朋友”。

    他们也许是想聊聊未来社会更新型的人际关系模式,不再有强烈的性别界线,夫妻界线,而是更包容的群居模式。两位嘉宾是好演员,他们在戏中对感情的拿捏到位,瞬间带动观众的情感,生活中应该属于“高敏感”类型的人。人的感知特别灵敏,往往显得“矫情”“做作”“不接地气”。陈坤已经在修行的状态了,他的思想是抽离生活的,人常说“出世的精神入世的事”,比如马爷。陈坤在节目中坦露自己的“出世”,他直面自己的内心,愿意分享,如果我看他不顺眼,那一定是我出了问题。马爷说自己演不了戏,换言之他只能做自己,而两位演员可以换上一个“壳”,把一个虚空的人物呈现出来,这需要强大的感受力去代入角色,内心已经很苦了,我是不忍苛责的。陈、周和马爷像一体两面的对比,但我还是想说,节目组能尽量不要请演员吗?他们的戏已经有很好的影响力了,谈话不是他们的强项,演员做别人容易,做自己难,这节目就是要他们做自己,谈自己,观众看得吃力,主持人心累,嘉宾面对大面积不好友幕弹总不是好事。

    另外我很喜欢看几位常驻“老干葱”的状态,看完感叹还好有马爷,快要聊不下去的时候,马爷瞌睡完一个激灵力挽尬局,文涛心里:会说你倒多说点啊!!!

    第二集关键词“贫困”,从财务贫困到内心贫困。

    “高消费”背后的社会现象,年轻人看似自由背后的枷锁,消费陷井等问题确实值得关注。这期请的心理学专家,首先要肯定他的正面影响力,他推动了大众对“心理学”的认知,他还有本书《巨婴国》被禁了,不用搜,没有,内容确实太偏激了,相信道长看过。但在这一集中的表现差强人意了,首先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让人看到不舒服是怎么回事?不但没有放松下来,反而让人更紧崩,眼神飘乎,情商也不高,语言组织能力欠佳。理想的心理咨询师应该是李玫谨老师的状态,从容,坚定,让人安心,懂得察觉人的“气场”,善于倾听,不带个人情绪,即专业又不失人情味。他几次谈话都强行回自己的话题,有点强迫症的感觉。心理咨询师长期与人的阴暗面打交道,没有一个稳固的自我,更容易自己出问题,“别凝视深渊,深渊会向你回望”。内容上,一些心理学概念,例子还是比较有意义的,比如原生家庭的影响,主动寻求心理医帮助的正面意义,以及骗女人钱的故事(和老年人被骗买保健品的本质是一样的),爱的能量是多么伟大,以及“退行”“全能自恋”“安慰物”这些词汇。就当这是一扇窗,让更多人敢于面对内心的负面情绪,主动寻求帮助,节目还是很有正面意义的。突然脑洞一开,如果让陈坤和他聊聊会有怎么样的火花呢?据我粗糙的认知来判断,陈坤是可以被催眠的,他的内在有接纳的能力,但没有强烈的边界意识,发展的好点就是有同情心,有共情能力,发展过了,就是你我不分,和朋友没有界线,上期的话题也正是如此。但我又觉得,如果人人用心理学的角度内省人人都有问题,还是一个度的问题,不影响作为人的正常生活,大可学习马爷外圆内方,让自己和周围的人都自在。

    这期很高兴看到道长,状态偏保守。方舟好爱笑,最后断舍离的观点很有共鸣,豆瓣上最近两年风气也开始倾向回归理性,常有些话题与简化生活、整理、收纳、低物欲、理财相关。总之人还是要建设内在,只有内心强大了,不借物外求,自然能淡化物质,活出真正的自由。

    第三集关键词“执生”,看到解释我想到《易经》,能做到随机应变是很高超的智慧了。

    从对谈最后变成了三个人围着一个问,我好喜欢王晶接:“我知道我知道”,准确的得到问题的核心点又用简练的话回过去,整个人的状态是放松的,坦诚的,不回避话题,也没把赚钱包装得高大上,不加情怀,上价值。文道的状态也被带出来了,参与感很好,愿意聊,这集聊天非常“玄学”,艺术的创作,灵感的来源,创作的状态,新的节目形式往往不是刻意创造,而是各种机与缘的碰撞,“临时执生”出来的。现在想想每一期的节目,想来文涛也是无法预计效果的,就是来吧,一起创作,碰出火花来,碰得好就是陈晓卿,碰不好的那期是聊星座的,为啥我记得,作为研究占星的人,我专门写了那期。后面王先生对喜剧和中国喜剧的分析,我想对业内人士来说很有价值吧。他说到弗洛伊德,情绪共振等关于大众心理学和喜剧的哲学思考,我简直觉得他是导演界的王阳明,有学识,肯做事,知行合一。他承认麻花好,是以市场价值评判,作品而言最好的是《教父》和《飘》,后面文道在反问他市场标准和《教父》票房冲突时,他说不能跨时代比较,全场逻辑满分。

    这个“派”字存在争议,也可能是字体艺术化了。

    关于影评人的那段,给了好大的勇气,我现在不是在评《圆桌派》嘛,反正我是观众,我有话要讲,哈哈哈哈!

    第四集关键词“996”。

    这不是第一次谈劳工问题了,有些内容和前几季有重复,个人自由和老板的意志之间的矛盾,看完然想起来周星驰5.7分的电影《新喜剧之王》。女主角想当一名演员,到处跑龙套,完全弃自己尊严,时间,精力不顾,看似努力,其实就像文涛引用苏格拉底名言: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女主从来没有停下来想过为什么努力,奋斗?为什么要追这个梦想?后来她死在那场大雨中的车祸中,弥留之际做了一个美梦。今天我们当然可以辞职,自由职业,但这场叫人生ol的游戏已经停不下来了,你不努力就是在后退,你敢放松就被连缘化,学校拼成绩,工作拼业绩,一起努力编织共存的囚笼空间越来越小,我们还在加油干。就像小君君引用的话:为什么改变世界就是正义的?我是帮老板们想不出更好的文案了,大概有些人天命加身,个人意志过于强大,能聚集很多人,一路跟随,最终一将功成把这个事打扮成正义的“理想”。

    最后,这里能提个话题吗?希望节目组可以聊聊苏格拉底的另一句关于:“认识自己”这个话题。

    第五集关键词“看不下去”。

    第六集关键词“看不下去”。

    7月6日修改。昨晚看到小君君还是来补追了,陈坤特别真诚,他的自我表达能力挺好的,重在分享感受,愿意打开自己,有过修行体验,接触过瑜伽,冥想的人容易有共鸣。众所周知打坐是道长的日常,他不太分享,大概是了解观众的,陈坤确实敢说,状态不错,亚东显得更加敏感,“他人即地狱”视角。我也了解过瑜伽,冥想,打坐,这个事情说起来玄叨叨的,做起来很有效果,乔布斯也是常常打坐,禅修。一个身体动作伴随着心理反应,让人内心宁静,提升精气神。这集是我带偏见了,整体还是不错的,最后表白小君君。

    (文涛你是遇着事了吗?还是这节目实在不好请人,十个来了八个黑。可以请设计师、作家、建筑师、各行匠人都可以。哪怕请真正修行的人,我们也爱看呀,再这样下去想改分了。)

    第七集关键词“原生家庭”。

    有些人时时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以修身,有些人老是观察别人的行为模式,分析解读。当然了武志红是心理咨询师,我不太懂心理学,但这样过度解读人生真的好吗?想知道他的客户里谁因为他的咨询而步入正向的生活状态,他目前也有咨询师,五年,已经上瘾,行外人总感觉不太对劲,就像一个医生,每个月总感觉哪里不舒服去看病一样。其实事事都归到一个因,一直下去能归到“盘古开天辟地,女娲娘娘造人”能归到“宇宙原动力”。曾经听闻“父母皆祸害”小组大名,不能否认,为人父母不用考试,有些人确实没有尽到责任,但作为仅有一次的人生,我们长大了,懂了一些道理,只能和过去说“算了”,否则抱着受害者的心理,人生一直往回看,便不再有人生。

    关于井的比喻和陈坤说的“觉察自己,不评判”我认为是相通的,抑郁多伴随着自我评价低,对事物没热情,但你如果不去评判自己的任何心理和行为,接纳自己,不快乐也不至于那么痛苦。人生难得的是平静,而不是快乐。我这里大胆的猜测一下,道长也是有“心理问题”的,读书太多的人不见得必然幸福快乐,他的困惑超越了绝大多数人,只能转向更高阶求索,不然他不太可能去修佛学,这和定期去看心理咨询是一回事。我记得武志红第二集提到过实体自恋来自于“爱”,虚体来自于“条件”,结合这集,可否得到结论在坐的三位男士缺少实体的爱,文涛的虚体条件是“赚钱”才有安全感(可能是调侃自己),武志红去找了精神分析师,道长去找佛学,依然是外求,只有方舟还对爱情满怀期待。

    回到中西文化下原生家庭的比较,国人受儒家文化影响,感恩母亲的慈,敬重母亲,对比西方人鼓励个人的“英雄之旅”,歌颂力量与勇气所代表的父亲。这其中差异放置在中西文化交融度很高的今天,矛盾就出来了。如果你鼓励孩子发展力量和勇气,就意味着会失去作为父母的威严,孩子任性,不知收敛,将来恐成大祸,如果你太慈了,孩子没有主见,懦弱胆小,没创造力,难在社会上生存。用心的父母愿意学习,时时修正自己,那些稍不用心,太忙或是客观条件不允许的家庭,孩子在当下社会更容易引发大的家庭乃至社会危机。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敢生孩子,经济,精力,教育哪一样是简单的!

    解决之道的问题,节目里给的方法不错,面对父母从小事开始反抗,最终实现人格的独立。但如何不掉进心理问题的漩涡,过更加快乐平静的人生呢?

    下面我要煲点鸡汤,面对真实的生活就是追求实体自恋——“爱”。如果自己的父母没有做好榜样与他们和解,真正的爱孩子,结束一代代爱的匮乏。用诚心的爱去生活,恋爱是,婚姻亦是。如果害怕遇到“渣”,检验TA,分析TA,最终会像卡夫卡一样再多分析也不敢走进婚姻,活得太明白的人很难进入婚姻。我观察生活中幸福的人,他们都是爱的勇士,敢开始一段感情,敢进入婚姻,在关系中,真诚的爱着对方,遇到感情问题,想办法解决,解决不掉的交给时间,时间依然解决不掉再分开也不迟。人生只要有一段真诚的爱相伴过,从此以后的风景完全不同。在爱中不管施与受,你都得到了回馈,爱在爱中满足。

    每一个父母都应该用心爱孩子,那是以后TA独行路上,永存心底恒久的力量源泉。

    第八集关键词“熟人”。

    这集我反而看得很平静,这才是正常水平的派,也只正常。我最有感触的点是在大城市里,人际关系变得简单了,也单薄了。年纪渐长,开始想念小时候妈妈系庞大的族亲关系,我细细回想那种安全感,只要去了外婆家,周围的人都是远亲,不担心没饭吃,随便到处跑,到处都有小朋友玩,熟的超快。刚成年那会要自由,要个性开始逃避这些关系,成年了事情变得复杂了,每个人突然就变身记者了,各种采访,而立之年过后,又开始想念那种亲切。多少岁才有定性呀!但是再三思定,我的本性还是适合城市里这种陌生感。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意视越清晰,内在才更安稳,我已经不需要集体意识增加安全感了,但父母辈还需要,我尊重他们,也惭惭明白所谓外圆内方。

    第九集关键词“血拼”。

    法律是最低的行为准则,道德是高标准的行为准则,总有一些人让你动用法律又不值得动用来解决问题。再完善的法律也不能避免下一次的犯罪,这个社会在奖励那些敢于低下限的人,此时能守住操守的人最是可贵。再次表白小君君。

    这集依然是正常的派。

    第十集关键词“严歌苓”。

    聊的还可以,但我有点无从说起的感脚呢,此集略过。

    第十一集关键词“星婚”。

    汪老师状态比较收,这集生的逢时,赶上一波明星热点,正常的派。

    第十二集关键词“上海”。

    最近这几集看完都没啥太大的感觉,和已经认识的差不多,是我的期望值一直在拔高,会继续追下去。

    第十三集关键词“日本”。

    这集挺喜欢的,看过《菊与刀》,略懂这种两极文化,喜欢日本的电影音乐,喜欢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各类“道”。有些地方还没有去过,在读与听的方面自己还缺真实的体验。平时听的《一千零一夜》道长也常提到日本类比,这集好评。

    小结:目前最有感觉的是王晶、武志红、熟人、和聊日本的这几集。和自己的状态有关,不知不觉已经在节目视听和生活体悟中有所成长,谢谢陪伴。

    第十四集跳过。

    第十五集关键词“孩子沟通”

    这集迎来了人气超高的李玫瑾老师。开始聊孩子对于自己出生的困惑,支持马爷的说法,中国父母尽量避免谈“性。接下来孩子自尊心的问题,马爷观点现在的孩子太敏感了,要有“钝感力”,其实就是要做一个心胸开阔的人,成年人都做不到,何况小孩子,除非孩子天生不敏感,哭会转脸全忘,但大多数孩子心灵是脆弱的,没有人经的起小时候的打击,为人父母在孩子天性不确定的情况下,只能先给予爱。

    后面文涛说了一个高二女学生跳楼的例子,李老师顺势提到“脱敏”,为了防止后面的事,前面要做什么事,她的这段发言,幕弹反应较大,仔细想来又观察身边的例子,其中确实有道理,首先孩子不能一直生活在真空里,偶尔面对父母的指责,甚至大声的吼,早年建立起这种心理机制,懂得人与人之间不尽是好话。马爷的“钝感力”太严了,是过去的教育方式,与李老师的“脱敏”中合一下,感觉就差不多对了,太严太溺爱都不行。遗憾的是少些人的底色是脱不了敏的,需要醒悟开始针对性的修复自己。

    方舟说的例子很好,孩子的世界很小,小事会被放大。

    父母有智慧孩子就有智慧。

    李老师有提到在将来上大学之前家长至少提供五种将来的职业发展,太多父母只看分数了,自己对孩子要了解,能做什么,有哪方面的天赋特长,越看越觉得需要被教育的是为人父母。

    情绪问题划重点:三到五句停下来是高人。

    这集还是有收获的,小时候管长大了放,别反了。

    第十六集关键词“梦”

    这集有点涉及精神学但没有深聊可惜了,作为一个没有睡眠困扰的人观过不评。

    第十七集关键词“流量”

    这集结尾看得特别“燃”,文涛好样的,和家辉都是有信仰的人。

    这几天绿大暗很火,黑火黑火的,很讽刺的流量。

    普通民众被这些垃圾流量污染,没有点数的能不被带歪吗?资本的毛孔“流量”的污血。(PS:一片合谐的骂声,让人放心了。)

    (随节目更新。。。)

     5 ) 所谓真实

    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什么又是爱?

    以前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爱是灵魂上的共鸣,完全的相互理解,是超越一切的,这种感情可以发生在亲人之间,可以发生在朋友之间,也可以发生在情侣之间,甚至可以发生在两个只见过几次的陌生人之间。分类和定义是人类的必然需求,所以我们也总是喜欢把各种感情加以定义和分类。但是回到感情本来的层面,最真实的层面,它可能是不需要也没有办法分类和定义的。这种“真正的爱”是很难遇到的,因为它要求两个人必须同时表现出能为对方捕捉到的灵魂,并且两个灵魂之间有深深的共鸣。但是说难有时候可能也很容易,这就是命运吧。

    感情具有高度的主观性,完全主观化之后就是我爱你,与你无关这种状态。我享受的只是我当下的快乐,我的一种心情,这种快乐是高度抽象的。

    人活在这个世界有不同的需求,有的人更侧重精神方面的需求,则更容易高度主观化,活的更抽象。但是面对生活的琐碎,我们很难把自己抽象出去,其实大多数人也没有必要把自己抽象出去,在现实的层面感受到的快乐,痛苦,忙碌已经填满了我们的生活。虽然我一直认为人本质上是一种精神上的存在,但每个人对精神的要求,感受的程度是不同的。

    里面说的小团伙,我觉得至少在目前的社会是很难大量存在和推广的。这种所谓的小团伙和乡土社会传统的结构最大的不同是,它要求每个人活的抽象而且在灵魂上有高度的共鸣,要求一种灵魂上的真实而不是形式上的。它与普通的互帮互助,互有利益的圈子是不同的。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是没有闲暇感受这种精神的。这种感情上的、灵魂上的共鸣是很难社会化的。

    坤哥总是说要追求真实,但是其实虚伪也是生活中人际关系所需要的,这种适当的保留正是人们在陌生人社会中的一种自我保护。而且完全不在意别人的看法有的时候是一种危险,毕竟我们活在社会中,不能如此超脱。说要活成真实的自己,但什么是真实,自己现在的样子?自己希望的样子?如果追求的只是现在,那岂不是就不会进步了吗,如果包括希望中的自己,那么有的时候别人眼中的可能就是希望中的自己,毕竟我们都有希望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的心里诉求。如果刻意的追求真实,那还是真实吗?就像德国浪漫派哲学家追求浪漫,得到的反而不是浪漫。因为当你故意的去追求一种下意识时,得到的根本就不是一种下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当下对虚假的追求又何尝不是一种真实呢?所以才会说不是成为真实的自己而是真实的成为自己吧。

    今天我们越来越生活在一个陌生人的社会,我们很难信任陌生人,向他暴露全部的自己,更别提自己的灵魂了。只有那些特别有勇气信任别人,或者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不在意别人怎样看他的人才更容易收获这种高质量的人际关系。

    契约社会让人和人之间变得陌生,变得只有冷冰冰的利益关系,变得更依靠于具象化的现实利益。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法治建设的社会基础,只有这样的社会才更需要用法律来调节,而不是人情和道德。可能正是因为这样的宏观趋势,微观上才更渴望人和人之间真实的情感吧。宏观的变化由微观而来,又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之中,我们现在生活中的种种焦虑,迷茫都与此相关。个人的心里诉求有或许也体现着宏观的变化,从这个角度上说谁又能真正的超脱,个人主体性的增强同时也伴随着在另一种层面上对个人主体性的抑制。

    因为坤哥看了这一期节目还蛮有意思的,话说好希望有坤哥这种爸爸,这种充分的尊重儿子,把对方作为一个与自己同等的独立个体来看待,而不是认为对方年纪小,自己更有经验就有一种心理上的优势。这种在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心理上的平等是很难能可贵的。毕竟回到人本身个体的层面,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年纪,学历,职业并不意味着人智慧的差异,并不意味着谁就比谁活的更通透,更能享受到生活的幸福。有的时候农民,工人从日常的生活中总结的经验和规律,对生活世界的理解甚至可能更有智慧,只不过他们没有经过足够的训练使它体系化,学术化罢了。话语体系的不同并不意味着智慧本身的高低。

     6 ) 20190620 第二集 隐形贫困人口

    她的内在黯淡无光,需要一个很光彩的东西把它笼罩

    虚体自恋和实体自恋

    实体自恋基本上都来自一个东西 爱,而虚体自恋都来自于一个东西 条件。

    爱都来人性,来自于人和人之间,来自于关系中给了你爱的部分。当你获得这个之后,你就知道,那个更根本,那个更迷人。你体验过这个之后,你就觉得那个要宝贵的多,你觉得这个条件高低不重要。如果你没获得过爱,一般同时获得的就是恨,获得的就是那些黯淡无光的东西,那个废墟一样或者特别糟糕的部分,你只好用一些光鲜的条件,把它给围起来。

    爱是平等的,羡慕是我高你低。所以当我用各种各样的东西把我摆在一个很高的地方的时候,我给你传递一种感觉,你很糟糕。

    很多人倾家荡产维持一个基本的门面,因为这是进入那个圈子的门槛。

    现在支付手段太过便捷,不知道钱都花在哪里了。

    以前大家以不一样为荣,现在为什么流行买同款。这是一个不断飙升的概念,大家都要买一个东西,我想不一样就会买更好的。大家都想不同,但是不同意味着更贵和更好。

    现在大家离高端生活距离感消失了,你都能看到,也能触摸,但是没有哪个能力太痛苦了。

    我们这么努力工作,就是希望有一天择偶的时候,可以不应考虑对方的所谓的条件。

    一个人获得好的自我评价,他占有好条件的欲望就降低了。他在关系中被认可了。最好的高配就是爱。购买可能是缺快乐。一天的高潮就在买那只口红。

    现代人用自己拥有多少东西来定义,我拥有的东西也证明了我是谁

    你在高阶段受到挫败的时候,你就想退行到自己曾经获得满足的那个地方,找一些满足。

    最原始的全能自恋,我就是神掌控一切,什么样的东西都要最好的。谁都可以从全能自恋中获得满足,他要占有最好的东西,以证明自己是最好的。但是他只要能从关系中获得满足就不会追求最好的东西。

    当你的欲望超过了你的能力的时候,你就是个穷人。

    当我们没有获得60分的基本满足的时候,就会追求100分的全能满足。当你在关系中获得基本满足的时候,你对100分的东西就没有那么多要求了。

    被商业操控,商品和一个价值勾结,好像拥有这个商品,也拥有了这个价值。

    欲望和需求。需求其实没多高,但是一旦涉及欲望,可能我就要最好的。

     短评

    本来挺喜欢周迅陈坤的,看了圆桌派之后一下子不喜欢了。王晶那期则精彩得超出预期,瞬间路转粉。谈话节目就跟X光似的,有没有内涵都给你照的一清二楚。打个五星期待后续,希望节目能一直不忘初心,不要向流量低头。

    7分钟前
    • PirateQ
    • 力荐

    我发现不是圆桌派好看,而是一个人在现实中想找个人畅快的聊天太难了,圆桌是精心设计的聊天,满足了太多精神需要,没有精神共振的日子,就觉得无味,有了其实也不会改变什么,只是找一个出口。

    12分钟前
    • 徐小鹿
    • 力荐

    周迅陈坤败笔

    15分钟前
    • 金枪小帅
    • 推荐

    ❤️有很多种,以后可能会出现一种家庭式友谊。

    17分钟前
    • momo
    • 力荐

    王晶的境界冯小刚是这辈子都达不到的,一个能把电影市场做出哲学,一个只会耍赖泼皮卖惨。

    18分钟前
    • Δεερ
    • 力荐

    其实刚开始对公子这种不擅采访的上谈话类节目感到诧异。感觉要么是说不上话,要么就会成一个复读机。看下来发现也还好。第一集整体感觉还是宽而不深。涉及面大但是说的点到为止。不过思考了一下这个话题也有一定关系。交朋友主观感觉很重要。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没有绝对,所以对于一个点也不是很容易出结论。而一般的结论其实听过很多遍了,所以没有什么新的东西,感觉稍微淡了一点。而且感觉太着重迅坤‘演员’这个身份。可是主题是朋友而不是‘演员’的朋友。

    19分钟前
    • flying100
    • 力荐

    第一期请周迅陈坤真是败笔,看完王晶那期依旧决定打五星,王晶对人和事也看得太通透了吧,说了很多电影行业的大实话!

    21分钟前
    • 阿怪
    • 力荐

    看完第一感觉就是真,真诚。

    26分钟前
    • missing
    • 力荐

    第1期就请了不说人话的嘉宾。还是给涛哥5颗星,知道你的难。

    31分钟前
    • Vincent_L
    • 力荐

    第一期就有周公子,有点意外。喜欢听她聊人生聊演戏聊友情,但是整个话题聊的好散,少了马家辉许子东画风还是不太对劲……

    32分钟前
    • 摇滚界哈贝马斯
    • 推荐

    周迅还是回去演戏吧……

    34分钟前
    • 代号 代号阿海
    • 推荐

    看了王晶这一集,回来改评分,太厉害了,第一次看见文涛、文道、铁军三个人都hold不住的人物,密集的知识点,爆料,实践型打败理论型的典型,真小人比伪君子可爱太多,更可怕的是他还有文化……

    37分钟前
    • HORNWORT
    • 力荐

    看完第一期 认为与前几季相比水准有所下降 原因在哪呢?我觉得是第一期的两位演员嘉宾没有参与话题讨论 而是一直在表达自我!对文涛和马爷抛出的话头聊不起来 没有像之前的其他嘉宾一样对一个话题进行发散性的更深入的探讨 可能这是问题所在 后面的节目应该会更好 期盼……

    40分钟前
    • 有为啊
    • 还行

    聊天也要自我阉割,能够深切感受到在每次即将触及问题核心的紧要关头,窦文涛拼命刹车硬把话题往回拽的无力感。别请明星来了,有明星在的场子除了拍马屁以外屁都聊不出来。

    45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我为王晶打了4⭐️,不论第一期的周迅有多假。对王晶路转粉,一个导演,我们对他的内心还是知之甚少,感觉印象全是通过媒体,影评人(什么人都可以做影评,真是讽刺)。王晶,专业,敬业(我拿钱就要把戏拍完),有眼光,有远瞻,说真话(这点太难了)不虚伪做作,不给自己的烂片涂脂抹粉,不以拍片是为了赚钱而觉得羞耻,表达评价时一针见血,对别人委婉提出的问题,能明锐洞察。这是一个合格的专业人士应该有的样子。不做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48分钟前
    • alan3396815
    • 推荐

    锵锵四人行,圆桌麻将局。据说许子东老师因“技术原因”不能参加,插科打诨的乐趣损失不少,怕其他人接不住“色情直男癌”窦文涛的梗。第一期友谊有点尬,其实谈话有一个非常驻嘉宾最佳,又有推广的话题度又有熟悉的干货感。

    51分钟前
    • 独孤行二
    • 推荐

    为什么我不反对圆桌派适量请明星,请明星才有点击量,有了点击量,涛哥和看理想才有广告商的烂钱可以恰,就能有子子孙孙无穷尽的圆桌派可以看了……

    53分钟前
    • 小江湖骗子林羽竹
    • 力荐

    周迅怎么又来了?一集还不够!?

    54分钟前
    • 花椰菜头
    • 还行

    道长和王晶分明就是出世和入世的两个典型代表,正如倪匡一天写不了十万字,中国电影的发展如同bat主要发展的不是一线城市,美国电影也是金主爸爸说了算,道长还是活在虚幻的书的世界,王晶活在真实的拍电影的世界。

    59分钟前
    • 自作聪明阿笨猫
    • 力荐

    王晶那期不要太犀利!

    1小时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