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综艺 一千零一夜第四季

    一千零一夜第四季

    评分:
    0.0很差

    分类:综艺大陆2019

    主演:梁文道 

    导演:谢徽 

    猜你喜欢

     剧照

    一千零一夜第四季 剧照 NO.1一千零一夜第四季 剧照 NO.2

    剧情介绍

      我们所承续的人类文明传统,其实是一代又一代人变革的成果。从600年前的文艺复兴,到 100 年前的“五四”运动,总有那么一批人, 在大胆地想象一个不一样的未来。所以,回顾经典,就是回顾往日的先锋。

     长篇影评

     1 ) 寒冬到盛夏

    2020.7.22 大暑 这一季感兴趣的是《娜拉》、《尤利西斯》(边听这集时,边写的毛笔字比较满意,估计是书太艰深,听不懂,所以写字更专注🤣)、《不安之书》(这集的片头,钢琴曲在道长话语声中缓缓流淌出来,特别喜欢)。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听完《一千零一夜》目前上线的221夜,从寒冬到盛夏,一场疫情、最长的寒假,2020太魔幻了,还好有道长相伴,走过恐慌低落的日子。

     2 ) 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是这浮躁世界的清凉济,

    梁文道对所品书目的解读,深刻而不做作!

    睡前听听他的讲评和解读,总是能引领着我们向生命中更高的心灵层次迈进。

    好像已经习惯了每晚都听他的一千零一夜了。

    最大的希望是这个节目不要停。。。。。。。。。。。。。。。。。。。。。。。。。。。。

    。。。。。。。。。。。

    。。。。。。。。。。。

    。。。。。。。。。。。

     3 ) 语言,社会博物,人际智能,存在与精神信仰智能发达的文化人

    人称“道长”,香港文化人、传媒人。 梁文道在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哲学系毕业。——接受过科班的哲学理论教育。

    从1998年开始,梁文道就不断活跃于香港文化界、知识界,足迹范畴从大学讲师、文化从业人员、自由撰稿人、电视电台节目主持人、牛棚书院院长、中学校长、商业电台台长、电影创作人和剧评家、作家、书评家、食文化研究人、时事评论员、乐评家,到公共危机处理专员、环保权益维护者、香港爱护动物协会的动物保育大使和观察员、古迹研究员、文化推广研究学者、艾滋病权益维护义工等。2008年,梁文道皈依了南传佛教。

     4 ) 一千零一夜:成长与陪伴(完结)

    第二百一十夜:改革国家必须从教育开始:民主与教育

    (2019年为“五四运动”100周年)

    作为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约翰杜威 John Dewey 认为

    1. 沟通即是教育,所以教育即是生活,是延续集体生活的手段

    2. 教育激发人类潜能,让人们从【不成熟】走向【成熟】

    3. 教育教会人们重组旧经验、吸收新经验,更好的适应时代

    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个人能够继续他的教育……不是要在教育历程以外,去寻觅别的目的,把教育做这个别的目的的附属物。”教育是使人生变得更加丰富更有意义的过程,因此个体的发展才是教育的目的。

    随着知识的复杂化、世界的一体化,远古社会小团体之间口耳相传式的教育模式已然不再实用,人们需要在学校这个环境中循序渐进、系统得、灵活得学习与时代相应的知识,如通过游戏促进学生的想象力,了解世界。教育的改革实则反应出社会的改变:学校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因此在“五四”时期,约翰杜威【教育改造】的主张在中国格外受欢迎 -- 新文化运动的推行者们极度鄙夷八股文的教育和其背后腐朽的价值观。


    第二百一十一夜: 泰戈尔:国际版汪国真?

    作为亚洲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的大文豪泰戈尔Tagore虽名噪一时,但经过郑振铎、冰心等翻译出的【金句格言式、伪文艺腔范儿】的【鸡汤短诗】却在今日使得他的作品在国内严肃文化圈内所不屑。

    泰戈尔被称为“印度诗哲”,因为他的作品包含了【泛神论的特殊宗教观念】(如《吉檀迦利》)、反对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但同时也不赞成风起云涌的、具有强烈排他性和分裂性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其代表的【惟物主物世界观】,他主张【主观唯心论】、乃至于遁世主义。

    因此,当泰戈尔在五四时期受【讲学社】邀到中国,被寻求革新、力求西化、主张科学、试图打破宗教和阶级的新青年们所批评。

    虽然泰戈尔的诗集声誉迅速落败,但他对于民族主义的思考和现代文明的批判却在越来越受到主流的认可。印度高昂的民族主义最终导致古印度付出了暴力和流血的代价,文明古国被【种族仇杀】分裂为以印度教为主的印度和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然而,泰戈尔先知性的眼光在当时的中国,却因逆耳而倍受打压……


    第二百一十二夜: 《娜拉》:女人还能是男人的玩偶嘛?

    在舞台剧《玩偶之家》中,娜拉被丈夫以【太太】和【小孩】的双重身份对待 -- 丈夫认为所有女人都是幼稚、不独立、需要依赖和教育的。而为了让丈夫去意大利一年疗养治病,娜拉以其父亲的名义,伪造文件向银行借钱并对丈夫谎称是父亲的遗产(女性无法向银行借款)。娜拉因为造假而被银行贷款员抓住把柄,被威胁不能让丈夫开除这个臭名昭著的贷款员。夫妻间的矛盾由此展开……事情揭露后,丈夫因为妻子借钱给自己治病有辱自尊,对娜拉横眉冷对。觉醒了的娜拉决定不再忍受被当作男人的玩偶,愤然离家出走。

    剧本前半段采用了当时颇为流行的佳构剧(well-made play),以写实方法演戏剧,并刻意制造冲突增加故事观赏性。但是故事的结尾却一反大团圆结局。

    挪威作家易卜生Ibsen因为此剧在欧洲一举成名。他是第一个用欧洲口语写剧本的人。此外,他运用大量舞台说明让观众通过阅读剧本进行情景再现。最后,他大胆选用现实题材,直击社会问题,宣扬【民主自由价值观】,批判【男权社会将女人当做玩偶和附属品】。彼时英国正处于“礼教吃人”的维多利亚时期,被剧评家批判违反人文道德--女主角被认为是一个不负责任不成熟的女孩,并将剧本结局改的面目全非。

    剧本传入新中国时期,适逢【妇女解放】运动的高潮,认为传统中国中国复权社会剥夺女性权利,因此剧本广受追捧。然而当鲁迅先生准备续写娜拉出走后的情节时,却发现在男权社会的大环境下,娜拉无法自力更生。此外,北洋政府以道德败坏为由禁止男女同台演出,只能依靠反串,也给剧本的推广带来了困难。

    易普生被认为是近代剧作家里程碑式的人物。其宣扬的男女平权主义在现在看起来似乎已经过时,然而,近期掀起的女德班似乎还在提醒着我们,女性平权还有漫漫长路……


    第二百一十三夜:《互助论》:被遗忘的另一条路 在共产主义理论学说跟组织机构在中国还没有完全建立跟传播开来的时候,无政府主义是当时新文化运动里面传播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一种激进思潮。右翼无政府主义者推崇纯市场/资本主义。但追求自由解放的主流左翼无政府主义者认为被政府或者企业、老板主宰无异,主张【自发互助精神】能够完成政府使命。

    互助出于人类族群共有、基于【生物基础】的【休戚与共】:多数动物采用集体生活状态,种群内互相照顾以维系生存(如蚂蚁蜜蜂)。引申到早期人类,通常以血清为基础构成【氏族】进行集体劳动(如打猎、采集食物)。然而近代历史则由大人物主宰和构成,强调【英雄偶像人物和个人主义】,主张冲破传统的束缚、挣脱共同体内生活的压力,由此忽略了直到【现代工业化、国家成立、资本主义诞生】后仍然存在的【底层百姓的合作精神】。基于达尔文演化论所主张的人类【自私自利、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似乎也很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学】的说法。然而此类想法其实是在现代国家诞生之后才得到大力推广的。而近代【国家诞生】建立过程中,个人保卫家族、邻里互助福利需要被市场和政府取代,社区和互助状态不断被摧毁,个人主义抬头。

    无政府主义在如今社会似乎已经过时乃至不被当成【严肃政治学说】被【边缘化】。但在五四时期,强调【个人自由解放】、主张【平等、挣脱束缚】的无政府主义深深影响了当时的新青年,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铺路。以【革命政治】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以【社会文化革命】为主、无法掌握政治政府的无政府主义只能是【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则批判马克思主义的【中央组织架构】。

    无政府主义在完成它的“历史任务”后似乎就随着今天被遗忘的五四的种种的仪式,逐渐走向幕后……


    第二百一十四夜: 《尤利西斯》:有史以来最难懂的小说?

    史上最难懂?最伟大小说?历史巅峰? 淫荡至极?到底哪一面才是真实的《尤利西斯》? 在爱尔兰,每年的6月16号被定为布卢姆日,是爱尔兰除了圣诞节跟国庆之外最重要的日子。这一天,是书中男主角布卢姆在都柏林1904年的6月16号18个小时,而作者把整个时代的一整座都柏林浓缩在这一天里面。

    尤利西斯是希腊史诗文学《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里面主角的名字。荷马史诗这个世界,是欧洲人【想象中完整的世界】; 史诗囊括了彼时希腊人全部所想所见。所以作者要用这个史诗般的结构来写他所身处的这个当代世界的爱尔兰的都柏林。

    第十一篇 《塞壬》 中用到了古典音乐当中的【赋格】结构跟手法,以简单的音乐的片段开头,慢慢发展成为相对完整的一段旋律,而后用另一个声部把它加以变形,又复现出来。运用在写作中, 人物事物形象就越来越立体,越来越鲜明。 乔伊斯其实是在每一章都试着转换一种不同的写作方法,试着从各种角度,来让我们认识跟感受现代世界。写作手法是千奇百怪, 又几乎囊括了我们所知的所有【文体实验】于一身,以此读起来晦涩难懂。 但是好像只有这样,乔伊斯认为才能够捕捉到从【全方位打破感官】的方式,去重新认识这个现代世界。


    第二百一十五夜:《荒原》:繁华世界就是荒原

    出身于美国南方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的牧师家庭的艾略特无论到了哪里,都有一种格格不入的一种「外来人」的感受。 而他把他的孤独和牢骚, 不自觉地在那个扰乱弦线的末端,碰触到了他所属于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甚至那个文明一些神经上的扰乱的状态,凝结成了 《荒原》——这首现代主义诗歌史上的里程碑作品。

    《荒原》描述的就是一战之后的欧洲或者世界,但它并非描述一战之后的结果,而是一战的原因:早在一战爆发之前,人类的精神文明/西方文明进入了一片「精神上的荒原」。 在《荒原》里,我们看不到传统的诗中的【首尾一贯】,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的角色和场景。但我们仍然可以找到由不同人物叙述的声音背后,一种更一致、普遍的声音,描述着一种在【盛衰轮回】、 【荒凉落败】的情绪和历史前进的状态。人们如【行尸走肉】一般生活却【毫不自知】。 艾略特曾经说过,他甚至在看到一朵玫瑰绽放盛开的时候就已经闻到了腐败的气味,因为他知道它终将迈向腐败那个地步。

    这首诗所要展示的,是当代社会里,种种的无秩序、无意义,各种荒谬情况。 因此,当我们用文字去表达现实社会的混乱、纷杂、多元时,这个语言也必然是间接的、隐晦的、混乱的一种语言状态。 艾略特特别强调一种声音的想象力(auditory imagination),这种声音的想象力,透过诗歌的音节、韵律,在我们还没有读懂文字意义之前便影响了我们。荒原并不只是对现代世界的隐喻,它也许还是我们人类存在的根本境况。

    April is the cruellest month, breeding;
    Lilacs out of the dead land, mixing;
    Memory and desire, stirring;
    Dull rootswith spring rain.
    Winter kept us warm, covering;
    Earth in forgetful snow, feeding;
    A little life with dried tubers.

    第二百一十六夜:《城堡》:没有活人能走得出去

    犹太裔捷克人卡夫卡降生在19世纪80年代。这是个“世纪末”阴云笼罩的年代:德法战争的炮声刚停,俾斯麦的“铁血政策”正雷厉风行;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资本主义世界危机重重,“前途未卜”的灰暗情绪困扰着人们,令人不安、憋闷。这股情绪郁结的结果,三十年后终于在表现主义运动中找到突破口,大声地“呐喊”了出来。这种呐喊的情绪,确定了卡夫卡一生的精神基调。卡夫卡生前在文学界默默无闻,因为他最重要的作品几乎都没有在生前出版过,他因对自己作品的不满意曾将九成作品毁之一炬。20世纪50年代起,人们从卡夫卡作品中所表现的孤独感、恐惧和绝望中看到了自己生存状态的尴尬和荒诞,因此卡夫卡的阐释者蜂起,出现了一股“卡夫卡热”。

    他影响力最大的作品有三,第一部就是《变形记》,讲述主角格里高尔一早醒来发现自己变成甲虫的荒诞故事。第二部《审判》,讲述主角约瑟夫·K在早上正睡觉的时候,被人叫醒,说他犯了罪要被抓去审判,最后判了死刑,但他至死都不知道自己的罪名到底是什么。第三部就是《城堡》。整个城堡仿佛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机构,在村庄里面要干成任何事情,都要经过无数的手续,需要无数的文件,走无数的程序,这是一个永远在忙碌却不知道到底在忙什么的荒诞世界。他好几次觉得,他在这里感觉太荒谬了,他要跟这个城堡以及城堡所统治的这个村庄里所有荒谬的体制对抗,但是到最后,这个对抗使得他变成了这个城堡统治范围的一份子。他被同化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他接纳了这个世界的荒谬,然后呢?没有然后了。我们就好像那个K,想要去寻找答案,要知道自己到底该做什么,到底是谁。

    卡夫卡的文笔非常清晰、非常有逻辑,甚至可以说几乎是干枯、中性的文笔,所以他写的东西,人人都看得懂,可问题是,所有人都仍然觉得这本书很难懂。理由是,卡夫卡所营造出来的世界好像跟我们眼前看到的现实世界一样,只不过整个角度偏离了一点,于是你就好像坠入到了一个梦魇里面一样。卡夫卡使用了一种艺术手法,一种“间离”技巧,或曰“陌生化手段”,借以使熟悉的事物陌生化,启悟人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洞察现实,进而向人们提供一条思路,认清自己的可虑的境况。

    卡夫卡的德文既脱离了捷克日常生活的语言,又脱离了德国及奥地利那种日耳曼文学世界的语言,那么他的文学特色是什么呢?第一,比起我们之前介绍的像艾略特、乔伊斯那种语言大师,卡夫卡会让人觉得他的语言词汇很贫乏。第二,他的文字书写好像特别干燥,没有很强的生命力。第三,则是他的这种语言所呈现出的一种诡异的状态,这个状态,卡夫卡自己曾经在书信里面说过——他不能不写。

    卡夫卡笔下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忽明忽暗,似有若无,似是而非,似非而是,若即若离——处于不断地来回滑动或摆荡之中。 卡夫卡的作品之所以有这样持久的生命力,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的真实性。真实性这里不仅指作者观察生活的精确,角度的独特和研究的认真,还在于作者体验和感受生活的真实。无家可归的漂泊感是他的精神结构的重要构成部分,成为他的创作内发力的重要来源,因而增加了他的作品的思想内涵的丰富性和深邃性。卡夫卡的成功,首先应归因于他的时代意识,他适时地感知到时代的思想脉搏,较早地探悉到属于本世纪的或未来的审美信息。在卡夫卡成长的年代,西方以“理性”为主旨的价值秩序已经受到怀疑和动摇,马克思宣告与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实行“彻底决裂”与尼采宣告“价值重估”可谓殊途同归,代表了西方不同思想派别的知识界对传统价值观的唾弃;马克思创立共产主义学说与尼采决心“自己来当哲学家”都表明他们要以自己的价值观来取代它,在本世纪,特别是头30年,他们的学说在西方第一流知识精英中都找到了大批信徒。在德语文学中,布莱希特和卡夫卡堪称这两方的不同代表。卡夫卡的思维特点乃至创作特点都与一个哲学术语有关,这个哲学术语就是“悖谬”(paradox)。


    第二百一十七夜:《不安之书》:一个人可以有100种人生吗?

    在南非的德班成长、接受英式教育的贝尔纳多·索阿雷斯,直到17岁,才回到里斯本重新学习葡萄牙文。他在外贸公司里,做文书处理和翻译。工作之余,他便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一辈子都在做一个【戴着面具】的人。对完美的欲望使他害怕用自己的真名去写作,因此,他创造了75个作家,每一个人都有独立完整的人格和截然不同的诗歌风格方式,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作品,包括了诗、小说、散文、文学评论,甚至包括占星学的评论--一个人就可以是平行的无穷个宇宙。他就像是一个不断的分裂的一个细胞核,像是一个宇宙大爆炸的起步点,一爆炸出来,诞生出无数的星云、无数的星系一样。

    他的其中一部代表作便是《惶然录》/《不安之书》。佩索阿也为这个《不安之书》也创造了一个作者,叫作贝尔纳多·索阿雷斯。这个索阿雷斯其实像是一个佩索阿的残缺版本,是一个纯粹的意识的存在,因此这本书是一个【没有任何事实的自传】,它剩下的是只是一个拥有【忧郁阴暗】的调性的意识的流动而已。

    这本书结构纷乱、体裁复杂。所以,你可以把这本书想象成是佩索阿的一个【素描册】,他看到了什么东西,有灵感了他就在那儿画。这本东西最理想的阅读方式,其实是把它拆成活页,然后每一个读者都能够自行地去组织哪一张放到哪一页。所以,这本书在这个意义上讲,它就像是博尔赫斯所说的那种【无限之书】,好像任何时候你去看它都觉得它长得不一样,好像不断有新的内容。

    写作像一种我憎恶然而一直戒不掉的吸毒,一种我看不起然而一直赖以为生的恶习。

    第二百一十八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化》:没有战国,哪里百家?

    雅各·布克哈特在其著作《意大利文艺时代的文化》中把文艺复兴跟过去欧洲的漫长的中古年代一刀划分为二。至此之后,我们对于西方史的理解,就变成了由【上古】——希腊、罗马黄金时代、【中古】——黑暗中世纪,以及由【文艺复兴】所开端的近现代了。然而长期分裂的意大利为何能够引领文艺复兴?

    13世纪到16世纪之间的意大利是一个充满了阴谋暗算、纷争、权斗的可怕时代。跟欧洲大部分逐渐转向君主集权制的国家不太一样,整个意大利半岛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有像样的统一运动。有两大势力干扰了他们的统一:一是【神圣罗马帝国】中由贵族大家族里的封建领主们推选出来的皇帝,二是扔有俗世权力的教皇,即【天主教】势力。在此黑暗背景下,执政者只能依靠有才能之士而非亲戚血脉,这为百姓们开辟了一个上升的渠道。两大势力相互斗争,政治上一片混乱,人间道德崩溃,【个人意识觉醒】了的意大利人试图在阿拉伯世界所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古罗马人的著作中寻求答案,追求自己的利益。贸易的发达使得大量文化遗产再度被发掘、再度滋养了这个时代的人,所以叫做文艺“复兴”。

    文化之中,能够给我们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使我们追求的是人的尊严,这种尊严会使得我们超越俗世的束缚——包括所有的政治,所有的黑暗。是文化让我们最终个人的生命得到了最终的归宿和保证。


    第二百一十九夜:《神曲》:为一个少女写下西方文学第一高峰

    西方文学史的双峰-- 莎士比亚与但丁,一个展现了人类精神世界的广度,一个展现了其深度。虽然但丁生活在欧洲漫长中世纪的结尾、文艺复兴的开头,但因其成就,他仍然被认为是文艺复兴时代文学上的伟大开创者。

    出身没落贵族之家的但丁夹杂在意大利考完和神圣罗马帝国势力之间,并因党争失败被放逐,后半生只能流亡。而这本巨作《神曲》则是但丁流亡时期十五年的呕心沥血之作。《神曲》讲的是一段【朝圣之旅】,但其旅途却是天堂、地狱、炼狱、天堂这一前所未有的奇幻路程。对3的执迷贯穿全诗,三个不同的领域/篇章,每章都由33首Canto (即33首歌)构成,甚至独创了【三韵格】 (terza rima,第一行与第三行最后字押韵,第二行韵脚作为第二部分第一行与第三行的韵脚)。但丁与9也有不解之缘:9岁遇见初恋贝缇丽彩,18岁街头重逢。虽然但丁只与贝缇丽彩打过这两次照面,但在《神曲》中,她被描写成一个闪闪发光的天堂圣女,默默引导他当回诗人本色,以先知身份告诫人间。

    《神曲》是但丁对西方历史的评论,因此还牵涉到了【道德的审判、神学和哲学上的分析】,里面包含了古代人物和他所目睹的欧洲已知世界的一些现象、历史、事件。在地狱中讨论罪恶,在永恒的炼狱中讨论赎罪,而天堂则摒弃世俗肉欲之乐、以一种宏奇的想象力描述了天堂之乐。

    每一个人的未来,都是建立在他的过去之上。在炼狱中,我们因自由意志犯过的问题,也将由自由意志为自己洗脱罪恶,升入天堂。


    第二百二十夜:《十日谈》:禁书的逆袭

    1348年,黑死病席卷佛罗伦萨,七男三女决定逃荒至郊外,每日寻欢作乐,以忘却自己对末日降临的恐惧。而他们消遣的方式--讲出一百个故事,构成了文艺复兴时代其中一部最伟大的杰作--《十日谈》,它把【人类的复杂性、生存世界的全景】,用一部作品以段子的方式囊括起来。

    这一百个故事,是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的“故事盒”。分成十天,每天都有自己的主题,而每一天跟另一天谈论的的主题,也是互相对应的(如爱情生活的美满和不美满)。他探讨的不是所谓的人性或内心(现代小说兴起之前,文学并不关心人的内在世界),而是人类在社会生活通过行为、言语的【互动】。

    这是一部14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地区的作家——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写出来的作品。薄伽丘作为私生子没有继承权,却因此获得了拓展自己的兴趣跟爱好的自由。薄伽丘热爱希腊跟古罗马著作,但为了向但丁的《神曲》致敬,他决定用意大利语而非拉丁文书写此书。但丁写的是天上的事情跟广奇的世界;薄伽丘写的是一个今时今日,当时意大利人看到的世界。薄伽丘与但丁另一相似之处在于两本书都是为了女人而写。但他不是要献给一个他心仪的女性,而是献给广大的妇女群众。启发他的不是缪斯女神,而是活生生的女人。

    有大量大家觉得诲淫诲盗、讽刺教会、挖苦权威的内容,其实是薄伽丘在相当正面地在歌颂——【女性情欲】。他通过【女性视角】而这大概是西方文学史上面,从罗马帝国覆灭之后,第一次有女人如此直接地、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欲望。另外它也主张人人平等、为底层阶级和农村居民等弱势群体发声、男女平权等。但因为露骨的描写、鼓励妇女释放自己的情欲,它被天主教列为禁书。

    这条法律(女性通奸要被烧死)是行不通的,因为它只是硬要我们这些可怜的女人遵守,而女人却比男人更高明,有时候可以满足许多男人。另外,当初制订这条法律时,并不曾征求过我们女人的同意,从来没有来找过我们,因此可以理所当然地给它扣上一顶‘对女人不怀好意’的帽子。

    《十日谈》中弥漫着把社会道德、传统习俗、男尊女卑等种种现象,拿过来嘲讽、挖苦,甚至是批判跟攻击的气氛。而它的创作背景则是横扫欧洲3/4人口的黑死病,使得街头尸横遍野,进而宗教的权威被动摇,社会的结构秩序崩塌。薄伽丘透过这一百个故事,去做一种实验 -- 当社会正常秩序崩塌,人还剩下什么?答案是,【人类自然的本能】,即【人性】。在这本书里面,它不断地歌颂着人的自然本能,歌颂着一个不属于教会权威束缚的、人的本来的人性。


    第二百二十一夜:《君主论 The Prince 》:历史上最邪恶的书?

    出生于15世纪后半叶的佛罗伦萨人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见证了整个意大利文艺复兴最璀璨、最辉煌,但是转眼就来到“末日”的年代。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挥军侵入教宗国治下的罗马。马基雅维利作为这个短命的共和国外交使节的工作也由此告终。在流放途中,马基雅维利依旧潜心学术,念念不忘重返政坛。他将自己治国的方略建议编写成了《君主论》,献给当时的新统治者,美第奇家族。

    书中一开始就很纲领明确地区分国家的政体的类型,即是【君主国】或【共和国】(不是通过世袭继承,而是透过分割、不垄断于任何一个人或者任何一股势力,让这个权力某种程度上拥有一种公共性)。君主国又分【继承得来】和【新创建】。新创建的君主国又细分为靠【实力】与靠【运气】。因此,《君主论》主要针对的是靠运气创造君主国的美第奇家族(凭借西班牙的力量,十多年之后重返佛罗伦萨)。

    “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

    虽然此时教会的传统权威已经崩解,社会道德沦陷,但此翻言论依然可谓惊世骇俗。《君主论》里给出的缺德建议便是为了确保政权稳定、国家能够存活的最高目的,新任君主必须不择手段,因此守信并不重要。此外,但凡一个君主要干坏事,比如征服一块领土,就需猛烈的将坏事就要一次干完,然后对当地的百姓施与恩惠。而这恩惠一开始要特别吝啬小气,使得老百姓习惯了你的吝啬,忽然得到那么一点小恩小惠,对你就会感恩戴德。一个君主又要像狐狸,又要像狮子,要懂得狐狸一般的机智跟狡诈,要像狮子一样以迅雷之势,去拼命地展现出你凶狠的一面来压服大家。与其让人敬你,不如让人怕你。

    如此全然不顾【传统道德、抹杀人性】的建议,使得这本书在历史上恶名昭彰。而对那个年代不再信服天主教权威、但仍然信仰天主的那些普通意大利人而言,这简直是太可怕了。

    然而,在《君主论》之后,他又写了另外一本书,推断【只有共和国才能长治久安】,因为君主会谋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他的目标与人民百姓追求他们的利益最大化之间,必然要有冲突,而这种冲突长此以往,必然会让这个国家覆灭。而在共和国里面,大部分的公民们能够分享国家的荣耀,因此他们在保家卫国的时候,就更有动力。此外,罗马共和的【贵族共和制】(“元老院”,由元老共享政治权力,由他们选出执政官)使得这个国家永远处在一种内在紧张的状态,永远有斗争,永远有派系之间的分别,利益冲突表面化,然后在一个机制之内让它们得到处理,这个国家的政策、政治会不断地改进,越来越健康。

    所以,马基雅维利欣赏共和制、强调公民德性的重要,却同时认为君主应该具备的德性不是我们传统所讲的私人美德,而是刚才说的那种必要时要欺诈、要凶狠、要残暴、要不守信诺的德性呢?但无论这两本书有多大的矛盾,从头到尾一以贯之、不变的却是【现实主义的态度】。如今大家认为马基雅维利是【现代政治学之父】,因为他终于摆脱了过去道德伦理的意识形态、神学教诲的限制,找到了【从政治现实出发来看政治】这么一种特殊的论述角度。

     5 ) 梁文道的零差评国综回来了

    虽然如今才6月份,但勇哥已经迫不及待的把这档9.8分的国产综艺,奉为年度最佳了。

    因为勇哥看了十几年梁文道,实在是太爱他了。

    从《锵锵三人行》到《开卷8分钟》,从凤凰卫视到看理想。

    我见证了他从左翼妖僧成为文青教主。见证了他十几年的颜值衰变。

    哈哈,开个玩笑,勇哥爱他主要还是因为,在他身上总能找回那个,自己曾经失落的初心。

    话说2015年,自《开卷8分钟》在凤凰卫视停播后,勇哥本以为不会再有这样推书的好节目。

    但没想到半年后“看理想”系列节目上线,不仅有《8分钟》Plus版的读书节目——《看理想·一千零一夜》

    还有陈丹青的《看理想·局部》(美术),马世芳的《看理想·听说》(音乐)同步上线。

    再加上当时没停播的《晓说》,后来的《看理想·呼吸》(古典乐),一个接一个的看,别提多幸福了。

    勇哥记得当年的文化类节目,还真火过一阵。

    不过大部分都是一些浑水摸鱼之辈,用经典来解读所谓的“成功学”者居多。

    就算是《百家讲坛》捧出的文化名人,也有很多已被拉下神坛。

    现在,几年时间过去了,文化节目早已退热,重新又变回了小众节目。

    在缺乏利益驱使的前提下,很多文化节目都悄无声息的消失了,但《一千零一夜》坚持了下来。

    虽然依旧小众,虽然第四季已经回归了一个星期,豆瓣仍只有362人看过

    但万幸的是,不论外界如何变化,梁文道始终没变,还是那个“少年”(文青没有中年)。

    《一千零一夜》始终没变,还是那个我最爱的读书节目。

    就这样,在2019年的一个北京夜晚。

    一书。

    一“道”。

    《一千零一夜 第四季》开始了。

    而本季的第一期节目,介绍的是约翰·杜威的《民主与教育》

    说到约翰·杜威,可能很多人并没有听说过他。

    但在当年,这位美国哲学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绝对是深远的。

    1919年受邀来到中国访问的约翰·杜威,正好目睹了五四运动,并被当时的中国面貌所吸引。

    在中国一住就是两年,公开演讲近200场。

    而他当时很多关于教育的根本理念,至今没有过时。

    关于教育,约翰·杜威是这样认为的。

    个体要延续生命,就要进食。而教育之于社会而言,就如同进食。

    上一代将毕生经验,传授给下一代的过程,就是在延续社会的生命值,这样社会才能有机的成长。

    而对于个体而言,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学习,都是教育的一部分。

    比如向人问好就是文化教育,比如看书是知识教育。

    就连在工作中学到新知识,也是一种教育。

    当然也许有人会问,既然生活就是教育,那还要学校干什么?

    那是因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祖宗们积累的经验真的太多了。

    为了让未成熟的孩童在出社会前,更好地理解现行社会的基础规则。

    就需要学校帮助他们,在多年的教育体系中,将其培养成为更加适应社会生存的成熟人。

    教会他们如何运用自己所学,与人协作完成任务。也教会他们面对新挑战时,如何通过学习一步步前进,适应新的变化。

    在约翰·杜威眼中,教育就是这么实用

    但这种“实用”可跟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不同。

    在他眼中,教育绝不只是为了成绩,名校,工作,金钱。教育的目的应该是获得继续成长的能力。

    不过作为一个哲学家,他并不否认那些功利目的存在的合理性。

    甚至认为人们广泛出现这种,看起来相对“功利”的目的,是因为社会关系的不均衡。

    换句话说,就是人不平等。

    就像一个年薪百万和一个月薪几千的人在一起,你很难要求收入低的人,抛弃一切欲念,说出我不羡慕另一个人生活的话语。

    生活的压力,家人的要求,择偶的条件等等,一切外力都在逼迫着人去功利。

    而在这样的社会面前,教育渐渐变成一种遂愿的手段,就不难理解了。

    但是反观我们的现行教育,只看它是否满足人们心中的任何一种目的,就能判断出它是否真的合格了。

    学校教育,本来就应该是实用性的

    只有让学生明白,自己学习的东西跟自己的需求正相关,才能真正勾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这才是有益的教育。

    而不是把教育逐渐变成“填鸭式”的被动行为,让学生去学习追求一些在他们眼中虚无缥缈的东西。

    学校教育不能脱离社会教育,让走出学校的学生能与社会直接对接,这才是教育真正的意义。

    《民主与教育》的介绍到此为止,让我们回到节目本身。

    《一千零一夜》对于我个人的意义,同样是一场教育。

    道长精选的书籍,就常常会打开我看世界的新视角,让我学到不同的东西。

    书籍的作者成书的背景,从书籍的不同版本表达的主题思想

    这档节目总会抓住观众对于书籍最关心的问题,进行讲述。

    而看道长的节目,也像是在与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交流,往往受益良多。

    所以每当勇哥被浮躁的社会扰乱心性,就会打开《一千零一夜》。

    每当寻不到好书,也会打开《一千零一夜》。

    每当无聊走神,同样会习惯的打开《一千零一夜》,寻求久违的养分。

    而勇哥也真心的希望每一个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也能有拥有同样的神奇体验。

    《一千零一夜》能这样永远的播下去!

     6 ) 或许人生本就是一场虚无

    我太喜欢黑夜了。

    每次我去一座城市,我都喜欢在夜里去欣赏这座城市。

    《一千零一夜》第四季了,前三季我看得零零散散,这一季一边吃饭一边看,每天记录一点感想。

    1-4是北京的夜。

    北京的胡同。经过的人群有戴口罩的,有遛狗的,有抽烟的,有交谈的。形形色色。

    谈到约翰·杜威,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当年准备教资考试的时候看到过,只是没有想到他曾经对新文化运动起到了这么大的作用,他提倡教育即生活,教育不需要其他的目的,在游戏中教育,在社会中教育,同时也提倡学校的作用,我们的职业本身也是一种教育的过程等等。他的观念当时影响到了北大的蒋梦麟,结合之前看的西南联大,感慨颇多。杜威来中国,在胡适的acoompagnement之下,游历中国做过很多很多演讲。

    对比之下,印度来的泰戈尔就很惨了,来中国做演讲,被当时的学生轰下台。我没读过泰戈尔的诗,介绍了我才知道他竟然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只是他当时太过提倡精神and你们国家就很好为什么要改革这种过于保守的言论,并不很招到当时热爱西方的学生的支持。泰戈尔原文用孟加拉语写成,翻译是否能传达原文风格也值得商榷,国内郑振铎翻译的新月集飞鸟集比较受欢迎,但事实上泰戈尔的作品远不止于此。刷豆瓣看到有编辑正在编泰戈尔的作品。

    在人艺看玩偶之家的时候几度想要离场,但是听梁文懂讲起来觉得剧本并不会糟糕,甚至曾经在中国激起了女性解放运动。但在那个时代的确很难以接受结尾,导致各国开始修改结局,最后易卜生自己看不下去亲自来改过一版结局。鲁迅当时提出,我们更应该关注,娜拉出走后是什么样?如果这个社会不进行改造,那么那拉出走后大概率会流入风尘,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整个社会。

    第四集谈到了克鲁泡特金《互助论》,无政府主义思潮而提起了巴金,有人说巴金二字取自作家最喜欢的两位名人,但梁文道说其实不然,“巴”是为了纪念他在法国的好友,“金”是这位好友当时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作品。书中提到,理想的人类社会是一种互助模式,事实上很多动物都表现出一种利他性。但是呢,随着发展,我们现在把一切本该邻里互助的转换成了对国家的需要,认为凡事皆可国家来管。无政府认为不需要一个特定的组织,所以在当时也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与之相反的“实用社会主义”也就是maxisme更加被人接受而逐渐演化至今。结尾字幕:“所谓现在,其实就是一切失去了的那些机会的总和”。唉。

    5-8是香港的夜。

    不同于我曾经去过的看到的香港,那是繁华和现代的象征。视频里的香港更加接地气,更具烟火气。这四集围绕四本20世纪初期西方经典作品展开。

    第五集梁文道讲了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古希腊有两部伟大作品《伊利亚特》和《奥德修斯》也就是《奥德赛》,后者在罗马语中被叫做“尤利西斯”。前一书讲述了特洛伊木马战争的故事,后一本讲了主人公战争胜利后漂泊十年回家的故事。回家的途中,其中一个片段,在海上遇到了塞壬也就是歌女。乔伊斯试图用同样史诗的手法描绘了都柏林18个小时一个男主人公的故事,他还表示,即使有一天城市不在了,人们也可以通过他的这本书重建都柏林。朗读的一个片段运用了赋格的手法,就是刚开始是一些声音,然后愈发强烈(虽然也不是很懂),也就对应了塞壬那个故事,仿佛耳畔有声音在诉说。爱尔兰这个民族真的厉害,出过很多伟大的作家,叶慈,也就是比乔伊斯年长几岁的长者,乔伊斯年轻的时候曾见过叶慈并且对他说,太遗憾了,我比你小,我没有办法影响你了哈哈哈。因为尤利西斯这本书是发生在6月16日,每年这一天,都柏林都会隆重庆祝,男士都会穿上主人公的衣服上街走过他走过的路之类。

    艾略特的《荒原》,这是首诗。如题目所言,它表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荒芜。种在泥土里的尸体,开出花儿了吗?你听一听,你读一读。那些沉睡的人啊,或者那些装睡的人,醒来看到这番城市景象,会有何感想?而卡夫卡这个生前并没有知名度的作家,他其实是个很健谈的人,但是身在捷克,用德语写作,就使得他的作品在德国也不是那么受欢迎,在捷克亦然,他对自己的作品也不是那么有自信。他有本职工作,业余时间写作,却认为写作是他的全部。他去世前交代朋友把自己的作品全部烧掉,朋友没有,才有了现在我们眼前的作品。《城堡》荒诞吗?太荒诞了!一个人来到村庄前说自己是城堡派来的土地测量员,可是没有人相信。他需要见到城堡的负责人,要一个证明。可直到故事结尾,他都没有见过这个人。最后一个葡萄牙作家佩索阿,这个作家太神奇了,虚构了很多作家的身份来进行写作,当然我不是重度国际文学爱好者,我对他不了解。

    9-12山西大同。空旷的城墙印象深刻。

    这四集围绕意大利文艺复兴展开。对于意大利,我一直比较陌生。为什么会有文艺复兴?复兴之前的意大利教会已经彻底失去人心,混乱不堪,整个社会没有道德标准,每个人都自私自利只想自己,身边的人无法信任,暗杀无处不在,各种私生子,including达芬奇。其实,意大利语中只是renaissance,“文艺”是我们翻译的时候加的。在长长这样一个时期,古希腊古罗马的著作突然被重视,也就是所谓“复兴”。文化可以给我们一种力量,给予人以尊严,超越俗世超越政治。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更看重现世,对天国没兴趣了,也就是个人意识的觉醒。

    但丁《神曲》是他献给心爱的女生之作。9岁他看了一眼她,9年后18岁他又在路上看了一眼她,多么romantique。众所周知,《神曲》分成三部分: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道长看来,天堂篇最难写,因为没有人知道在天堂会是怎样的美好景象。

    薄伽丘《十日谈》这本禁书,听了介绍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要被禁。当时,7个femmes决定逃离,带了3个hommes,10个人每天讲10个故事。讲的是什么故事呢?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女性在外面背着丈夫commettre l'adultère,在法庭上,她给出了一番非常amazing的解释,无论当时还是现在。

    最后一个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所谓恶名昭彰的一本书,因为后来喜欢他的人都不怎样,比如墨索里尼,比如希特勒。他在书中讲什么呢?他劝诫君主,不要讲什么道德上应该做的事,要看清楚你眼前面对的现实是什么。有的时候,诺言皆可背弃。背景知识中提到了意大利当时的波吉亚家族和富有的美第奇家族。文艺复兴到了马基雅维利死的那一年,大概也已经凋落了,但是,马基雅维利却从此开创了一门崭新的科学,他被称为现代政治学之父。那么到底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说的是真心话呢还是故意反其道而行之迷惑君主呢?不知道。 20世纪初那些文人的反问在今天也没有过时,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精神的荒原是否依然存在?

    或许人生本就是一场虚无,而这是我们每个人无法摆脱终要面临的现实困境。

     7 ) 道长温淳有力的表达

    李健吾说批评家是“学者和艺术家的化合”,我觉得道长的点评也体现了这一点。

    在推荐偏文学多一些的作品时,能感觉到他比较注重传达自己对整部作品的审美体验,以及作品给他的独有印象,他会抓住作品中最鲜明的印象加以提炼和简化,总结出作品最突出的特点,这种点评方式很直观,可以让观者和听者更容易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整体脉络和结构以及作者的创作用心。

    读作品片段而后讲解片段所呈现的观点这个环节,我很喜欢。在我看来这已经算进入深入解析的范围了。这个环节不仅能加深观者听者对作品的细节、印象、作者的表达风格的理解,而且可以透过道长对这个片段的解析和自己对这个片段的理解作比较,起到一个补充生发的作用。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道长讲的内容太琐碎,还有被教训的感觉,但是在我看来恰恰相反,我觉得他讲的内容是细致而不是琐碎,就作品内容这个层面说,我理解的琐碎是指无意义,细致是指精华的部分。试问道长讲的哪句话是多余且毫无意义的呢?他的讲解已经算很简练明晰了吧?至于被教训的感觉,我是真没感觉到,我感受到的反而是他真实而诚恳的表达。

     短评

    补标,看完很久了。这一季不知道为何集数少了好多。而且选的大多是西方古代名著,没以前几季选题那么广泛。喜欢薄伽丘和不安之书这两集。

    3分钟前
    • 戎夷先生
    • 推荐

    完结了?特别喜欢神曲那一集的外景!这一季的书都没看过,下单了神曲和十日谈~我喜欢道长讲我看过的书,更喜欢道长讲我没看过的书!

    4分钟前
    • 人土土
    • 推荐

    只要这节目还在播,舆论就没什么大问题。

    7分钟前
    • 打卡星人
    • 力荐

    道长又出山了,今天讲杜威\尤利西斯牛逼啊!接受我的膝盖!

    8分钟前
    • 迷辛
    • 力荐

    依旧不变的是梁文道一边走一边对着镜头嘚吧嘚,真香。

    10分钟前
    • 飞翔的番茄
    • 力荐

    优酷评分5.8,我就想问问这个评分是怎么评的,优酷是干什么吃的,只有豆瓣是最客观最靠谱的。

    15分钟前
    • 极限
    • 力荐

    上班干活分心宝典

    18分钟前
    • 九個9
    • 还行

    你回来了,欢迎你回来

    21分钟前
    • 隔壁老王。
    • 力荐

    希望做到1001集

    23分钟前
    • 雷振子
    • 力荐

    专门打分,请问有什么比道长回归更令我等更欣喜若狂的事情?请做到一千零一夜好嘛,又娱乐又有深意的节目。

    28分钟前
    • 桐yin
    • 力荐

    看优酷上打分竟然是5.8 我就想问是哪些牲口打的

    30分钟前
    • 天上下鱼了
    • 力荐

    道长回来了

    35分钟前
    • WilliamOsborne
    • 力荐

    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一种从未成熟到成熟的状态,教育是一切经验的重组。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人能继续受教育,或可说,学习的目的与从学习中得到的报偿,是继续成长的能力。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以儿童为中心。(第一期简直是在复习十年前的专业课!

    38分钟前
    • 陈美芳˙Ꙫ˙
    • 力荐

    你不能说这节目多好多全面多有深度,主要是梁文道老师这个人,你听他讲话,听他将书本里提到的东西,在深夜的马路牙子上,再揉碎了拉远了扯开了地跟你娓娓道来,就觉得,真值!

    40分钟前
    • galiluo
    • 力荐

    一如既往在深夜街头,头戴礼帽,身穿道袍,讲述古今中外著作,看似与喧闹的尘世格格不入,但他总让我们「看见另一种可能」

    41分钟前
    • 醉梦倾颓
    • 力荐

    一百年后,我们还在死记硬背。

    46分钟前
    • 风雨,后夕阳
    • 力荐

    片头里动人的众生相,愿真理与万民同在,说不尽这纸上人间世

    49分钟前
    • 兰陵笑 笑死
    • 力荐

    推荐的书只看过一本城堡

    53分钟前
    • zen
    • 推荐

    梁文道非常懂在当代中国什么叫点到为止,其实很多话已经尽可能平和而深沉地点出来了,可惜能听进去的人还是太少。

    57分钟前
    • Nisus
    • 力荐

    看完了《荒原》那一集。喜欢《玩偶之家》关于女权的解读。尤利西斯和荒原的解读听着伤心。有时候读书是会降低幸福感。良心节目。又一次说准备认真读书了,少刷点剧。所以先看到《荒原》这期。

    60分钟前
    • 祭司(Ojas)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