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犯罪片 灰烬重生

    灰烬重生

    评分:
    0.0很差

    分类:犯罪片中国大陆2017

    主演:罗晋,聂远,辛鹏,姜珮瑶,李嘉琪,黄觉,方励,刘陆,杨一威,孙昊,史策,林津锋,聂君桐 

    导演:李霄峰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国语

      三大队电影版

    • HD国语

      孤注一掷2023

    • HD

      坚如磐石

    • HD

      第八个嫌疑人

    • HD

      热搜

    • HD中字

      猎屠

    • HD中字

      杀死一只知更鸟

    • HD

      誓不低头2022

     剧照

    灰烬重生 剧照 NO.1灰烬重生 剧照 NO.2灰烬重生 剧照 NO.3灰烬重生 剧照 NO.4灰烬重生 剧照 NO.5灰烬重生 剧照 NO.6灰烬重生 剧照 NO.16灰烬重生 剧照 NO.17灰烬重生 剧照 NO.18灰烬重生 剧照 NO.19灰烬重生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十年前,九十年代末的斯城,工人徐峰在继父死后远走,警察陈维坤没有在命案中发现任何线索。  十年后,医生王栋偶然进入陈维坤的视野,徐峰也回到斯城,面目全非。新的角逐就此展开,属于曾经的心灵秘密慢慢释放出来。

     长篇影评

     1 ) 追踪 诚实是诚实者的镣铐

    不文一名的国企混混在礼堂被手术刀精妙割喉,不可一世的官二代在河畔被利斧残忍钝击,看似与世无争的花店小哥,也在最匪夷所思的地方丢了性命。横亘十年,发生在重庆的三桩凶杀案,看似毫无关联,实则互为因果。如果硬要做一个不太剧透的简介,《追·踪》的故事大概就是这样的。

    有悬疑、有凶杀,亦有浓烈的爱恨情仇,《追·踪》可以有一百种方式来拍摄,但导演李霄峰选择了最高起低落的那种:从商业悬疑的构架出发,又用充满文学性的符号化视听语言拆解时空和真相,片中裹藏了对少年纯炙的眷顾,对是非曲直的执念。沉重的凶杀罪案被导演强烈的自省意识挥刀乱舞,人和事在刀光剑影中碎成吉光片羽,落定成被遗忘的灰烬。真相在三分之二处就已明了,而对人性的追踪才刚刚开始,讲述者和观看者能默契地感对方的一声叹息。
     
    这是最好的方式吗?很难讲,但这是最诚恳的李霄峰的方式,也许也是《追·踪》这个故事最适合呈现的样子。在李霄峰的处女作《少女哪吒》里,女儿对老爸说:「这世上只有一种活法,就是诚实的活着。」《追·踪》的故事一脉相承,不过是换了一个更强烈的叙事环境,又诚实地讲了一个有关诚实的故事。在一个「成年人只讲利弊,只有小孩才分对错」会被当做金句抄到大街小巷的年代,导演的这点坚定显得更加珍贵。
     
    《追·踪》的故事以两对情侣作为核心人物设定,但两个女性角色只负责「美和善」,她们同以被追求的目标出现,亦都和重要利害冲突擦肩而过。不知道是否是导演刻意地安排亦或善意,女性角色在物是人非的时代变迁中,呈现了永不凋零的美好,与之对应,所有登场的男性角色,则都承载了复杂的社会关系,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彼此竞争、相互猜疑,独自成长、困斗并衰老,唯有文学让反倒让两个陌生男子之间建立了奇异的亲密。
     
    在登场的男性角色中,两位被害者要么是社会体系的权贵阶层、要么是家庭关系的话事人,他们同以「施暴者」的姿态高高在上,但影片又刻意呈现了他们浪漫的一面:黄觉饰演的杜国金吟诗作画游泳,无不充满着雄性荷尔蒙的魅力;而徐峰的继父虽然出场不多,但炒菜吃饭自得其乐,神采飞扬了父权的张狂。作为标靶,他们的恶无论是否「名副其实」,至少都是毫不自知,展示了霸权者的娇蛮,亦反射出反抗者的孱弱,可能这也比较接近一切谋杀的本质。
     
    罗晋饰演的王栋和辛鹏饰演的徐峰,是故事里互为镜像的主角,胆怯给了两人惺惺相惜携手同行的理由。他们的命运承担了导演的价值选择,《追·踪》放在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里去体察人的自省意识:欲望催人向上亦拽人下坠,我们若对自己诚恳,就能关照出曾被欲望扭曲的恶意,倘若愿意视而不见,欲望本身就是最好的辩护理由。如果说比起《少女哪咤》有什么飞跃的话,在《追·踪》里,导演李霄峰保有少年心性却不沉迷其中,既愿以赤子之心去体恤少年愤懑,亦能以成年人的理性去思辨罪与罚。
     
    而命案之外处理得最飘忽的角色,是聂远饰演的警察,他不是什么高明的警官,并不担当一般刑侦片里破案解惑的功能,他更像是导演假观众视角完成的一次审视。正因如此,警察貌似和整个剧情毫无关联的日常生活闲笔,与主线形成了对照,游走在过去和现在之间,诘问的似乎不是案件的真相,而是时代的真相:当美好都已逝去,正义已然迟到,又有哪些不应缺席。
     
    这五个人物伙同失忆的王栋岳父、方励客串的入狱的杜明义,从少年写到颓老,建造了李霄峰世界观里完整的男性图谱,呈现了一个男性社会生活的各种可能,命案不过是将他们穿起来的绳索。在一个貌似非常类型化的故事里,《追·踪》实则做了非常个人化的处理,文本之外,影片的美术、摄影以至音乐都藏满了符号化的设计:俯视镜头带来的绝望感,红蓝对比色凸显人物性格,坦白说来汁水满溢得都有些淤了,剪辑上片段化交错的呈现,与其说是酝酿悬疑气氛,不如说更像诚恳还原人记忆的偏差:时而浓烈,时而绵密,时而轻率。
     
    有趣的是,恰是这种略显「笨拙」的努力,让《追·踪》在越来越确定的案件真相之外,有更多不确定和莫可名状的表意:飞速消逝的诗意时代,土崩瓦解的集体主义,以及财富急剧累积,社会快速发展之外是阶层的固化。在万众欢呼经济昌明的时代,李霄峰保持了一个创作者该有的警惕:个体故事层面,《追·踪》是清晰的成年式的自我审判,在社会批判层面,又保留了强烈的无来由而难言尽的怒,宛如重击在棉花上的拳头。这层循环向上的坚定和茫然,有如影片中王栋独自舞蹈时轻盈的一跃,从凉棚跃上屋顶,愿在更高处觅得广阔和自由。
     
    《追·踪》是一部诚恳的充满性情和趣味的电影,有着当下大银幕上稀缺的诗意和文学性,映照了创作者的自觉和自省。想起来多说一句,如果影片探讨的是自省,片中最需要解释的强行为倒是「缺乏」必要的解释和铺垫,可能在导演的心中,「自省」是一种本能,「诚实」就是诚实者最牢固的镣铐,只要给人选择的机会,道德会且只会惩戒有道德感的人。我们常说「身不由己、情非得已」,亦常感叹「人怎么就变成了自己不喜欢的人」。其实人从来都是有选择的,如果愿意诚实一点儿,你变成了你不喜欢的人,可能你本来,就不值得被自己喜欢。

     2 ) 垃圾电影

    体制内的警察都要喝西北风了,尔等屁民是不是就只陪吃屎了,还不一定是热乎的,这个社会怎么了????????????????????????????????????????????????????????????????????????????????????????????????????????????????????????????????????????????????????????????????

     3 ) 讨论感情杀人的一部电影

    这是一部讨论因为感情而杀人的电影。从这点上还是要给导演一些肯定的。因为要说明白为什么有人会为了情感而杀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现实中我们不难见到这种以爱为名的凶杀案。

    剧里主要讲了两起凶杀案,王栋为了喜欢的女生被渣男抛弃而愤而杀人。徐峰为了母亲和自己免受家暴而心起凶念。两人因为交换杀人,十年时间都得以逍遥法外,

    但杀人后的感觉并不痛快,如影随形的罪恶感侵蚀两个人的其他所有情感。最后都走向悲剧的命运。徐峰因此十年后向女朋友和宣慧坦白并希望自首以得解脱,但还是死于王栋之手。王栋最后也是因为自己妻子的告发而落入法网,并且他最希望得到的妻子的爱和谅解也没有得到,可能这也是对他犯下的罪最好的惩罚。

    剧里没有交代宣慧跟王栋哭诉了什么:杜强奸了自己?还是只是说自己被杜抛弃了?我们无从推断是什么成了压倒王栋心理的最后一根稻草,起了杀心。但善恶往往就在自己的一念之间,又有谁说的清楚谁是谁非呢,所以还是认可导演对这部分的处理。无论别人是否完全无辜,但无论如何以爱为名的犯罪,到最后承担后果的也只能是你自己。所以虽然导演的拍摄手法还不算非常成熟,有些细节没有很明白的交代给观众,表达的过于隐晦和模棱两可,但勇于探讨这类社会话题,还是值得我们的鼓励和肯定的,看过这个电影还是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的。

     4 ) 文学时代的消逝

    影片整体有种沉郁细腻的风格,故事背景有明显的年代感。聂远饰演的警察把交错的时间脉络串联了起来,写实与写意结合,赋予了作品独特的气质,让人在已知与未知之间辗转前行。

    徐峰和王栋在各自的生活中沮丧失意,却因一本小说结缘,对彼此的经历产生共情,并相互帮对方除掉障碍。对于徐峰来说,这本小说带给他与一个陌生人命运的连接,但他们终究来自不同背景,有着各自重视的东西,即便他可以出于同病相怜而作案,但他未能看清自此之后给对方带来的改变。

    于是王栋起初通过书信与徐峰往来的目的就显得模糊,到底是真的出于同情,还是为了铲除情敌而对徐峰的利用,或者两者皆有?这些也构成了影片值得回想的地方。

    其中一个亮点是徐峰参观王栋的书房时说,你现在也不看书了。渗透出了两人在达成短暂的共识之后,产生的截然不同的转变。王栋作为既得利益者,暴露出了真实的本性。

    略需强化的是,两个主要人物虽然有作案动机,但还不够充分,从仇恨到实施犯罪之间缺少更多合理化的铺垫。警察除了保持对案件的追踪调查,人物本身起到的作用并不显著。

    也许这部影片并非意在突出犯罪和悬疑,更多的是对那样一个文学时代的回溯与缅怀。而如今,文学的处境和沟通手段都已发生了巨大改变,精神层面上所能达成的一致也越来越稀有。我们与那个依靠阅读和信件守望彼此的时代渐行渐远,直至无路可追,无踪可寻。

     5 ) 为了心爱的玛斯洛娃,你愿意成为聂赫留朵夫吗

    作为李霄峰导演的第二部作品,《追·踪》虽然与一部“好电影”还有很大的距离,但也足显一个年轻导演的报复与野心。从风格化的视觉效果,到贯穿全剧的《复活》概念,李霄峰满怀诚意,如同中国商业电影里的“一股清流”。也许早已看惯西方电影,甚至更近一些的亚洲电影的观众,对于这种概念的结合早就司空见惯。但是作为生存于当代消费主义文化盛行的中国商业电影市场,被各种“网红IP”和“流量偶像”充斥的年代,能有勇气在大荧幕制作这样的影片,于国内的观众都是一件好事。

    说完赞美之词,此片当然还很多“槽点”。没有悬疑的悬疑,零散突兀的叙事,粗糙的台词,面无表情的配角,这些都足以观众写篇千字文来吐槽。但我还是想从这部影片里寻找导演想要传达的意图——从托尔斯泰的《复活》的开始。

    导演李霄峰在一次专访中曾说“电影会把人变糙。说到底,电影就是一个体力活”。而看书,是一种奢侈的精神享受。文学,就应该像俄国一样,“被放在一个很高的地方”。而这部影片,李霄峰的那部在很高地方的俄国文学便是托尔斯泰的《复活》,电影从一开始便提出了一个问题“玛丝洛娃为什么爱上聂赫留朵夫?”。这是罗晋饰演的王栋写在书页上的文字,被钢铁厂工人,辛鹏饰演的徐峰读到,联系起了本来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

    在《复活》这本小说里,年起的聂赫留朵夫一时风流而又抛弃了玛斯洛娃,让这个16岁的少女人生直坠深渊,沦落为妓女。在电影里面,王栋虽然优秀但是也只是个穷书生,不会跳舞,不会画画,不懂浪漫。在这个“文学青年”的眼里,杜国金就是有钱好色的聂赫留朵夫,抢走了他的玛丝洛娃。而在徐峰的世界里,那个残暴的继父天天折磨着他与母亲的生活,对她来说自己的母亲为何会选择和这样的“恶人”继续生活在一起,也是个未解的难题。

    一个是医学院的学生,另一个是早早踏入社会揾食的工人,年龄相仿的两人青年在自己的困境里徘徊不前。“玛丝洛娃为什么爱上聂赫留朵夫?”他们互相发问。于是这两个少年,游戏般地交叉性杀人,这也是《复活》真正的开始,先犯下了不可饶恕的“原罪”,然后才会有“赎”与“牺牲”。

    回到《复活》原本,多年后在法庭上作为贵族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再次与玛斯洛娃相遇,但这一次她坐在了被告席上,因为无辜卷入的命案而被指控杀人罪。聂赫留朵夫因此陷入内疚的深渊,是他年少时的鲁莽毁掉了一个曾经爱过他的女孩的一生。电影中,徐峰的悔意也许要来的更早一些。当他翻开倒在海滩边的杜国金的钱夹,看到了“玛丝洛娃”的照片,他便隐约触摸到了“罪”。而王栋,和他的“玛斯洛娃”结婚生子,踏上了中产的“幸福生活”。没错,他成功”消解“了他的“罪”——直到他与徐峰在多年后相遇。徐峰的主动出现,是他终于明白,只有共同“自首”才能真正面对他们当年犯下的错。

    这一次,徐峰变成了聂赫留朵夫,他要去他的“西伯利亚”流放。这场“赎罪”如同小说一样,注定充满坎坷而看不到尽头,但这就是聂赫留朵夫坚定要踏上的旅程。这里又让我想起小说里的情节:

    在流亡西伯利亚途中,西蒙松对聂赫留朵夫说:“玛丝洛娃虽然她不能接受你的爱,但是她觉得你是否同意这件事(玛丝洛娃和西蒙松在一起),对她来说很重要。”原本躺在座椅上的聂赫留朵夫被震撼得端直了身体。

    聂赫留朵夫寻找的是精神的救赎,徐峰也是如此。这里不是简单的“绳之以法”,而是直面自己的原罪。玛丝洛娃无辜的刑罚纵然无法减轻,但是她仍然被聂赫留朵夫的行为感动了。她不再觉得自己是一个被“贵公子”糟蹋的“罪人”,她有了开始新生活的勇气。聂赫留朵夫也因此找到了“复活”的出口。

    而电影里徐峰的赎罪,更像是圣经里所写的,王栋的心灵并没有被“感召”,随之而来的是更纯粹的牺牲。留在墓场地上的血迹,如同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而留下的伤痕,那是“爱的印迹”。PS: 这里导演”非常给力“地放入了一段王栋妻子为孩子念故事的场景,向观众提示了电影的结局。

    为了心爱的玛斯洛娃,你愿意成为聂赫留朵夫吗?不是少女“爱”上的那个有钱又浪漫的杜国金;而是为了心灵的赎罪,放弃一切,永远流放于“西伯利亚”的徐峰。

     6 ) 我知道它有多对得起大银幕

    如果你女朋友被人强奸了,你会怎么办?

    如果你最好朋友的女朋友被人强奸了,你会怎么办?

    《灰烬重生》的故事,就与这两个问题有关,以最出人意料的方式。

    这部6月25日在优酷视频独播的电影,是一部原计划在电影院上映的电影。我有幸在影院看过之前114分钟的版本,知道它有多对得起大银幕。

    那是一场非公开的放映,此前我在电脑上看过一个顺叙的工作版,觉得平平。

    那场放映,让我大惊失色。

    大银幕当然放大了影片的许多优点,但最令人惊讶的,是导演在叙事结构上的巨大调整。这种调整带来的提升,和这背后的自信,让我忍不住跟导演开起了玩笑:李霄峰,这是你自己剪的吗?

    新的结构带来全新的魅力。当时这部电影名叫《追·踪》,第一部分叫“追”,这部分的叙事之自由令人惊叹,尤其是影片在十年前和十年后的自由穿行。其中的一次穿行是用一个开门的镜头来完成的:推门的是十年后的警察,推开门却是十年前的涉案人——这分明就是中国版的《猎凶风河谷》啊。

    “追” 的英文名是Ghost,而黄觉在这段的呈现,恰似鬼魂。比如罗晋见完女主角之后,镜头切到他在烤肉,然后是黄觉入画,整个过程中两个人和女主角没有任何交流;你甚至无法分辨,黄觉是不是罗晋内心的幻觉?而这种幻觉感,正和影片的内涵相呼应:罗晋是一个要拿最高分的人,而“镀过金”的杜国金,根本是他难以逾越的一个存在。他想超过杜国金,做梦。

    这一段里罗晋也有令人难忘的表演。在喜欢的女孩面前自卑,为了她一个人在天台练交谊舞,那段跳舞的长镜头里,谁能相信罗晋翻身上了房顶,竟然是即兴演出的神来之笔?而摄影机流畅的运动,把这一切都熨帖进远处的灯火。

    还有一个96分钟版里剪掉的镜头我很喜欢。王栋陪妈妈在河边散步说话,随着演员的情绪如潮水般涨起,周围的风越来越大(是的,不是风机吹的)——这就是黑泽明的等云到啊,这就是称之为电影的时刻啊。

    《灰烬重生》的美术也很出彩。在十年后的“踪”那部分里,罗晋每次出场都自带红色,而红色,象征着危险。停车场的那场跟踪,视觉太惊人,罗晋被跟上的E区,墙壁突然从绿色变成红色,而E,可能就暗指他“Evil”。后来罗晋做检查时脸上的红光,片尾墓地对决红光吞没一切……对一位拍第二部长片的导演来说,这种视觉上的自觉,了不起。

    以及,什么叫余音绕梁?看完这电影之后的几天,我都会下意识哼唱马旭东被杀时的那段咏叹调。而Simon Fisher Turner的配乐,真该出张原声碟。

    叙事,表演,镜头,美术,音乐……这部电影值得细品。《灰烬重生》比导演的第一部长片《少女哪吒》有了太大的飞跃,看到朋友拍出这样的电影,真的开心。You made it,当浮一大白。

    看到这飞跃的不止我,还有豆瓣上署名顿河的影评。后来顿河当制片人,李霄峰做导演,合作了《风平浪静》,正在后期制作中。青年电影人因为作品惺惺相惜,又联手创造新的好电影,这例子再好不过了。期待《风平浪静》。

    现在,让我们先好好看看《灰烬重生》。

     短评

    调色堪称视觉酷刑,然而,核心概念还不错:交换杀人,可以理解为一种“影子杀人”,两个人彼此渗透成为彼此的影子,罪恶共同体的爆发,最后迎来罪与罚。这些能构成对整个九十年代消逝的大型隐喻。虽然关键节点的力道都没使出来,还是乐意于给三星。

    9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BIFF# 不妨在隐喻层面将这个鬼魂/复活的故事视为反对父权制度/对抗资本主义的、讲究策略的青春革命,把念念不忘十年后仍有回响的警察视为外化并具象了的罪恶感,那样的话,就是一个大写(Capital资本)的C让Ash死灰复燃了吧。

    10分钟前
    • btr
    • 还行

    是一次进步无疑。工业水准充分体现在卡司、摄影等制作环节。penfriend杀人本身,并不构成悬疑。导演的道德洁癖,是追问杀人者如何心安。墓地与高楼,如重庆十八梯连接的上与下,旧与新。更喜欢前半《追》,法律道德,只缚老实人

    14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形式大于内容 摄影不错 色调诡异 剧情非常predictable 表演太过 台词白目 ”杀人是不对的”。女主造型非常有问题。剧本是ok的 导演的个人风格及创新意识是好的 但是没结合好 ps 一个常识 医院主任医生是不可能去动机器拍片子的

    19分钟前
    • leoleo
    • 还行

    明媚、纯粹、严厉,罕见的电影气质和品格。李霄峰继续直面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遗产,当所有人庆祝我们所得到的一切,他珍视的是我们失去的东西。用高度凝练和抽象的电影语言讲述一桩凶杀案,背后是异常清晰的现实政治和历史指向,资本主义鞭笞失败者的创痛,该是我们身上最新的伤痕。

    21分钟前
    • 57
    • 推荐

    一件迷雾重生的案件,两个忐忑十年的男人,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作者型电影导演李宵峰的力作,其实,暗合着回望一个时代,十年,感觉那么遥远。有一段辛鹏和黄觉在泳池的戏挺男男的,罗晋的表演超过想象,和黄觉的对手戏张弛有度,特别是最后那场大戏,情绪点很到位。然后不得不吐槽几句电影台词,“你人民JC,你清高,女人在外面挣钱养家,她不喝酒你就得喝西北风。”太不舒服了,这句。

    24分钟前
    • 张劳动
    • 还行

    整个故事看起来一点都不真实,人物情绪也不对。

    26分钟前
    • 次等水货
    • 较差

    李霄峰的电影具备非常大胆的视觉风格,这在新一辈导演中并不多见,电影在类型框架之中指涉钱权与情感纠结的道德困境更是非常具有现实主义意义及批判色彩,十分难能可贵。不足之处是人物关系及人物塑造可以再强有力一些,整部戏的风格化常成为了超越人物的存在,变得有些本末倒置

    30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还行

    看到一半的时候想,如果真按照预想来的话,那就两星,最后看完给2.5吧。反正是越到最后越尴尬,还有两场尬舞,故事上也没有太多新意,好在场面调度上有些地方做得还不错。

    33分钟前
    • 方枪枪
    • 较差

    让我们来数数黄觉一年到底要客串多少部戏。

    35分钟前
    • 辣手玫瑰陆1萍
    • 还行

    能有两星完全是因为在码头垫着底 剧情漏洞百出 人物动机行为想当然 滥用所谓的风格化镜头 全程强行给演员尴尬大特写 夸张但缺乏实际意味的光色 聂远以为自己拿了主角的剧本 然而发现后面没自己什么事了 罗晋连演吊丝穷学生都是一脸“我为何帅的如此深沉” 导演还是真诚的 但真的不适合拍电影

    40分钟前
    • Line
    • 较差

    构图、光影都很起范儿,但整体捏合在一起,连同台词一块,完全不伦不类。华语部分导演们,玩逼格之前,要先学会讲故事,因为电影是拍给观众看的,而不是给电影院座位看的,文艺不是借口,真正好的文艺片比这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幸亏这片没上影线,等电影院开门之后,这种沉溺在自我世界里的产物,希望越少越好

    41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较差

    导演很想拍一部有电影感的电影,摄影的调度和灯光美术都很用力,不过摄影从头到尾基本上就一招,用一次还是挺起范儿的,多了就让人觉得过于自我陶醉。灯光用了很多大红大绿的超现实光效,看起来非常夸张,舞台感很强,用来表现罪犯扭曲的内心倒是还不错,不过故事人工痕迹太重,最后既不文艺也不商业。

    4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听完映后扣1分,故事逻辑过弱,形式大于内容。

    46分钟前
    • 傻特
    • 较差

    在较为精良的工业质感下,依然很好地保留了难能的作者气质。表象上是凶杀案件的剥丝抽茧,实质上是借以还原一个时代灰烬的消逝。那个由文学、信封、油画以及破败的国有剧院,甚至是嘈杂中又有序的车水马龙声建构的九十年代。经济浪潮席卷的前哨里,它注脚了最后的理想与浪漫主义的消亡史。

    49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台北金馬影展展映】劇本、台詞、剪輯、表演和每場戲都是災難。尷尬至死。還搞亂敘玩攝影弄調色?笑話!警察角色有毛用?2年前我對《少女哪吒》的評價,完全可照搬:“做作,生硬,割裂。难看得要命。除了叙事的省略与跳跃,人物行为动机莫名其妙,均如提线木偶般做作”。今後再見李霄峰電影我躲著走

    53分钟前
    • 汪金卫
    • 很差

    太可怕了,救救我们的导演吧,别再让他陷在自己的世界了,您选择的“第三条道路”是条死路。

    56分钟前
    • 把噗
    • 很差

    #平遥影展#节奏失控,选角失控,布光失控……罗晋后半程放下包袱演技出色,意料之外。槽点很多,红蓝CP,类型气质跟作者气质都不太圆熟导致了很多段落的蜜汁尴尬,结尾的台词真…真是醉。近年看到的八九十年代小镇青年题材往往在精神内核上流于表象(浪漫主义的滥情)

    57分钟前
    • 应许
    • 还行

    2.5高开低走李霄峰,别再玩儿深沉了。这部还不如哪吒.......不过他结尾说自己喜欢杨德昌,嗯,至少他眼光不错。本片不推荐。

    60分钟前
    • 已汪销
    • 较差

    一场实验。光色像湿热的气候,景别像废墟的回音。

    1小时前
    • [未注销]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