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奇幻片 潘神的迷宫

    潘神的迷宫

    评分:
    0.0很差

    分类:奇幻片墨西哥2006

    主演:伊万娜·巴克罗,塞尔希·洛佩斯,玛丽贝尔·贝尔杜,道格·琼斯,阿里亚德娜·希尔 

    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中字

      猎神:冬日之战

    • HD中字

      出招吧!看不剑!

    • HD中字

      封神榜:托塔天王

    • HD中字

      奇门斗法

    • HD

      诛仙1

    • HD中字

      潘神的迷宫

    • HD中字

      楼兰传说:幽灵军队

    • HD

      黄皮子坟

     剧照

    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1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2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3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4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5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6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16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17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18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19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2岁女孩子奥菲丽娅有一个凶暴的法西斯军官继父维达,维达的任务就是镇压反抗者,研究各种刑具来折磨残害被抓来的异见人士,奥菲丽娅每天都目睹让人不愉快的事件。眼看着冷酷的继父和其党羽每日作恶还以此为乐,母亲又身怀六甲患病在床,被孤独感和目睹暴行的痛苦困扰的奥菲丽娅开始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聊以自慰。一天,奥菲丽娅遇到了迷宫的守护者,潘神。潘神告诉她,她其实是奇幻王国失踪的公主,要想恢复身份,必须通过三个危险的考验。

     长篇影评

     1 ) 【转贴】有关《潘神的迷宫》剧情,怪物,创作灵感,隐喻的一些解析

    .上校Vidal被Mercedes割嘴的场景,来源于一个称为chelsea smile(切尔西的微笑)的传统,过去的英国人在对待叛国者的时候,会用刀子将敌人的嘴划成两边各分开一半的微笑状,以此表示惩罚。
        2. 女主人公Ofelia(奥菲利亚)的名字,构思来源于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中的同名人物,以此来暗示人物的悲剧性命运。
        3. Ofelia和上校第一次见面时,因为右手拿着书只能用左手和上校握手,上校严厉的批评了一句:It's the other hand, Ofelia。这个场面和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第二章主人公初见其继父时的场面如出一辙。
        4.《潘神的迷宫》的创作理念深受两位童话巨匠的影响,一位是大家所熟知的Hans Christian Anderson 安徒生(Ofelia生前受战乱折磨,死后却到了理想的天堂,是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惟妙模仿) 另一位则是王尔德(提倡为艺术而艺术,他的童话都是对"心的破裂和死亡"的诠释)
        5. 对本电影光怪陆离想象力有指导作用的还有两本书,<<The Science of Fairy Tales >>和<<Passport to the Supernatural>>,前者创作于维多利亚时代,对世界各国童话的起源和创作理念有着极为详细的诠释.
        6. 导演吉尔摩·德尔托罗似乎非常喜欢表现孩童的死亡,同本电影一样的mimic中也有孩童被杀的场面
        7. 蟾蜍栖息的古树,仔细看的话,造型其实和潘神的头一模一样(包括那个晕轮)
        8. pale man和潘神faun其实是同一个人(扮演者也是同一个人),pale man可以说是潘神对奥菲利亚的一个考验,仔细观察的话,被那个怪物吃掉的两个精灵(红色和蓝色的)到影片的最后又活了过来~~~
        9. pale man的鲜血盛宴的大厅其实在影射上校Vidal的暴敛,仔细看两人的盛宴场面在画面构图上是一样的
        10. pale man的大厅中的壁画, 创作灵感来源于西班牙画家哥雅(Goya)的黑暗作品<<Saturn Devouring One of his Children>>(潘神吞噬孩童),具有反战意味.值得说明的是,关于潘神有不同的说法,pan这个词在英语里比较常用,但这个pan指的是较邪恶的潘神,而欧洲人一般用faun这个词,指那种比较善良的潘神.
        11.根据近来文学批评和影视评论中比较流行的原型(archetypes)学说(非荣格的原型),本片也有这样几个原型:奥菲利亚--贞节,处女 奥菲利亚之母--母亲 莫西迪斯--母亲,智慧女人

        说说上校:
        其实上校vidal在电影里是个比主人公更富有悲剧色彩的人物,他处在佛朗哥独裁统治时代下的西班牙,有着军官上校的高贵身份.他这种人,或许生来就是为战争服务的,父亲唯一留下来的遗物是一块怀表,为的是让后代记住自己父亲战死沙场的时间...从小就接受这种思想贯注的vidal,希望改变却无力改变这种状况.他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生在一个光明纯洁的西班牙,他曾当众掩饰怀表的事实,都说明这个上校潜意识里的自我憎恨,他是时代的牺牲品,在教义和独裁的教唆下杀人,想要反抗,可却无力对抗命运.克尔凯郭尔曾说:"暴君死了,他统治也就结束;烈士死了,他的统治刚开始" 比较一下上校和奥菲利亚的死: 一个虽然死了,但灵魂得到了救赎,得以永恒.另一个死前只得到一句"你孩子连你的名字都不会知道"就一命呜呼了,一无所有,荒谬的结束了残暴的一生.相比之下,更可悲的是上校.
        

     2 ) 形式大过内容

      看过之后果然印象深刻。但多是留恋于暴力血腥的影象,并没有太多共鸣和回味。又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就在网上找来很多评论看,也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见解。
      魔幻和现实、美好和残酷的结合和交替,在影片的最后一刻以死亡和重生(或者说是幻想)达到高潮。黑暗和暴虐的沉重,是影片的风格,也是最吸引人的精彩之处。而回顾影片的时候,这样的风格也成了唯一突出的地方,而其他如叙事和人物的刻画则显得有些笼统和单薄。
      现实这条线上,笔墨集中在表现上尉的独裁和残暴,这一点大家都关注的较多说的也多,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游击队和反抗者的存在,似乎也是为了表现上面一点,而本身的意义却没有具体的体现。其中的厨娘一角,开始让我觉得应该是相当重要的一个角色,但到最后却有些失望,除了割破上尉的嘴带来视觉的冲击外,并没有特别的表现,对小女孩的关怀,也没有达到一种互动的精彩。
      而魔幻方面,作为主角的女孩奥菲利娅,似乎总感觉缺少一种气质,或者说是一种主动性。而遇到看上去并不慈祥的潘神,一下子就相信他说的话,也有些简单和太过戏说。关于三个考验,应该代表着勇敢、禁欲(对诱惑的抵御)和奉献(牺牲精神),在影片中是对公主的考验,其实也可以就看作是对人的考验。本来关于考验的设置应该是可以很出彩,但具体到影片里,却有些形式大过内容了。特别是第二个,奥菲利娅似乎是无论如何都要拿桌上的东西吃的,又是明显的为戏而戏。而禁不住诱惑的结果,似乎只是两个精灵当了牺牲品,而对奥菲利娅并没有什么影响。
      潘神的迷宫,指的应该就是潘神的考验(影片一开始就提到了那个走进去就很难再走出来的迷宫,在影片里几乎没有任何表现和作用),通过考验便是找到了出口。可惜的是导演沉迷的是画面和特效,是气氛和暴力,除了视觉的力量外,并没有更深的触动。而魔幻和现实的交织,也没有看上去的那般美妙。

     3 ) 亲爱的小孩

    当奥菲莉娅终于通过地下王国的最后考验,作为公主被迎进华丽的殿堂——宝座上的国王与王后竟然是她逝去的父母。“爸爸!妈妈!”小女孩欣喜的叫着扑上去,我的眼泪也流了出来。

    亲爱的小孩,原来这美丽神话竟是你自撰的游戏呢,就像一盏用童真编织的灯笼,在黑暗冷酷的现实里暖暖内含光,笼罩你踯躅前行的小小身影,照亮你回家的路。

    我真蠢,被你游戏里那些离奇的树妖、精灵、蟾蜍、魔头给骗得严严实实,竟一点没察觉那些都是你魔术棋盘上的棋子呢。原谅我吧,因为我已是个大人,过于相信和依赖眼睛,失去了用心灵看事物的能力,也就失去了玩游戏的权利,失去了那个美妙的小世界。

    不过,请你相信,在成为笨蛋大人前,我也曾是个爱自编自玩游戏的小孩。像我们这样的小孩子,虽然年代和环境不同,但面对巨大而不靠谱的世界,都会充满离奇狂热的幻想,都有许多困惑,也会觉得孤独,而这种种,和大人们是讲不通的。我们宁愿将热情和幻想一股脑倾注进游戏,在小小的王国中建立推演自己的秩序和逻辑。当然,多数大人会觉得这些游戏挺假挺无聊,就像小孩子觉得大人的游戏更假更无聊一样。至少玩游戏的孩子不孤独。

    亲爱的奥菲莉娅,真羡慕你能想出那么惊险精彩的游戏来,和你比起来,我幼时玩过最有趣的游戏简直不值一提:我告诉同桌,我有时不是我,而是舅舅从国外订做的替身娃娃;区别在于我是玩具时会比较呆滞,说外腔外调的普通话。很长段时间,同桌都会每天观察我一阵,然后判断:“今天你是替身娃娃对不对!”

    真的很遗憾,没有机会拉着你的手,陪你在潘神的迷宫里玩游戏。有我在,你大概就不会吃那颗葡萄了吧?一想到你孤独的躺在迷宫中央,眼中仍是期盼的样子,心里就很难过。但我仍觉得你是幸福的,因为你始终保有了一颗未被黑暗现实玷污的,最勇敢最美丽的童心。

    就像《黄金罗盘》里的小女孩,虽然生活在“真正”的神话里,却一本正经得像个大人。她和另一些孩子,属于世界上另一类孩子:不相信童话,不玩游戏,从小有远大志向,从小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但……他们真的有童年吗?

    亲爱的小孩,如果你继续长大,会成为怎样的一个姑娘?很高兴的告诉你,我身边有好多朋友,曾经天真,并且也许会一直天真下去:

    高中时有个喜欢凯尔特音乐的闺密,在校园歌手比赛劲歌热舞的空当,突然勇敢跨上台,清唱了一首《绿袖子》,我在一片瞠目结舌中傻傻拍疼手掌。后来她说“爱你胜过爱尔兰”。

    大学时一个闺密去云南旅游,竟给我带回一个巨沉重的红木实心大象,至今这头大笨象仍牢牢驮在书柜上,作为某人缺心眼子的铁证。

    工作后有次失恋了,万念俱灰闭关时被一个心思细密的闺密察觉并摸上门来,看望病人一样提了大包水果,拉我出去吃火锅。席间一边安慰我一边被我发现她也失恋了。两个人守着热气腾腾的锅子边吃边哭,好不嚎啕。

    前年有个闺密养的狗狗患病,在诊所治疗半月后医生宣布不治,泪花花的抱着狗回家,母亲嫌病狗不干净叫她丢了否则不许进门(多狠心的大人!),闺密咬牙在小旅馆住下。第二天早晨,被狗舔醒的她发现奇迹出现,狗狗竟康复了,现在依然健康活泼。她跟我一样,因为害怕感伤,一直不敢看《导盲犬小Q》

    ……

     4 ) 魔幻现实主义的巅峰

    我个人看来,将魔幻现实主义的潜力发挥到极致的便是墨西哥导演Guillermo del Toro于2006年的杰作:《潘神的迷宫》。

    影片在技术层面上的优秀这里不用赘述,单纯表达一下在对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运用上,Guillermo del Toro的突破性究竟在哪。

    《潘神的迷宫》在叙事结构上基本有两条线索平行前进:小女孩Ofelia的瑰奇想像世界与她所身处的灰暗现实世界。Ofelia在这两个世界中穿梭,是将两条本不想交的平行线连接起来的桥梁,每当场景从一个现实进入另一种现实之时,魔幻现实主义的真假转换要素就开始发挥作用了,幻像愈美好,现实就被凸显得愈加残酷。

    如果电影一直照以上思路行进,那么只能是对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延伸,而并没有突破创新;但Guillermo del Toro在叙事过程中将本来都应自成一体的两线都加入了明显的漏洞,比如Ofelia被关禁闭后在有看守的情况下进入继父的房间抱走弟弟,只有用“粉笔门真的发挥了作用”的童话逻辑才解释得通;但倘若相信是潘神给Ofelia的人形醉仙桃树根固住了母亲的气血,后面继父从床下找出那干巴巴的普通树根就是对先前神话的迎面痛击;可Ofelia之母刚把树根扔进壁炉焚烧,那人形的醉仙桃根竟然发出了痛苦的嘶叫,让观众自己也弄不清是应该相信Ofelia的“幻觉”,还是“更为正常”的现实逻辑。

    幻觉与现实这两条线的漏洞都只有用另一条线的逻辑才能解释得通,可“运用完全相对立的另外的逻辑”这一行为本身,不就是对自身逻辑的否定吗?在这种情况下,真与假,虚与实,幻与实的对立状态完全被融合到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魔幻与现实彻底成为了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离,无法解说。

    电影的结尾,Guillermo del Toro让Ofelia在被害后进入了潘神描述的童话王国,这简直就是故事的神来之笔。正因为这个最明显的暗示,才使得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运用上传统的魔幻为现实服务的概念被彻底颠覆,魔幻的比重被大大提高,第一次站到与现实同等的地位上自成一体,甚至可被解释为故事的主线,是物理意义上的真实。

    以往的魔幻现实主义电影作品,魔幻的比重再大,结尾也无一不是幻像回归现实,美好归于残酷;《潘神的迷宫》具有反传统的解读可能,魔幻可以真正的平行于现实发展,既可以按照幻想归于现实来解说,也可以按现实为幻想服务来分析,这便是此片结尾引起无数针锋相对讨论的最大原因。Guillermo del Toro在魔幻现实主义叙事手法上的突破,抬升了魔幻要素的地位,证明了即使进一步减轻现实暗示的作用,哪怕是用残酷向美好归拢,也仍然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深化这两种要素的对比,凸显深刻而苍凉的主题。




    节选自《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ea38201008uws.html

     5 ) 黑色童话

    大概是八九年前看的电影,因为昨天看了“佩小姐的魔幻城堡”后突然想起这部电影,感觉风格上有相近之处。很喜欢这类电影的风格,奇幻、怪异、神秘又稍稍有点恐怖,用黑色童话故事来暗喻战争的残酷,社会的黑暗,同时也不乏亲情、友情、爱情的注入,生活中还有温暖和希望的存在的。一部黑色童话,有点不适合小孩子看。影片的开头和结尾是相呼应的,开头第一个镜头为小主人公流血的镜头,然后镜头倒放,血液倒流,故事像以倒叙的形式开始,而结尾再现女孩这一镜头,我们终于明白女孩是为什么会如此的。而这一设计,使得梦境与现实相交叉,形成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我们不晓得女孩到底是在现实中死了,还是在梦境中死后回到了她的地下王国。我更多是偏向于现实的理解,带着梦想死去,总比苟活现实好很多。

     6 ) 三界访谈录

    www5083:很高兴请到《潘神的迷宫》导演Guillermo del Toro,与及戏中角色法西斯继父Vidal,女主角 Ofelia和大名鼎鼎的潘神亲临现场,今天人鬼神三界济济一堂,请大家鼓掌以示欢迎。

    www5083:导演,恭喜你,《潘神的迷宫》入选包括最佳外语片在内的六项奥斯卡提名,你觉得得奖机会有多大?

    del Toro:奖当然想得,机会有多大也不是我说了算,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潘神的迷宫》(以下简称《潘》)借着奥斯卡这个舞台能让更多的观众认识,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潘》。

    www5083:你以往的电影都充满了黑色元素,这次以小女孩为主角的有着童话色彩的故事也一如继往,为什么不做得阳光点?

    del Toro:因为电影背景是二战,而且当时的西班牙处于佛朗哥的独裁统治下,黑色基调是与当时现实相结合的。

    www5083:我们注意到,有一类电影,例如罗伯托•贝尼尼的《美丽人生》也是以二战为背景,但却拍得老少咸宜,笑中有泪。

    del Toro:如果电影院都放《美丽人生》,不是早就打烊了吗?(笑)其实,《潘》也有阳光的部分,小女孩Ofelia的幻想世界至少是积极的。

    Ofelia:我抗议,那个世界有丑陋的癞蛤蟆和凶残的白色吃人魔怪。

    潘神:我也抗议,难道我就不能再英俊一点?半人半羊的,不伦不类!

    del Toro:你们两个给我闭嘴!我的电影我作主。潘神,你比一般的羊漂亮多了,也比一般的人酷多了,你还想怎么样?梦想照进现实倒过来说就是现实照进梦想,你经历过怎样的生活,你的梦想就留下怎样的烙印。如果我空想出一个和谐美好的人间仙境,可信吗?你们要了解,当时的政治生态和人们的生存环境是多么的恶劣。

    www5083:呵呵,del Toro,别太激动,大家只是讨论一下。你采用魔幻与现实交织的双线并行叙事手法,是不是为了进行某种现实映照?

    del Toro:那是肯定的,我强调过,梦想不能脱离现实存在。一个小女孩的幻想世界为什么会充满了邪恶和凶险,如果搬到现代文明社会,那似乎是不可想象的,但却与当时的现实相切合。

    www5083:但有评论说两条线索缺乏交流,魔幻与现实未能很好地合二为一。

    del Toro:首先,你不要把这个故事当成是我们臆造出来的。你试着想象那只不过是小女孩Ofelia的幻想世界。一个小女孩,甚至连二战与佛朗哥是什么都不了解,又怎么可能在想象中融入那么多的现实元素?其实我们想表现的是一种对现实的抵触和逃避,在这种语境下,把现实和幻想割裂开来,反而是必须的。


    www5083:电影现实部分着重描写了法西斯与游击队的对抗,部分观众觉得某些场面过于血腥,说电影有向B级片靠拢的嫌疑。

    Vidal:我觉得导演过于渲染法西斯的残酷,有丑化法西斯的倾向。


    del Toro:你们提到血腥,是的,当时我们也考虑过受众问题,但最后还是决定做成R级片。我觉得战争中的暴力是不能抹去或者美化的,而且战争永远比你们看见的镜头残酷得多。很多人都说斯皮尔伯格的《雷霆救兵》拍得真实残酷,但我敢说,《雷》只展现了战争残酷性的九牛一毛。Vidal,对于法西斯的批判不是太过用力,相反,面对葬身于法西斯屠刀下的难以估量的受害者,任何的批判都是无力的。还有,请不要用“法西斯”来侮辱“丑化”这个词。

    Vidal:我的意思是,战争中任何一方都是残忍的,你的天平倾斜得太厉害了。

    del Toro:你说得对,所以最后游击队的子弹从你的脸穿过去。(笑)还有,你不要跟我扯谈什么天平,当你们向无辜平民举起屠刀的时候,心里有没有一个TMD天平?

    www5083:在结局中,Ofelia被继父Vidal杀害,然后她的灵魂回到地下宫殿,当上了公主,你们是想传达一种什么样的概念?

    del Toro:现实是阴暗的,所以Ofelia难逃一死,其实她只是众多死难者中的普通一员;我们给幻想部分留了一条光明的尾巴,因为我们相信,无论在怎么艰难恶劣的境况下,人类对光明与美好的追求都是永恒不变的。

    www5083:梦想是光明的,但现实却是悲剧,这种追求是不是虚妄而不可即的?

    del Toro:不能这样说,总体来说,人类的文明是愈趋进步的。但在某种情况下,例如当时的西班牙,内战不断,经济又遭外界封锁,可谓民不聊生,那时候人们要追求幸福安宁的生活,所付出的代价就要大得多。

    www5083:谢谢导演,现在我想问问Ofelia,当你面对各种危险的时候,为什么你能镇定自若?你只是一个小女孩啊。

    Ofelia:我年纪小,但我见识不少啊。在跟妈妈投奔继父之前,我每天都见到街道上大量的死难者,我目睹过的血腥,绝对比你来得多。况且,我相信童话,我知道在前面就是美好的地下王国,有这种信念支撑,我就什么都不害怕了。

    潘神:最重要的是有我的引导,我一定会尽心尽力保护我的公主。

    Ofelia:谢谢你,潘神,但我还是对你叫我牺牲弟弟耿耿于怀。

    潘神:Ofelia,你听我说,追求光明一定要流血,就算是无辜者的血也不例外。不过,那只是一个考验,我很高兴你通过了。

    Vidal:我也有功劳,不是我给Ofelia一枪,她能去到地下王国吗?哈哈

    众人:SHUT UP!

    www5083:Ofelia,很多人都奇怪,既然你信念如此坚定,为什么在干第二个任务的时候要偷吃葡萄呢?

    Ofelia:怎么说呢?我只不过是一小女孩,反正,当时就是没忍住。

    del Toro:有人说这样做纯粹是想调动起白色怪物搞点感官刺激,我承认,我们有这个想法。但进一步想,现实是不是就能如理想般一帆风顺?我们的革命,我们的文明进程,甚至我们电影事业的发展都是充满荆棘和陷阱的,没有坦途,没有捷径。

    潘神:这点我同意,幸好我们有地下王国,西班牙从二战时起被佛朗哥统治了三十多年,想来就觉得害怕。

    Vidal:哼哼,想推翻我们的帝国,没那么容易!

    www5083:Vidal,别做梦了,翻翻日历,现在已经是2开头了,所有落后的,不符合人民利益的制度都要被推翻。

    del Toro:其实我们做这部电影不想承载太多的现实意义,大家当是一部具有魔幻色彩的成人童话看过就算了,如果大家看完有点感悟,那是锦上添花。呵呵,不好意思,黄婆买瓜了。

    www5083:不,del Toro,其实我挺佩服你的,500万的成本能做出这样的效果,美工,视觉效果与特技都很出色,与电影很切合,你们是怎样做到的?

    del Toro:那要感谢我的团队,他们知道怎样用最少的钱达到最满意的效果,呵呵,又买广告了。

    www5083:不,del Toro,你别谦虚,我觉得你这部500万的戏比我们国家以亿计的大片的性价比要高得太多了。

    del Toro:在发展中国家,成本以亿计的大片肯定不能成为主流,你想想,多少年才有人拿出几个亿,一年就有多少电影要上映?与其耗费巨大的电影资源弄一个空壳,不如老老实实把故事讲好,把你要表达的东西好好地展现出来。如果电影不能以自身的素质为主要买点,却把精力旁移,往小里说,是对电影市场的伤害,往大里说,是对电影工业的伤害。

    www5083:好了,今天的访谈到此为止,谢谢你del Toro,谢谢大家!

     7 ) 《潘神的迷宫》:左倾的奥菲利娅



    1791年,爱折腾的法国人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他们的大革命。在制宪议会里,三个等级的代表决定以座席来表明对路易国王的态度。那些拥护国王政策,希望维持现状的,坐在了国王的右手边。那些反对波旁王朝,主张进行激进变革的,坐在了国王的左手边。从此以后,全世界的革命者们有了一个响亮的标签:“左派”。
                         
    此后一百多年间,欧洲的政治史大体可以归结为左与右的斗争史。在1944年的西班牙,这场斗争是以极其残酷的方式展开的。来自右翼的军队将领弗朗哥,以内战推翻了共产党和其他社会主义者的左派政府,建立起一个独裁的法西斯专政。失利的左派以游击的方式继续抗争,右派政府则报之以残酷的镇压。《潘神的迷宫》中的小女主角奥菲利娅,就在这血雨腥风中揭开了她游刃于现实与魔幻之间的奇遇。

    在《潘神的迷宫》中,导演至少三次强调了奥菲利娅的“左倾”立场。影片开头,奥菲利娅和母亲乘车到上尉的营地去。当她在途中拾起雕像的残块,将其补到雕像的头上时,我们注意到,她补上的是左边的眼睛(从奥的角度)。有论者指出,这一情节的寓意是,擦亮眼睛,看清世界的本质——从此以后,小姑娘就能见到人所未见的精灵世界了。如果这一解释成立,奥菲利娅擦亮的是左边的眼睛,她发现的本质,是从左翼的角度看到的本质。通俗地说就是,她从此开始“左眼看世界了”。

    车队到达营地,奥菲利娅与上尉第一次见面。两人握手的场景令人玩味。小姑娘右手抱着一堆fairy tales,战战兢兢伸出左手。作为法西斯军官的上尉伸出右手,抓住她的左手,冷冷地说:“应该是另一只手,奥菲利娅”(it’s the other hand, Ofelia)。一个左派与右派见面,当然是不欢而散。用毛主席的话说,他们之间,已经不是人民内部矛盾,而是路线斗争了。几分钟之后,小姑娘就在迷宫里郑重地对梅赛德斯说:上尉不是我的父亲。坚定地断绝了与右翼独裁者的任何法统上的联系。

    奥菲利娅到pale man的地宫中去执行潘神交给她的第二个任务。墙上有三个小门。按照那几个小精灵的指示,她应该打开中间那扇门。小姑娘犹豫了一下,打开了左边那扇门(again,从奥的角度),取出一把亮闪闪的短剑。神灵指明中间道路,小姑娘却再一次坚持了自己的左派立场。

    接下来的情节非常有趣。奥菲利娅拿到短剑后,按照小精灵的手势,她应该去杀死那个双手沾满人类鲜血的pale man(在本片的上下文中,我们不难把他视为法西斯暴君的象征)。这时,一向淡定自若,做事分毫不乱的小姑娘突然间象变了一个人,她似乎忘了自己的任务,被满桌的盛宴吸引,摘下葡萄吃起来。这段故事为什么这么安排,偶曾经好生迷惑了一阵子。难道葡萄在西方文化中有什么特殊含义?百度google了一半天,没有发现任何线索。后来见到网上有人指出,这段故事是说小姑娘没能战胜自己的贪欲,所以没有与吃人的法西斯分子战斗到底。偶顿时觉得豁然开朗。原来奥菲利娅不是一个激进的革命者,她给“温情脉脉的人性”留下了位置。贪欲,或其它任何欲望,都是人性的一部分。人性,对于革命者来说,等于weakness。革命者应该象钢铁般无情。因此,保尔拒绝了冬妮娅“古典小说呵护的惺惺相惜的温存情愫”(刘小枫《记恋冬妮娅》);因此,一位思想导师主张缓行费厄泼赖,要打“落水狗”;也因为此,《潘神》中的左派游击队与右派法西斯在打扫战场时做的工作一模一样,都是往倒在地上的敌人头上补两枪……奥菲利娅在关键时刻的“妥协”、“退步”,屈服于自己的weakness,说明这位小姑娘虽然是一个坚定的左派,她同时也是一个温和的左派。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全片的故事进展,透过那些诡异的魔幻和血腥的现实,我们分明能看见一个近乎完整的左翼革命思想的结构。开头,小姑娘给雕像补上眼睛,“睁眼看世界”,这似乎是在暗示启蒙运动的开始。从卢梭到马\克\思,他们关于革命的理论,都可以从启蒙思想的诸多假设中找到根源。接下来,按照潘神的指点,奥菲利娅到一棵衰朽的无花果树下寻找一把钥匙。钥匙通向那把能杀死pale man的短剑。在《圣经》中,无花果树是一个具有丰富含义的意象。亚当夏娃在明智之后是以无花果叶来遮羞的,这

    将该树与文明的暗喻联系起来。耶稣曾经诅咒过一棵开满绿叶却不结果子的无花果树,导致这棵树连根都枯干了。众多圣经诠释家认为这里无花果树暗指以色列。基督的诅咒是在预言以色列即将亡国,以色列人将要流散到全世界。在影片中,我们不妨认为枯朽的无花果树代表着1944年的西班牙,或者整个欧洲文明。作为革命者的奥菲利娅,要从衰败的欧洲文明中找出能打败敌人、建立新世界的钥匙。

    再接下来,潘神吩咐把上尉新生的婴儿带到迷宫中,以完成奥菲利娅的“寻父”和“还乡”。在这里,我们很容易就把这个新生儿与新的人类社会联想起来。革命的理想,就是要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父亲——旧世界的统治者,希望他继承衣钵;姐姐——旧世界的反叛者,希望把他带到一个新的世界。最后,姐姐的同盟者——游击队得到了这个孩子,并一枪了断了他与父亲的联系。这几乎就是西班牙真实历史的翻版。胡安·卡洛斯自中学时代便被独裁者弗朗哥带在身边教养,并被指定为继承人。但他与弗朗哥具有完全不同的政治立场。当他继位成为国王之后,就开始了全面的民主化改革,将西班牙带入一个全新的社会。胡安·卡洛斯国王就是那个与独裁者父亲一刀两断的新生儿。

    潘神要求用婴儿的几滴血打开回乡之门,奥菲利娅坚定地拒绝了。她不愿让下一代留一滴血,自己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许多观者会想,小姑娘如果稍微“灵活”一点,比如,让婴儿献出几滴血,或乖乖地把婴儿还给上尉,就不会丢掉性命了。其实,她的执拗,正是要完成一个革命者的归宿。谭嗣同和秋瑾在有逃生机会时,都主动放弃了。革命就是要以剑和血去打开通往天国之门,这既包括“敌人”的血,也包括革命者自己的血。如谭嗣同所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献出自己鲜血的奥菲利娅,完成了一个类似于基督受难的过程,终于回到了“父亲”的身边。这是一个标准的《圣经·启示录》的场景,在神的殿堂里,父神高居其中,神子坐于其旁,将要统治世界若干年。革命者奥菲利娅,成为基督教式的千年王国的统治者。如果我们了解欧洲思想史上各种激进政治理想(如乌托邦)与《圣经·启示录》的渊源,就更能理解这个转变了。历代革命者追求的完美的理想王国,本来就肇始于《启示录》中的千年王国。

    纵观这个过程,从思想的启蒙(补眼),到革命的行动(找钥匙,取短剑),到流血牺牲(死亡),建设新社会(争夺婴儿),最后实现理想王国(回乡),奥菲利娅在她的魔幻与现实世界中几近走完了一次完整的革命。这里唯一缺失的,是消灭革命的敌人。小姑娘作为一个温和的左派,让她去完成这个任务,似乎不合其政治立场。在剧中,导演让她的游击队朋友替她完成了。而在现实中,西班牙后来的民\主化,是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的,弗朗哥的党徒几乎没有受到惩罚。左派与右派在渐进改革中消弭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血海深恨。

    影片最后,曾经干枯的无花果树开出了洁白的鲜花。

     短评

    魔幻现实主义的巅峰

    6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其实我很讨厌这种臆想症的片子,这让现实显得更加绝望和残酷。

    11分钟前
    • 还行

    魔幻只是噱头。意思不大。

    16分钟前
    • 腐生
    • 还行

    绝望的年代和环境里女孩对逃离的渴望,一切都是幻想吧。相比其他童话真的是残酷很多。就是整个电影全都暗搓搓的。。。

    1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一个绝妙冷酷的政治寓言,一面黑暗繁杂的社会魔镜。父亲:独裁者。小女孩:革命者。妈妈:孕育未来的民众。婴儿:进入迷宫的未来。潘神:天堂的引路人。地下王国:理想主义者的乌托邦。

    20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这种魔幻片不说英语真奇怪,两个主题结合的也有点别扭,女孩见到怪物比见到人淡定得多

    22分钟前
    • 彌張
    • 还行

    大部分的我们都是泰莱莎,后来长很大很大,而后迅速腐朽还有一部分人,他们是森林里的奥菲妮亚,如同殉道者,倒在潘的土地上,开出洁白不朽的花

    24分钟前
    • 力荐

    嗯,不要叫什么羊男的迷宫好伐...小loli游走现实与奇幻的双重王国,古怪的钥匙,左派和右派..还有那个芝加哥小丑微笑..从题材和细节上看,实在是极好的隐喻片,但是拍摄技法上,以及选角上,除了西班牙军官这个反角之外,皆稍有些令人感到遗憾。

    27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魔幻现实主义经典。吉尔莫·德尔·托罗在剧本里加入了不少对西班牙历史与政治变动的隐喻。黑暗神话与残酷现实双线叙事,色调也分暖黄和灰蓝两种。锯腿、砸脸(想到了[不可撤销])、缝嘴等近似cult片的暴力场景很有震撼力。大BOSS造型非常惊艳,化妆真是做足了功夫。结尾十分感人。(8.5/10)

    3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好片子!我怎么也想不到导演会用这样的题材表达这样的主题。深刻而清澈,真实而梦幻。黑色的基调竟然能同时调和魔法与现实。屠杀和血腥中的憧憬,竟然可以以这种方式表达出来。精彩!没得最佳外语片奖太可惜了。

    36分钟前
    • 寄意寒星
    • 力荐

    Well made, well acted, excellent story telling. so so sad. :(

    37分钟前
    • Jean
    • 推荐

    这绝对不是部奇幻片。。。更不是儿童片。。。

    39分钟前
    • 雨哈☮追明天
    • 推荐

    剥离了童话的外壳,它就是一出人间悲剧。吉尔莫·德尔·托罗,简直就是电影界的加西亚·马尔克斯。

    42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看的时候隐约有种不明觉厉的感觉,查找相关影评后恍然大悟。原来是对西班牙内战史的童话演绎。 电影中是现实和虚幻的融合,也是黑暗童话和阴暗历史的互文。隐喻十分巧妙。如果不了解西班牙内战相关历史,这就只是一部一般的奇幻黑暗童话片而已,三星半

    46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在同一个世界架构两个彼此交汇的世界观的设定十分精妙,但遗憾的是两个世界的表现张力都明显不足,所谓的投影与隐喻更是令人不明就里,即便是了解到原本所谓的意图只能表示如此这般的手法与内涵实在是差强人意。向来对于魔幻题材无爱,也许只因人类能够表现出来的魔幻实在是太过低端。

    51分钟前
    • 1先森
    • 较差

    一边是离奇的童话,一边是泥泞的现实,虽然两边自然而然的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是对于一部影片来讲,调性却很难统一。

    56分钟前
    • 眼角的花朵
    • 推荐

    这部电影真的角度新奇,非常好,刚开始看的时候有些看不懂,以为只是单纯的魔幻故事,王国苏醒,公主归来,但是结合背景看,其实是小女孩在二战压迫下的幻想,最后小女孩被杀死了却回到了王国之中,也就是公主归来,那是她精神的解放,所以,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很好,就是那个眼睛怪人吓到我了

    58分钟前
    • 一二三四五
    • 推荐

    不适合大人看,因为幼稚,提不起精神;不适合小孩看,因为恐怖,会吓坏孩子~~

    1小时前
    • 战国客
    • 还行

    还真没看过类似的电影……一半是黑暗却存留希望的童话,一半是真切但绝望的生活。两条主线相辅相成,越到后面越精彩,几个主要角色也都塑造的鲜活,只是那个结局,着实让人心都碎成渣了……

    1小时前
    • 掉线
    • 推荐

    值得再看第二遍的好电影,很多细节要梳理。

    1小时前
    • 少年 遊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