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恐怖片 分割人生

    分割人生

    评分:
    0.0很差

    分类:恐怖片美国2010

    主演:Kaylee Williams Jack Guasta 

    导演:Anthony G. Sumne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正片

      游乐设尸

    • HD

      FPS

    • HD

      神偷伊克巴尔

    • HD中字

      鬼娃回魂6

    • HD

      鬼娃回魂3

    • HD

      鬼娃回魂2

    • HD

      鬼娃回魂7

    • HD

      诡夜迷情

     剧照

    分割人生 剧照 NO.1分割人生 剧照 NO.2分割人生 剧照 NO.3分割人生 剧照 NO.4分割人生 剧照 NO.5分割人生 剧照 NO.6分割人生 剧照 NO.16分割人生 剧照 NO.17分割人生 剧照 NO.18分割人生 剧照 NO.19分割人生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寄生虫,剖腹,僵尸,连环杀手,恶魔儿童,暴力泼妇,疯狂的上班族和愤怒的胚胎全部从肉体生命的春天覆盖安东尼G.萨姆纳的(恐惧画廊)的生活点滴特色的素描书。米拉在路边一个破旧的汽车旅馆前唤醒失忆。她寻找线索,她的身份结合在三个写生书中,每本书代表了日常生活的不同方面,也许是她的生活页面。她是工作和生活都在一个纳米技术公司的一个卑微的店员,释放出一种致命的病毒,在办公室总部赋予新的含义,长期的企业僵尸。由于当地女孩开始消失,一位年轻的孕妇被邪恶的恶魔的孩子偷她腹中的胎儿一意孤行的愿景所困扰。性生活年轻的弟弟和妹妹从性虐待的家庭生活的运行,在农村采取避难的维多利亚式庄园才发现在这所房子里隐藏的怪物已经为他们寻找一个新的家。深信,从这些书的字符漫游各地的汽车旅馆,米拉的现实,开始崩溃。这些设想是真的还是她的疯狂绝望?米拉变成汽车旅馆管理员,才发现真正的邪恶是肉体所涵盖的书籍和命运,他们为她进行的约束。

     长篇影评

     1 ) 《人生切割术》:是打工人的噩梦,也是弗洛伊德的终极警告

    上班的前一分钟,马克还在车里埋头痛哭,那晶莹的泪光和疲倦的眼神像极了下班后躲在车里不肯回家的中年男人。但来到公司跨出电梯,马克就又成了精神抖擞的打工人。别误会,马克的振奋不是打鸡血的自我催眠,而是来自他供职的卢蒙公司的超级科技——人生切割术。先用手术把分离芯片植入大脑,再通过特定的开关来控制,人就被分割为了外部(outie)和内部(innie)两部分。卢蒙公司采取了严厉的防范措施来防止里面的我向外面的我传递信息,两个我除了共享知道彼此存在这个大前提之外,其余任何信息都不互通。由此,马克的生活和工作截然分开,每天快乐打工八小时,从此不再惦记诗和远方。这就是美剧《人生切割术》(Severance)的故事设定。

    1

    这部今年初由Apple TV出品的美剧,美学风格也酷似苹果公司,不过比外在场景更相似的应该还是复古科幻风格之下内在的控制美学。控制,或许是这部剧的核心关键词。不仅剧中几位主角要受公司的控制,上班下班都处于被监控状态中,剧外的我们事实上也处于一种“被控制”的状态中:整个一季结束了,我们仍然不知道卢蒙公司的秘密到底是什么。更过分的是,最后一集竟然是悬念式结尾(Cliffhanger),以至于我们不得不反复确认,这一季真的就只有九集,真的就刚好结束在内部自我觉醒的那个moment。

    面对这个看完想打人的结尾,编剧表示这锅我不背,请大家去骂本·斯蒂勒吧。在他和伊费·麦卡德尔的联合执导中,本·斯蒂勒拍了其中六集,并且贡献了这个最重要的思路,把悬念留给观众。在原本的设想中,第一季的内容可以再少一集或再多一集,但本·斯蒂勒非常巧妙也非常大胆地选择了一个悬念与高潮叠加的结尾:原本一无所知的四个内部人,最终选择团结、求知和反抗。

    但在享受这个刺激的结尾之前,观众还需要付出一些代价,那就是“熬”过前面几集的“缓慢”。也因此,尽管在烂番茄(Rotten Potato)网上,这部剧难得地获得了番茄指数和爆米花指数的双重爆表好评,还是有观众表示:有没有一种可能,我只想快进看个结果。为了追求结尾高潮的冲击,这部剧没有采用传统美剧的节奏,而是一点一点逐渐加速,高概念和慢节奏对观众来说,的确是一种考验。

    话虽如此,这部剧还是大获成功,不仅跻身近几年来口碑最好的美剧行列,更获得了Apple TV的续订,2023年将推出第二季。虽然看了一季宛如看了个寂寞,但这个被称为“打工人暗黑寓言”的反乌托邦故事还是让人印象深刻,打工人一边看一边瑟瑟发抖,这可比上下班打卡狠多了。如果说打卡只是对肉身的规训,那么分割则是连同精神一起彻底工具化,在上班时间内,你的精神只有“此在”。当然,随之而来的好处也很明显,你将拥有无忧无虑的快乐八小时,真正做到把工作和生活分开。

    工作和生活之间如何平衡(work-life balance)的确是触动编剧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剧构思和创作是在疫情之前,上映却在疫情之后。也就是说,原本并不是为疫情而创作的,但疫情却赋予了这部剧新的内涵。正如编剧丹·埃里克森在采访中所提到的,这部剧写的是办公室生活,可当疫情彻底改变了我们,让一部分工作彻底消失在办公室之后,它还会引发共鸣吗?我们是不是在办公室即将灭绝的时候做了一部办公室剧?居家办公时代的到来,使得工作-生活平衡问题本身发生了变化吗?

    这些问题当然不是这部剧要解决的,自然也没法在剧里找到答案,但问题本身却提示了我们打开这部剧的正确方式:一方面,我们要享受悬疑科幻的类型故事,和主角团一起提心吊胆,一起破案;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科幻的外衣之下的寓言故事,故事越好容纳的疑虑和猜测就越多,而这些在剧情之外的反思,又往往没有标准答案。

    2

    切割为何,是剧情发展至今的最大疑问。尽管切割塑造了完美打工人,但在这里我们并没有看到《大都会》(1927)和《摩登时代》(1936)中的效率流水线,也就是说,切割之后的打工人所面对的已经不再是工业时代,主角团所在的宏观精算部门到底在干什么我们也不得而知,只知道每个人的工作就是在一台复古电脑上将不同情绪所对应的数字分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这不是一个传统的通过故事本身来传递寓言概念的寓言故事,而是一个由寓言组成的故事,剧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寓言式的。

    这种星丛式的寓言集合组成了迷宫般的卢蒙宇宙,也激发了观众的解谜热情,观众的解读反过来又进一步丰富了卢蒙宇宙的意义体系。这种解谜式的观看很像在玩游戏,主线之外还有很多支线细节等待被发现:数字4和9代表着卢蒙的重要理念,马克获得的优惠券上的PIP就是CEO团里的那个PIP,电脑界面上的坐标对应着不同的颜色,每幅画对应着不同的细节,等等。而建立卢蒙宇宙本来也是剧方的野心:在领英上(Linkedin)创建卢蒙公司的页面,发布衍生短篇小说《列克星敦来信》(The Lexington Letter),发布《宏观精算工作手册》。但真正的难题也正在这里,如果只把寓言当做谜题,或许反而会迷失在细节的迷宫里。

    即使我们不知道切割何为,也并不妨碍理解“切割”的深刻意涵。“我”到底是谁,“我”的意识究竟由什么构成的?早在一百年前,弗洛伊德就提出了这个疑问。正是这个重要问题的提出和无意识的发现,完成了对人类自恋中心的三重打击:哥白尼的“日心说”证明是地球围绕太阳转,剥夺了人类宇宙中心的位置;达尔文的“进化论”证明了人类是由动物进化而来,剥夺了人类的生物学骄傲;最后,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发现,彻底动摇了“我”的自主性,我们的“自我”原来并不能真的主宰自我。

    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无意识其实是未被意识捕捉到的另一个我,也正因为如此,本我其实更应该被翻译为“本它”。如果我们把内部自我和外部自我的隔离看作是人类主动寻求的神经症——彻底切断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沟通,相信被隔离的我是快乐的,就像相信自己是一朵花或一棵树——那么卢蒙公司的分割术就是对弗洛伊德的技术回响。在这里,问题并不在于内部自我和外部自我能不能被分开,我们当然知道答案是否定的,问题在于也许我们已经在被分开了。这或许也可以为理解分割术提供一种哲学路径,既然“自我”本来也不能主宰自我,那就索性让出这个自我吧。

    让渡自我给现代控制技术以换取一种理想的社会系统,是科幻类反乌托邦题材的基本设定,在《人生切割术》中是“分割术”,在《心理测量者》中是心理测量系统(psycho-pass)——通过系统来判定人的精神状态健康与否并进行管理,放弃人的自主意识。并不意外的是,系统的理想状态总会遇到bug,在《人生切割术》中是拒绝接受内部自我的赫莉,在《心理测量者》中是无法被系统监测到的“免罪体质者”。但与其说是异类导致了系统的危机,不如说系统才是危机本身,这既是现代控制技术的一体两面,也是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终极警告,如果想要连无意识一起控制,那么最终将什么也控制不了。

    本文已发表于《北青艺评》

     2 ) 资本主义晚期,打工人能被剥削到何种程度?

    《人生切割术》

    《人生切割术》——资本主义与技术垄断的合谋

    作者:Luxuan

    简介:爱电影但从没想过拍电影的摄影迷


    或许,《人生切割术》是另一部《摩登时代》。

    卓别林那部旷世名作开片处关于羊群与工人的蒙太奇片段,与《人生切割术》的主角们在现代化办公大楼走廊中偶遇羊只的场景,是跨越80多年长河的呼应和重合。世界在不断进步:从技术的向度望去;世界也在不断回旋式重复,甚至倒退:从关于人的主体性角度去思考。

    《摩登时代》 剧照

    《人生切割术》,这部由Apple TV出品的剧集,拥有Apple的美学基因。拉姆斯式极简设计与上世纪60年代复古美学,结合未来主义味道的记忆分离技术,令这部作品的时空锚点如一块滴入水中的墨汁,涣散模糊如被悬置。在空间设计上,剧集拍摄取景位于美国纽泽西州的Bell Works(原为old Bell Labs Building in Holmdel)。

    干脆利落的空间分割、洁白光滑的大楼内部是邪恶滋生长成的宁静之地:灯火通明、干净舒适的办公大楼正是现代工业社会通过技艺不断发展赐予人类舒适与便利的缩影,如同口感绵密的奶酪,柔软细腻给予无限的感官舒适;而公司那间臭名昭著的休息室则是现代人应直视的现代工业社会之内核:科学管理体系与技术跃进联手达成对人的全面压榨和物化。

    《人生切割术》 剧照

    资本主义社会起始于钟表的发明,因为后者实现了标准化工作作息;现代工业社会则起源于泰勒及其科学管理体系,根据美国批评家尼尔·波斯曼的观点,虽说科学管理体系的初衷在于提高生产效率,但它的出现剥夺了人的主体性,将标准化体系置于人之上,让体系的运转来代替人的思考。赫伯特·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断定人沦为发达工业社会的奴隶的证据在于,人开始“作为一种工具、一种物而存在,是奴役状态的纯粹形式。”(《单向度的人》第39页)

    卡夫卡《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利变成的那只甲虫虽然骇人实则脆弱,小说虽看起来悲观消沉,实则极具抗争意识。虽说格里高利无法与卡夫卡后期作品《审判》中的约瑟夫·K和他未完成遗作《城堡》中的人物K(剧集中四位接受分离术的主人公的姓名灵感应该是来源于卡夫卡,意指人被极度压缩至一个指代功能的可怕状态)拥有同一份西西弗斯般的韧性,但格里高利在重压之下选择异化为一只格格不入的甲虫,进而摒弃掉自己被物化的命运,也不能不视作一种抗争。

    在《人生切割术》中,马克的姐夫里肯是技术垄断时代的后技术文化代表人物:具有浪漫主义气质,短暂逃逸出社会的资本主义机制(曾和流浪汉一起生活),不以主流方式谋生,因此也不收其束缚,具有反思内省能力,成为社会反叛者的代表。他以清晰决断的语句揭示出现代工业社会的核心是“灰烬”。而里肯试图唤起的人对于自身主体性的自觉曾是前技术时代里人所拥有的庸常财富。

    《人生切割术》 剧照

    能够从现代工业社会的剥削维度去欣赏此剧,是大家喜爱这部剧集的主要原因,因为它所描画的与每一位观者自身所处的现实是如此之近,或者说这就是大家的生活之全貌,极易引起共鸣。但导演本·斯蒂勒的野心不止于此。本季的最后一集更暴露出他一直试图将资本异化的阴暗画卷继续描绘下去,深入下去,引入技术垄断的概念,让画幅更加暗黑也更具想象力。而稍加思考,观者会发现自己的生活与之也并不遥远。

    《人生切割术》 剧照

    波斯曼曾在《技术垄断》一书中论述的“技术垄断时代”的确能够成为本剧核心思想的原型。波斯曼曾在书中明晰指出奠定技术垄断基石的三大原则——即唯科学主义的三大原则:

    1. 自然科学提供的方法能够揭示人心的秘密,也可以揭示社会生活的方向;
    2. 社会科学揭示的原理可以合情合理地用来重组人类社会。“社会工程学”的思想在这些人身上滥觞,唯科学主义的种子在他们的身上萌芽。(……)
    3. 科学可以用作一个全面的信仰系统,赋予生命意义,使人安宁,使人获得道德上的满足,甚至使人产生不朽的感觉
    媒介批评三部曲: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第515-516页
    《人生切割术》 剧照

    这三大原则与《人生切割术》的恐怖之所在契合,也是创造出分离术的卢蒙创始人基尔何以身居“上帝”的位置并拥有一众信徒的原由。科贝尔在家中设立的神坛更是将技术重塑信仰的可怕影响力具像化。如果说伽利略在研究天文理论的同时依然没有动摇他本人对神学上帝的信仰根基,是因为科学真理与灵魂居所在他心中泾渭分明。

    反观剧中,以基尔为首的伊根家族将一切价值体系摧毁,自己转而成为上帝,试图创造一场技术创世纪奇观,重建一切伦理道德意识形态。卢蒙公司所用的圣人驯服图、以及弗里德里希浪漫主义名作——《雾海上的漫游者》透露出其征服一切的激进态度。而这种企图已接近成功的边缘。圣人驯服四种情绪的油画当然是意味深长的,它暗示着人异化后接近机器,剥离四种情绪。

    自奥古斯特·孔德开创实证主义的那一刻起便是铺设好了人类被当作客体这一演变之路的第一块砖。而自弗朗西斯·培根开始系统思考科学的实用主义潜力,人类便开始通过权力的让渡以自身主体性完整性作为交换的砝码去换取物质生活上的舒适便捷,并在这条路上渐行渐远,缺乏谨慎足够乐观。

    《人生切割术》 剧照

    剧中的分离术,作为金字塔尖技术,完美呈现了技术赋予谁更大的权力和自由,以及相应的,削弱了谁的权利与自由。如果说在《摩登时代》中,工人们如同机器般可被分离以及替换;那么在《人生切割术》中,这一分离随着科技的进步,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个体的内部遭到分离。这项分离术依靠一片植入人脑中的芯片,以电脑简单切换内部及外部模式,即可将人的大脑相应地切换到公司内部以及公司外部模式,人的记忆也被分别隔离在两个时空内。

    记忆是人建立自我的基石,正如历史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也是为什么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会发现实际上并不存在分离术科学理论所描述的完美的内外部模式,存在的是作为本体的“我”与分割出的那一部分“我”的时间,而存活在这一段时间中的生物并非完全是原本的“我”,而是一个由于记忆空白导致思辨能力如婴孩般的脆弱个体,一个技术试图创造的白纸人、听话的奴隶。当然,人类并非是还原主义所认为的能够被机械地分离,人类是一整个神秘复杂的有机体。于是,剧中这些遭受分离术的主人公意识到自己是无根的浮萍,成为出于本能急于寻找记忆的反骨,而这也是整部剧集戏剧张力的来源。

    剧集集中地表现这些白纸人的囚徒状态,例如一个跳接将海莉下班以及第二天上班的场景进行无缝连接以表内部模式“人格”的疲惫感;以激烈的戏剧张力来表现他们所受到的规训和洗脑,例如廉价无聊的小奖品成为鼓励努力工作的诱饵,例如休息室中的精神折磨与洗脑灌输。而提到完整的个人,那更是早已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这是马克的姐夫——里肯在自己的著作中所探讨的命题也是整部剧集所讨论的核心:人何以为人。

    《人生切割术》 剧照

    分割术不仅被资本家用于奴役打工一族。在本季最后一集,上流阶层运用分割术试图让自己的一切体验更为舒适的工具,自愿分割出一个奴隶来承担一切痛苦之事;伊根家族成员则将分割术变为自己拥有不朽意识的恐怖手腕。奴役者不再是前几集中滋滋发响却无人回应的电话,如《城堡》中代表着无上权力、K永远无法到达的城堡;所有人都怀揣着成为奴役者的梦想,却沦为奴隶,跪拜在充满诱惑的技术的皮鞭下。埃及法老塔姆斯曾说:“技艺发明人并不是评判发明利弊的最佳人选,使用者才能够做出恰当的评判。”但他或许也没有料想到,有朝一日,使用者已被割裂为碎片,无法保持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去述说自己真实的体验。

     3 ) She is alive

    十分钟前看完了这一季的最后一集。

    当Mark拿着相框,奔跑着,大喊着She's alive。然后画面定格,出现了Ben Stiller的名字。

    前期所有的冷淡画面,冷淡描述和冷淡对白,都如同堆积的白色荒草,在一瞬间被点燃。

    之前觉得Mark很娘娘腔,走路如此,行事如此,对话如此。而Helly又过于激烈和强势。

    但到最后,你会发现最温柔的Mark才拥有更持续的力量,Helly走路时左右摇摆的身影也如此迷人。

    整个剧的剧本节奏,人物线,拍摄方法,剪辑,构思,工作与生活的暗喻,分离人格的对立与融合,以及公司的阴谋与悬念都恰到好处。我一直觉得,喻义恰当才是完美无瑕。一张纸撕成20张是拼图的乐趣,撕成1000张的拼图则是一种痛苦。每个人对这个剧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入口,这就是最好的作品,让读者与成型的作品去生长和呼应。过度的喻义,如同现在的Wes Anderson提供了新的电影文本,拍给专业人士看,但失去了观众和阅读的乐趣。

    面对这部剧,如同面对喜爱的女人,谈的越多越清晰明确,反而对喜爱是种损伤。面对真正的喜欢,应该是少年般的语塞和木讷。

    写到这里,就足够了。

    可以说是,疫情以来,最佳美剧,好看。

    每个周五的期待告一段落,期待下一季。

    还有364天。

     4 ) 永远别动自己的大脑

    剧名人生切割术,可是人生真的是可以切割的吗?

    剧中给出的方案是将记忆分割,可见记忆与人格是强绑定的。你的人格来自于你的过往经历与记忆,记忆没有了那部分人格也就死亡了。

    所以对于工作的人格,生活的人格不存在,反之亦然。

    虽然不知道怎么只留下工作相关的记忆还能保持人格的健全和正常。

    从第一集的测试题目来看赫莉只能记起美国的州名这种绝对客观的知识,但是所有有关个人的记忆与经验全部丧失,有的只是绝对理性的部分,那这个人恐怕会比谢耳朵更像机器人吧,用绝对的理性来对待工作本身。

    这部剧最让人毛骨悚然的是对于工作人格来说,生命是007无休止的工作,没有休闲。即使身体经过了睡眠和8小时之外生活的修养但是精神没有得到丝毫滋养。想象不到这是怎样的无间地狱。

    而人类真的可以对自己做这样的事情吗,仅仅因为“我感觉不到”这一点。

    假如被奴役的人是自己是否就没有了可指摘的地方,这么说的话,自杀在某些国家也不应该被批判为道德瑕疵了。

    记得爱死机还是黑镜里面,有一集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女主把自己的人格备份一份做成了AI成为自己的管家,类似于小爱或者Siri。因为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也最能够全面的照顾好自己。

    但是这个被装到AI里面的人格却十分痛苦,因为她就是一个7*24小时不休止伺候主人的工具人。

    人格与时间线一样,分开的那一瞬间就变成了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另一方的喜怒哀乐哪怕死亡都与己无关了。就如同最后一集伯特的“退休”,其实就是工作人格的死亡。

    这部剧目前我不太理解的是这个“公司”的设定,为什么要用如此非人性化的方式来管理这些可以说007吃住永远在公司的员工。(对于工作人格来说,公司就是他永远的家,他的家人只有同事和上司)这是非常不明智的。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为了让员工有更好的产出也应该让他们有更舒适和更愉快的工作体验——“以厂为家”,才是更聪明的办法吧?

    当然这种归属和认同感不是通过剧中这种神化创始人的方式缔造的,虽然这里包含着巨大的对现实的讽刺。确实非常多的企业还没做大做强,已经开始急着神化创始人了,比如前段时间文峰集团那件事,简直贻笑大方。可是现实中我们确实会不经意的把成功人士捧上神坛,虽然细究起来其实很多人只是刚好碰在了风口上,成了一只会飞的猪。

    最后我觉得这种制度最细思极恐的是,在公司里,封闭的地下环境,不见日月,你会失去时间感。

    当没有参照物的时候,你相信的只有墙上的时钟。那么你怎么敢保证公司只奴役了你8小时,理论上只要他想,它可以奴役你24小时,直到你的肉体拉响警报。事实上,佩蒂的台词里有暗示或许公司已经在这么做了。

    你的权利保障只在于外界还有没有关心你的亲友——比如发现你很久没有出现,可以怀疑是否一直在“加班”。假如你的社会链接断掉,那么公司可以无所顾忌的奴役你,而你一无所知。

    这也许是一个关于当今社会人类原子化的警告,就像老人院无人问津的孤寡老人可以任由护工虐待,你永远需要你的社会关系作为你的一根保险绳。

    还有,记住,永远不要愚弄自己的大脑和意识,这是你之所以为你能保留的最后一样东西。

     5 ) 《人生切割术》:是自由还是奴役,是祝福还是诅咒?

    (第一季完)

    亲历着互联网大厂裁员潮的今春,来自工作的压迫感和负面情绪无孔不入地浸入生活,甚至一直不敢把这部剧追更下去。但无论怎样,生活总要继续,现实需要直面。

    五一假期最后一天,终于一口气追完,在仍令人心里打鼓的紧张背景音中,看到MDR四人从分裂怀疑走向团结一致,看到Your Identity携文字之力量如地下世界的神谕一般开启民智,看到最后一集Innie将在外面的世界掀起一阵飓风。

    Credit to Your Identity

    除开Lumon公司对Innie的系统性暴政之外,后半季也集中讨论了Outie对Innie的暴政,Outie作为主人格是否有权压迫附属人格Innie,褫夺其人格性、视其为真正的“工具”人,将工作之苦、分娩之痛尽数压之其身。

    是什么,在定义着人之为人。

    这种充满伦理风险的记忆分离手术如同《美丽新世界》中的嗦麻,让Outie可以选择只拥有幸福喜乐的那一半记忆,切割出一部分自我加以奴隶,仅凭轻飘飘的“不记得”三个字就逃脱出理应承受的深重负罪感中解脱出来。

    但随时会出现的安保人员,又让Innie们的生活呈现出一种《1984》式的The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质感,乃至后来MDR四人的出逃与反叛,也呼唤着一条注定荆棘满地、险象迭生的觉醒之路。

    除非他们觉醒,否则永远不会反抗;但除非他们反抗,否则不会觉醒。——乔治·奥威尔 《1984》
    是真的重要,还是因为你说它重要。

    而将这样一个高度组织化、高度压迫性的权力系统嵌入现代公司制的框架,考虑到“公司”这一法律概念的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这一场景下,工具(公司)的人格化和打工人的工具化竟奇妙地交织在了一起。

    但我的朋友,自由和时间都是属于你的。

    甚至于,Lumon公司对经历过记忆分离术的员工也适用临时加班制度,代表公司可以随时让Outie切换为Innie,而Outie与Innie都无法自主要求完成这一转变;与现代社畜的生活又何其相似。

    除了工作和生活绝对切割的记忆分离术接受者员工们之外,伊根家族及其附庸(上司Cobel和安保人员Milchick等)其实是清醒而完整地接纳了这一套压迫逻辑,他们凭借所谓的自由意志在维护着这个权力系统,乃至赫莉的Outie也是伊根家族一份子、她一次次出于家族利益(或许也有取悦父亲)的动机强硬粉碎Innie的出逃行动。

    但赫莉 R却是反叛这个系统的重要人物,当然,她的遭遇也显示出任何人在地下世界的生存境况会是多么绝望而无力。这个设定,不但呈现了人与系统的抗争,也是人自我内部的抗争,充溢着哲学隐喻与历史内涵。而最后一集,马克、赫莉及欧文三个Innie出现在外部世界时,他们都有对镜自照的画面,“认识你自己”也正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关键一环。

    工作就只是工作而已,对吧?

    愿我们都拥有,自由而体面的工作;工作是人的一部分,而非相反。


    (更至第3集)

    惊悚片看得少,但职场沉浸式戏剧每个工作日都在上演啊。从第一集开始,设定就是细思极恐、懂得都懂。或许职场本身就是惊悚片,只是人在局中看不破。

    办公桌、椅子、回形色块地毯,系统化“困住”猎物的圈套一环又一环。

    主要人物与情节

    开局是一身通勤装的女员工晕在巨大的办公桌上,俯拍让观众都拥有了上帝视角——呵,玩物。但那是个人啊。然后是对醒后的她连环发问。

    五个问题,不回答就没法离开从外头锁住的办公室。

    是幼儿园小朋友也能回答的简单问题,听到第一个问题的时候女员工不自觉流露出蔑笑,但下一秒她慌了——她不知道自己是谁。回答完5个问题,她心中恐惧愈盛,她对自己、对自己生活过的世界通通一无所知,她只是个心慌意乱的UNKNOWN(“未知”)机器。而扬声器里的人声告诉她,她给出了满分答案。

    一只还未完全丧失自我的新社畜登场,名赫莉,代号R。

    失去Outie(Lumon外的社会自我身份)记忆、但还没积累Workie(Lumon地下楼层的工作自我身份)经验的赫莉发出了灵魂拷问——我是什么肉猪肉鸡吗,所以没有名字。喔,你有的有的,她颇有资历的小领导说,还给了一堆因果不明的论据——把你养大、给你自我意识还给你做美甲——你怎么会是牲畜,你有名字——其实是长得像名字的代号。

    这段对白就算单拿出来放来真实的工作场景也毫不违和,毕竟真实世界的tech大厂也是花名当道,意图将员工完全地从公司外的生活中剥离开、全情投入地作为资本燃料发光发热。

    赫莉想离开,却被镜面对称的楼梯间设计完全困住。

    赫莉第一次试图离开失败的这段楼梯间对话,又是精妙的一段工作论。资本的代言人说,你不是无法离开,你只是自己选择回来了,是你自己选择的。别无他选的选择,竟也是一种选择。切合了最近打工人猝死的新闻,身处互联网工作圈、身边真的不乏个人选择的论调,令人从心底悲凉起来。

    赫莉像鲶鱼效应里那条鲶鱼,将变化因素带入了Lumon公司。同时作为一个新人员工,她的视角也正贴合观众视角,她的震惊、反抗和逃跑,也正是面对这个设定的符合普通观众预期的反应。片名“人生切割术”的定义,也正是借助赫莉给自己的视频信被揭晓。

    这真的是Work-Life Balance的解法吗,还是预言Balance是不可能Balance的,不如全面放弃生活吧。

    Workie赫莉当然也没有接受Outie的疯狂,她还在一直尝试逃跑,带来一系列戏剧冲突的同时也引出了一个个人之为人的哲学问题。

    从话筒背后走进赫莉所在办公室的马克,面孔隐在黑暗里、身形高大,充满压迫感;下一幕,上班前刚到停车场的他却独自嚎啕大哭,好像经受着什么压抑不住的痛苦。

    而话筒背后的人呢——马克,赫莉的直属领导,另一只社畜。他清晨在停车场失态痛哭之后自愿走进大楼,想交换8小时没有痛苦回忆的自己。外面的生活太过痛苦,他自愿向工作献祭。但真的如愿了吗?或许吧。毕竟进入Workie分离区后,他完全忘记了几分钟前在停车场的崩溃,笑容逐渐自信,摸到口袋里擦过眼泪的纸巾时还一脸疑惑,来了个快乐的投手姿势满不在乎地扔进了垃圾桶。

    可后来佩蒂对他说,可以看出他的Workie仍旧是痛苦的,只是并不知道在痛苦什么。当然被切割人生的Outie不知道这些,他只是为了切割自己的痛苦病急乱投医放弃了一部分时间。

    词语本身没有力量,反而具有欺骗性

    佩蒂是马克的上司,但这一天他不见了、没有原因。公司只告诉了马克后果——他升职了,顶佩蒂的缺,其他的都属于冠冕堂皇“不需要你知道”“不该你关心”的事。

    进入工作内容部分,事情仿佛就更加荒诞了。他们所在的MDR部门(Macrodata Refinement Department, 宏观数据精检部)都负责些什么呢——找到你觉得恐惧的数字。

    ”这份工作虽然听起来很蠢,但是等你理解了就好了“

    在如今这个数据为王的时代,这些工作内容听起来很蠢却很写实,说不定还非常恐怖。找到恐怖的数字——不就是后台分析部分的工作吗。点击鼠标、敲击键盘的你说不定根本不知道前线如何作业,但仅仅通过一堆数字和报表,就得出了结论砍掉哪条事业线或者关掉哪座城市的业务,于是就有一群社畜同仁饭碗不保。在庞大而复杂的系统面前,作为一个具体的人存在似乎太难了,每个人、每个场景乃至每个动作都被抽象成了一串串数字,找到那个令人恐惧的——然后拖进文件夹(干掉)。

    Lumon各部门之间完全隔离的状态,也浑似现在各大厂搞的信息密级制度。你在一个公司工作,忘记了自己是谁,也不知道同事是谁,甚至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自然也不知道自己每一次点击的后果)——这也算人的生活吗。直到“理解”这一切的存在是自然而又合理的。

    如同三年老员工尔文,目前看是一个可悲而又彻底的顺从者、监视者和告密者,被公司系统完全地控制住。但这样一个形象,放在不但是公司老员工、也是生理年龄较大者身上,却又不是主管,似乎也隐喻着社畜的大龄困境。为何献媚的姿态更加彻底,因为老无所依,因为越是老弱越是没有抗争的依恃了。

    社畜的狗生巅峰——华夫饼派对

    而迪伦,是个干劲十足的年轻业务骨干,生怕新人觊觎他的华夫饼派对。这也能投射到现实职场中的一群人,年轻热血、野心勃勃,被公司一些无谓的荣誉称号和小恩小惠吊得死死的,沉浸在个人价值的虚假繁荣中,也或许是尔文的年轻版本,体力精力和反应速度都还跟得上重复枯燥工作的那个时期。赫莉被华夫饼派对奖励惊呆了,一如屏幕前的我们也惊呆了,但迪伦高傲地让她不要垂涎了这荣誉之饼,因为他势在必得。可反思我们自己的职场处境呢,不也是如有雷同、毫不巧合吗,职称、荣誉和蝇头小利,吊了我们一年又一年。但换句话说,不加入华夫饼争夺大赛,又还有多少选择是向底层大众开放的呢?

    第一个“解除”人生切割术的佩蒂,outie和workie真的可以重新合二为一吗?

    至于佩蒂,应该对应着新人赫莉在Lumon内部的搅局者身份,作为一个觉醒的老员工,是一个反叛者形象,人生切割手术接受者第一个打破workie vs outie界限的开创者。他在外面找到了不认识他的马克Outie,预计是他的引路人。

    结构感

    对画面和镜头不太有研究,但这部剧里的环境和配乐,秩序井然到让我等小白也无法不留意。

    Lumon大楼前停车场

    Lumon大楼,从门前的停车场开始一路铺以严整的对称感,加上不让员工产生过多私人羁绊的严格保密文化,错时上下班、部门间严格隔离、私人与工作记忆血腥割裂,使得打工人总是独自行动在巨大而压抑的背景之中,透露出面对一种高度组织化的压迫系统人的无能为力。若想改变,岂不无异于蚍蜉撼树,身处这样的处境之中竟还要人承认自己是有选择的吗?

    Lumon大厅
    通往地下世界的电梯,仅容一人过

    分离区被设定在地下室,没有自然光源,也没有自然关系,一切都是人造,一切都是系统化的。而通往这里的方向是——下沉。就好像是,workie是被痛苦版本的另一个自己Outie流放了,任他在不自然的世界里自生自灭。在这里,主张人的一切权利都显得荒谬可笑,不过是一个个空洞无力的词语,跟精检员们一个个拖进文件夹的数字没什么两样。

    地下世界入口处
    有进难出的狭窄楼道。

    没有尽头的甬道,没有温度的白炽灯光,搭配虚假的楼梯间出口。这幢大楼仿佛是吃人的怪物,应和了赫莉那句“我是牲畜吗是食物吗”。是的吧,吃到骨头渣都不剩。

    办公空间

    物理结构环境,也高度对应着组织环境,分离割裂、庞大压抑的。如同一开篇赫莉出场的那个画面,困局是层层叠叠、仿佛无止尽的。

    连线董事会的扬声器,以一种不成比例的“大”占据了画面,反衬得人物更加弱小

    哈莫妮(Harmony,和谐,也是充满讽刺)——马克workie的上司、也是他outie的邻居,在公司里显得盛气凌人,在外头监视着马克的一举一动,应该是个没有分离记忆的高管,但第三集面对娜塔莉——可能是Lumon的发言人时立刻矮了一头。神秘的实权组织“董事会”(The board)甚至从头到尾没有出现的“感觉”,只有扬声器的沙沙声和代言人的解读。而老板气十足的哈莫妮面对着这台扬声器时,表现得跟马克一般局促。

    系统性的压迫,总是一层层的。

    主题

    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工作占据了时间精力的大头,从工业时代的超时工作到如今的996制度,工作越来越无度地侵蚀着人们的生活。甚至于,每一次令人振奋的工作法案改革或是社会新闻事件,都只是催发着资本学会更隐蔽的压榨方式,乃至于在文化阵地上的攻城略地。

    直到在面对着超时工作导致猝死的新闻时,同是打工人的群体都自觉生发出一些洗白资本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论调,尤是令人齿冷心寒。被工作榨干的现代打工人兄弟,竟连唇亡齿寒的道理都不能理解了,只是一味地沉浸在摆弄不知所谓的数据、争取不知所谓的称号和一层一层没有尽头的爬格子,活在有朝一日坐拥这个系统的妄想之中然后不断被系统化地吞噬。

    在这样的故事背景里,这样前所未来的大变局之中,作为人类,我们如何认识自己,又如何面对自己?人类,区别于牲畜的自尊,到底来自哪里?工作和人,到底何者是手段,何者是目的?人之为人的价值感和尊严感缘何而来?什么才是构成人的基本要素?

    而由工作-生活平衡话题引开的,如果能够通过技术手段将工作和生活完全割裂,是不是真的会踏入更美好的社会?科技进步在各领域全面铺开,对人类到底是祝福还是诅咒?如果人的意志和记忆一分为二,是不是有资格进行一场自己(Outie)对自己(Workie)的暴政?人是否有权利处分自己的意识,容许其中一半的自由意志被剥夺、被拘禁?

    而片中,Lumon之外的社会大场景中,电视上、宣传小册里,也在广泛讨论着这些议题。

    能看出马克是出于逃避痛苦的动机接受了记忆分离术,但也能看到Lumon提供的薪酬条件非常优渥连住房都一并供应,可是新人赫莉一开始的发问振聋发聩——我是牲畜吗?有吃有穿有住,乃至西装革履还能做美甲,就已经是人之为人的充分条件了吗?以及这样的选择,我们就真的对痛苦免疫了吗?放弃了自由意志、活在无知之中,不甚其解地面对世界,我们安全了吗?在马克身上还有一个隐藏的话题。痛苦可以被终结吗,可以被理解吗?要如何去拯救一个陷于痛苦之中的身边人?

    还有,层层系统背后那个不开腔的扬声器背后,又是什么呢?是人吗,还是没有实体的算法,还是别的什么?人生于世,可以不去理解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吗?

    盲猜赫莉和佩蒂、作为两个变数,都会推着马克,去寻找一个个答案。或许能够战胜痛苦和虚无的,唯有创造和突破。

     6 ) 注水程度堪比2022年4月的上海发放的注水猪肉

    隔离的漫漫长夜,我第三次刷到了《人生切割术》的推荐,把记忆切割的点子给瘫在沙发上发呆的RY一讲,我俩一拍即合,兴致冲冲地打开百度网盘,一口气把第一季看完了。

    哈欠连天,饥肠辘辘,看完只想问:到底是谁把这剧炒到豆瓣9.1分的?剧集发行商给你们影评号付推广费了?

    我浪费了人生中宝贵的三个小时——如果你问我为什么9集40分钟的电视剧只浪费了我三个小时,那是我很有先见之明地开了2倍速。另外,我不是想开2倍速,实在是播放器只让我开到2倍速。

    剧集的科幻点子确实不错,但也只有点子能看了。一照面最让人感到不适的观感就是剧情注水。实话实说,我隔离期间在SH买到的团购猪肉都没有这部剧注水多。放在英剧里3集就能拍完的故事,剧组硬是用各种故弄玄虚的片段、无穷无尽的闪回、对剧情没有任何推动作用的无意义对话、2倍速都长得像正常速度的无意义空镜头,硬生生水了9集——甚至还没把故事讲完,而是仅仅打完一个铺垫。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卢蒙公司曲折离奇的白色走廊:你敢相信他们拍员工从电梯口走到办公室门口就能拍一分钟吗?

    而且,不是一集,是每一集。

    这直接导致了前6集的观感无比拉垮,比我穿了一冬天的靴子还臭,比我只剩皮的牙膏还难挤,直到最后2集,才终于让我升起了一点天真的期望:说不定剧组只是在草蛇灰线铺大招,最后会有能让人满意地惊天大反转?

    结尾转瞬而至,直到演职员表出现在屏幕上,我才绝望地承认:草,没有。他们是货真价实地注了6集水。

    作为一个第一季故事都没讲好就开始为第二季预热的剧组,我相信他们的野心真的很大,什么都想讲,结果什么都没讲,直接和一头雾水的观众一起陷入看懂/没看懂的薛定谔叠加态。

    明明是很好的一个科幻点子,剧组就是不肯好好讲科幻。他们要往里面倒一点死老婆忘不掉悲情男主(你们美国人就吃这一套哈?),倒一点自由平等的人道主义(指的是有色人种和LGBT一个都不敢落下的美式道德正确),再倒上一点宗教隐喻和神秘主义(又叫故弄玄虚)……哎呀,不好意思倒多了,不如我们直接拍成反邪教宣传片吧!

    于是你能在剧集中看到:形象如耶稣般伟岸的创始人,员工自杀未遂都要感谢一句基尔·伊根的保佑。厚度堪比圣经的员工指南,专门绘制基尔·伊根发迹史的视觉与艺术部门。莫名其妙出现的羊羔保育室,和华夫饼大餐后带着面具的亵渎舞蹈。还有公司奇怪的体罚手段,在小黑屋里反复念诵宗教意味极强的语句,直到监督者认为你在真诚悔过。而专门对员工进行公司史教育的永恒室,恕我直言,这不是参观学习红色经典党史博物馆吗……

    最重要的是,剧组显然没有能讲好一个故事的能力:前期故弄玄虚的钩子没有一个落到实处,中间剧情逻辑欠缺人物动机不足,结尾直接没法收尾了。说实在的,一个打通了政商渠道,规模足以养活半个小镇,还有着如此超越的科研技术的企业,做下这么违背伦理的手术,居然只是为了——让员工给你朝九晚五地打杂?

    相比之下,卢蒙公司的领导显然更难做:黑人小哥做完神父做人事,还要一个人抗下整个安保部门,唯一的武器是割绳子都要2分钟的小刀。主角的顶头上司,不但要密切关心员工日常生活,还要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去给主角的姐姐当催乳师。更能提结尾反转,继承人竟亲自下场分离记忆进入自家企业打工(甚至为了逃避打工反复逃跑),这种自我奴役的奉献精神堪称世间少有。

    说实话,我听到记忆分割这个点子的第一反应是,要么企业把员工拆成了两个人格轮流打工,前脚刚走出公司大门后脚转头跨入电梯;要么直接把员工的意识复制了无数份,流水线生产不发一分钱工资的无偿打工人。

    没想到……怪不得公司创始人的雕像长得这么像马克思,原来我才是该上路灯的资本家啊!

    最后补充一句:编剧有野心,想讲哲学讲神学讲伦理学,隐喻现代社会,当然是好事。但这首先要建立在你们做好自己编剧的本分,讲好一个合乎逻辑的故事的基础上。

     短评

    只需理念一句话就创作出一部电影!你不需要工作,是工作需要你;马克思说资本控制下的打工人的劳动,就是人的异化,也就是非人,因为失去了自由,打工人失去了对劳动过程的控制。就算是爱好当工作,自己干就是完整的人,因为自己想停就停,想干就干;如果给人打工,不是想不停就停的话,那这工作就从爱好变成了惩罚。打工就是打工人的异化,这部剧就是将这句话扩大化、形象化、戏剧化了。驯服囚犯的最佳方式就是让他们相信他们是自由的。然后操纵他们做我们想要让他们做的。国外的社会治理不就是这一套的各种变形嘛嘛?The surest way to tame a prisoner is to let hem believe he is free好看想法好玩。而且结合了当下996.人工智能劳资矛盾自由与独裁。各种因素,打破颠倒重组

    9分钟前
    • 恰若初见
    • 力荐

    看完后决定多摸鱼,让工作人格和生活人格多多交流和融合

    13分钟前
    • FishyBrid
    • 力荐

    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说:“(打)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打)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打工人都懂

    14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既《1984》又《美丽新世界》。人性由什么定义?记忆。捍卫记忆就是捍卫自由。它不可被外力篡改、截取、添加和挪用。一场冷峻的审判。人们被装进卢蒙的“盒子”,就像被扔进精神病院的人如何证明自己没有精神病?

    18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当你不认为“你”的自由被侵犯后,你还会去保护“你”认为的自由吗?

    22分钟前
    • G2
    • 力荐

    #下班后谁也别想找到我。留下太多让人期待的悬念了,期待下一季!

    26分钟前
    • kakakarl
    • 推荐

    在那种一直有性感美女弹窗的在线网站看,没注意集数把第八集当第一集看了,然后234567无缝衔接看完也没发现看错了,我还鼓掌:好牛逼的倒叙啊

    27分钟前
    • 無機酸
    • 力荐

    职场惊悚剧,终于看到了想看的题材了

    29分钟前
    • 四道风
    • 推荐

    近年来最怪异,最黑暗,最难以捉摸的科幻剧,在电影院和几百人一起看季终集效果惊人的好。主创主演都到了,几个fun fact: 主创dan原来是在造门工厂工作,五年前开始有这个想法因为极其厌恶上班;距离开拍六周迎来疫情,结果从三月拖到十一月;所有的戏都是一起拍的最后再剪辑分集,所以对于演员挑战非常大,尤其主角;妹夫的那本人生宝典一共写了50页;Ben Stiller说当觉得里面公司情节过于荒谬时,dan总能举出现实里的例子说服他,比如安利,又强调,我们不是在影射Apple,dan补充:对,是Google。Dan说他脑子里已经设想了十九季的内容。Apple已经宣布续订第二季。

    34分钟前
    • 陈楸帆
    • 力荐

    资本主义打工人的科幻惊悚剧集,上班时不记得外面的世界,下班则不记得上班的生活这设定总还比工作随时随地要“工作生活平衡”一点?第一集里面男主作为小头目隔墙提问女主的情景非常互害了,情节推进很慢,目测后面男女主会发展出恋情来。本斯蒂勒导演,他们这些喜剧人严肃起来还都挺吓人的(

    36分钟前
    • alty
    • 推荐

    职场版心慌方,主题曲太魔性。然而人家就算是这样都是八小时工作制,我觉得还是人性限制了编剧的创造力,来咱们这走一遭肯定能拍出更惊悚的。PS女主是怎么做到正常走路都像走猫步的,姐真飒啊…… 第四集更新:各种规章制度出来后,相信大家都会觉得眼熟了….“基尔”简直是高级黑….完结更新:多线叙事反抗统治者,这才叫爽剧!

    38分钟前
    • Superbia
    • 力荐

    从职场戏切入,其实仍是一个卡夫卡式噩梦在“科幻时代”的复活演绎,繁复的职能部门叠床架屋无法窥其全貌,正是永不抵达的城堡的象征,几代资本历史如一个遥远未知的、无肉身形体的巨兽高高盘踞,以家族性的技术垄断的形式操控人类情绪,并将机械时代最宝贵的情感压榨利用,各种配置完全是现代企业的缩影,也可以扩展格局至更高权力层面;相较于近乎邪/教般的掌控、监视、规训、洗脑,个体为逃避创伤或达成目的而主动选择被切割、被异化,或许是另一层面的惊悚——outtie对innie的自己说“你不是人,我才是人。”清冷影像基调太适配人类孤独之声式的画风,白色办公室内的规整构图,迷宫般走廊里的幽深黑暗,变焦镜头的运用。

    4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牛逼到无以复加,完全无法预设是本·斯蒂勒的作品,高度提纯的概念,毫不含糊的表达,教科书级的调度,所有视听方面的元素都极简到冷淡,并异乎寻常地贴合主题与类型,令人震撼,脑补了数种或套娃或反转的走向,冲第三集开头近乎完美的调度,我赌导演不会烂尾

    44分钟前
    • 苏乏
    • 力荐

    目前印象最深刻的台词 好消息是地狱是人臆想的 坏消息是人想的通常都能创造出来(剧节奏很慢 但又十分吸引人 )

    45分钟前
    • 推荐

    发现本·斯蒂勒是一个被低估的导演,平时总觉得他是一个明星,做导演的片子印象中有点鸡汤,看完他在这个剧里导演的几集,才发现他的能力远不比如此。他的镜头调度做的远比绝大多数市面上的电影都要优秀,让中间几集另一位导演的水平瞬间变得平庸。如果本·斯蒂勒导演整季,这个剧无疑会是年度最佳剧集,没有之一的那种。第一季最后生育线和爱情线的伏笔都有料,开始期待下一季了。

    4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用极端夸张折射出一些企业资本家控制员工的可怕现实

    51分钟前
    • 力荐

    还没看过第一季的人是幸福的,如果知道第一季这样结束,那我宁愿自己还没看过。

    53分钟前
    • 潦倒鱼丸
    • 推荐

    特别库布里克那种科幻惊悚,寡淡到极致的剧情,不明觉厉的高概念,莫名其妙还是很想看下去,本·斯蒂勒能拍出来这个还是有点狠的

    54分钟前
    • 牛奶很忙
    • 力荐

    第一集非常惊艳,讲述故事方法让人意料之外。非常新奇的科幻概念设定。第二集剧情冲突的点慢慢隐现,有的后劲不足的感觉。主要角色选角都非常quirky,很对味。希望后面几集Ben Stiller别让人失望!

    57分钟前
    • 木可流芳
    • 推荐

    上班这件事本身就是一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惊悚片

    1小时前
    • 口古口古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