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喜剧片 我,花样女王

    我,花样女王

    评分:
    0.0很差

    分类:喜剧片英国2017

    主演:玛格特·罗比,塞巴斯蒂安·斯坦,艾莉森·珍妮,凯特琳·卡弗,麦肯娜·格瑞丝,鲍比·坎纳瓦尔,博亚娜·诺瓦科维奇,朱丽安妮·尼科尔森,凯萨琳·戴尔,保罗·沃尔特·豪泽,约书亚·米克尔,埃文·乔治·沃拉泽里斯,卡拉·曼泰拉,杰森·戴维斯,凯莉·弗雷泽,安东尼·雷诺兹,杰森·麦克唐纳,迈尔斯·穆森登 

    导演:克雷格·吉勒斯佩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临终千言

    • HD

      第九分局

    • HD

      芭比

    • HD

      隔窗恋爱

    • HD

      爱情大玩家

    • HD

      动物园里有什么?

    • HD中字

      蜡笔小小生

     剧照

    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1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2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3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4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5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6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16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17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18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19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托尼亚(玛歌特·罗比 Margot Robbie 饰)成长在一个破碎的家庭之中,和母亲(阿丽森·詹尼 Allison Janney 饰)过着相依为命的日子。托尼亚的母亲是一个冷若冰霜而又独断专行的女人,她在年仅3岁的托尼亚身上看到了她成为一名花滑运动员的潜力,就这样,小小的女孩被送往了由戴安(朱丽安妮·尼科尔森 Julianne Nicholson 饰)执教的花滑队里,开始了训练。  托尼亚的全部童年几乎都是在冰上度过的,直到有一天她在溜冰场遇见了名为杰夫(塞巴斯蒂安·斯坦 Sebastian Stan 饰)的男子,两人很快就坠入了爱河。杰夫改变了托尼亚的人生,却也成为了她的灾难,从此托尼亚要面对的,除了日益艰巨的训练外,还有来自杰夫的拳脚。在一场比赛中,托尼亚完成了冰上三圈半的跳跃动作,成为了美国第一个完成了这个动作的运动员,托尼亚因此名声大噪。

     长篇影评

     1 ) 一个人对抗整个世界

    小Tonya尿在冰场上的时候,你可能开始期待她登上领奖台的样子,开始期待她与母亲和解的样子。天生热爱,坚持,不择手段,隐瞒,爱与恨,自私,挣扎,妥协。在技术能力层面,坦雅向所有人证实了:她可以。Tonya那段crosscut慢镜头,太精致了。再看1991巅峰的那场比赛,这种跌宕起伏实在太美了。
           然而当丑闻发生时,谁还会在乎真相如何呢?没有什么酒比现实更烈了,情感真是太复杂的东西。说什么不公平,说什么这是集体暴力,你可以解释每一种行为,但当一切都混在一起的时候,到底还能不能像判断对错一样得标记每个角色。

     2 ) 生而为人,我没有优雅的权利

    I, Tonya看得太让人难过了。整个Tonya的故事,就是一个从原生家庭、两性关系、家庭暴力、阶级分化、性别歧视、行业潜规则到大众传媒的消费文化全方位的,一个女性在社会中可以遭受到的所有不友善和伤害的标本。

    这个社会信奉“相信自己”、“追求梦想”、“实现自我价值”,但其实只是个骗局,这些信条只对类似Nancy那样外型符合主流价值观、出生优渥、有私人溜冰场和上千美元比赛服的甜心适用。在这么多条件辅助之下所取得的成功,究竟才华其中占据了多大决定性的因素?而Tonya的经历却证明,才华算什么,就算有天赋异禀的才华,如果没有友善而平等的社会支持,在社会的教条和禁锢之下,根本脆弱渺小得不值一提。

    片末历史性三周半回旋跳和拳击赛慢镜头的穿插闪回处理得非常巧妙。同样都是凌空旋转,一个是创造历史的辉煌一刻,一个是狼狈得被打飞在地,人生的巅峰与低谷莫不相似,在场观众的起身欢呼,亦是历史的重叠。其实,看客从来都只是为好戏连台欢呼,根本不在乎台上的人与背后的真相。三周半的跳跃对Tonya来说,是自我肯定的重大突破,尽管人人认为她做不到,但她向全世界证明,别人不敢尝试也做不到的事,她做到了。但这些,其实旁人并不在乎。

    有人说电影似乎是在“洗白”Tonya,我并不认同。事情已经过去二十多年,Tonya的职业生涯彻底毁了,所谓洗白了又有何意义?更何况,这部影片并不是为了还原袭击Nancy事件的真相,或者还谁一个公道。只不过是,一个承受了那么多伤害、攻击和失败的人,一个被社会捧上天空,肆意围观揣测,随意攻击标签,又无情抛弃的女性,当她的声音被大众和传媒盖过那么多年之后,无论是否有失公允,她的声音都值得被认真倾听。

    时至今日,谈起Tonya人们总是会习惯性地提起Nancy,好像Tonya职业生涯的巅峰和坠落都不过是两个劲敌之间的角力。在俗套的叙事中,Tonya的生命中不能没有Nancy,而Nancy也不能少了Tonya的存在,就好像每个故事中,总要有一个人人喜爱的正派角色,一个人人憎恶的反派角色,这样才有嚼头。所以,人们不断回顾品味袭击事件,采访当事人,找爆料,不过是一再咀嚼,究竟这出戏的反派是谁?究竟Nancy是无辜的小白兔?还是装模作样的白莲花?Tonya究竟是心狠手辣的大boss?还是无辜受牵扯的牺牲品?

    电影处理得最佳之处,就是摆脱了这种八卦式的视角,彻底淡化了Nancy在故事中的角色。因为,Tonya的故事,Tonya的人生,只是她自己的,不是供看客消费的狗血剧情。女性之间的勾心斗角和彼此中伤一向是大众最受落最热衷的,但导演直接告诉大家,人生不是女子拳击比赛,围观女性之间互殴,并不是什么体面的事。

    Tonya的人生,不正如拳击台一样?从出生开始,母亲、前夫、花样溜冰协会、媒体、舆论、整个社会都一次又一次地给出重击,即便被打得头破血流,也得不停反击。生于此世,身为Tonya,别无选择,挨了拳头,就要揍回去,被打趴下了,也要站起来,鲜血溅了一地,不要哭,勇敢地走下去。

     3 ) 是谁毁了Tonya? 关于家庭教育、早婚和家暴的反思

    绝对是年度最值得推荐的电影!已经几乎肯定Margot Robbie将在今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上获得一个提名,演得太好了!Sebastian Stan和Allison Janney 也相当出色!这部很恰好地符合了目前好莱坞最热潮流的电影。为何呢?因为这位Tonya小姐的经历还真与目前好莱坞整风运动的各位被告有相似之处。虽然看过本片你可能会觉得她其实很可怜,算是整个事件的受害者,但本片正是告诉你,道德上的一点点瑕疵都可能导致前途尽毁。所有的才华,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成就,就因为人生中某一时间的错误决策都可能成为泡影。这,让本片成为颁奖季可能最有共鸣的电影,预计将在奥斯卡上发威。

    影片做对的第一件事就是选择了一个十分颠覆传记电影的方式去呈现整个事件,那就是黑色喜剧。没错,又是喜剧,今年颁奖季几乎每部优秀作品都是用喜剧的方式去讲述一个悲剧。然而这却成为了影片成功的关键。因为这种幽默感恰到好处地呈现出了整个事件的荒谬性和疯狂性,也特别贴切地呈现出几个主要人物的特点。这种幽默感来自于真实的生活,也就特别容易引起共鸣。这会让你觉得本片与#三块广告牌#风格非常像,都是美国平民百姓的真实再现。

    影片通过还原这些人的采访让观众看到,这几位主角本来生活里就是脑子缺根弦的市井小民,言行常常不顾及后果。他们会闹出这样荒谬的事,也就不奇怪了。但从中也能让人们清楚地看到这些人在哪里做了错误的选择,对任何年轻女孩和她们的父母都有很强的警示作用。

    通过本片,我们也清楚看到,Tonya做的最错的事,就是嫁错了人。她那家暴还蠢到家的前夫及其狐朋狗友是整个事件的罪魁祸首,彻底终结了Tonya的事业。但有句话说的好,物以类聚。当你看到Tonya不断被家暴依然忍受或无法与前夫彻底断绝关系,及她母亲对她不断的精神摧残,就明白这个女生之所以会陷入这样的悲剧,性格上具有很大的缺陷,而这又是家庭造成的。成名早、受教育少、结婚太早都导致了她事业的提早夭折。她的经历简直就像一部教科书,值得每个女孩去从中吸取教训。同时,也会让人感叹,父母对子女的影响真的太大。如果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注定会走上悲剧的人生。

    Margot Robbie很显然需要把自己丑化才可以演这个角色。无论是滑冰还是最后情绪上的极度崩溃都表现得十分出色。除了一两个笑容还会让人想起小丑女外,是脱胎换骨的一次表演,完全不会让人感觉与当年华尔街之狼里的美艳女郎是同一个人。唯一让我觉得比较难以被说服的是,她看起来比当时人物原型要老,难以置信她的角色才23岁。384包子的造型也十分颠覆,声音上也发生了改变,估计会有很多人不看演职人员表不会发现他是”冬兵”,是对他个人来说非常有突破的演出。Allison Janney 饰演的凶狠母亲占据了全片最精彩的台词,句句语出惊人,是十分抢戏的角色,也是最佳女配角的热门。



    本片涉及到对家庭教育、家暴和道德的关切,又具有最棒的表演和剧本,不出意外,我们会在明年奥斯卡上看到本片成为热门

     4 ) 在分裂中透出的光和温度

    Tonya是一个巨大的裂口

    首先,自我认知上。她是来自于一群被成为红脖子的人群。美国有非常广袤的土地生活着这样的被人们称为红脖子的人群,他们教育程度不高,收入也不高,过着一成不变,闭塞的生活。他们和世人眼中的“美国”没有太多联系,除了说同一种语言,估计他们自己在电视中看到“美国”也觉得和自己没多大关系。当红脖子Tonya因为滑冰进入了“美国”的圈子,甚至代表“美国”去向世界展示她自己都不熟悉的“美国”时,断裂出现了。

    另外,情感上。她一生没有被人正确地爱过。我不觉得她没有被爱过,但她没有被正确地爱过。(其实多少人被正确地爱过呢?人类的爱充满的条件和judge,程度轻重而已)以至于她以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一个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的人,是不会看到自己价值的,她会原谅不该原谅的,她会觉得自己的一切都是被否定的,所以她不断地强调,不是我的错,我没有错。这是本能。她周围的所有的人都是这样,形成一个扭曲的缺爱不懂爱的情感链,没人觉得自己错了,每个人都委屈,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付出了全部的爱,但不被感激。这样一个没有感受过温暖的爱的Tonya,突然间获得了声望和全美国的爱戴。这是另一个断层。

    在这些断层中,一个毁灭性的incident出现了。人的灵魂如此复杂的,真相也是。导演用一种多人叙述的方式,把能搜集到的素材都摆在观众面前,把灵魂的一些面摆在观众面前,尽量不下结论, 尽量不动声色。真相是多面的,比真相更动人的,是那断裂中闪现的温度和光,灵魂的复杂。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太过于残酷,甚至有影评说这电影在不厚道地嘲笑可怜的tonya。说这话的人我怀疑ta到底有没有看电影。

    尽管导演非常尽力地客观冷静陈述着一切,但我依然感到了他的同情和不知对谁的悲伤。

    Margot Robbie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绝对不是一个花瓶。点一个赞。

     5 ) 我亲爱的妈妈,我操蛋的人生

    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公平的。

    总有人一出生就是人民币玩家,也总有人在娘胎里就被设定了hard模式。

    Tonya Harding的人生显然是后者。毕竟她连名字里都带着“hard”。

    只不过她看起来似乎要幸运一些,过人的天赋像是上帝为了弥补她而开的另一扇窗。

    虽然这扇窗子并没有变成Tonya升级通关的捷径,反而成了她与生俱来的诅咒——让红脖子出身的非典型女花滑选手,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冰上三周半的运动员,你说天上那个老头到底是好心,还是恶趣味呢。

    打人事件的真相早已成了罗生门,谁也不敢断言电影的还原有多少真实多少虚构,所以这里讨论的Tonya都仅限于电影。

    除了挥舞棒球棍的致敬片段,玛格特罗比在本片中丝毫不见小丑女的影子,表演也与电影的黑色喜剧风格十分契合。

    个人非常喜欢本片的风格以及在形式上的选择,特别是Tonya与Jeff相爱相亲的夫妻生活部分,配合BGM,颇有昆汀式的浪漫意味。

    影片里的Tonya家庭不幸,婚姻糟糕,连唯一引以为豪的滑冰都与她余生绝缘,她的三个身份,女儿,妻子,与运动员,都用了一种荒诞可笑又让人心痛的方式,宣告着她彻头彻尾的操蛋人生。但归根溯源,大概逃不脱四个字: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这个词,这几年被提的越来越多,随便搜一搜相关问题,绝对能让人对亲情的认识打开新大门。

    虽说它不是影响一个人成长的唯一因素,但一个不幸的家庭对子女造成的创伤,时常都会伴随一生。

    混蛋不会因为成为父母就不再是混蛋,电影中Tonya的母亲Lavona,绝对算是混蛋母亲届的个中翘楚,这个形象几度让我想起马男波杰克中的母亲。

    Lavona聪明,冷漠,自私,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更懂得如何伤害别人。她满口脏话,举止粗野,是精英阶层所鄙夷的“白人垃圾”,而那些所谓的精英阶层,又时常遭到她的无情嘲弄和反击。

    只是这样的反击,往往只能停留在往牛奶里吐吐口水、在门口拉条红绳的地步,一旦遭遇现实,就不得不偃旗息鼓缴械投降。

    就像那个装在口袋里的录音机。

    支持Tonya滑冰,是Lavona做的最母亲的一件事。但这并不是单纯出于爱,而是出于对Tonya天赋的期待,或者说,是对自己的期待。

    她认为Tonya的天赋是她赋予的,而Tonya的成功,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她自己的成功。

    那些养尊处优高贵精致的小公主,不照样是我女儿的手下败将。

    可Lavona又嫉妒这样的成功。

    Tonya的天赋,给了她一个机会跳出底层,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Lavona从来没有这样的机会。

    她所谓的“Tonya生气时滑得更好”只是自我催眠的借口,这个借口让她可以理直气壮地贬低与辱骂Tonya,践踏她的自尊与爱,还能冠冕堂皇地称Tonya对她的恨,是“一个母亲的必要牺牲”。

    简直是个残忍又可耻的笑话。

    她得意于自己的教育让Tonya成了冠军,但真的是她造就了Tonya的冠军吗?

    Tonya骨子里,有种不服输的反叛精神,这种精神在Lavona日复一日的打击下不减反增。Hard不仅意味着困难,也意味着坚硬。Tonya就像一块又臭又硬的石头,狠狠砸在那些优雅端庄的花滑评委面前。

    她不是美丽乖巧的淑女,没有幸福美满的“American family”,不走传统的风格,坚持自我,为了得到公平对待和权威据理力争。她日复一日地训练,滑冰是她唯一热爱的事业,在赛场上的每一份荣誉,得来的都比别人更艰难,也更沉重。

    这样的设定,换个剧本,就可以是开创花滑新时代的励志天才。

    但电影要跟着现实走,而现实中的Tonya,是个被命运截胡的天才。

    在那个意义重大的三周半动作前,电影里的母亲雇人在赛场旁疯狂辱骂Tonya,也许正是这件事,让Lavona更加坚信自己选择的教育方式是成功的。

    她刻意忽视了Tonya的努力与天赋,在这件事上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那么作为母亲,Lavona到底对Tonya产生过怎样的影响?

    从未感受过母爱的Tonya,嫁给了第一个夸她漂亮的毛头小子,哪怕她时常遭遇毫无理由的殴打——没关系,母亲不也经常打父亲吗。

    前面说过Lavona很聪明,看人很准,她看不上Jeff,不会和打自己的人在一起,不会嫁给一个傻瓜。

    但Tonya有得选吗?Jeff递过来的零星爱意,从父亲离开起,她就再也没有感受过。Lavona那几句理智的劝告,就像是站在岸上对着快要溺死的人喊,你怎么这么蠢?稻草救不了你的命。

    可那稻草是Tonya唯一抓得住的东西。

    作为妻子和女儿的Tonya,从未得到应该得到的爱,而当作为运动员的她成为受众人爱戴的宠儿时,她的自我意识才彻底觉醒,她第一次感受到被爱,也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值得这样的爱。

    所以才有了她在比赛后与Jeff的分离,以及最后一次目的性极强的复合。滑冰已经成为她唯一的快乐来源,也是她唯一获取爱的方式。

    只是这唯一的方式,也被彻底断送掉了。

    Tonya前23年的人生,几乎被不停抗争、不停失败的操蛋经历塞得满满当当,而她那亲爱的妈妈,更是为这操蛋的人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所以我愿意相信故事最后有了一个美满结局,Tonya值得这样的结局。

    如果重来一次,我亲爱的妈妈,请你别再爱我。

     6 ) 原来94那年冬奥的花滑Ladies们个个儿都是女王

    个人偏爱传记性质影片,毕竟我们大多人平庸,而电影这种艺术载体总是得选择鲜明的个体来才能表现出高于生活,优于平凡。鉴于传记总是坚称自己源于真实事件,包括本片可爱的片头再次强调了一下无论当事人说的多么蹊跷矛盾,我们可是绝对真实地记录。于是好奇心比猫多点点的我就偷偷跑去Wiki和YouTube做了点背景调查,结果发现94冬奥那届花滑的姐们都挺神的。Tonya只不过戏剧冲突效果确实更强烈了点。

    1. Tonya Harding (Price)

    本来刚看完片子,特别是看完女主泪眼婆娑地求法官宁可让她坐牢也不要断了她滑冰的路子那段(这段我坚信导演有强行给Tonya加同情戏的成分),我也特别伤感,觉得世人、社会都对这么艰难生活还能有如此成就女子这样的不公。结果我读完了一圈课外花边后,真心觉得如我一样对大女主抱着同情、关怀、爱怜的观众们还是把林姑娘情怀都趁早收起来。女主这辈子比平庸的你我都痛快、肆意、潇洒多一百万倍了。爱过、恨过、笑过、骂过、被伤害过、也伤害过别人、毫不亏欠生活、生活也毫不亏欠她。现年47岁,在冰上跳跃起来仍然可以毫不费力地把其他训练的小姑娘们比下去,闲暇时跟第三人老公玩玩打猎,手法据说跟罗宾汉有得拼,正业是像男人一样地焊接、喷漆。去年美国刚好刮起强烈的女性力量觉醒之风,Tonya这片子重新一出来就被塑造成另外一股熊熊的女性力量之火。

    看电影的时候还有时觉得Margot Robbie有点过于戏剧化Tonya对世间的愤世嫉俗狰狞面目,后来再翻真实镜头下记录的各种Tonya当时比赛的片段,觉得我这等无知小民真是委屈了Margot,真人Tonya情绪外放下所带来的各种脸部表情相对Margot的表演完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第一次完成triple axel jump那个无法自己的胜利手势,哪里应该是在规定的花滑表演里面能做的,Tonya就是克制不住;等待分数的时候的焦急,对着镜头直接喊“come on, come on”,其他选手们心里再着急,也被教着要不动声色地镇静自若;鞋带出现问题时,那跟裁判解释时委屈的小脸,真是恨不得全世界都欠了她,裁判要当时不破例一次给她第二次再滑就是童话里最残忍的女巫;比完赛接受采访时,每逢问她你下次还能做那次跳得那么高那么有力的三周半时,每次回答都毫不谦虚,一脸老娘就是全世界,姐们就是欠抽的“我可以,我就知道我可以”。看最近访谈说,Margot后来还把Tonya带去金球奖颁奖礼,可人姐们这么大阵势完全不认生,不怯场,不怂,跟Margot甩甩手说我自个儿找Meryl 和莎朗私通照相去,可乐乎了,惊得这两年刚上位的Margot咧......

    youtube视频里比赛解说员每次提到其他选手都是incredible, beautiful, wonderful这么美轮美奂的形容词,一到Tonya时就是“so unpredictable”,“so powerful",“她这次要滑4分钟,她能坚持集中注意力吗?”她上次完成了超高难度的3周半,后来在其他简单动作上反而翻了更头“,“还有三分钟”,语气既惜才又十分不确定,担心她的表演中途出岔子,出漏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找找最近几年对冰雪女王金妍儿的解说,毫无生气的解说配着稳定流畅的表演,我每次看都觉得金妍儿的英文名应该是frozon里的Elsa才对。就像Frozen里面刻画的,Elsa才能代表国家,是女王,你怎么好意思推一个翠花出去说这是我美国代表,无论她是否能跳两米八,无论她是否能跳别人跳不出的三周半,也无论你是否都能从镜头里感受她跳出去的力度和犀利。花滑表演还要讲究一个clean,然后拿高分,连Tonya自己为了拿高分后来都不随随便便在比赛里放着胆子跳,认同要clean performance。Tonya94前的好几场比赛都是五颜六色,blingbling的迪斯科的表演服,舞步和妆容也是三线小镇迪厅风格,何况因为走力量型路线,身材也是走肌肉范儿,再看看对手Kristi Yamaguchi, Nancy Kerrigan 都是配着交响乐和圆舞曲,穿着飘逸纱裙或是颜色庄重的类礼服裙,表情也是旁边安静读书的纤细修长温室般的女同学。我们责怪花滑这种阶级运动,我们鄙视裁判们带有色眼镜,我们批判看似公平制度下的潜规则。但说真的,龙生九子,就是各有不同,气质跟包装给人的视觉效果就是不一样。你自己也不清楚的很,高定大模搭起来的衣服跟国内网红穿给你看得淘宝标价肯定不一样吧;你街边买的两位数的白T跟你去国外潮牌店买的三位数,甚至四位数一件的T shirt摸起来感觉也有点差,自己也晓得自豪地告诉人家质感不一样吧。所以对外观表相质感的傲慢和偏见就不要再纠结了,我们都无法避免,就不要再苛求,还好大家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都在慢慢进步。

    说远了,真是要赞赞Margot和导演对当时景象的还原程度,连Tonya比赛间隙喃喃自语和录像带里解说员的临场解说的100%的原词句还原。最后恭请大家拜读《纽约时报》上月才出的一篇对Tonya的采访“Tonya Harding Would Like Her Apology Now”,作者对Tonya的感觉戳中我心,大概翻译是“对面这个女人当年曾做过错事而且对此毫不悔改,但你仍然会心有戚戚焉地对她涌出心疼和同情。”

    2. Oksana Baiul (奥克萨娜·巴尤尔)

    乌克兰的姑娘,拿94冠军时才不到17岁,完全的一脸baby face的金色barbie。决赛那场技术动作上并没有很完美,但仍然靠着极富感染力的艺术表现力压方方面面都clean得不得了的Nancy Kerrigan。虽然结果有人还会不忿,但你再看看姑娘后来稍微长大后的各种比赛表演。从美的角度看,裁判的眼镜是雪亮的,Nancy是出众的,但是Oksana是无可挑剔的,各种舞台舞蹈表演风格(印度、爵士、芭蕾、流行)都可以在冰上完美呈现并且仍保持技巧上的高难度。

    YouTube上有好多个她比赛和后来巡回表演的录像带,不要光看冬奥穿粉红衣裳那场,本人以不专业但很广泛的花滑业务观众来评说,当今女子单人滑冰上艺术表现力上要跟她比的真的拎不太出来。

    其实Oksana也生长的不容易,她跟Tonya还有点类似。也是单亲家庭,一出生父亲就消失不见了,妈妈和外祖父母抚养长大,当时苏联刚解体,乌克兰也是穷。Oksana也是好不容易完全由妈妈帮着找老师,花光了所有钱供她学舞蹈和滑冰。后来幸好人生路上碰到了好的导师,导师的爸爸还是乌克兰冰协头几把手,于是就开启了花滑开挂人生。当然出名要趁早的代价就是垮掉的也快,后来再加上乌克兰也实在穷,就也没再代表国家参加什么重大型比赛,只能去美国不断地做冰上表演,还酗酒,迷失在青春期的慌乱和不安中(哎,人家真是年少开挂,可以16岁的时候迷失一会儿自我...,那再不济从来也是岁月上没什么太大损失的,顶多就是体重从比赛型偏瘦变成了正常人,三十多岁滑时还是专业型水准,而我三十几慌乱了几个月就觉得世界已然抛弃了我)。论可惜,我还更同情Oksana,黄金年纪至少还可以在冰坛再战5-7年的时候,却因为自己国家太穷了,得不到基本的冰上训练场所,不得不早早退出专业竞技舞台。光看wiki的介绍反而觉得她对人生的无力感和生活对她的欺负比Tanya的要更强烈。Tanya毕竟后来在其他地方也还是那么毫无保留地活了,而她后来基本就是在解决个人问题、伤病再表演的路上巡回,好在现在Oksana在美国定居得也美美的。

    冰上, She is totally the Diva!!!

    3. Surya Bonaly (见下图)

    我禁不住实在想把她的图放上来,想着如果她出生在美国,好莱坞保不定早给她立传树碑了。

    如果觉得Tonya在冰上运动上受了亏待,那我相信Surya所受到的异样眼光一定要多100倍。虽然她自己后来释怀说当年没拿金牌不是裁判有种族偏见的问题,但仍然表示自己作为黑人在冰上付出的努力要比人家要多百倍才能获得相同的成功。如果你觉得Tonya对着觉得她在冰上粗俗没有美感所以长期压分的势利裁判公开表达不满是带种,那Surya这样直接以不被允许的超高难度在正面战场上对抗裁判并且拿银牌时不登颁奖台的举动才真是bad ass;如果别人认为Tonya的表演把花样滑冰从艺术降格为了运动,那Surya这样就把直接把滑冰运动变成了力量竞技了,怪不得滑得那么好,裁判却还是说她根本不会滑。人家是女王,Surya就是冰上传说。

    法国姑娘,出生在尼斯,被收养后11岁才从体操转而学滑冰。三次世锦赛银牌,五次欧洲杯金牌,但奥运会赛场没有给过她一块奖牌,纵使她迄今为止仍然是唯一一个在冰上能做后空翻单脚着地的选手(包括男选手喔)。94年的时候已经在赛后表演秀时展示过,98年奥运会更是直接用在赛场上。要知道,冰场上双脚着地是不得分的,再加上赛制明令禁止后空翻(因为对运动员来说太危险),人家就直接后空翻单脚着地对抗裁判,但是仍然没有换来分数上的突破。上面忘提了她世锦赛最优秀的那场,做了无数个利落的跳跃,仍然输给第一的日本选手,结果姑娘当着全场日本观众的面拒不上台领奖,后来好不容易被劝上台领奖了也不挂在脖子上,立马就被主场观众嘘,姑娘最后只好讪讪地解释“我不太走运”。歧视黑姑娘这哪里是潜规则,当时绝对是是明面上的。姑娘家底不差,因为黑皮肤不好搭衣服和肉色紧身裤,比赛服都是特别设计的高定,然后就索性不穿紧身裤,衣服露得多颜色也大胆得很。穿在黑人姑娘身上再在白晶晶的冰上,我绝对相信裁判里面有受不了的。奥巴马在20年前的情势下不可能当总统的,但我绝对相信冰坛将来肯定会有黑皮肤和带头巾的姑娘拿奥运冠军。

    还有Surya现在还在冰上后空翻呢......

    4. Chen Lu (陈露)

    其实陈露是跟上面Diva们同时代的另外的一大巨头。在这么多巨头争霸,分分钟你创造第一,我成为传说,她永留史册的时代能够两夺奥运铜牌,完全有她的魅力。其实陈露也很会跳,不是跳的高,跳得远那种,但能连续多跳,艺术表现力上也征服不少裁判,所以高手如云,自己也并没有很多金牌辉煌史,但自持一番天下。其实当年主要是没有自媒体,如果放在现在,以当年的势头,她对中国冬奥会的贡献,那绝对的跟娜姐一般,明星纷纷微博打call蹭热度的影响力。

    最后的最后...

    还是想留点位置给Nancy Kerrigan,94她以微弱劣势输给Oksana那场真的不赖,冰上黑白纱裙好有气质,人身板还是修长型。陈露当时那场造型和气场跟她比,像朝鲜平壤来的乡下小姑娘要去韩国江南区找气质俱佳的大表姐。所以Nancy也是不走运,真要是最后赢了,也完全说得过去,何况自己两月前还平白无故给了重重的一刀,小姑娘受到如此大的磨难还屹立不倒才真是励志。

    Youtube有段视频刚好记录了Tonya因为鞋带关系,耽误了整个流程10分钟,到颁奖时Nancy以为是在等Oksana, 不耐烦的嘟囔 “so she's going to get over here and cry again”,摄像机恰巧全记录了她这一脸的心烦意乱,旁边的陈露一脸懵懵。视频是1月刚传上去,估计是都看了这部电影才去找花边看,两分钟的视频评论区多了无数喷她的帖子,说她家境良好就不懂得其他人的凡间疾苦;说她都24了还不体谅乌克兰小菇凉无人陪伴的心酸;说她的表情真的很像电影说那样是狗吃屎等等。

    人对人的伤害真可怕,她忽遭横祸,然兢兢业业、本本分分的完成了自己的作业,最后因为没拿到小红花,心烦意乱得口不择言了一句无伤大雅的话,在多年后还会被旁观者们添油加醋地指责。也是,我们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只能是慢慢进步,但路途上还是必然少不了幸灾乐祸、无事生非、断章取义这等路障。

     7 ) 不符合社会预期 天才也要被抹杀

    今年的几大奥斯卡热门影片各有好处。可是私底下我最喜欢的却是这部只拿了最佳女配奖的《我,花样女王》 I, Tonya。这部人物传记电影恰恰是反美国梦的,讲述了一个出生底层的,游离在美国所需要的形象之外,靠自己实力说话,却被潜规则打压,终于进入奥运赛场,却被卷入袭击另一花滑选手Nancy的丑闻,最终被美国奥体中心官僚、司法、媒体、甚至普通人民所共同埋葬的天才花样滑冰运动员的故事。

    与欧洲比起来,美国人太在意“成功”,所谓的名利双收,最常见的路径有金融经济类,或是体育、娱乐造星类。可是无论在哪个领域追求美国梦,你总要符合这一个领域的特定心理期待。人们口口声声说着要有一个包容型社会,却总给每一个领域设定一个特定的期待样板。

    Tonya,一个出身贫穷的正宗美国“红脖子”(南部低教育劣种白人),凭借自己天才般的运动技巧,闯进了一个新天地。可是人们对花样滑冰的传统心理预期是冰上芭蕾,这里的运动员常在古典音乐下优雅地完成动作,这不是一项纯粹的体育运动,除了运动技巧,还要竞赛“表现力”,甚至是考斯腾(服装)的视觉效果。于是与大量经费砸出来的其他选手比起来,连服装都要亲手用缝纫机做的Tonya自然处于劣势。Tonya太单纯了,她冲到评委团前质问,自己滑冰滑得最好为什么却得不到相应的分数,被评委以一种阴阳怪气的语调回答我们还要看表现,也许你没你自己想得那么好。假如Tonya是一个更圆滑和聪明的人,也许她可以乖乖听教练的,好好包装自己,变成另一个人,一个符合大众预期的高高在上优雅美丽的花滑选手形象,就像她的竞争对手Nancy那样。可Tonya就是这个直性子、不肯矫揉造作的Tonya,她这样一个卑微的人,是如此不适合花滑社会的准则,最终总要被人为淘汰出去的。

    片尾出现Tonya真人当年的比赛影像,与我们这代人习以为常的金妍儿的性感优美或是浅田真央的娇弱柔美的舞姿不同,Tonya更像一个开心的孩子在冰上手舞足蹈,完成三周跳直接开心到蹦跳呐喊,带着发自内心的欢快,隔着年代与屏幕都能感受到她的真诚的快乐。毕竟对她来说,滑冰是她人生中唯一一项能够真正掌控的事情,因此她在冰上是自信的开心的乐观的热情的。这种快乐本身难道不是一种“表现力”吗?可惜那些给Tonya低分的评委对表现力的真正预期是不会出现在明文规则上的,他们不喜欢这个粗糙的形象代表美国形象。虽然Tonya是再真实不过了的美国底层形象,她的实力也足以成为当时花滑世界第一,却刺激到了潜规则下那群精英的神经。

    为了夸大戏剧冲突,电影中,玛格特·罗比所扮演的Tonya更粗野,但Tonya真人从相貌到嗓音都更柔和,冰上动作也不像玛格特·罗比所表现得那么生硬,笑起来还憨憨的。不过与事实相同,Tonya一直不受官方待见。

    左为演员,右为真人。

    Tonya太可怜了,她从来没有被世界温柔对待过。对比一下,媒体把Nancy塑造成公主,把她当狗屎。Nancy被袭击,全美哗然,挨打是Tonya的家常便饭,却没人当回事。美国民众毕竟还是非常买账体育明星的,尤其是Tonya是第一个三周跳的美国运动员,拿到奖牌,终于开始被人民爱戴,可惜这全国性的爱却也不过昙花一现。那桩袭击丑闻是个罗生门,当事人各执一词,Tonya非常可能是无辜的,被猪队友拖累,这可是精英们把她打回原形的好机会,于是她被终身禁赛了,她才23岁啊,一个刚刚23岁的天才运动员的闪光的机会本来还有很多。却可惜社会的秩序制定者,并不允许这样的另类存在。

    在庭审上,Tonya绝望到语无伦次,她说,自己跟别人不一样,没有受到过教育,她可以接受一切惩罚,只是不能终身禁赛啊,难道自己再也不能滑冰了?法官根本不耐烦,与当初那些嘲笑她的服装的评委的嘴脸如出一辙,律师也冷静(冷酷)劝她接受(真希望有个古美门律师来帮她),她在法庭上孤立无援地痛苦着。

    对Tonya来说,她的人生的全部快乐都在花样滑冰,除了花样滑冰她什么都没有。就像另一部电影《她比烟花寂寞》中的大提琴家杜普雷一样,杜普雷最后变得歇斯底里怀疑人生,因为如果没有了大提琴,她就不再是她了。这些天才离开了自己的天才的领域,也就什么都没有了。因此美国官方、司法、奥体中心官僚全都欠Tonya一个道歉,他们毁了一个以花滑为唯一目的的运动员的一生。


    追究这个姑娘悲剧的一生是怎么来的,大概要从出身讲起。近年国内有一个被炒得火热的让人恶心的概念叫做“原生家庭”,就好像一个人的人生中的不幸的所有原罪,就来自于原生家庭。这个概念本身不敢苟同,当一个人有强大的思考能力时,家庭绝对不是一切罪孽和痛苦的来源,可惜Tonya从小没有机会接受到爱,因为母亲的冷酷,所以丈夫的一点点温暖就成了她全部的光芒,因此被母亲嘲笑居然嫁给了第一个夸她漂亮的人。母亲也不能说是根本不爱她,至少在贫困的状态下还供她学了滑冰,也警告过她不要跟打自己的人在一起。可是,人生与性格都很扭曲的母亲只会带给她伤害。而丈夫这个人呢,他当然爱Tonya,把Tonya从最初的家庭中救出,最后却也摧毁了她的运动员生涯。

    Tonya和前夫Jeff

    电影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把生活中的种种不幸像开玩笑一样讲出来,有种老娘过去就是那么惨,又如何的感觉。就像日本电影《讨人嫌的松子的一生》一样,那位一生缺爱的女主角松子的悲惨的一生用一种滑稽的方式被回放。其实对大部分人来说,艰难的生活总是以丧和黑色幽默为基调,回首看过去的生活,过不去的坎儿都显得很可笑,制造无数幸福假象和掩藏在假象下的悲剧的人类社会本身也很可笑。Tonya太可怜了,出生不幸,游离在美国所需要的quality(高级)形象之外,靠自己实力最终还是不行,这个社会不同情弱者

    有人指出印度的阿米尔汗的电影《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讲的都是有天赋的人的成功。那么I,Tonya的意义在于,它不单单是重新披露了花样滑冰体坛史上的那桩丑闻,更坦白地承认,只要没能符合社会圈子的预期,连天才也是会失败的。在普通人在职场上遭遇差别忿忿不平时,在努力追求的目标最终落空时而失望时,你知道这就是我们的社会的运作规则。每个国家都有形形色色的不公正,当少数族裔可以靠play the victim card的方式维护自己时,阶层问题反倒无人问津,导演勇于把这样一个故事搬上大银幕,指出人们不堪的预期,redneck继续当white trash才对。大量励志鸡汤骗人说不幸的人都是因为自己不努力,可是底层人被牢牢踩在底层,甚至加上踹几脚,你要他们如何成功?一定要重新包装,讨好那个想挤入的圈子才行,每个圈子都不需要另类。

    电影播出后,对当年的袭击事件缄默的主角Nancy重新接受采访发话,她说自己当年只是受害者,这是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唯一身份。的确她是受害者,过去同情着她的媒体民众对Tonya拼命发难,现在的民众就反过来认为她是心机婊。可Tonya也好Nancy也好,她们都不过是社会制度下渺小的一员罢了,造成贫穷的是社会,制造痛苦和仇恨的也是社会,人们却总津津乐道当事人的恩怨纠葛。

    这是一部非常令人叹息的电影。


    几位主要人物的结局引人深思。

    Tonya离开冰坛,走上了拳坛,满足人们看戏的欲望,即使再艰难也靠自己一次次站起来。她再婚并当上了母亲,并特别强调,她是个好母亲(She wants everyone to know she is a good mother)。

    Tonya的前夫也再婚了,特别有意思的是,新的妻子的名字跟Tonya当年的对手一样,也叫Nancy。

    Tonya的母亲跟女儿没有多少联系,据Tonya最后的消息,她现在生活在色情商店后。

    Nancy也当了母亲,离开冰坛后参加过舞蹈比赛,后来也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1994那一届挪威奥运会,Tonya曾中途退场重新调整鞋子(电影中有还原),与奖牌无缘。Nancy以微弱差距败给了乌克兰选手奥克萨娜·巴尤尔,屈居亚军。各种比赛中,虽然Tonya技术一流,但Nancy的印象分数永远高一大截。

    1994奥运会影像 Nancy印象分

    影像资料,1991 U.S. Figure Skating Championships,美国滑冰赛,Tonya首次挑战三周跳成功,这是她最开心的一场比赛(电影中有还原)。

    Tonya 1991 U.S. Figure Skating_腾讯视频

    公众号:穆尔登格

     短评

    餐刀入臂流出的血,让人明白亲情的冷酷;子弹擦枪弹出的血,让人懂得爱情的残忍;拳台痛殴咳出的血,让人饱受命运的玩弄。在这个只相信鲜血不在意眼泪的舞台,流着泪向评委或法官哭诉,都毫无用处。冰面旋转三周半,却永远活不出模范人生。在血与泪之后终于明白,原来自己才是被命运踢碎膝盖的小女孩。

    4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毁掉一个天才需要分几步?需要几个人?

    9分钟前
    • 张天翼
    • 推荐

    用一个十足喜剧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毁灭性的悲剧,前半段全程都在哈哈哈,后半段事件爆出后越来越心酸凝重。第四面墙的手法用得很6很得宜,给你看一群欢乐的傻逼,如何深陷在一出罗生门之中。而艾莉森的演技又给极品老妈升级出另一个旷世奇葩的新版本。父母皆祸害,渣男毁一生,上帝是幕后的傻逼大boss。

    11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算是普遍无趣的传记片中有点意思的了,超级喜欢艾莉森·珍妮扮演的母亲,毒舌、冷漠、控制欲强,气场满分,酷到不行。

    15分钟前
    • 唐小万
    • 还行

    笑点无比密集,但暴力的部分也很惊人。角色塑造都很棒,妈妈尤其突出,Alison有希望拿奖。可以说很好地描写了红脖的生活状况,挺让人唏嘘的。营销号可以用的标题:冬兵竟敢家暴小丑女!…之类的吧

    18分钟前
    • 兔安叽
    • 力荐

    太残忍了,真是一出黑色喜剧。生活是一碗狗血,Tonya喝得真干净。老妈表演真是秒杀众生。冬兵贴个胡须难掩帅气。不断转换角度,多角色插叙,以及打破第四面墙,喜剧化手法让电影看点十足。最后还要说下罗比,她可是和罗南一样是90后!

    21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很酷的妈妈,很帅的老公,有趣的解读。如果是请艾米亚当斯来演女主,就是神还原了。

    22分钟前
    • 竹和
    • 力荐

    歌有点多不过还挺好听。Janney演得不错。整部片看下来感觉有点大杂烩,要说是David O. Russell拍的我会信,最后比赛那整段拍法演法又照搬黑天鹅。作为制片人的Robbie还是演员私心过重,太想趁高人气一步登顶,导致整部片都隐约弥漫着一股“老娘也要像表姐石头一样拿奥斯卡”的味道。

    2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看完五味杂陈。天才选手穷极青春去追求的事情,败给了性格和家庭。面对裁决的时候她才23岁。就像每一个难度跳跃一样,在起跳时就知道是否能成功落冰,但是在空中一定会尽力挽救,在摔倒后也要一秒爬起来。大概生活就是这样,也只能这样。

    28分钟前
    • 小慢
    • 力荐

    聚光灯只有一束,污点从四面涌来。

    33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3.5 合格的娱乐片,剪辑和镜头组合炫酷,演员也很卖力,罗比很不错。但是我希望看到不止是目前这样一个“没文化的倒霉红脖女恰好会做三周跳”,而是说多一些,这样一个能用身体表达音乐的天才运动员,付出了和才华匹配的汗水,却败给了保守的美国和难以摆脱的家人。但那样可能就不是喜剧片了吧

    38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Domestic violence isn't funny

    43分钟前
    • 粉色林宝
    • 还行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被禁止自己终生追求的东西,因果轮回,世事无常,别丢失自己。

    46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她的经历本来非常美国梦,但在她的故事里,正是大众对美国梦的定义,毁了她的一生。它的每个环节都很优秀,特别是剪辑和剧本,这部电影想要的表达的让人觉得很复杂,是童年毁一生,女主角自身的性格使然,还是遇人不淑,嫁了个渣男,还是体育世界的潜规则和偏见,原因确实“非常矛盾,非常真实”。

    5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红脖出身,女性被施暴,一个黑点毁掉整个职业,这片简直踩中了当下所有的热点话题,母女的表现太亮眼了。伪纪录片以及打破第四面墙的形式看似突破,实际上在大空头之后这个花样也有被滥用的嫌疑,中段人物的塑造也不够好。另外全片的“错的不是我是这个世界”,还说“不存在真相”,洗白姿势不要太难看

    51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还行

    本年度最带劲儿的传记片,美国梦的阴影面,想被全世界爱,却被全世界恨甚至沦为笑柄,绝不讽刺,非常矛盾,完全真实。花样滑冰的世界里当不成公主,搞女子拳击又发现自己不是怪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相,生活总他妈随心所欲地整你。”

    55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不断打破第四面墙与观众的互动是亮点,小丑女塑造的Tonya可以说是美国梦最好的正/反面教材。真相不只有一个,恶人并不是怪物,能在不知不觉中洗白这点比较厉害!

    5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直觀的疑惑是:譚雅的穿著不像冰場淑女,究竟是她不想,還是不能?畢竟外行如我無法想像,一個全美紀錄保持人兼奧運先發,會拉不到贊助商贊助一件也就五千美金的賽服。連帶的疑惑則是:何以本片視角層層,唯獨不去訪問譚雅的任何一位同行呢?例如斷腿的那位?她們不也是清楚美國夢真相為何物的證人嗎?

    1小时前
    • 焚紙樓
    • 还行

    小丑女演得好,她妈演得好,那死胖子演得更好……艹!干!那死胖子!

    1小时前
    • 科林
    • 推荐

    《I, Tonya》,又名《老娘,唐嫣》,以及《溜冰吧!妈妈》。编剧是Steven Rogers(不信你看看编剧是谁),讲述冬兵背叛他、和小丑女相爱的故事,于是,后来,冬兵这个负心汉遭到了报应,被朋友陷害,成为了全世界最憎恨的人。

    1小时前
    • 朝暮雪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