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短剧 一剑开天

    一剑开天

    评分:
    0.0很差

    分类:短剧大陆2024

    主演:叶竹 

    导演:内详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一剑开天 剧照 NO.1一剑开天 剧照 NO.2一剑开天 剧照 NO.3一剑开天 剧照 NO.4一剑开天 剧照 NO.5一剑开天 剧照 NO.6一剑开天 剧照 NO.16一剑开天 剧照 NO.17一剑开天 剧照 NO.18一剑开天 剧照 NO.19一剑开天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这个眼瞎的男人身后出现了一只通天巨蟒,但男人丝毫不在意,悠哉悠哉地砍着手里的竹子,巨蟒看着眼前的男人竟对自己毫无畏惧,瞬间暴怒,就在男人转身的一瞬间张开血盆大口,冲着男人咬过去,原来男人为了提升未婚妻的修为,竟然使用了传说中的禁忌秘书导致双眼失明,而未婚妻的修为却没有任何提升,为了继续提升未婚妻的修为,男人想到了巨蟒的内丹,这才发生了刚才的一幕,听闻男人的来意巨蟒的愤怒值早已到达了顶点....

     长篇影评

     1 ) 渊野边

    “小李赴日”

    导演说,电影的原名叫作“渊野边”,是他去日本做交换生时生活的地方,也是南国亭中华料理店的真实所在地。电影的开头是有些拘谨的,就如同刚刚来到日本的小李一样,甚至有那么一瞬间我有些担心,这不会又是一部过分关注自我、用媚俗的镜头语言花两个小时阐释自己如何自恋的青年导演作品吧。然而让人惊喜的是,这一场小李赴日随着街道上升起又降下的电车栏杆、女孩的裙角和围巾、还有四季的变化徐徐展开。像是翻开一本一笔一划认真写下的日记,也许是有很多不够完美,但是正因为这些小缺憾,才得以将导演的赤诚表达,也让故事更加完整。

    我并不喜欢过分煽情或是将感情直白地外露讲述出来的故事,大抵是因为人生并不会有那么多戏剧时刻,更多的都是不好意思说出来的感情和心思,以及没机会说出来的遗憾与悔恨。可是渊野边的地下室里,尽管发生在南国亭里的一切都是深沉厚重的,可是故事的叙述者却没有将这样的记忆变得矫情刻意。就如同电影中的小李是南国亭的闯入者一样,这一刀切下去,我们也不过是数场生活的旁观者。而人与人的际遇也大多如此,漂泊在外,每个人都有些手忙脚乱自顾不暇,所以产生的羁绊也总会是浅浅的。电影的真实之处也在于此,没有大开大合的感情,只有点点滴滴的日子。

    真实有万钧之力

    但是只要是羁绊,就总是会有重量。在一分一秒的岁月中,也许我们并不会感受到这种重量,正如同导演所说,当时他在南国亭打工时不时盯着钟表,只盼着早早下班。沉默少言的小李也是这样,他慢悠悠地擦餐具,鼓起勇气去和客人讲话,抱怨点错单的饭需要自己吃掉。在地下室忙碌的小李当时并不会意识到,性格坚毅的店长、总找自己麻烦的青木、一直在课本上画画的邱邱、还有站在讲台上讲一门大家都是选来混学分的课的老师,这一个个与自己的命运画出交叉线的人,会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如何念念不忘的印记。

    电影里关于为期一年的留学交换的故事淡淡的,让我想起的是在标准日本语中级课本的对话中,主人公小李在机场好心提醒一位日本男士笔记本掉了,不想在到市中心的磁悬浮上又遇到了他,两人随便聊聊草草告别。第二天,佐藤さん到新公司报到,上司给他介绍他这一项目的中国地区负责人——小李出现,两人认出了对方。渊野边的电影所讲述的,仿若就是这样平平淡淡却又有些“真巧”的故事。

    而到了标准日本语高级课本中,小李和佐藤组建了家庭,开始讨论给孩子庆祝生日。就像南国亭的故事结束后,小李回国继续着自己的生活,告别时随口说了自己都不大相信的“我会回来看你们的”。可是没有想到,这群人就这样留在自己心中再也不走,于是十二年后,有了这么一部电影。真实,有万钧之力。导演李亘与小李的生活就这样在戏里戏外相互辉映着,他们回到南国亭小小的店面筹备电影,在医院的戏份中,齐溪拍摄所用的病床正是她所饰演的唯姐当年躺过的那一张。小李的生活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海岸线的那一边,这一群人的生活也在戏外继续着。故事与现实的边界开始变得模糊,而正是这种模糊,让观众感受到了真诚的力量。

    给生活以侧写

    电影中所描绘的群像,并没有大段的陈述与对生活的过分窥探,反而是随着每一个角色的视角移动,将观众带向不同的场景。这一个又一个不经意间偶得的人生切片,像是岩层的截面一般,将每一个人物的一生展示在三言两语的对话间。日本大婶回到为了自己年迈糊涂的妈妈贴满各种提示语的家中,换掉疲惫的表情,耐心地给母亲夹好蝴蝶发夹——“可是太累了,我宁愿妈妈已经不在了”,这是她只有在地下室的后厨才有勇气说出来的话。拼命打工赚钱的小赵一遍遍嘱咐大家喊他青木,赚来的钱全都寄给在中国的妈妈——但日本的父亲喝醉了酒就家暴他,无论是哪一边的身份,都不是属于他的家。不能拥有自己的孩子的唯姐,离家太久已经不知要如何面对家人的老万……而在这昏暗的店铺里,来就餐的也大多是囊中羞涩的食客,但无论是孤独或落魄,还是平淡与快乐,大家都在这一餐一食间坚守着、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影片的场景总是在夜里,每一张脸庞也都被生活拉扯着不断下沉、疲惫倦怠,但即使是这样,他们也愿为了在灯牌下筑巢的小鸟不被野猫吃掉,而熄灭黑暗中为数不多的光源。

    当然有很多人会注意到片子背后强大的制作班底,感谢名单中的田壮壮、许鞍华,作为摄影指导的姚弘易(难免让片子的视角带了一些侯孝贤的影子),担任艺术指导的文念中,以及齐溪、张艾嘉等演员的演出。拥有强大班底的电影年年都有,可是能将成熟的制作团队、流畅的镜头语言、以及新老演员各不相同的对角色的诠释,全部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部片子里,让每一个音效、每一段音乐、每一个空镜都能尽量为故事服务,却十分不易。作为第一部电影长片,能在技巧性和艺术性上拥有完成度已经十分让人惊喜,而无论是讲故事的人还是演出的主创团队,每个人都在这部片子中尽全力展现出的诚意与对影像表达的热爱,就连过长到有些平庸的片名,也无法掩盖这个故事本身的光芒了。

     2 ) 如何拍一部“日本电影”?

    国内青年电影人拍一部“接地气的日本电影”,似乎成了近两年的奇怪现象。在鹏飞的《又见奈良》之后,李亘的《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又以实景拍摄、日语对白和相应的“影像感”还原了当下日本电影的形貌。

    这部影片有特色鲜明的日式长标题,聚焦的是东京郊区“渊野边”的华人共同体,既是“自传体”电影,也是导演所谓的“视角人物电影”,这首先意味着浸入环境,悬置个人的判断,继而在一种自然流动中追寻一个看起来模糊的问题:日本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个问题,不同的背景的作者有不同的答案,台湾电影人的作品,如《1905年的冬天》《一一》《千禧曼波》《咖啡时光》将其视为一种历史性纽带;香港电影人的作品,如《恋战冲绳》《不夜城》《非常舞者》《东京攻略》《头文字D》《新宿事件》,将之视为一个能提供杂交能量的类型背景;内地电影人的作品,如《上海人在东京》《吴清源》《唐探3》等,则是挥不去文化差异,导致日本的背景过重乃至刻意——换句话说,这不是“地道的日本电影”。

    但最近的内地青年导演卸载了这一张力,将其还原为日本语境本身,不存在过度的异化,也不作为单纯的工具(背景板)使用,并且展开了自身问题的追索。也就是说抛开中日二元论,中国的问题也可以是日本的问题,反之亦然。

    就此而言,鹏飞以纵向线索关联起散居各地的在日华人群体(即使使用的是寻找日本遗孤的显在视角),李亘则以交换生所在的“南国亭”华餐厅横向铺展该群体。南国亭是一个微小的、被密集日本社会分割的华人群体,而恰恰是这些微小的群体,通过一种看不见的线索汇集成庞大的在日华人群落。

    2018年,在日华人的数量超过100万,接近日本总人口的1%,说华人是日本最大的少数民族也毫不为过,但这些人的生活似乎从未得到确切地表达——在欧美,这种生态并不严酷,因为华人教会可以提供最简单的庇护;然而在日本,华人的生活规模更小,更为原子化,当然也更孤独。

    这一现实问题,让《如果有一天》这样一部影片处在了独特的位置,导演当年拒绝了走马观花,将自己沉浸在南国亭饭店,似乎也成了一种先见之明。华餐厅是典型的华人社会单位,没有外在屏障,面向的是本地顾客。片中几个主角所居住的公寓,似乎也没有屏障——上方式横贯的地铁线,墙壁薄到近乎毫无隐私,随时会被周围的邻居投诉。

    这是典型的日式“密集资本主义”的环境速写,各种各样的横竖线条成为典型的视觉标志,这仅是外在。密集资本主义的一种典型的特征是,人们因过度拥挤而导致的相互隔离,却因为孤独而导致的彼此相吸,这是一种矛盾乃至死循环,这种死循环在店长管唯身上最明显:她永远是一幅云淡风轻的样子,但又极度厌倦自己未定的环境,她想要获得永居权,想要生一个孩子,因为她“想和自己真正的亲人生活在这个地方”。

    但这些问题显然没那么容易,永居权极难获得,自己又患了子宫癌,愿望成为泡影,饭店的业务逐年衰微,人也越来越少。这就是日本密集资本主义的附带症状,即一种社会性、普遍性的神经衰弱。在这个小小的格局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神经死结,管唯的自不必说,小师傅宋哥和她处在一种近乎相互施舍的恋爱关系之中,大师傅老万对家庭移民的事情摇摆不定,青木在日本父亲和中国母亲的夹缝中如丧家之犬,邱邱为生存而走上援交之路,唯一的日本佣工,也深陷养育母亲的重担以及子女不相往来的漩涡之中。

    人们或许会说,电影如此编写剧情,是塞纳了过多的矛盾。但换个角度来说,这过多的矛盾不正是“密集资本主义”时代的神经衰弱症吗?幸运者们多相似,是因为万般困境都可以用金钱解决;不幸者们的各自不同,是现实中无以遮盖的癍疮,一人一个样。比如说影片的主角小李在最需要劳动力的情况下来到日本,也是这种“神经衰弱”造成的逃离行为,而这种衰弱只能用另一种神经衰弱(扎进饭店打工)来缓解。

    日本就此成为中国的一面镜子,涌入日本,是国内涌入大城市浪潮的一种继续跃迁。这种生态无人称地加速运转,但人与人不过是日复一日被消耗的螺丝,每个人的身体、社会关系和神经系统处在一个上述正常但又濒临崩溃的临界值上,经不起任何风浪。

    《如果有一天》将当地的日本人也纳入这种死循环的生态之中,与管唯熟悉的日本老夫妇,每次点的是最简朴的事物;而在打工的便利店,半日本血统的青木和日本血统的女工也只能吃着过期的食品。这似乎说明,身为一个日本人(或半个日本人)也未必快乐,相对于可撤离的华人来说,他们似乎都没有回撤之地。

    由此,唯一能抗衡这种“密集资本主义症状”的,或许就是所谓的“生态资本主义”……生态是日本电影中的环境,它呈现为漂亮的空间与吸引人的景点,这似乎构成了对密集恐慌症的某种纾解。除了我们非常熟悉的日式建筑、环境和视觉风格之外,我们不难看到那些高频率的“生态要素”,比如池塘里的鲤鱼、路边的芦苇、远处姿态优雅的电线塔。

    这种生态或者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多年成果,但它们确实已经构成了生态的表象,也赋予人们抵抗密集资本主义的哲学。两位老太太分别阐述了这一哲学,一位是医院里的日本老奶奶,她声称在医院里能看到东京塔——但这实际上只是一个电线塔;另一位是张艾嘉扮演的黎莉莉,她指着河里唯一的锦鲤说,它不是孤单,而是显眼。

    这起初很明显是一种阿Q式的生态哲学,但起到了奇用。日本人以此保留着微量的期望,构成了他们骨子里潜在的乐观平和,这从某种程度上超离了过度的悲愤和过度的乐观,可谓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态。黎莉莉明确领会了这一生态,即注定分割的家庭,要首先过好自己;管唯也开始领会了这种生态,远方的电线塔仿佛过渡成为了东京塔。

    中国导演或许比较容易理解第一重的“密集资本主义”及其延伸的脆弱神经症,但做到这一层,仅仅属于“像日本电影”;唯有理解第二层的“生态资本主义”,或许才能真正抵达“是日本电影”。

    这里的“像日本电影”和“是日本电影”都不能做狭义的理解,因为它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是“中国电影”,因此“是日本电影”表达的仅仅是跨文化理解的程度或者某种深度。就目前而言,密集资本主义是中国当下的现在时,生态资本主义或许是将来时,但恰恰是这个隐秘的时间差,构成了两种不绝的视觉与质感。

    就此而言,管唯意欲在日本永驻居留就不再是一个意识形态的问题,而是一种生态学的问题——日本电影的核心生态问题,体现在是枝裕和《无人知晓》家庭破碎之后在《小偷家族》里的无血缘重建,这是一种后密集资本主义时代的“创伤后性幸存者共同体”。于是,南国亭间或成为了“小偷家族”的替代之物,它构造了新的共同体,而管唯则是不能离开这个位置。

    如此,生活的“死循环”也可以成为一种希冀性的轮回,对管唯而言,每一年都有小李这样的学生返国,每一年也都有新的打工仔入伙,南国亭就是如此履行着驿站的功能。如果说这是一种活络的循环,那么在小李身上呈现得特别明显:他从一个初来日本时羞涩迟钝的青年,变成了大大方方冲到街上揽客的成熟男人,街上的人熙来攘往,像波浪起伏,他高举着牌子,就像一根帆。

    这是一种自况的表达,有着私人化的充沛情感,李亘对每个人(包括自我)的观察,都获得了一种潜移默化的交织和回馈。以此,他洞悉了密集资本主义背后的生态,因而也读懂了日本,进一步,他以同等的克制、忍让和真诚(哪怕包含着部分稚气)回馈了这一命题。《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便在一种多重维度上生成为所谓的“日本电影”。

    电影的另一重回馈,或许是齐溪与宋宁峰,两人在影片最后争吵分手,或许是现实的写照。他们的表演稳若磐石,赋予了本片足够坚实的立场,但更重要的是这部影片或许提供了一个检视二人关系的契机——于是在影片拍完,寓言也果然成真(这真的堪称神奇),该散的终将会散,就像《如果有一天》以生态性而言,绝非一个“为情感而情感”的闭环。

    《如果有一天》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通向“日本电影”的最佳配置,这不仅是因为它寻找到一种真正的跨文化逻辑,也在于其内外的极度和谐。这种和谐,既在于导演本人有效克制了个人的感情外溢和诸类不稳定要素,也在于资源方面的物尽其用:一方面,以齐溪、宋宁峰、谢成泽、邱天、牛超等几个内地演员构成人物内在力场;另一方面,以文念中、姚宏易等港台顶尖幕后人员实现了最佳状态的在地影像还原。

    这种内在与外在的双重逻辑,让影片成为最具“日本电影感”的中国电影。也恰恰是80后的导演们告诉我们,完成这一点并不困难。

    【虹膜】

     3 ) 一部日本动画的真人化

    《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更像一部日本动画,而不是一部日本电影。这不让人感到怪异吗?为何一部几乎全由中国演员出镜、发生在日本的电影,不像日本电影,也不像中国电影,反像日本动画呢?这或许能从导演个人在日本短暂的交流经历找到答案。像电影里的交换生李小李一样,导演在日本也只呆了一年,故而对日本的印象更多还是交流之前通过电影、摄影、书本、新闻等媒介获得的。我猜测,与日本电影对导演的影响相比,日本动画应该是更重要的影响源。这从整部电影人物形象、表演方式、分镜运用、台词编排、影像拍摄等等,都能明显感觉到这一点。这是一种更多出自主观的印象,而非实地调查产生的结果。无法判断好与坏,至少电影创造出一类与日本导演眼中不同的日本影像。

    这样一个发生在日本的故事,角色几乎都由内地演员扮演,再搭配相当标准的港台制作班底,很难不让人觉得它所具有的台湾(新)电影的风格。尤其当它收敛起戏剧冲突和情感困惑的时候,影像开始一味滑入日常生活构筑的谐和美好之中。这或许正是木讷无知、尚未踏进社会的李小李看到的世界,一个二十出头的交换生所能感触和理解的日本,一切都是淡淡的。但平淡并非就是日本电影本真的特色,这部电影也远未达到如小津所说的“余味”。叙事确实做了对空白的简省,通过场景的蒙太奇式碰撞构建叙事的意义(另一处像台湾新电影的地方),但由于要塑造群像,平均分摊给每个角色一定戏份,而不是将重点放在几个关键人物的刻画上,让电影失去了往前推进的动力,人物的成长变成片面的假象。最终,李小李的离开没能带出任何情绪,其原因正在于此。

    寡淡无味,是因为没能通过创造情境来延宕出能够让观众体验的余味。就像白开水一般流了一个多小时。倒是可惜了幕后的金牌制作班底,影像的各个方面仍然被精致雕琢,演员也与陌生的异土环境达成一定的协和(除了陈永忠扮演的角色,他好像除了毕赣的电影无法融入任何其他导演的电影),但始终缺乏让影像抬升起来的东西。这是致命的问题,考验的是导演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哪怕有一丝让人回味、思考的情节或台词,电影也不会像现在这般让人看完即忘。即使是带些说教色彩的话语,又何妨呢。电影绝不是为导演的个人经历留下一张纪念相片,它应该尝试与更多的观众沟通并达成共识,变成他们的回忆。

     4 ) 一个人来,小桌也可以

    看完电影,站在公交车站等末班车,突然意识到好像每天都被异乡打拼的生活和环境催促,快一点,再快一点。很久没有静下心来,品尝一份糖水,感受一份温暖,放慢节奏好像变成了奢侈的事情,但这部影片,让我重新获得了这些久违的感受。 影片应该属于渐入佳境型吧,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有打动我的地方,或许带有一些异乡人的共鸣。“南国亭”的他们之间不仅仅是同事朋友,他们还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家”。而我们身边许多人来来去去,相遇又别离,人总是要向前看,往前走的。听说这是导演的第一部作品,感受到了真实所以动人,温柔治愈的力量是永不过时的。 抬头看看国贸的高架桥,感觉就像邱邱说的,这里好像也没那么好,但我还想留下来再试试。或许人的一生,每段关系里,最后走的那个人都会承担更多的遗憾吧,可,如果能够认识你,与你同路走一程,我还是会对你说:“欢迎光临。”

     5 ) 人生苦短,请不要再平添生死之外的离别了。

    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那时的我是什么样的,而离开后,我们彼此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 离开或许有各种不同的原因和理由,但是相同的是,离开之后,我们就变成了我和你,从此只有回忆,不再有故事。 而我,不想要回忆,只想时刻和你一起,哪怕虚度的时光,也能写成美丽的故事。

    (一)

    我们的日子很平常,就像阳台这株平安树叶,四季泛青,没有大富大贵,没有大起大落,平常得终年都是同样的景。

    昨天我在加班,小猫猫一个人去看的电影,看完电影回来,哭唧唧的说,以后我死了,你一个人怎么办呀?

    她这一句莫名其妙的话,让我心里咯噔一下,然后我假装镇定无所谓的说,如果你死了,那我也不活了。但是说这句话时,却没有去看她的眼睛。虽然只是假设,但是我真的无法想象没有她的生活。哪怕只是想一想,我也会难过。

    你不是去看电影了吗?电影讲的什么?好看吗?我岔开话题。

    就是导演叫李亘,所以他的男主就叫李小李,电影讲他去日本留学时在中餐馆打工的故事,打工时遇到很多人,很多事。电影讲了很多段故事,还挺好看的吧,我看哭了。

    真的呀?我盯着她的眼睛看了看,眼妆是有一点花,眼线都晕染到了下眼睑上了。

    电影里有一对老夫妇,他们很老很老了,他们总是去这个中餐馆吃饭,点的是最便宜的饭菜,每次吃饭时,总是老婆婆先尝尝饭菜,然后告诉老爷爷说,今天的豆芽太硬了,你的牙嚼不动,要挑出来,然后就会挑出豆芽,放在一边。吃完饭,老婆婆结账时,店员总会给她新的优惠券,下次他们还会再来,还会点这些便宜的饭菜。突然有一天,只有老爷爷一个人来,服务员很抱歉的说他们常坐的那桌还没空出来,老爷爷说以后都只有我一个人了,坐其他小桌也没关系的。然后饭菜端上来后,老爷爷自己尝了尝豆芽,然后挑出来放到旁边的小碗里了。看到这,我一下子就哭了。我在想,如果我死了你一个人怎么办。你那么笨,你都不会做饭,你都吃不到饭。她讲到这,还是很伤心的样子,声音有点带着哭腔。

    我可以吃泡面呀,我会做泡面。

    可是,你不能总是吃泡面呀。

    电影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吗?我又问。

    不是呀,还有其他好几个故事,有跨国离异家庭叛逆男孩偷钱的故事,有一家三口在不同国家的女老师的故事,有女孩子生病了可能以后不能生孩子,男朋友还跟她吵架分手的故事,还有中老年阿姨照顾生病老妈妈的故事,漂亮女孩向前走不回头的故事。故事很多,都是很普通的人的日常生活。简单,真实,温暖,也残酷。

    好的吧,那你喜欢看这个电影吗?

    还行吧,有点日式风的电影,还挺好看的。感觉故事都很简单,但是却讲述了各种各样的生活的苦、孤独和离别。感觉有点压抑,看完觉得人生好像没了什么盼头。

    都讲了什么故事呀,为什么这么说呢?

    年轻漂亮的女孩子,最终没有选择活在阳光下,而是霓虹灯下;叛逆男孩,虽然喜欢女孩,但是没有说出口,而且被遣返回中国了,是否能再见面也未可知,承诺仿佛变成了笑话;中年老阿姨虽然孝顺并爱自己的妈妈,但是面对久病的母亲和生活的重担,也会有被拖累压的喘不过气的感觉;要强到把自己活得像个男孩子的小姐姐,在做完手术后仍然有可能不能生育,虽然吵架之后男友又回来了,但是感情上的问题似乎也没有真的解决;独自在异国打拼的大叔,连生病了都觉得是过错,需要在心里盘算要多炒多少盘虾仁才能挽回这损失;没有证件,每次碰到检查都东躲西藏的小哥,在和女友吵完架离家出走后又返回去时,究竟是因为还爱着,还是因为生活的无奈呢;中年女老师,鼓起勇气尝试在店里理发,理完后却又自己用手拨乱了,以后的她是否还能再鼓起勇气尝试其他的事情呢?一家人是否有团聚的一天呢?

    每一个人的故事仿佛都有一个转折,都要有一个开始了,但是好像又没有什么改变,又都回到了以前。鱼儿在水里,怎么游,都是在水里。

    好的吧。那你喜欢这个导演吗?你觉得他怎么样?

    电影里有一个镜头,一只红鱼在一群黑鱼里游着,显得孤独又耀眼,可能导演会觉得自己像那条红鱼吧。他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看似身在其中,实则又是一个旁观者。李小李是唯一一个,让我觉得他的生活还有无限可能的人。我觉得这个导演还挺不错吧,也说不上来什么感觉,以后可以多关注。或许有一天,会拍出《偶然与想象》那种剧吧(她很喜欢这部剧,她是个感情比较细腻的人)。他豆瓣才61个人关注,而我是其中一个,耶~耶~耶~

    那你给电影打几分呢?你觉得电影会火吗?

    我也不知道打几分,我觉得我很不专业。今天看完电影和导演互动的时候,有个观众就很专业,他问导演,电影中出现了田什么老师的名字,能讲一讲为什么会有这个安排吗?还有老万的选角,这个演员好像是毕赣的御用演员,你当初是从哪些方便考虑选的角?我当时都没听懂,还以为他说的是B站呢,哈哈哈~

    对了,老公,就是一个日本的什么老师,是个女的,你知道是谁吗?导演说以前当过她的助理。

    我心想,你连名字都不记得,我哪知道谁是谁啊。但是还是只是平淡的说,不知道。

    你还说你看的电影多呢,你就会笑话我不专业,你看看人家专业人士都是咋看电影的,咋问问题的。她一脸不服气,傲娇得说到。

    然后她就开始絮絮叨叨讲起了电影院现场的事情,而我一边嗯嗯的回应着她,一边却又在想着她刚回来时哭唧唧说得那些话,思绪也飘回了很久很久之前~

    (二)

    平安与平常,就这样,成了我们姓氏后面的名,没有一点名声,那没关系,也不影响我们,把日子厮守成,一往情深。

    我爱看电影。以前玩贴吧,现在玩豆瓣,关注的都是跟电影有关的话题。豆瓣上更是给自己贴了各种标签:前影迷、前韩国电影观影人、前丧尸电影观影人、前末日电影观影人、前伪老电影观影人,现从任国际知名影视作品

    观影人。

    你以为这是排版出问题了吗?不是的,这就是我直男的幽默。

    大一大二没课的时候,每天除了打英雄联盟,就是看电影,每天1~2部,时间充裕的像北方冬天不值钱的大白菜。

    大三,谈恋爱了,从此再没有了自由的时间。她早上起来睁开眼,一句,早啊,我想你了,我就得麻利的爬起来,横跨整个学校,去找她。然后就是不知道在干些什么,一天的时光就没有了,晚上又在她宿舍楼下腻味得难分难舍。很多时候,那我就先回去了这句话都说了好几遍了,可还是在腻歪,谁也没有真的走一步,直到她在宿管阿姨的催促下,慌忙跑回去。看着她走进宿舍楼,我才开始往回走,很多次都是蹭了巡逻保安大叔的车,才没被我们楼宿管阿姨锁在外面。当然,偶尔我也会有被锁在外面的情况,不过只要脸皮厚嘴够甜的多喊几声阿姨,也还是会放我进去的。

    有时会熬个夜,挤个夜里的时间看部电影,第二天陪她去图书馆时,我就趴在旁边睡觉。那一年,我的阅片量,直线下降。贴吧也没有时间再去管了,只是每次看完,在豆瓣上匆忙标记一下。

    热恋期的时候,真的感觉时间不够用,她很粘人,想时时刻刻都跟我在一起,而我也想。大三了,本来课就很少了,但是慢慢的,我们就开始逃课了。我们两个班挨着,她们大部分专业课是在逸夫楼的N205和N206上,而我们是在N207和N208,而我们大部分的专业课都是排在前两节的,上完前两节专业课,我们就跑出去玩,一跑就是一天,下午的课就逃掉了。刚开始是在校园附近瞎转,后来开始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乱转,甚至还斥巨资花500块钱买了一辆二手电动车,电动车是蓝色的,取名蓝博基尼。不夸张的说,我们真的是牵手走过了这座城市的大大小小的景点、商场、街道、巷子、田野~

    某一个冬天雪后的下午,寝室的哥们问我,你和你女朋友每天都去哪里玩呀,这大冬天的,你不怕冷,你女朋友也不冷吗?然后我才突然意识到,是啊大冬天的,她天天跟着我到处乱跑,也从来没有喊过冷喊过累,像个小铁蛋。后来我把室友的话讲给她听,她说我就是想时时刻刻都跟你在一起,跟你在一起我就很开心。笑得有点傻傻的。

    后来,天气暖和的时候,我们就去户外闲逛,躺草坪上晒太阳,在田野里挖野菜,去河边掀石头逮鱼抓虾,拍街角大片的蔷薇花,爬那座海拔367.8米的山。

    天气冷的时候,我们就去逛超市,一个区一个区逛,一边逛,一边听她畅想着以后的生活。大到家里的装修风格,床上的四件套,小到厨房的餐具用什么风格的,杯子用什么样式的。我们才大三耶,她怎么能想这么远呢?

    (三)

    其实,很多真爱都很平淡,没有颠沛的缠绵,没有痛心的分离,就不知不觉成了对方的拐杖,也不知不觉地送走了岁月的悲喜,只不过,都把彼此的日子攥在手心,攥得紧紧的,从来就不放弃。

    我们也吵过几次架。大概是在恋爱刚开始的时候,主要是她觉得我不会关心人,不够爱她。而吵架的时候,她觉得她在一个劲的说,而我却不回应她。

    我很冤枉,第一次谈恋爱,我还有点懵,当时只是觉得欢喜,但确实没有立马就爱得死去活来的感觉,但是跟她在一起,我是觉得一天比一天更爱她的,她让我觉得生活真的很美好。可毕竟是初恋嘛,我也没有什么经验,确实不怎么会关心人。当她哭着嫌我不够爱她,说不如分手的时候,我慌了。但是我又不知道该怎么做,听着她一件件讲述自己的委屈,我也觉得我做的确实挺不到位的,所以只能沉默不语。而我的沉默,让她更生气了。

    她的情绪真的是来得快,去的也快,很快她就不生气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从那之后我们几乎再没怎么吵过架了。

    很久很久以后,我听她和朋友分享恋爱经验时,这样说,我有一个万能句式,跟男朋友沟通最有效了,你可以试试。就是当你男朋友做了什么让你不开心的事情了,你不要忍在心里不说,也不要用吵架的方式沟通,更不要去翻旧账。你可以用这个万能句式来沟通,就是你们关系的描述+他的错误做法+你受到的伤害+你希望对方以后做法这样的句式来跟他沟通。比如,你和你男朋友在一起,而他一直打游戏,而你想让他陪你。这个时候如果你用争吵的方式去沟通,很容易就跑偏主题,变成他打游戏是错误的,甚至开始翻旧账,开始讲述他的种种劣迹,最后闹得不欢而散。你可以楚楚可怜的看着他说,亲爱的虽然我们在一起两年了,但是我真的还是好爱你哦,想一起陪在你身边,但是我们好不容易休息,你却一直打游戏,都不看我,我感觉我不再是你最爱的的小宝贝了,这真的让我好难过呀。我生气了哦。但是,如果你现在不打游戏了,陪我一起去吃逛逛街吃火锅,我就原谅你了。

    刚开始听她一本正经分享的时候,我还有点不屑,但是仔细一想,嗯,我好像确实还挺吃这一招的。我有的时候可能不太知道怎么就惹她生气了,而且也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做,可是我心里真的很愿意为她做任何事情,所以当她直白的跟我讲,她想要我怎么去关心她,照顾她的时候,我真的很开心的就去做了。而且,很快就摸清了规律,并开始能主动做很多她喜欢的事情了。

    后来再聊起刚谈恋爱的时候老吵架的事情,她说,你知道为什么后面我们再没有吵过架了吗?

    因为你的“万能公式”?

    才不是,因为有一天,我们吵完架,晚上我躺在寝室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我突然感觉人生这么短,我竟然还要花时间跟你吵架,我不想要这样浪费。我想要和你在一起的每一刻都是幸福的。从那以后,我就觉得好像很少有事情能让我生气了,不开心了我也会直接跟你讲出来,你一哄我,我就又开心了。

    原来,所谓的完美相处模式,万能表达公式,其实只是因为她爱的更成熟更理智而已!

    后来,她知道我很喜欢看电影,便也下载了豆瓣,按照250清单一个个看,然后每看完一个就很得瑟的跟我显摆。

    我们在电影院看的第一部电影是《星际穿越》,看完之后她说,我还以为第一次看电影会看个恐怖片呢,没想到看个这。不过还怪好看的。此后,她就交给了我一个重要任务,帮她找好看的电影。

    每次看完我推荐的电影后,我都会问她感受、是否喜欢、槽点和精华是什么。一来二去,我成功得把自己打造成了她的“猜你喜欢”。就像她讲的,电影里老婆婆每次都为老爷爷尝豆芽一样,我开始根据她的喜好,更加智能化的去帮她推荐电影。

    后来,一个晴朗的万里无云的夏日午后,在去她寝室楼下找她时,我送了她一把小石头,每个小石头上都写了字,如果她能完整排好,会发现那段话是:爱少一点,爱久一点,你是我永远的女主角。

    写下那些字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真幸运。

    感觉,我们的热恋期真的很长,我们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话,哪怕每天都见,一天的QQ聊天记录也能翻好几十页。这种状态,没有随着大四的来临有什么改变,相反,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更多了,也更开心了。因为大四只有10周的课,10周之后我们再也不用逃课了,玩起来也没有了什么心理负担。我们开始跟着旅游团,去一些其他地方玩,都是挑的打折的团,价格很低,但是我们玩得很开心。

    毕业季,还没等拿到那张毕业证,就听说很多身边的情侣已经分手了,很奇怪,那个时候的我们,竟然连争吵都没有,更别说什么分手的想法了。那个时候,她满脑子想的是,终于工作了,以后我们就可以有收入了,下班之后,我们就可以去电影院看电影,看完电影一起牵着手回家,路上可以讨论电影剧情和评价。而至于,我们毕业以后要去哪个城市,要做什么工作,她都觉得不重要,只说最好是南方的城市。

    (四)

    花裙子,红衣裳,在滨江路上迎风飘飘,曾有的青春年少,只知道,应该为自己草一首诗稿,让爱的激情在诗行中燃烧,我们的心,就不会老。

    再后来,我们来到了杭州,其实刚开始并没有决定就留在杭州的,只是想在毕业时旅游一下,喜欢那个城市,我们就留下找工作。来到杭州之后第一站去的西湖,那是一个晴朗无云6月初的早晨,我在杭州实习的同学知道我来杭州了,说要带我们去转转,我们坐着公交向着西湖出发,我和她都被沿途的美景征服了,下车后沿着西湖转了很久,走到南山路时,我们发现原来杭州的公交竟然会避让行人,这个地方好像真的很不错耶。晚上回去我和她讨论起来关于对杭州的印象,然后发现我们都很喜欢这个地方,于是我们决定留下来找工作。

    第二天,我们就去租了房子。那个时候,距离毕业还有一个月,爸妈并不知道我们来了杭州,我们也没有找爸妈要钱,手里拿着之前兼职攒下的5000块钱。当时每次兼职拿到工资,她就会很兴奋的拉着我跑到银行,存到存折里。不是银行卡,是存折。她说看到存折上一条条存款记录,她就觉得,生活美好的不像话。

    我们租的是城中村的房子,十几平的房子,一个月只要800块钱,没有厨房,但是因为不久之后就要拆迁了,所以允许在房间里做饭。

    第一夜,我们甚至连床被子都没有,只有光溜溜的床板,上面铺了一个床单,好在是夏天,也不冷。就那么凑合了一夜。

    第三天,我们去简单置办了一些生活用品,由于手里钱有限,而且还没有找到工作,所以并不敢买什么大件的东西,害怕花钱,也害怕最后没找到工作要离开,东西浪费了。房东看我们连床被子都没有,把她喊过去,给了我们一床棉花芯,说是可以当做褥子铺在下面。

    大概花了两三个星期,我们才找到各自合适的工作。那个时候很傻,找工作,还是打印了简历,跑到人才市场去找,别人问对薪资有什么要求,我说一个月3500块钱就可以了,那些公司的招聘人员听到之后都觉得不可思议,问你知不知道在这个城市一个月的生活成本需要多少?说句实话,那个时候的我们,真的都没有概念。在我们那个三四线小城市,毕业生普遍工资就一两千,一顿盖浇饭也就五六块钱,所以我简历上写3500,我都觉得心虚,毕竟当初也没有好好上过几节课。

    那段时间,我不分白天黑夜疯狂的刷题,看学习视频,觉得前所未闻的焦虑,同时也觉得不甘心,难道真的找不到工作吗?难道真的要离开这个她很喜欢的城市吗?

    她说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就随便投了一些简历。但是,当天就有公司约她面试,面试的是人事行政岗位,当天就给发offer了,试用期工资3800,转正4000。然后她就跑去上班去了。干了一个星期之后,她就觉得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因为公司同岗位有一个比她大几岁的女生,在公司已经很久了,每天都会各种原因找她茬,就连她套垃圾袋的方式和那个女生不一样也要被批评。

    刚开始,我觉得是不是她太敏感了,以前没工作过,第一次工作可能不适应吧。后来连着几天,每天回家都是哭唧唧的,也不那么爱笑了。可是,她又不敢直接离职,害怕我会觉得两个人都没有找到工作,压力大。大概一个多星期之后,我终于通过了面试,开始准备体检之类的,在我正式上班之后,有一天她又哭着打电话给我,我说那你就辞职了重新找工作吧。然后她又开始了投简历面试的生活,两三天之后,她面试了一份新媒体运营的工作,底薪3500+提成。虽然工资不高,但是她这次觉得还比较喜欢,就决定了去上班。

    那个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很自卑的,因为身边公司的同事要么是985,211,要么是研究生,甚至还有985,211研究生,更甚至还有清华的博士。除了学历,大家经济条件貌似也都很不错,很多和我年龄相仿的人,都在讨论买房子的事情了。而我,只是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二本学校,老家是一个十八线的小县城。我能做什么呢?除了她,我一无所有。那段时间,我异常的努力,白天正常上班,晚上加班到9点,下班之后再接着在家里学习,周六再去公司学习。试图想用加倍的努力,来缩小那巨大的差距~

    她下班早,每天6点就可以准时下班,然后骑着她的小车车去超市买菜。那一年,杭州还没有满大街的共享单车,她公司离家四公里路,就给她买了一辆自行车,青绿色的车身,她说很像西湖的颜色。然后她算着时间,每次都能在我到家时,做好热气腾腾的饭菜。

    找到工作之后,我们才跟爸妈说我们来杭州了,然后他们赞助了我们5000块钱,我们去重新购买了被褥,为了节省开支,也买了一个电饭煲和一个电磁炉,开始自己做饭。

    她每天都很用心准备饭菜,每天的饭菜都不一样,仿佛短短几个月,她就瞬间成为了大厨。她拍照片给他爸妈时,她妈妈很感慨的说,在家从来没有做过家务的她,竟然还学会了做饭,看起来做得还不错。而随着她厨艺增长的,还有我的体重,很快我就从125+,成功升到将近140+。晒在朋友圈的照片,都让同学惊呼胖到不认识了。

    我曾经一度以为,她可能会更加喜欢做一个家庭主妇吧,她乖乖巧巧的,说话都不会大声,对工作好像也没有什么热爱,但是却把我和家照顾得很好。但是第二年,她却选择了跳槽,好像这次是终于换到了她喜欢又擅长的工作,大半年之后就被领导提拔升职加薪,随后半年之后又再次升职加薪,并且开始带团队,从此逐步走向了一个职业女性的道路。

    我们在那个小小破破的出租屋里住了将近一年,第二年的春夏之交,那排城中村老房子被拆迁了。为了节省开销,随即,我们搬到了另一个城中村的房子,仍然是十几平的大小,这次,我们住了三年,从1000的房租,住到了1350。最后因为她工作的变动,我们才搬到了另一个区。而这次,再没有城中村的房子了,也终于不用再让她跟我一起住城中村的房子了,我们租了一个一室一厅一厨一卫的公寓,50平的面积,朝南,有大大的窗户,太阳可以直接照到床上,暖洋洋。而且,梅雨季节的时候屋子里也不再潮湿。一年以后,在她生日的当天,在我们来杭州的第五年,我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122平,400万+。至此,两个平凡、努力的年轻人,终于在这个异乡站住了脚步。

    (五)

    那对搀扶着的老年夫妇,漫步在这雪花飘飞的冬夜,偶尔听到他们的浅笑,就像两只缠绵不休的蝴蝶,双手紧紧攥着对方,不让体温在冬夜中熄灭。

    人生,苦,短。

    这两年,我们遇到了一些不太好的事情,甚至某一个瞬间,我差点就永远的失去了她。那一瞬间,我哭泣,我呐喊,甚至抓狂的差点随她而去。

    但是无比庆幸,最后的最后,我们还在一起,且活着。

    她常说,快乐都是自找的。而我觉得,我的快乐,都是她给的。如果没有她,我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不敢想。

    夜里关灯后,她在床上翻来覆去,然后,从后面抱住我,如果我死了,你怎么办呀,你都没有东西吃了。

    没关系,我可以吃泡面。

    那你记得加鸡蛋,加俩。

    好的,我会加鸡蛋,加俩。

    她说,电影里的老爷爷拿着优惠券,按照老婆婆的心愿,去了他们常去的那家中餐馆。 如果,真有那一天,我会煮泡面,会给泡面加鸡蛋,加俩。

    (六)

    我无法左右生死,但是除了生死,我不想和你有其他任何的离别。

     6 ) 十字路口

    片子拍的是那一年交换留学和打工的经历,里面的[李小李]对标着我自己。它不是个绝对大男主的成长故事,更像是发现他人的群像故事。相比[主角],[主视角]更符合小李的定位,他像一个主持人,由他开场,串起一个又一个节目,最后又依靠他收尾。过程中没有小李或者小李掉链子,整场戏就疙疙瘩瘩。但小李的串场如果太多,又似乎喧宾夺主。这个平衡对我来说确实挺难。

    最开始写剧本是按成长故事写的。第一次写,毫无章法,更像是写日记,一个事件接一个事件,当时什么情景、谁说了什么、谁有什么反应,力求还原,以为这样就是贴近真实,真实的力量最大。写了好几个月,厚厚一本,壮壮老师看完轻轻说了几句,大致是“艺术来源于生活,有时你足够努力足够幸运,拍出来的东西可能比生活好看;大多数时候咱们拍出来的东西可能没生活有趣,可无论上或下,创作不应该完完全全等同于生活。你需要去加工它”。这些话让我醍醐灌顶。我把一页页“日记”打乱甚至撕碎,试着重新排列。过程中也常钻牛角尖,担心自己是在胡编乱造弄虚作假。剧本就这样懵懵懂懂莽莽撞撞艰难地上了几个台阶。很快就又停滞不前。现在回看,那会儿就被困在“成长”和“群像”的十字路口了。作为一个新导演,我很贪心,我两者都想要。就这样别人的故事越写越深,小李这条线也硬着头皮继续往前拽。较劲了非常久,一直以鼓励为主的张姐实在看不下去,让我一定要合并人物,我说怎么可能合并?合并不了。她说你都没有试,你怎么知道?后来我们通了个电话,她一直问我“为什么我就是看不到李小李到底长什么样子?你一直遮遮掩掩,干脆让他叫张小张,王小王算了”。后来我竟真大刀阔斧合并了人物,也尽可能让李小李去面对和家里的关系,当然也一直记着老田说的不要照搬生活。在第一次出发回渊野边勘景的前两天,我在一个十字路口等红灯,收到张姐一条微信,“读了新改的剧本,这一次我为你鼓掌”。我截了个屏,然后头也不回踏上了勘景之路。

    其实在勘景前,大部分人对于“回到渊野边拍[渊野边]”并没太多坚持。确实,对于一个新导演,有公司为你自己的故事“买单”已然非常幸运。非要跑去异国他乡拍,挺危险的。我好像也不是为了完成所谓的初心或某种仪式感,就是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只有回到渊野边回到南国亭,才能笃定看到那些画面长什么样子,每个人物又该做些什么。我是最熟悉那些空间的人,那里是我的主场。现在想想就是自私。可大伙儿还是跟着我回去了一趟。一连勘了几天景,一个下午我们围坐在南国亭最中间的大桌子旁吃杏仁豆腐,我突然感觉有些气氛好像不太一样了,说不清道不明。片子的艺术指导文念中老师盯着杏仁豆腐对我讲“完全可以在国内棚里拍,厨房啊,库房啊,过道啊,质感都可以做的。当然导演你想回来拍,我也支持你啊。我明白你的”。说着就拉我直接走进后厨房,告诉我如果真回来拍、他会在灶台旁加一圈儿某种塑料,会有影子反光,画面会好看。后来片子监制之一、张姐的老搭档庄丽真老师告诉我,她当然知道异国他乡拍戏有多难,但看到我和那些原型人物在一起热热闹闹,又不忍心拒绝。

    我自私的心愿似乎就这样被大家宽容和默认。过了几个月开机前的第二次勘景队伍更壮大,当地制片也冥冥之中找到好几个故事本来的发生地,而我的底气反倒没有更足。我发现只要去到那些熟悉的地方,其他人甚至还没说话,我就已经开始感动,觉得浑身发烫。我认为创作有冲动是好事,但自我陶醉是大忌。于是“克制”就成为我在现场拍摄的唯一执念,最大的矛盾也随之而来,如果你太过自我感动,难免会让观众觉得矫情;可如果连你自己都没反应,又凭什么去让观众感同身受呢?有些事不会从头到尾等你。直到杀青,我也没能做好这个平衡,像是坐在一个跷跷板上,一根筋儿地拍完了。

    拍完回到北京,剪辑师马修在年前完成了粗剪。剧本里所有戏都拍了,连起来差不多有三个半小时快四个小时。又一次站在那个十字路口前面,到底是成长还是群像,剧本看上去或许可以暂时均衡,可说到底该做的决定迟早都要做、躲也躲不掉。后来很快就有了疫情,所有后期不得不通过网络完成。剪辑,声音,音乐,甚至和摄影老师沟通调色,差不多一年半的时间,每天对着摄像头,经常说着说着对方就掉线了,像是在网恋。有一阵子确实有些泄气,觉得实在推不动了,但陆续看到很多别的片,因为疫情也受着各种影响,却依然能按部就班直至让观众看到。疫情虽然横行,大家都在自己的岗位用力抵抗,原来还是自己不够努力。矫情一会儿也就过去了。回过头看,能赶在疫情前拍完这个项目,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也正因为这一长段只能憋在家里的日子,让我有时间一遍遍过素材,一点点做取舍,走过很多弯路以后终于下了狠心,李小李不该是故事的c位,他遇见的那群人才是片子的主角。我把大家伙推到前面,想让他们被更多人看到。后来片子的制片人万娟万总对我说“你写了这么多个人物,或许这些人加起来才是你自己”。

    片子终于和大家见面了。最近大部分时间还算能控制住焦虑情绪。因为自己真的尽了全力。虽然遗憾多多,大都是因为能耐没到那个份上、而不是因为不够努力,想想也能问心无愧,告诉自己一切自有天命。当然也常犯矫情,害怕没有观众来看,或是看了不喜欢。无论何种声音,都得做好准备学着去倾听。只希望有更多观众能看到这个故事。它讲的是离别,离别和想念往往如影随形。如果有观众看后能想起一个人或是一个地方,将会是这个小片最大的一种幸运。

     短评

    吃过期食物,吃客人退掉的食物,用打折券吃最便宜的面和饭,可是已经很满足了。似乎永远在打工,在餐厅、超市、KTV、酒吧,打工能让人忘掉饥饿。除了轰隆隆的电车,这里与东京并没有什么关联。身处异乡也不过是想找个亲人一起活,在哪里不是活?如果找不到就人间蒸发,再也不让人记挂。

    9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导演拍的是自己最熟悉的题材吧,身临其境的日本留学生活,有种像在看日影的感觉。最成功的是选了一群非流量的演员,普普通通能够让人relate。说真的流量明星就该去接广告上综艺,别来霍霍中国电影我看了会谢...

    1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日本每年都生产100部这种新导演模仿是枝裕和模仿侯孝贤杨德昌电影的电影。

    11分钟前
    • 喵老师2333
    • 还行

    This is a sad but warm story. Suddenly being apart, it is just like there is always spring after winter.

    14分钟前
    • Oriol Paulo
    • 力荐

    太真实了,当代青年的生活写照。能在孤独时刻陪伴着你的,往往是工作的伙伴、合租房子的室友、社交软件上结识的本地网友。当代人的羁绊形式也决定了亲情、友情、爱情是有时空局限性的,我们经常觉得,独自在外的游子们,就像一个临时组成的家庭,但这样的羁绊注定要经历别离。影片极其细腻地表现了这样的关系,灵动而清新,可爱而有趣。生活流的镜头充满着细节的呈现,无时不刻让人看到在外漂泊的自己的影子,剧情没有大起大伏,但优美的配乐加上清新的画面,已经足够温柔治愈。

    19分钟前
    • 土豆牌
    • 推荐

    人物很多,但并不杂乱,亦不赘余,即使寥寥几个镜头,也能感受到创作者为每一个角色都创作了一篇丰富的人物小传,他们有粗有细,也有留白。我并不觉得导演主要目的是为了塑造渊野边的人物群像,他们更像是导演生命中的吉光片羽,是他私人记忆的拾取与串联。电影很细碎,但挺有质感,一些看似与主题无关的片段反而格外动人。

    20分钟前
    • 李濛Lemon
    • 推荐

    真的好看,轻盈又灵动。讲述了各种状态的孤独,不论身在异乡,还是儿女双全,其实都是孤独的。邱天好美,但张姐更美啦。另外幕后阵容太强了,从音乐到画面都是高级质感,所以导演处女作能有这个水平也合理。我最喜欢的一幕是日本老太太对着镜子对女儿说有鬼,衰老带来的孤独感真是致命。

    21分钟前
    • 李逵艾
    • 推荐

    几段没头或没尾的人物关系线,正如孤独的人们在时空中离散的运动轨迹,有的只会往前不回头,有的会守在老地方等待,以似是而非的东京铁塔锚定某个虚幻又明确的方向,所有的相交与分离都难以计算。小李对青木,有某种含蓄微妙到难以察觉的情愫像彩虹鲤鱼旗一样在飘荡,两个人都怪好看且般配的。7/10

    22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本届天坛奖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的有力竞争者。以105分钟的时长,讲述了跨度长达一年的、七八位日本华人的故事。镜头和台词,充满生活气息。不煽情、不激烈,自有一股温和、厚重的力量和质感。演员们大多奉献了自己从业以来的最好表现,细腻、自然、生动。角色之间的情感连接,使他们贡献了让人相信、让人挂心的群像。齐溪罕见地降低了她本身的倔强感、刚硬感,以恰到好处的分寸饰演了“南国亭”的店长。张艾嘉饰演一位热情而备受学生冷淡的教师,她举着橙色遮阳伞、戴着优雅的帽子在桥上走过,给影片添加一抹非常美好的颜色。影片以极其自然的手法,关照了亲情、爱情、事业、死亡,不掩饰其中的残忍,也自带温情。导演李亘作为“星二代”,不显轻浮,以自己的经历为蓝本,真诚地拍摄了此片,十分难得。祝福这部电影能顺利抵达观众。

    26分钟前
    • 空山
    • 推荐

    他的悄静来临,像一条鱼——比水,还有生活,都要透明。原来,大家都曾生活在水底。

    30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开始觉得有点散,散点透视一样的旅日华人漂泊群像,淡淡的苦涩,倒是有点日片味道了。花伦的配乐太好听了。第一次看牛超演电影,创的时候关注他来着,演得还可以。导演是北语日语系毕业的,大二去过渊野边做交换生,北电导演系研究生,然后居然是李雪健的儿子...

    34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一個如《陪安東尼度過漫長歲月》般的故事,卻沒有犯前者的錯,把矯情丟到一遍,言辭質樸、情感真摯地寫一首情詩,送給每一位平凡人。當第一次看到鯉魚出現時,理所當然的想,那是男孩成長的象征,然而,之後才發現象征的不止於此,如魚得水的小溫存,如魚失水的孤獨感,在那一個小小的南國亭裡,每一條魚都在各自逆流而上,卻又不得不面對離別。電影外,齊溪和宋寧峰離婚了,電影裡,兩個人的角色看起來還有破鏡重圓的可能,那也挺好。

    36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推荐

    去年的这个时候是《又见奈良》,今年是这部;即使有争吵、表述分歧以及来源于现实世界的紊乱,却总有人深耕那些在日常中人与人间奇妙却又真诚的情感联系还有彼此的守望相助。在他乡先被冲散与隔绝的孤独,却又渐渐建立与找到的归属感,都静静地被揉进每个人的生活难题里。尽管有遗憾的地方是大部分角色的背景故事都是欲语还休,进程平淡,也陷入无解的凌乱中;但这样的故事依然如和煦的春风,抚过脸庞,提供另份难得的慰藉。即使最初的出发点是个人经历投射,但如若分给张艾嘉或者齐溪更多部分,形成像吴彦姝的主导作用,它或许会变得更充实丰满。

    38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最大的優點是善良,散亂平淡的敘事令言外之意的表達無法被傳遞

    40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还行

    #BJIFF2021主竞赛单元#日本华人题材,预期较低,所以感觉还不错,但是回想起来好像又说不出讲了个什么,不过整体呈现挺有日影感。几个人物其实最后也没能画出什么弧光,倒也真实,身在异乡的漂泊者们,不过迷茫地漂泊着。

    44分钟前
    • 雪球
    • 还行

    #FEFF# 故事落脚于“离开”,它是故事的结束,却是人物的新开始。英文片名“ Before Next Spring”亦有此表达。btw:男主没有对任何女性动过情,只有在探监男二时表露过真情,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46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世界首映。我真香了,本来以为不好看,没想到结果还不错,打脸很严重。声音杜笃之、艺指文念中、摄影姚宏易、配乐花伦(《大象席地而坐》),这配置似乎成了近几年新人新片是否好看的风向标,当然本片也没有令人失望。影片聚焦留日学生、在日华侨和中日混血等日漂们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从不会日语的菜鸟,到自如交流的生活家,成长不在一瞬,而是在人与人的羁绊里逐渐生根发芽,整体感觉很像是鹏飞来拍《大象席地而坐》,锋利中带点温情,仔细一想,胡波的锋利+鹏飞的轻盈不就是是枝裕和嘛,尽管能看到许多前辈的影子,但却不是一味的照搬,而是融入了导演自己的见解,从而产生了新的化学反应,我很喜欢这部片子。

    50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这个主题越想越觉得难受,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因为社会上的行为,大家慢慢聚在一起,然后走散,有人在原地,有人走到远方,甚至生命也是如此,可能留下来的人,反而带着一些悲凉,先走的人可能幸福一点。

    52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还行

    😓日本老太太脸谱化集大成者 啥背景这么大盘子拍vlog

    54分钟前
    • 已汪销
    • 还行

    去年北影节前,我和天坛奖的选片人去华策提前看到了这部《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看完后大家都很喜欢。影片初看下来平淡、安静、缺乏爆款应该有的跌宕,但影片气质的细腻、哀伤又让人很是心动,小津说“电影是以余味定输赢”——李亘这部处女作就是一部有余味、耐咀嚼的作品。它设置了林林总总的人物,但故事的完整拼图留给了观众自我缝合。如果起一个日式的名字,真得可以叫它《杏仁豆腐之味》,初尝没有味道,浇上甜水,便立马成为镇店美味。这又何尝不是电影的真实写照呢?我们观众自己埋藏心头里的那些回忆瞬间,就是这部日常抒情之作最好的佐料。值得推荐。

    58分钟前
    • 奇爱博士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