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惊悚片 我想结束这一切

    我想结束这一切

    评分:
    0.0很差

    分类:惊悚片美国2020

    主演:杰西·普莱蒙,杰西·巴克利,托妮·科莱特,大卫·休里斯,盖伊·博伊德,哈德莉·罗宾逊,格斯·伯尼,艾比·奎因,蔻碧·米纳菲,安东尼·格拉索,泰迪·库卢卡,杰森·拉尔夫,奥利弗·普莱特,弗雷德里克·沃丁,瑞恩·斯蒂尔 

    导演:查理·考夫曼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描准

    • HD

      黑蝴蝶

    • HD

      龙凤双探

    • HD

      龙岭虫谷

    • HD

      鲨鱼湖泊

    • HD

      黄金屋

    • HD

      黑暗势力

    • HD

      饥渴游戏

     剧照

    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2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3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4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5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6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6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7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8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9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剧本改编自伊恩·里德同名小说,小说审视了心灵的脆弱和孤独的极限。杰克原本带女友回家见父母,女友一路却在想着“结束这一切”,在杰克改变原定路线后,一切都朝着失控方向发展。

     长篇影评

     1 ) 考夫曼的公路之旅:死亡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你无须在时间中继续前行,或许》

    本文首发于2020年9月12日公众号【陀螺电影】,此版相较原文略有更新和改动。

    前言

    美国著名编剧、导演查理·考夫曼(Charlie Kaufman)上周五在网飞上线了他的新片《我想结束这一切》。这部改编自加拿大作家伊安·雷德(Iain Reid)同名小说的作品,被考夫曼认为是他最后一次执导电影。

    伊安·雷德同名小说《我想结束这一切》

    考夫曼在1999年完成《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的剧本之后,凭借天马行空,桀骜不驯的想象力在好莱坞一举成名。

    《人性》《改编剧本》《暖暖内含光》海报

    而后接连创作的《人性》(2001),《改编剧本》(2002),《暖暖内含光》(2004)都继承了他一贯的风格——精巧的设定,繁复的构思,“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脑洞。

    2008年亲自执导的电影《纽约提喻法》更是登峰造极,在戏剧和电影中创造了一个同现实一样庞杂的世界。

    考夫曼不为常人所预测的剧情走向,和情感厚度,让他二十多年来在剧作趋向保守扁平的好莱坞成为一股持续的清流。

    正因如此,我在为他作评前便考虑另辟蹊径,以一种不同于寻常影评,甚至反影评的方式切入考夫曼的内心。他高度戏剧化、碎片化的创作正像剧中人所说,是一场“细节无数…稍纵即逝的盛大演出”。一旦沉迷于对每个细节一一解读,我们将失去考夫曼贯彻故事始终,浑然一体的忧郁;

    而如果妄想三言两语就提炼他的精髓的话,则会因为失却了迷人瞬间的点缀,陷入堆砌文字的老生常谈。

    这次为考夫曼量身定做的尝试,试着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首当其冲的不是重构,不是估价,也不是分解,而是以文字重现他的知觉场,用意象的暧昧和宽广,来临摹考夫曼刁钻又狂放的灵魂。

    《我想结束这一切》

    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

    导演: 查理·考夫曼

    编剧: 查理·考夫曼 / 伊恩·里德

    主演: 杰西·普莱蒙 / 杰西·巴克利 / 托妮·科莱特 / 大卫·休里斯 / 盖伊·博伊德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20-08-28(美国点映) / 2020-09-04(美国)

    片长: 134分钟 编辑/冷狗

    排版/小浣熊

    荧幕回到那一片纯澈的雪地时,端坐其上的是疏朗的天空,和一尊汽车形状的静默。早晨的日光是如此的详和与寂寥,明朗中现出一丝死神雁过留痕的阴影。

    《我想结束这一切》海报

    群鸟的啼啭从瑟缩寒枝上回荡到乡野的空气间。

    落雪的黄昏如果像人之将死一般黯淡,雪后初晴就仿佛定格了音容笑貌的逝者,一扇开向永恒阳光的眼睛。

    这是考夫曼新作《我想结束这一切》的最后一个画面。也是我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第一次在一部电影结束后,依旧愿意心无杂念地凝视、静坐、噤声、屏息。

    希望自己的生命交融在这幅清朗的雪景中,随着死亡一般邈远的风景在思绪里伸展,不顾尽头。

    疲倦感,我们最熟悉的老朋友,从《筋疲力尽》开始,影史就似乎同它形影不离,在考夫曼的手中它再一次显出日久弥新的况味。

    这次,它附着在车窗上,猪圈里,满载的语音信箱,又或者哭笑之间的沉寂时分:好像被裹挟在风雪中,一夜之间为世界的每个角落铺上了奇形怪状的孤独。

    故事开始在一个冬之将至的傍晚,杰克带着女友回家和父母见面。

    在一路白莹莹的原野上,他们谈论消逝的记忆,女友颓唐的诗行,和失去了存活欲的生命。

    走进杰克儿时的农庄,女友却好像踏入了时间和身份的迷宫。她丢失了名字,丢失了历史和未来,在餐桌上被尴尬地追问。她在房间里见到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杰克父亲,阴阳怪气的母亲,装满同一件黑色制服的洗衣机,神出鬼没的狗。

    好不容易驶上回家的路,大雪依旧肆虐,杰克变得焦躁易怒,沉默寡言。他们在决定从陶西甜品店买了两杯冰淇淋之后,走上一条通向杰克中学的小路。在这个空空如也的偌大校园里,女友发现一个垂垂老矣的清道夫,才意识到整个自己和杰克的故事——只是这个老人临终前孤独的回忆。

    如果我们还记得起上一个冬天时世界发生了什么,我们又都是怎么熬过的,这个故事便不再像听上去地那样自言自语,遥不可及。疫情和寒流一同在窗外肆虐的时分,我们蜷居在公寓里,捂着温热又残缺的肢体,操着陌生的乡音和邦人试探奄奄一息的未来。

    天色白中透病,好像每个人的枕上也按捺着一场经年的大雪。教堂和舞厅一起空了,我们关上门扉,收起裙摆,小小的房间就是一条举步维艰的雪路,霜冻结满了双手,通向地球停转时分。

    同样的寒冷证明着故事和我们发生在和同一个时空。还有多少温热的心脏,或者萌芽的未来让我们自发地攥紧手中的热情?

    邻里日复一日地维持相爱和劳作的表象,几分是出于真情,几分是出于惯性,又要彼此相瞒到几时?

    如果生命只是童年的延续,习惯的照旧,或者信息过载的容器,那我们和一句名人名言,一具被谎言寄生的行尸走肉,一只被预先设定好生命程序的昆虫又有何不同?这些行走的陈词滥调在剧作家的心中被不厌其烦地重复,正因生活中它们是周而复始的鸡肋。

    言语和肢体并不相通,情人在某些瞬间只觉得彼此吵闹。

    杰克为下车喝一杯咖啡,“墨索里尼的火车”和女友打岔,在荒唐的反覆里消磨感情的韧性。

    我们这才认清,尴尬和琐碎已经像蚂蚁一样,爬满了生活的脚踝,甩不干净,一旦放任不管又瘙痒难耐。

    女友在车上望着杰克的嘴唇,他似乎在提出某种邀约,但他的声音如同隔着树洞一般模糊,神情像陌生人一样焦虑又冷淡。

    这样的瞬间稍纵即逝,但却像透过了坚实的伪装,瞥见了每段亲密关系的真相:

    肌肤,甚至血缘相亲的我们,平日委曲求全,下意识却仍然是彼此的刺猬。

    在农庄惬意的火炉旁,桌上的烤火腿来自农场被蛆虫啃掉了下半截的猪;老派落后的父母在女友面前吹嘘儿子的“事迹”,回到厨房之后大声拌嘴,杰克为他们不加节制的唐突感到羞耻;

    女友一会儿被唤作露西,再一阵子叫做路易莎·露西亚,在看似无尽的芳名间迁徙;无独有偶,她的身份也跟着场景的变换,在神经学,绘画,量子物理,老年学和电影赏析之间游弋。

    一夜里,她在时间的长河里出没无常,看见杰克的双亲过去,未来和死后的模样:她交横跋扈,他游手好闲,她强颜欢笑,他神智昏沉,她苟延残喘,他孑然一身。

    女友在杰克的房间看见一本陌生的诗集,上面赫然印着自己的诗,一架子量子物理的专著,一本保琳凯尔的电影评论,又在地下室发现为自己的风景画实际上全是布莱克洛克(Ralph Albert Blakelock)所作:她从前认为亲口说出的“话语”始终只是对他人的移植。

    屋外的雪下得更紧了,似乎没有寒冷会因为一个家庭的湮灭而稍作叹息。女友指着杰克墙上的一张照片,他们同时发现画框中的孩子都是自己。

    电光火石的刹那,我们参透了之前每一步踉跄,每一次错岔,每一只松动的螺丝,每一个偏移的印象,都源自于一位被遗落的老人日益疏松的记忆。他不知道该将女友放在时间线的何处,赐予她什么身份,因为她实际上从未存在,只是他从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和回忆中拼凑出来的假面。

    他在冬天重新光临尘世的这天,傍晚起身,换上清道夫的制服,望向家中的一切,舞台上青春水银泻地的姑娘,眼中满是回忆的尸体。

    在他临终前的幻象里,世界幻化成了一对恋情正浓的男女,和他们眼中一幅幅流动的奇观。他看见生命中所剩的每一个角色,被安插在各不相识的四处,随时被忧虑和恐惧牵动,掉进时间的冰窟。

    他用一顿黄灯红火下的农场晚餐和自己的房屋告别,走上风霜交加的再下一程。停顿,见自己艳羡的美好躯体最后一面。她们是演出音乐剧的少女,只懂得对他指指点点地讪笑。直到另一个长着疹子,脸圆嘟嘟的女孩子向他伸出了手,她是学校里被排斥的学生。

    她对老人说:“你没有必要继续在时间中前行,你可以在这里留下。” 咽下的言外之意好像在说“早已被时间风干的躯体,丢了也罢。是时候闭上眼睛了,和我们一样化作回忆吧”。

    这个掌握了每一项杰克曾经尝试学习,渴望的技能的女友,其实是清洁工梦里被理想化的对象,而杰克也是他在这个妄想里投射(美化)的自己。女友在妄想里对他父母的乖僻,他的出身,他的掉书袋和不近人情,他“腐烂的脚趾”百依百顺,毫无怨言,正是对他在现实中孤独终老命运的补偿。

    可以想象,现实中好吃甜食的他大腹便便,眼高手低,一肚半吊子的知识却干着门房的活计,父亲缺乏教养,母亲唐突莽撞,无脑吹捧儿子,双亲还时常吵架(餐后渗入客厅的背景音,老人在车厢内的闪回)。老人无休止地做着美好恋情的梦,所以冰淇淋杯一个接一个地堆满了垃圾箱。

    究竟什么时候,什么时候这一切可以结束?一段没有意义,没有终点的爱情?以及被这段感情所提喻的,带着“深刻的,难以言说的,无可修复的错误”的人生?

    而不是在永恒濒死的循环里重复着买冰桶-吃不下-成杯丢掉的无能怪圈?或许这便是那个一直在电话里萦绕的声音想问的唯一一个问题。

    文艺复兴的人类带着新鲜的猛劲,从中世纪的集体蒙昧中款步走来,他带血的喉咙里也只有一个问题,然而却是另一个:

    “生存还是毁灭?”

    四百年后的人类失去了全部的朝气,全部和死神搏命的激情,一口黑色的静脉血只希望生命放开他的衣领的时刻早一些,更早一些。

    我们可以把这个古怪,晦涩,褪色和尴尬的世界当做空巢老人颓丧的发明——轻松的结论既合乎考夫曼苦心铺排的伏笔,也方便我们像看完一本志怪小说一样,在电影结束之后将这个细思恐极的故事抛之脑后。

    可是…或许还有另一种可能?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这一整个拥有自己“物理”定律的世界,看做考夫曼对真实生活的又一个提喻?或许不是老年人记忆消退,事物之间才失去了分野,而是主宰这个世界的健全人太标榜清醒,太喜好在各自间划清莫须有的界限?

    即使在我们身上,“记忆”也喜欢猝不及防地开起玩笑,我们想起《一一》中的NJ,他回到家,绕了一大圈,却一时忘记了自己是来找什么的。或许“记忆”本就是一个布满讹误和空隙的马蜂窝?

    考夫曼恰恰在采访中透露,他希望赐予这个被幻想出的世界具有真实和独立性。与其把这层叙事看作彻底的虚构,莫如看作蛛丝马迹勾连的平行宇宙。正因如此,女友才一路想着“我想结束这一切”,杰克也在和谐的表象下显出消极的老态:现实中清洁工的自卑在无形挤压着梦境的边缘,直到女友和真实的清洁工在走廊中碰面,他们拥抱,洒泪,离别。这象征着他接受了这一幻象的不可能性,于是随后“杰克”的形象在音乐剧中被“清道夫”亲手消灭。

    佐杜罗夫斯基在谈及未完成的《沙丘》说,“人之所以活下去,是为了给自己创造灵魂。” 在没有灵魂的人类身上,姓名可以无规则地滑动(女主从始至终没有确切的名字),身份可以被无时限地复制,“我”和任何人都成了双向互通的角色。我们看似满载各自的怨言,但又都是大同小异的空心人。

    大段尴尬又言不由衷的对话正是对这些被“文本化”的空心人直接的描画,他们口中的话语显然不值得我们相信,从他们下摆的嘴唇,面肌不自觉的抽动和阴郁的眼神中,我们读出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再相信“话语”是出自自己之口。正像我们不可以相信《改编剧本》中后一半的类型叙事是真实一样,电影中被剧场化,功能化的人物首先是一种对真实生活的理念折射,沾染讽喻色彩的行为艺术。

    对于考夫曼,客体即是主体自证存在的幻觉,而主体又是从客体反弹回来的另一重幻觉,像《纽约提喻法》中以导演为模型原尺寸复制的城市,其终极目的便是图解自我、他人和时间之间边界的虚无。

    “凑近了看,世间万物都一个样,你,我,所有想法,满是蛆虫的猪,都一个样。”清洁工被孤独压垮了,但也终于和自己衰老的现实妥协。他脱光了衣服,追着幻想中的猪走出了车门。世界上是上亿个同样疲倦和自私的生命,同样地被不合时宜的他人刺痛,同样地没有灵魂却仍然不能彼此拥抱,同样地成为他人的燃料和自我的废墟,同样地身为自己,却远在自身之外。电影的表层文本关于一个因为自卑陷入妄想的老人,而内层机制则是老人的普世性。

    因此,考夫曼的迷宫并不是用来“烧脑”的(即便理清楚也无助于观众接近情节发生的根本动因),而是一种基于普世性的悲观和自察,产生的人格模糊体验。只有在对这种体验的认同下,我们才会意识到荒谬的事件群不仅是等待解释的噱头,而更是横亘在生活深处,人际暗面的真实肌理。

    考夫曼使生活恢复这种肌理的方式,是赐予他的角色“自为的时间性”,即他的人物不再“静止于时间中,如风拂过树叶”,而是掌握且超脱了“时间”本身,因此“女友”看见人们过去,未来,死后的模样,也看见了所有生物相同的基因,相同的困境。

    考夫曼贡献了后新冠时代第一部浓缩了这个日渐寒冷的世界,和身在其中,每个心灵日渐紧缩的人类的电影。我们的心中是一场大雪,窗外又何尝不是呢?2020年向我们展示了世界停滞的可能,这或许只是一次更大危机的冰山一角,国际关系重新紧绷,消费市场一再萎缩,全球化为稳固内循环做好了后手,预备关上家门的不只是恐惧病毒的我们。

    考夫曼是否有意指涉这个时代?可能电影的无力感与2020年的相遇只是一语成谶,但不可否认的是,从踏上公路的出行,到埋没在雪中的车,这是一个“寒冷日渐逼近”的过程,及至海报上穿着拖鞋,坐在家中的木椅上,却浑身被雪掩埋僵直的女主,更是对“窗外-屋中”这层心理分野的僭越。不再有一层防线来区别窗外和屋中,即便我们不认同自己是紧缩的个体,私人的安全地带也终将被时代的寒冰所侵蚀,又或许,我们中的每一份消极和不安,最终都集聚成预示灾劫降临的风雨云?

    在双面圆满的痛楚中,考夫曼徘徊在语言的边界上,词语像松动的螺丝,被返还了无限的自由,趋近于诗歌,意识和梦境的滑动。

    从这层意义上,考夫曼或许是《八部半》永恒的临摹者,他的每一部剧本都有着费里尼式千变万化的底色。而如果《八部半》结束在一场对“我”的庆典的话,《我想结束这一切》则是终结于一次颠覆,一场自我的葬礼。

    葬礼上有数不清和“我”一样老去的观众,正像费里尼的舞台上有每一个“我”熟悉的面孔,“我”徒劳地宣扬“爱”,感激他们构成了今天的我,但“我”苦涩的笑瞒不过内心:就是这段颁奖词本身,都是从《美丽心灵》照搬来的,它的DVD正像包含《骨狗》的诗集一样躺在“我”的书房里。紧接着的音乐剧来自《俄克拉荷马》,延续我毫无新意的一生。“我”希望台下鼓掌的群众陪同我一样老去,可是他们的老态只是倍显虚假的妆容。他们看似众多,却只是一个个分裂的自己。

    “我始终是自己的赝品。” 活着是如此,然而可能连选择去死,都仍然是对许多自杀的传奇故事们拙劣的模仿?我在被人类曾经无数次踏过,如今已然泥泞不堪的大路上兜兜转转,连死亡都等不到第一次原创。

    而考夫曼的电影,又何尝不相似呢?讲述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和自身幻觉搏斗,它像《美丽心灵》;两场苍茫雪海中的行车,像电影中提到的小说《冰》;一个因找寻不到自身所爱而苦恼的屌丝,又像音乐剧《俄克拉荷马》。

    荧幕回到那一片纯澈的雪地时,端坐其上的是疏朗的天空,和一尊汽车形状的静默。我埋葬了自己,接下来是如天空般永恒的缄默。

     2 ) 我想结束这一切:一场孤僻中年男人的绝望幻想

    《我想结束这一切》(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 2020) 的编剧与导演是曾经获得多次奥斯卡提名的查理考夫曼 (Charlie Kaufman)。电影是由自加拿大年轻小说家伊恩.里德 (Iain Reid) 的同名小说改编(作者的姊姊是冰岛第一夫人,姐夫是当今的冰岛总统)。假若你曾经很喜欢《王牌冤家》(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2004),应该会在剧中发现许多构图与色泽熟悉的画面。

    小说版本的《我想结束这一切》是部惊悚心理故事,关于一位不知名的女孩,描述她与刚交往几个月的男朋友杰克,前往父母在郊外的农庄的诡异经过。电影的故事相当接近原著小说,不过女主角却有个自己的名字,露西与露西的变化型 (Lucy, Lucia, Louisa),甚至后来还被称为亚米斯(Ames)。原本导演主意露西是由惊奇队长布丽.拉森 (Brie Larson) 饰演,但是后来却是由杰西.伯克利 (Jessie Buckley) 担任女主角,这位爱尔兰女演员与歌手,曾经在 2018 的《铿锵玫瑰》(Wild Rose) 有非常出色的表现,同时以演技与歌艺获得英国奥斯卡的最佳女主角奖。这是部讲述一位热爱歌唱的单亲妈妈,如何由困境谷底走出新的人生,并以歌唱翻转自己的命运。

    不过,伯克利在《我想结束这一切》并未有机会展现她的歌喉,但是在漫长的公路旅程中,却能以声音、表情、与肢体,创造与男友对话同时在内心思忖的冲突与张力,《我想结束这一切》对演员来说,绝对是演技极大的考验。除了博克利之外,男主角杰西·普莱蒙 (Jesse Plemons)、饰演男主角母亲的东妮·克莉蒂 (Toni Collette) 以及男主角父亲的大卫·休利斯 (David Thewlis),也都是精练的演技派,透过低沉平淡的对话,相对突兀荒谬的笑声,创造冬夜在农场小屋中的诡秘阴森。

    《我想结束这一切》不是个好懂的电影,考夫曼的作品,大概除了《兰花劫》(Adaptation, 2002) 跟《王牌冤家》,其他部作品像是《纽约浮世绘》(Synecdoche, 2008) 和《变脑》(Being John Malkovich, 1999),都不是一次就能轻易明了的电影。

    不过,从过去考夫曼电影的风格,我们知道他有一贯的创作思路:角色纠结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现实与幻象/幻想/梦境之间、在脑内与现实之间、甚至还有死后灵魂的生前回想。《我想结束这一切》的确也是如此,如果由故事的结尾往前看,或许就比较清楚。

    ———以下有雷———

    先直接说结论。简单地说,故事的主线几乎都是发生在一个老年男性的脑内,是他的幻想、期待、与最后的行动——自杀(也就是”我想要结束这一切“)。故事一开始,当露西说她要跟男朋友杰克,一起开车去拜访他在乡下父母的家时,有个男人由屋子里探望着屋外,瞄看是否有人将至,这位某个男人,就是真正的男主角,也就是在杰克老家附近的高中里,一直担任清洁人员的真实老杰克。

    真实的杰克,一直生活在乡下老家,并没有离开家乡到城市里,认识一个叫做露西的女孩。露西与杰克一起开车回乡下见父母的所有情节,都是来自于真实杰克(也就是校园清洁员)的幻想。真实的杰克,是个孤僻自闭又宛若隐形人一般的老年男性,有交友的困难,也没有朋友,只能远远地观看高中男女的戏剧排演与青春生活。

    真实的杰克非常向往受到他人喜爱,也渴望与他人有真诚的内心交流,但是真实的杰克其实是与父母同居于农场小屋的孤僻男性。不只他自己一直老去,他也眼睁睁地看着父母亲的衰老,最后走向死神的怀里。露西在杰克家看到的父母亲,一会儿年老,一会儿年轻,甚至还有临终将死,都是老杰克的现实生活情节。

    露西并非真实人物,而是老杰克在孤独生活时期,存于脑中的假设与幻想。如此,露西的名字才会变来变去,从露西、露易丝、露易西亚,变到亚米斯和伊冯 (Yvonne)。因为露西从未真实存在,所以露西所说的话,其实也是杰克的内心呓语。如此,我们就能明白,当杰克询问露西,可否道出近日所写的新诗时,露西朗诵的那首诗 “Bonedog” ,会出现在杰克房间的一本书(Eva H. D. 所着的 Rotten Perfect Mouth);这也是为何,当露西看着杰克房间墙上的幼时照片时,会说出:”我觉得这好像是我的小时候。“

    因为露西根本不存在,只是个幻象,所以杰克不希望露西进入地下室,因为在洗衣机里面,正在洗的每一件衣服,都是清洁工人的制服。此处的惊悚,不在于黑暗阴森的地下室,也不是总是笑得荒唐的母亲,而是有可能揭发露西不过是杰克的幻想,戳破露西只是杰克幻境中的一枚棋子。

    换句话说,露西在杰克家的当时,现实是杰克这位中学的清洁工人,是个独居老人,父母已经过世,洗衣机正洗着他的制服,同时他也活在他的幻想中,想像中年时的他自己,有个交往六个月的女朋友,非常聪明又开朗,他有幸带她回家中认识父母,假想两人可能的未来。

    当他想像着露西时,这个女朋友没有一个明确的真正模样,一会儿是画家、一会儿是正在写论文的医学研究者、一会儿是老人专家,一会儿又是精明的科学家,这些专业都是出自杰克的期待与幻想。当露西强调她懂老人时,其实反射在现实中的实况,就是老杰克的健康状况不佳,生活也不是很顺遂。

    与此同时,露西的手机一直有人打电话进来,但是打电话给露西的人,其实都是她自己,她根本就在自己的回路里。当露西接起手机时,都是来自同一个男人的同样一句话:只有一个问题要解决,我感到很害怕,我觉得我快疯了,头脑已经不清楚了(“There’s only one question to resolve. I’m scared. I feel a little crazy. I’m not lucid.”)。此时,不只露西是存在自己的回路,而露西与露西的电话,也都是存在于杰克脑中的幻想。如此,也可以明白为何无论露西如何乞求,就是回不了自己的家。

    露西接到杰克呓语,是来自现实世界的杰克不断向内心寻求的帮助与解答。当露西不断在内心自言自语的”我想结束这一切“,当然也是来自杰克脑中挥之不去的念头:结束生命。

    当露西找寻不到杰克,来到中学走廊,而遇到老杰克时,露西曾经对着老杰克数落自己男朋友的不是,甚至明说两人根本没有真正的开始,不过只是数千次萍水相逢的一次,要露西描述杰克,”就像是要我描述四十年前的一个晚上,叮过我的蚊子“一样的困难。这就是杰克的现实,让女人一点也不会喜爱,甚至觉得是种骚扰社会的边缘人。

    杰克自杀的桥段,是融合在高中舞台剧的芭蕾双人舞。这场双人舞是取自音乐剧《奥克拉荷马》(Oklahoma!, 1943)。故事发生在奥克拉荷马的乡下农场,女孩萝莉威廉斯 (Laurey Williams) 有两个追求者,一个是英姿焕发的牛仔克尔利麦克兰 (Curly McLain) ,另一位则是农场工人加得福莱 (Jud Fry)。这场双人舞是萝莉挣扎于两个追求者的心情,最后,萝莉将农场工人解雇,接受牛仔的感情。但是,受解雇又爱情受挫,农场工人加得怀恨在心,于是有天带着一把刺刀回到农场,将由牛仔胸口刺下一刀,也就是双人舞的最后结局,年轻的舞者倒地喷血,垂死在高中篮球场上的白雪纷飞里。

    引用《奥克拉荷马》的双人舞,正是现实中的老杰克,将幻想中的年轻杰克由脑中割除,也将自己带回现实,同时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个非常悲伤的故事,一个一生都活在自卑自闭、孤独幽暗的社会边缘人,仅仅活在一丝浪漫的幻想,最终却不敌寒冬与健康的威胁,不敌对于生命悲观的无助,而将自己性命断送,真实地”结束这一切“。

    考夫曼引用多部文学作品于电影的对话与影像中,有些引用是取自原著小说,有些则是来自考夫曼的巧思添加。无论是编导或是小说家,考夫曼和瑞德都是非常博学的当代创作者,字里行间藏着许多经典的作品与智慧的结晶,这也是为何观看考夫曼的电影会是种非常不一样的体验,是种真正的烧脑与脑波激荡。

     3 ) 回家孤独得可怕

    今年下半年诺兰的新片《信条》上映后不出所然的又引起一阵阵热议,伴随着烧脑、看不懂等标签,各路分析剧情的专家都乐不知疲的带着观众一遍遍破解诺兰的剧情谜题。然而同期在流媒体上上映的查理.考夫曼的新片《我想结束这一切》却显得关注数冷清了点。查理.考夫曼这个被称为好莱坞最好的编剧之一的男人,向来以诡异悬疑以及超现实的编剧方式而著称。

    查理考夫曼作为编剧是反常规的,他大胆的开拓、创新全新的剧本编写模式,以独特的多种多样的方式去架构电影的空间,从而使电影的开放度很高,这样的解构形态使电影完全融入剧本框架,所以有人说考夫曼编剧的剧本是一个迷宫,即使他先给你看了整个迷宫的模型,当你真正漫游在影像的世界中还是会被每个转角处的思索而惊艳到。

    《我想结束这一切》是改编自加拿大国民作家伊恩里德的得奖小说,也是考夫曼暌违荧幕五年之后又一自编自导作品,而考夫曼自己也说这将是他的收官作品。62岁的创作者在好莱坞不算高龄,毕竟伊斯特伍德、马丁斯科塞斯、伍迪艾伦这样的高龄导演都还在坚持创作,考夫曼如此之早的结束自己职业生涯难免让人唏嘘,也给这边电影铺垫上感伤的底色。我们不知道考夫曼为何要如此之早的谢幕,但在这部收官作品中一定有他告别的感言

    观看考夫曼的电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悬疑、时间、空间也是考夫曼电影的标签,但和诺兰不同,考夫曼聚焦的是日常,且用一种看似毫无关联的方式将这些琐事的日常串联在一起组成故事,观众能做的就是在这些时间和空间的碎片中自己去拼接完整的故事图景。在《纽约提喻法》中,考夫曼就像一个疯狂的剪刀手一样将电影剪碎成一个个场景化的拼图,最终电影呈现的也是一副让人震撼的拼贴画,提喻法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威兼·戈登于1944年提出的一种利用外部事物启发思考、开发创造潜力的方法,戈登发现,当人们看到一件外部事物时,往往会得到启发思考的暗示,即类比思考。而这种思考的方法和意识没有多大联系,反而是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有紧密关系。而这一方法也是考夫曼电影的核心,理解了这一方法观看考夫曼的电影也就能理解导演所要表达的核心。

    《我想结束这一切》的故事场景不多,在一对情侣的故事中穿插了一个老人的日常生活,暗示大篇幅的场景都是老人的内心想象或者回忆。电影起始于一个雪天,一对情侣要开车赶去见男方的父母并一起吃晚餐,在路途中两人展开对话,涉及生活以及个人的情感。电影之所以被称为光影的魔法也在于此,电影的开篇就是考夫曼的一个障眼法,简单的车内场景却是架空于现实的,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空间和时间是可以任意扭曲所以男女主角的对话实则是外层人物的内心剖析,考夫曼通过女主角名字的不停变化也在提醒观众,人物不是真实的而是外层回忆里混合的人物,而事件也非真实发生的,只是通往回忆的小径而已。在到达父母家后,屋内的时间开始更加扭曲和抽象,时间的概念在屋内变得无序,父母以各个年龄段的身份出现,转念一想我们在回忆过去某个事件时不也是这样吗,充满矛盾和时间的无序。出演男方母亲的女演员也是恐怖片的常客,选用这个角色考夫曼也是有意为之的,室内的场景明显要诡异和阴森一些,各种恐怖片的视听也被应用于此,譬如洗衣机里重复被拿出的衣服,无人回应的楼梯,陡然出现的人物这些恐怖片常用的桥段也被考夫曼应用于此,在这里的目的而不是让观众得到惊吓,是为了表明重复的、碌碌无为的日常才是最恐怖的场景。在离开父母家男女主在返程时路过一家冰淇淋店这也是电影最有趣的一个场景之一,店员诡异的对话以及男主莫名的退让都让这个场景充满神秘感,因为对这个节点的兴趣特意找来考夫曼的采访来解读。首先考夫曼解释了冰淇淋店的店员包括剧中所有角色都来自主角记忆中的人物,但是考夫曼没有明说,他还提到那几个咯咯诡异发笑的女店员或许就是被困在主角内心的一些人物,他们就像现实世界的店员一样有更换,也有交流,所以她们熟识男主角也还对男主角进行挑逗。考夫曼想营造的是一个梦幻的时刻,在自己内心被停留的一个过往时刻,在这里充满熟悉的过往也纠缠着问题的根本。考夫曼还提到原著小说中女男主角是停留在一家乳制品甜点店前,但是他不能很好的应用这个场景,所以他进行了更改按照自己的想法让它更神秘和本土化。在旅程的终点,男女主角在争吵后各自迷失在雪中,而现实的老人也孤身死在车里,这一个悲凉的故事也因此画上句点。

    在看完全片后想到了很多类似意识流电影在梦境或心理层面的活动上展开叙事,比如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悬疑片经典《生死停留》,考夫曼显然也对这样的叙事方式十分青睐,因为更贴近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辨,在考夫曼的电影对话中也串联了诸多对科学、艺术、文学的见解,所以对空间和时间的把玩从不是考夫曼根本的叙事架构只是为了能满足那些跨越一切的思辨阐述。思考的人都是痛苦的,不管这是否是考夫曼的收关之作,考夫曼留给我们的人生思索都是值得一看的。最后转载电影中女主句朗诵的一首诗《Bonedog》,这也是这部电影的一个缩影或者一段人生的概述。

    回家很可怕

    无论狗狗是否舔你的脸

    无论家中等待你的是一个妻子

    还是妻子形状的孤独

    回家孤独得可怕

    以至于在你回想起你刚刚离开的

    那个充满沉重气压的地方时 也带着一些喜欢

    因为一旦回家后 一切会更糟

    你竟带着渴望地去想 附着在稻草杆上的害虫

    路上长时间的路程 道路救援和冰激凌

    还有某些云朵特别的形状

    和寂静 因为你不想回家

    回家是...

    就是可怕

    而家庭生活的沉默和乌云

    仅仅只会徒增普遍的不适感

    这样的云其实很可疑

    他们的构造物,不同于你留下来的那些物质

    你自己是从另一块 多云般的布上裁剪而出

    被归还,被剩下

    月光下不幸相会

    不乐意回归 不该松垮的地方会都松垮

    满是线头的布服 抹布般的邋遢 破烂不堪

    你回到家里

    像是抵达月球的外星人

    地球的引力拉扯

    现在力量加倍

    拉扯松弛了你的鞋带

    还有你的肩膀

    将你额头上担忧之诗节刻的更深

    你回到家里 更为深沉

    一口连接至明天的干涸之井

    通过一缕虚弱的

    如此这般

    日复一日 毫无变化 你长长叹气

    有时人也会这样

    好吧

    总之,你回来了

    太阳像个疲倦的妓女一样起了又落

    天气犹如折断的肢体一样毫无起伏

    一切都是静止的 除了你体内潮起潮落般的盐分

    你的视线朦胧

    你不为外界气象所影响

    巨大的蓝鲸 骸骨般的黑暗

    你回来了

    带着X光的视线

    你的眼睛已成为一种饥饿

    你带着变异天赋 来到家中

    来到一个骨头之家

    现在你看到的一切

    所有一切

    都是骨头

     4 ) 我想结束_____(A. 爱,B. 希望,C. 生命,D. 以上全部)

    大多数人过着他人的生活,他们的思想是他人的观点,他们的生活是对他人的模仿,他们的热情是一句引言。

    在两段夹杂风雪的车程和一座贴满复古壁纸的农场房子之间,《我想结束这一切》上演的情节看上去并不复杂:穿毛衣的卷发女孩和刚在一起仅六周的男友杰克,一同去杰克的老家探望他的父母。但是,这个见家长故事可不是本·斯蒂勒对上罗伯特·德·尼罗,在开篇车窗玻璃内大段的对话过后,以到达杰克老家为节点,《我想结束这一切》开始变得诡异而失常:

    绿草间落雪的车,过于摇摆的狗,女孩的毛衣颜色和首饰不断变化,杰克的父母在中老年态间来回穿越,而对话中,女孩的职业、名字和她与杰克相识的故事上演着互斥的版本。同时,一位老年清洁工的日常穿插在故事中,他仿佛隔着雪幕,窥视也渗透着杰克和女孩的这段旅程。

    《我想结束这一切》,这部被大量掉书袋对话、令人费解的细节和似乎能被彼此听到的内心独白所占据的影片,确实有些晦涩。然而,虽然影片的信息量大到像雪花一样扑面而来糊观众一脸,《我想结束这一切》更像是一座出口既定的迷宫,而不是需要一块块拼凑的拼图。它路程固定、直指前方,而要走到终点,参与者可能需要找到两把重要的钥匙:卷发女主角和老清洁工的身份。

    那么,这个带领我们进入故事、放开心声让我们聆听的女孩是谁?

    影片一开始,坐在男友身旁的女孩把头靠在车窗上,心里想的却是“我要结束这一切”。这里的“一切”,似乎指向女孩与杰克的关系,写满未来已知的疲倦感。然而,当我们据此以为《我想结束这一切》聚焦亲密关系,以为查理·考夫曼终于跳出了“伤心老男人”的大脑,破天荒地选择了一位女性作为主角和研究对象,我们不过是中了他精妙而迷惑性极强的烟雾弹。

    女孩的身份和作用,是理解《我想结束这一切》设定的关键。找到这把钥匙的时机,对于每个观众来说可能都不一样,但一旦发现,就会立刻明白故事的来路和去程。我可能是相当后知后觉且不细心的观众,于我而言,问题答案的提示,出现在杰克的童年房间中。那个堆满了书籍和影碟、摆着儿童床的小房间,像是杰克的大脑切片和记忆图腾,暗示了这个作为影片叙事视角的女孩,不过是杰克脑海中理想伴侣的化身,是想象和意淫的产物,而这段旅程、这个家,也都是杰克脑内虚构的戏码和娃娃屋。

    杰克房间里的一切都和女孩紧密关联:女孩在来时的车上念出一首自称原创的《骨狗》,这首诗出现在了杰克床尾放的一本诗集中;杰克的书架上放着宝琳·凯尔的影评集,在回程时两人谈起《醉酒的女人》,女孩就抽着烟激情引用宝琳·凯尔对该片的评论;书架上有物理和绘画相关的书籍,女孩就一会儿自称物理学家,一会儿立马改口成画家。

    站在这个节点再往回看,在这之前,对于女孩是想象产物的这一设定,《我想结束这一切》早给出了很多暗示:在开篇的车内戏中有很多两人对话重叠的部分,仿佛两位主角都知道对方要说什么,没等问题问完就可以立马接上;女孩的每一场内心独白,杰克都好像能听到一样,不断追问“你在想什么?”;而在杰克家,女孩把照片上的小杰克恍惚中误认成了童年的自己,也证明他们俩其实都是同一人,或者说,同时存在于同一个深深脑海里。

    那么,女孩在这个幻想世界中有什么作用呢?

    在杰克和女孩刚出发的时候,杰克提起了华兹华斯的《颂诗:忆童年而悟不朽》,称这首诗是写给一个叫露西的女孩,一个诗人眼中的理想情人。所以,杰克身边这个最开始叫露西、后来不断改名的女孩,其实也就是杰克心中最完美女孩的化身。

    而杰克在幻想世界中,把这样一个完美对象带回家,有着三方面的作用。首先,女孩是杰克曾幻想成为但没成为的一切:杰克喜欢绘画、物理学、诗歌、电影,女孩就变身画家、物理学家,随口写诗,对电影高谈阔论;同时,女孩口中不断变换的初遇故事,让杰克在父母眼中聪明且浪漫,风趣幽默还大胆追爱。最重要的是,杰克希望女孩能看到自己照顾年迈父母这值得嘉奖的行为,他需要被看见,也需要被认可。

    但是,完美对象总是一体两面的,女孩既然可以承载杰克所有对于浪漫和成功的不实幻想,就绝对也会成为杰克自我怀疑和不安感的终极化身。所以,女孩对于杰克只会模仿和引用的指责,和她贯穿全片的“我想结束这一切”的念头,都不是什么幻想之人自我意识的觉醒,而是构建这个幻想世界的杰克,在现实中对自己不配得的感觉越来越深。这种再也无法靠幻想盖过的思绪,转换了虚构的完美女孩,让她不断接到电话,而电话那头,是老清洁工充满恐惧和焦虑的声音。

    不同于女孩身份的烟雾弹,老清洁工就是变老后的杰克,即幻想世界主人好像更好猜一些。从序幕中老清洁工与年轻杰克同时以背影出场开始,老清洁工与小情侣所处世界之间的关联一直很明显,就像是老清洁工的所见所感,渗透进潜意识,再渗透进幻想世界风雪的缝隙中。

    老清洁工打扫时遇到的音乐剧彩排,变成小情侣车载电台中传出的《俄克拉荷马》选曲,他看到的电视剧情节则被直接借用成小情侣的浪漫故事;他车中散落的塔尔西冰淇淋包装,之后化身暴雪中不合逻辑存在的冰淇淋站,而清洁工制服也出现在杰克家的洗衣机中;在高中走廊上,他看到的漂亮金发妹和被排挤的少女,后来都幻化成冰淇淋站员工,而当幻想杰克接过冰淇淋,他和员工少女手上的,是同样的红疹。

    最能证明老清洁工是幻想主体的,是在虚构的美好世界中仍不断闪现的对年龄和衰老的恐惧,像一点点遗漏的电磁辐射,让幻想世界变成恐怖电影。母亲的耳鸣、她随着年龄而消逝的幽默感,父亲的遗忘,杰克和女孩针对老年学的讨论,都暗示了这段想象的主人正在经历并时刻恐惧着衰老。杰克在去冰淇淋站前的一番话,更是显示出他根本不是观众眼前这个不到三十的小伙。他对于母亲溺爱的反思,对所有老生常谈的质疑和“总会遇到属于你的人”叙事的不信任,都证明这个杰克,早就是经历过沧桑和失去,在生命尽头无助回望的孤独老人。

    这么看来,查理·考夫曼对于反转完全不感兴趣。从一开始,他就把两个关键问题的线索布满全片,而《我想结束这一切》,就这样变成了为每位观众私人订制的双向对话。观众在哪里拿到这两把钥匙都没有太大影响,因为一旦领会,就能马上理解之前走过的弯弯绕绕的路程,并且清醒地走向迷宫的出口,和早就注定的结局。

    到这里,《我想结束这一切》的全貌终于显现:一位独身而病弱的老清洁工杰克,在脑海中构建出了一个理想化的幻想世界,在那里,他有一个实现了他所有愿望的完美女朋友,而他那孤单的自我,也被她看见、被聆听。

    同时,在幻想世界之外,杰克的渺小一生也被勾勒完全:他从小有很多的热爱,但毫无才智天赋;他向往爱情,但太过怯懦;他的父母时常吵架(即使在幻想的完美世界中吵架声都出现在背景中),他在学校也受尽排挤,母亲溺爱他,他却担心父亲像忘了农场里那只猪一样把他忘记。讽刺的是,他(疑似)最终把母亲遗弃在养老院,而得了阿尔兹海默症的父亲,也真的把他遗忘。

    到了旅程的终点,那座在杰克的人生中完成了悲惨闭环的高中时,女孩和老清洁工这两把钥匙终于相遇。在一段满足考夫曼私心的歌舞片段后,老清洁工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结束浪漫爱的幻想,结束指向原生家庭的追责,也结束无谓的理想和希望,跟着那只曾经最让他害怕的身下挂满蛆虫的猪,走向属于自己的颁奖礼。

    对于老清洁工的选择有很多解读的方式。我个人的理解是,老清洁工脑海中构建的幻想世界和杰克与女孩的这趟旅程,不是老清洁工死前的走马灯,而是像心灵的呼吸机一样维持着老清洁工苟活,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循环了很多次。女孩觉得自己已经认识了杰克很久,和教学楼外满满一垃圾桶的冰淇淋杯,似乎都能证明这一点。但是,随着老清洁工的日渐衰老,随着他对自己的怀疑越来越深,也将自己的可悲人生剖析得越来越清楚,他的变化带动了幻想世界中的女孩,开始质疑,开始想逃脱。

    所以,在这趟最终的旅程中,当女孩站到老清洁工面前,她终于回忆起了自己和杰克的真实故事。杰克对于女孩,不过是当初在酒吧盯着她看的变态,而女孩对于杰克,也不过是多年前没勇气要号码的一个心动对象。

    在一排排储物柜前,老清洁工终于承认了自己的失败,也终于放弃了构建多年的白日梦。那场梦幻的芭蕾,本该是幻想故事的浪漫高潮,但这一次,老清洁工杀死了那个比年轻时的自己还帅气的幻想自我,解放了幻想世界中年轻的杰克和女孩。

    杰克的故事是悲惨的。他有过很多热爱和理想,读过很多书,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只会用他人的语言表达思想、拙劣地模仿他人的生活,再用幻想粉饰太平。但是,《我想结束这一切》虽然是以杰克的自杀作为结尾,却显露出一丝悲观的上扬。

    在通往死亡的道路上,杰克终于和自己最害怕的梦魇,那只长着蛆虫的猪和解。而在杰克死前的颁奖礼上,虽然他仍然偷用《美丽心灵》的演讲,再以《俄克拉荷马》里的一首歌结束表演,杰克却不再因为引用而自我指责,而是平和地让那些影响过自己的作品,成为自己永恒的一部分。甚至,杰克都不再对衰老感到恐惧,他以老年姿态,和同样化着老年妆的、他生命里重要的人一起,庆祝他庸碌而孤单的一生。

    最后一幕,白雪之中空无一人,高中校外的树旁,杰克结束生命的那辆车被大雪掩埋,像洁白的棺椁。在这张定格的风景画里,虽然没有悲伤的人物,却精准地传达出了最为悲伤的情绪。一生都在模仿的杰克,最终用结束一切的方式,完成了他生命的第一次原创。

     5 ) 考夫曼败在这个高难度的文学作品改编里

    查理·考夫曼的剧本构思奇特,充满了无拘无束的幻想和荒诞不羁的人物,情节发展也是令人捉摸不透,自然获得了鬼才编剧的美誉。他早在1999年就凭天马行空的《傀儡人生》而一举成名,进入到千禧年后,更接连创作出《人性》、《改编剧本》、《美好心灵的永恒阳光》等剧本,捧红了斯派克·琼斯米歇尔·贡德里这两位以拍摄MV起家的文艺片导演。直到2008年考夫曼才执导自己的处女作《纽约提喻法》,没想到的是,等了12年他才再次执导真人电影,那就是今年这部作品《我想结束这一切》

    尽管相隔多年重出江湖,但是考夫曼依旧不按常理出牌,在貌似简单的男女情感故事里编出超级诡异的情节,烧脑程度直逼同期上映诺兰的《信条》。众说纷纭的解读似乎成为了这部奇作的最高待遇,从细节中抓到蛛丝马迹并完整拼凑出剧情成为影迷欣喜若狂的时刻。对于读过原著小说的观众来说,这无异于是一次绝妙的体验,而对于大部分观众而言,毫无准备地看完这部考夫曼的新作,如坠雾中和莫名其妙才是最真实的自然反应

    考夫曼大胆地将主人公的心理投射转化成一对年轻情侣,两人驾车前往男主角家中的路上闲聊,两人所有的对白和内心想法均出自主人公临死前的思绪和意识。这种意识流的叙事令作品呈现出玄幻飘渺的观感,不合逻辑的情节和超现实的画面接踵而来,女主角的名字(甚至面孔)不断变化,而在男朋友家中样貌年龄不断变换的父母这段情节最为瞩目。

    ▲在男主角家中的情节最为惊艳

    然而,在我看来,这种不断变换人称视点的意识流叙事方式似乎更适合文学作品,因为在文学作品中的叙事人称的转换往往轻而易举,毕竟只是文字。而在电影里,这种叙事观点的变换往往要依赖影像,要么是回忆,要么是相似的人物。在这部作品中,这种操作显然未如人意。尽管老校工的线索在影片开始便出现,但是在大部分叙事过程中都隐藏不见,前置的人物是误导观众的男女主角,将实际不存在的人物当作重点角色来进行刻画,这种叙事策略相当冒险。

    观众已花去四分之三的时间对男女主角产生了共情,到最后秘密揭露之后,观众要迅速调整已有的感受,并将这种复杂的观感从男女主角移情到这个老头身上,一时间难以让观众找到两者之间的情感共通点是意料之中的事。尽管导演后来用一场发生在校园里的舞蹈场景来努力实现这种情感的过渡,这种舞台剧的表现手法在考夫曼处女作《纽约提喻法》里令人惊艳,那部影片的主人公是戏剧导演,他导演的戏剧与自己的人生逐渐合二为一。然而,这种手法在此却带来生硬突兀的感觉,此前主人公幻想出来的男女主角情节,根本没有融洽地衔接上这场主人公现身参与的舞蹈表演。

    ▲绝大部分情节是两人在车内的对话

    除此之外,考夫曼显然也没能掌握好对白与影像表现两者的分寸。男女主角两人在汽车里大段的对话戏份显得枯燥单调,从物理到诗歌,再到影评人对卡萨维蒂名作《醉酒的女人》的分析等等不一而足。丰富而芜杂的话题有过于炫耀的成分,也许还有导演夹带私货的嫌疑。这部分在车内谈话的处理基本上照搬了文学手法,似乎欠缺了一些影像上的表达。相比之下,女主角在男主角父母家中的段落明显有趣多了,不停变换年龄和容貌的父母,优雅诡异的室内设计等等都将文字中难以实现的部分得到出彩的影像化处理。

    尽管这部作品没能如导演12年前的处女作《纽约提喻法》令人惊艳,但是考夫曼执导的作品主人公都不约而同地具有无法摆脱的宿命和悲剧色彩。死亡这个话题一直萦绕着主人公的思绪,无论是纽约的戏剧导演,还是籍籍无名的老校工,他们在人生道路上遇到过不少美好的事物,也曾得到过爱情和亲情的眷顾,但是到最后却落得孑然一身的无依状态。幸福对他们而言要么是转瞬即逝的珍稀体验,要么是在绵绵不绝的回忆/幻想中用来聊以自慰的兴奋剂。死亡和孤独才是他们最终的归宿,这也是考夫曼导演的作品中永恒不变的主题。

     6 ) 《我想结束这一切》简述电影叙事逻辑及其线索(没看懂的进)

    导演查理考夫曼的意识流电影,晦涩感又上一层楼。

    从其早年作品《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考夫曼便乐此不疲地探索着意识在荧幕上的表现空间。而今年的新片《我想结束这一切》,更突出这种意识流表现手法,虽然很有朦胧的美感,但叙事不连贯而显得混乱,加上片中男女主引经据典摸不着头脑,可能让不少人只看了个锤子。

    那么我们来捋一捋。

    其实电影改编的原著叙事逻辑原本很清晰。其理解的关键在于:男女主人公Jake和Lucy以及在高中拖地的大爷,三个人是同一个人,或者说基于同一个人的回忆构想出的不同人物。拖地的老大爷根据回忆想象出了年轻时的自己即Jake和女版的自己Lucy。

    男女主人公是同一个人在电影里有不少线索。一是Lucy在看Jake家里照片时候,对着Jake小时候的照片说那是自己,而给照片的镜头也出现了男孩女孩两个版本。二是Lucy展示过自己的画的照片后,发现这些画就在Jake家地下室里,而且还标注有自己对这些画的解释。再有,Lucy在车里讲了一首给自己的诗(bonedog),Jake说这首诗写的是自己,而这首诗也确在Jake小时候的卧室里一本叫Rotten Perfect Mouth的书里找到了。

    Jake妈妈说Jake从来都缺少朋友,惊讶能找到Lucy这样懂他的女友;以及Jake说他的拖鞋就是Lucy的拖鞋(My slippers are your slippers),也都微弱地暗示他们是同一人。

    男女主人公是同一个人,也解释了为什么经常Lucy思考发呆时候,Jake似乎可以感应到她在想什么。他们相互之间的评价,既显得贴切,也有丝心酸。

    而电影中穿插的拖地大爷,在结尾前并没有明显揭示其身份。但我们也能发现,在Jake第二次和爸妈讲述如何初遇Lucy时候,他说Lucy是服务员给他上过某种burger,刚好对应了拖地大爷先前看到电视里的情节,暗示男女主的故事是大爷的想象。另外大爷看到学校里音乐剧的排练,而Jake对音乐剧颇喜欢,尤其是大爷在学校看的oklahoma。

    影片接近结尾处,Lucy和大爷见面后,大爷的身份暗示更为明显。Lucy形容不出Jake的长相,却和大爷动容地相互对视,离开前拥抱了大爷。大爷回到卡车里,车窗上一会儿是Lucy和Jake经过的冰淇凌店广告,一会儿是Jake的童年阴影,肚子里长蛆的猪猪,猪猪还跳出来带大爷和观众来到电影最后一幕。最后一幕便是大爷/Jake去领音乐剧版诺贝尔奖,Lucy和Jake父母给他打call。虽然有的联系很不直接,但如此多的情节或意象重叠,代表了大爷和Jake/Lucy的意识记忆是相连的。

    总结来说,电影是大爷年迈之后在回忆和想象中创造了Lucy和Jake两位主人公,Lucy对Jake的感情有所挣扎,代表了大爷自我认知里的胆怯和些许自卑。因为故事情节都是基于回忆的想象,那么看到三个年龄段的Jake父母是可能的,人物场景违和的跳跃也能解释,甚至冒出来的超现实诡异镜头,如装满同样冰淇凌的垃圾箱,都是类似梦境的表现。就像电影里Lucy所想,这里人物是静态的,(回忆里)时间是动态的,像冷风一样穿过人物。

    在梦一般的回忆想象后,电影最后一个镜头是大爷卡车压在厚厚积雪之下,暗示他并没有从车里出来。片名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直译为我在考虑结束些事情,影片开头我以为是结束Lucy和Jake短暂的感情,看到结尾未曾想,结束的其实是他们唏嘘的这一生。

     7 ) 我也来试译一下《Bonedog》,因为它让我想哭

    看到短评说把这部影片归为“惊悚”实在不妥,我倒觉得其中还是有几分道理的,误入他人的精神世界,如同闯入一条异界的河流,无处不在的湍波与急流将一切主导并吞没,其中个人所承受的癫狂与迷乱,是一般标为“惊悚”的影片所难以企及的。

    It's called “Bonedog”.

    闯入他人精神世界的标志,除了叙事的癫狂、回溯与迷乱(时间如同湍流穿行过每一个质点),还有屡次出现的顾盼与察觉,观看人作为闯入者被发现并被驱使,甚至被示众,被屠戮,这里的惊悚的意味与《仲夏夜惊魂》中最有味道的part相似;影片中多次出现的这种目光在召唤观看者的选择,是经受诱惑成为那

    Bonedog 髒

    Coming home is terrible 回家是可怕的

    whether the dogs lick your face or not 不论狗是否舔舐你的脸颊

    whether you have a wife 不论在家中等待你的是一个妻子

    or just a wife-shaped loneliness waiting for you 或仅是一个瘦削成妻子形状的孤独

    Coming home is terrible lonely 回家孤独得可怕

    so that you think of the oppressive barometric pressure 以至于你回想起自己刚离开那个死气沉沉的地方时

    back with you have just come from with fondness 竟也带着一丝欢欣

    because everything's worse once you're home 因为一旦回家后,一切都会更加糟糕

    You think of the vermin clingling to the grass stalks 你满怀渴望地去想附着在稻草秸秆上的害虫

    long hours on the road,roadside assistance and ice creams 漫漫无彻的长途,道路救援和冰激凌

    and the peculiar shapes of certain clouds 和某些形状特别的云

    and silence with longing,because you did not want to return 还有寂静,因为那时的你不想归返

    Coming home is 回家就只是

    just awful 糟糕透顶

    And the home-style silence and clouds 家常的沉寂与乌云

    contribute to nothing but the general malaise 仅仅只会徒增全身的不适感

    Clouds,such as they are,are in fud suspect 这样的云带着一如既往的不定与怀疑

    and made from a different material than those you left behind 它们不同于你所抛下的那些物质

    You youself were cut from a different cloudy cloth 你自身则是从另一块云布中裁剪而出

    returned,remaindered 被退回,被剩下

    ill-met by moonlight 被月光不安地邂逅

    unhappy to be back,slack in all the wrong spots 怏怏回返,在所有最不恰当的地方松垮

    seamy suit of clothes,dishrag-ratty,worn 满是线头的衣服,抹布般邋遢,磨损得破烂

    You return home 你回了家

    moon-landed,foreign 就像在月球着陆的外星人

    The Earth's gravitation pull 地心引力拉扯

    an effort now redoubled 此时有了双倍的效果

    dragging your shoelaces loose 将你的鞋带拉松

    and your shoulders 卸下你的肩膀

    etching deeper the stanza of worry on your forehead 把忧愁的诗节在你的前额上刻得更深

    You return home deepened 你心情沉重地回到家里

    a parched well linked to tomorrow 一口通往明日的枯井

    by a frail strand of 连结着一缕脆弱的空无

    anyway 即便如此

    You sigh into the onslaught of identical days 你哀叹完全相同的每天构成日复一日的冲击

    one might as well,at a time 人有时也会这样

    Well 好吧

    anyway,you’re back 总之,你回来了

    The sun goes up and down like a tired whore 太阳像是疲惫的妓女一样起了又落

    The weather immobile like a broken limb 气候犹如折断的肢体一般毫无起伏

    while you just keep getting older 只有你不断地变老了

    Nothing moves,but the shifting tides of salt in your body 一切都是静止的,除了你体内如潮水般涨落的盐分

    Your vision blears 你的所见逐渐模糊

    You carry your weather with you 你和你的气候形影不离

    the big,blue whale 巨大的蓝鲸

    a skeletal darkness 骸骨般的阴影

    You come back 你回来了

    with X-ray vision 带着X光般的透视

    your eyes have become a hunger 你的双眼已然成为一种饥饿

    You come home with your mutant gifts 你带着变种的天赋来到家里

    to a house of bone 来到一座骨头之家

    Everything you see now 此时你所看见的一切

    All of it 目之所及

    bone 皆为骸骨

    当读到“with X-ray vision”时,女主的双眼已然成为一种穿越荧屏的X光,带着犀利的透视感,无怪乎男主说“你是擅长朗诵的”;这首诗与影片中大部分情节和气氛都可以呼应——狗、冰激凌、长途行车、你和你的气候形影不离、回家——实在是绝佳的点缀与主轴

    从后面的影片部分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来自于《Rootten Perfect Mouth》署名是EVA H.D.

    很喜欢她的诗作,这里仅指《Bonedog》一首

    影片中出现许多次语词和画面的游戏,这里的terrible和背后伸来的手无疑是绝佳的呼应,这让我想起《What Remains of Edith Finch》

     短评

    我确实挺想结束这一切的,指看这部电影的时候。

    4分钟前
    • 新世纪腐银战士
    • 还行

    我们静止不动,时间像冷风一样穿过我们,穿过父母的过去和未来,穿过书海和无数个跳跃的名字。被记起的和被遗忘的,年轻和衰老,对自我的接受和排斥,要离开的女人和要留下的男人。无意义的喃喃自语被碾得细碎,一切消融后只剩下风。

    9分钟前
    • 落鳥
    • 推荐

    查理·考夫曼的又一部极丧致郁之作,充满对衰老与无伴的惶恐无奈。疾风暴雪里的无尽行车,漫漫寒夜中空寂无人的校园走廊,凄凉孤冷,无所依凭。正当致命的孤独侵袭之时,清洁工老者幻想中的双人舞场面将我抽离出此前的影片氛围,还有其后的演讲+歌剧,这种前后割裂的间离虽然有趣,但还是多少减损了整体观感。杰西·巴克利演得太好了。自如似梦的叙事+多类型混融+多影片嵌入。车内关于人生哲学的散漫话唠令人想及[半梦半醒的人生];谈论+搬演[受影响的女人];诡异农庄与休里斯&科莱特饰演的男友父母很[遗传厄运];尴尬的餐桌谈话,不同年龄段的父母交替登场,时空错乱感似[暖暖内含光];虚幻角色与现实情境的关联契如[穆赫兰道];杰西·普莱蒙神似霍夫曼,再配上衰老而绝望的主题,分分钟穿越回[纽约提喻法];收尾之前则同质于[生死停留]。(8.8/10)

    1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Maybe pretty people suffer too, I don't know

    18分钟前
    • 张 一 涵
    • 力荐

    人生鬼打墙,记忆见光死

    22分钟前
    • runorun
    • 还行

    我的眼睛没有动,是电影在我眼前放完了

    27分钟前
    • 地下诗人
    • 还行

    短评有剧透!!!一秒都不想快进,看得是又舒服又惊悚。女主和男主半夜坐车去件家长,路上聊了差不多半小时,氛围铺垫得太稳了。到男方家之后情节开始失控,情节开始超现实走向。看得我一愣一愣的。回程路上去买冰激凌,那段把我吓得头皮发麻。到了男主学校,开始“闪灵”场景再现,也吓得不轻。太美滋滋了。不知道这片子能不能火起来。根据零星线索,整部剧我猜是老头子临死前的失常记忆。

    29分钟前
    • 菜根
    • 力荐

    我们都是所读/所看过一切的集合体,真诚而不作怪

    31分钟前
    • Trillian
    • 还行

    这种通过混合文本勾连起两种生命体验连续性共在的尝试还是挺不错的,但也许idea来自于原著,导演方面就是持续崩坏,最后的效果更径直导向了“伪意识流”电影。哪怕黑泽明的《梦》都还有那么些朴拙的优势,这部真是彻底?了,一个郁郁不得志的老头在死前回马灯了一遍虚构人物的喋喋不休+鬼畜超现实幻觉emmmm....fine。当揭示出“人生多无力、世界多虚无”的同时,本片也被一种从始至终的巨大同温层吞噬,无力而又虚无。

    33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一切仿佛都是错误,可直到错无可避,才发觉内心是那么的懦弱又孤独。一切似乎早该结束,可直到老无所依,才明白自己踏上了无法回头的路。我们满怀虔诚的穿越漫天风雪,四周洁白而宁静,伙伴友善而热情,然而曙光来临之时,惊觉周围一片泥泞,眼前是阴风阵阵,身后是白骨重重,自己竟是这世界最孤独的人。看完第一反应就是:考夫曼再拍下去就真的能和林奇搂着肩膀喝咖啡了。太他妈神了,焦虑,疑惑,呐喊,腐烂,幻听,疲倦,挣扎,考夫曼几乎是把所有的感知体验全塞上了,整部电影就是一个大型的视听骗局,空间和时间的错位,听觉和视觉的错位,人物之间情绪的错位,年龄和认知的错位,口不应心,似是而非。人在表达时为了照顾对方,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扭曲,而当对方用同样的扭曲打个来回,又开始了另一次扭曲。硬要给个说法的话:人生来就是要后悔的。

    35分钟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还行

    我老实说,真的催眠。

    37分钟前
    • 波澄酒
    • 还行

    年轻的我是《心灵捕手》里的天才少年,有伯乐识我,老去的我是《美丽心灵》里的获奖教授,有爱人陪我,但事实上我只是个中学里微不足道的清洁工,不是天才,没有爱人,庸庸碌碌过完一生,最后孤独终老。挺悲伤的故事。

    42分钟前
    • 天马星
    • 还行

    意识流电影。有很多真实的和虚拟的人物,也在我脑内度过了他们的一生。PS每当我觉得电影有趣起来的时候,冗长游离的对话就把我拉回无趣区间。论对观众的不友好程度,考夫曼和诺兰有得一拼啊...

    4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也许就像评论说的,这个理科烧脑片,理科不及格的我看这部片就像做数学卷子一样,从头到尾坚持看完没有交白卷的感觉。至于卷子里有哪些题,我现在一点儿也想不起来

    46分钟前
    • 神秘的Caramelo
    • 还行

    一位在美国号称“鬼才编剧”者改做导演拍摄的“冷门佳片”。两小时里,前后各有两段近20分钟的小汽车内双人对话戏(让我想起全片都在小汽车里的去年First的最佳影片《情诗》),中间古老农舍及后面中学的段落中又是时空、人物时时天马行空式地错位、乱序。总之,是部“神经病”式的、十分费解的影片。浏览一下豆瓣网友的观影评论,还真有不少聪敏、复杂的、有见地的读解。冷门片吗,有兴趣者才能发现它“佳”在哪里。我们老人可费不起那脑子了。

    50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已删

    51分钟前
    • 牛奶眼修理工
    • 推荐

    看到影片第三十分钟的时候关于地下室的讨论终于让我觉得有点尴尬的有趣了。整个电影都是意识和时间的轮回与催眠。故事的发生超脱了具体的环境,整个看起来很怪异。可能是最适合疫情封锁期间跟自己对话的电影了。im totally lost but still feel good about it

    53分钟前
    • veridisquo
    • 还行

    4.5,2020十佳。诺兰和考夫曼都拍了关于“时间”的作品,有意思的是:诺兰想拍007,信条有类似的地方,考夫曼之前准备了一个歌舞片(考夫曼说这是自己最后一部导演作品,所以那部作品应该夭折了),这部就运用到了歌舞的成分,二位某种意义都圆梦了。整部电影就像是寒风吹打在脸上,前面像是女主对于人生的种种困惑的具象化(大段的车内戏还以为在看阿巴斯),尴尬又有些诡异的氛围,到学校以后把前面的全部串了起来,虽然没理的太通,但是感官上很完美,考夫曼的剧本不得不服;摄影相当好,之前就喜欢这个摄影师的风格,这次在女主家访的时刻呈现的相当不错,摄影艺术与氛围、角色心理的高度配合;声音设计很棒,尤其是遭受《信条》音效对耳朵的一顿轰炸以后,你才更明白好的音效不仅仅是完美的模拟(信条),它还可以很有层次,很有氛围。

    56分钟前
    • 樂啊樂
    • 力荐

    他是一个极其普通、平凡长相、一般工作、家庭中下、孤独寂寞的人,喜欢音乐、美术、文学、戏剧、电影、甜食、独处,写一些影评、乐评甚至小说和剧本,有暗恋和幻想的情人,觉得自己有一定的才华……一个大雪天的深夜,年迈的他独自完成了清扫工作,疲惫的他坐在冰冷的车里脑子里的一切开始混淆(经历的、虚构的、记忆的、想象的)时间开始堆积折叠重构,不久之后一个赤裸身体的胖老男人冰冷的尸体在皮卡车里被发现,最为恐怖的是豆瓣友邻们这电影拍的就是我们自己。

    1小时前
    • 杨三疯
    • 力荐

    看到Jake家客厅里挂着菲德烈希的《海滨孤僧》,画中的海雾变成了片中的大雪。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引用这幅画阐释西洋画家和中国画家都怀有对无尽空间的热爱,而他所说的中国画中“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其实具有普适性,王维的“枕上见千里,窗中窥万室”和Jake心中的这场雪又有何不同。

    1小时前
    • 醉岛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