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动画片 校塔枪击案

    校塔枪击案

    评分:
    0.0很差

    分类:动画片美国2016

    主演:维奥莱特·比恩,路易·阿内特,布莱尔·杰克逊,蒙蒂·缪尔,克里斯·杜贝克,里斯·埃弗雷特·瑞安,约瑟芬·麦克亚当,凯伦·戴维森 

    导演:基思·梅特兰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正片

      剧场版 中二病也要谈恋爱!

    • 更新HD

      火影忍者剧场版:博人传

    • 更新HD

      权力的游戏:征服与反抗

    • 蜡笔小新:卟哩卟哩王国的秘密宝藏

    • 世界大战:歌利亚

    • HD国语版

      潜艇总动员8:地心游记

     剧照

    校塔枪击案 剧照 NO.1校塔枪击案 剧照 NO.2校塔枪击案 剧照 NO.3校塔枪击案 剧照 NO.4校塔枪击案 剧照 NO.5校塔枪击案 剧照 NO.6校塔枪击案 剧照 NO.16校塔枪击案 剧照 NO.17校塔枪击案 剧照 NO.18校塔枪击案 剧照 NO.19校塔枪击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通过几位当事人的视角,旁白叙述中动画与资料影像拼接还原出令人揪心的案发经过,它用这种方式使观众能更自然地了解与代入这个发生于50年前的枪击案,其专注于几位当事人关键抉择的悬念塑造,与之后插入的真人采访录像,以及有意忽略凶手的叙事策略,表明影片重点是关于几位普通人的伟大抉择与伤痛回忆。

     长篇影评

     1 ) 2016年 電影 Tower 校塔槍擊案 紀錄片 (觀後感)

    2016年 電影 Tower 校塔槍擊案 紀錄片
    (觀後感)
     



    片名:Tower 校塔槍擊案 (紀錄片)
    美國上映:2016年3月13日
    香港上映:--
    導演:Keith Maitland
    編劇:--
    演員:--

    我一向不多看紀錄片的。
    當然大部份拍成紀錄片的事情都是值得的。
    但很多時候,看到差不多 40 分鐘就開始感到悶悶。

    通常都是找幾位當事人,敘述不同角度的視點。
    旁白與大量的實景或模擬片段。

    而今次選擇看這部紀錄片的原因,是它加入了動畫製作,我感到有趣。



    先說一下事情簡介:-

    於 1966年 美國德州奧斯丁大學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發生了一宗嚴重槍擊事件,導致 16人死亡、33人受傷。

    殺人犯是該校學生,曾加入美國海軍陸戰隊擔任神射手。
    1966年8月1日 清晨,先在家中殺死妻子與母親。

    再攜帶各式槍械,進入大學在90-95分鐘間,於校區的高塔內外射殺。

    直至被一名熟知高塔配置的平民和兩名警員制服。



    紀錄片看完了。

    對我來說是一場通識教育電影,讓我知道1966年8月1日美國曾發生了這樣的一件事。

    每次看到一些生生死死的電影,處於危難情急的狀態之下,然後,人性便出現了。
    第一時間救人、第一時間逃走、第一時間呆了。




    對我來說這是非一般的紀錄片。
    拍得太有趣了! 九成動畫。
    把老膠片和動畫拼接交錯,把事件還原。
    同樣找了幾位當事人,但就以動畫與真人交接形式來接受訪問。
    很創新的製作方式。
    令觀眾更容易了解事情,和增加投入感。
    全片 1小時 36分鐘,不經不覺地看完。
    音樂部份也很悅耳,古典且優美。



    殺人犯:
    Charles Joseph Whitman,1941年6月24日-1966年8月1日





    導演:Keith Maitland



    結論: 我喜歡!



    多謝你看了這篇小文章。
    如果覺得不錯,希望得到你們的贊賞。
    因小小的贊賞,能給我大大的動力。
    感謝!

    文 goods_hk @ 東加豆
    (tonkabean@ymail.com)

     2 ) 报复社会吖

    报复社会吖……

    1.百度了下数据,德克萨斯州人均枪支拥有量全美排名No.18.南方州、民风彪悍的州、牛仔传统州……合法拥有枪支滴咋就有点少嘞 2.动画效果穿插真人秀,可能就稀释了很多不可描述吧,提高接受度?搞成《24小时》美剧的拳拳到肉滴滴见血效果,更带劲刺激,但是不是亵渎死者嫌疑?

     3 ) 关于此案的一些琐碎记录

    开头,黑白,伴着电台调频的杂音,标有KTBC字样的汽车驶进画面。

    ”This is Neal Spelce in Red Rover o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campus.This is a warning to the citizens of Austin.Stay away from the University area.Stay away from the University area.There is a sniper on the University Tower firing at wili.”

    KTBC发布预警

    接着,猝不及防,枪响,这是第一声。在之后的80分钟里,这样的枪响就像一个计时器般,没完没了地引人不适。伴随着一缕缕白烟从塔上飘出,一枚枚子弹居高临下判决着无辜的人们。

    那是极其炎热的一天,是1966年8月1日。 中午12时左右,在美国德州奥斯汀市,前美国海军陆战队成员查尔斯•乔瑟夫•惠特曼(Charles Joseph Whitman)爬上了德州大学的一个钟楼,并向钟楼底下的行人开枪,于13时20分被奥斯汀警方击毙。他的袭击共造成16人死亡、至少30人受伤。


    影片通过漫画和实景的拼接,访谈片段的穿插,从几个不同的视角为我们复原了现场。

    Claire和Tom受到袭击倒地

    孕妇Claire和她的男友Tom最早一批受到袭击。Claire受伤后,Rita冒险来到Claire身边鼓励她。而John经过犹豫终救下Claire。当然更多的人只是躲避、围观和感叹。从枪击开始就有许多人自发的用猎枪远距离进行还击,但收效甚微。真正进入最终进入钟塔的是4人,3名警官和一个叫Allen的店堂经理。其间,媒体做着各种一线资料的采集和信息的发布。最后,警官Ramiro 、Houston击毙了歹徒。

    登上校塔击毙Charles Joseph Whitman 4人行动小组

    至此,时间过去了将近80分钟。


    正如一个受访者所言, ”That was the moment that separated the brave people from the scared people.(这是个区分勇者和懦者的时刻。)I knew that there was no way that I was going to go out there and help him.I didn’t wanna get shot.(我知道我没有办法过去帮助他,因为我不想冒中弹的风险。)That was a defining moment because I realized I was a coward.(这是个具有决定意义的时刻,因为我意识到我是个懦夫。)”。

    Brenda Bell在陈述


    复盘时刻,人们总能够冷静下来去思考更多,最多的惭愧便是当时的自己没能以勇者的姿态做出应激处理。

    高龄的Houston 回忆起受伤的同伴,又一次谈起让他懊悔地红着眼眶语无伦次。

    面对镜头,Houston老泪纵横

    “But…but…but……didn’t happen that way. Shoulda-coulda but I didn’t ……so I don’t know.If somebody were to ask how you feel,well,I’d say no words.”

    关于最后的射击,他曾总被问起感受,他说我无话可说,就像如何向一个天生的盲者描述彩虹的颜色。

    “It’s something …I’ve been asked that before. How … how did it make you feel ? And then I kinda have to say ,”Well…how would I describe the colors of a rainbow to a person born blind? You can’t, cause there ain’t no words. Uh ,I don’t know.”


    那个冲进钟塔的店堂经理,他并不是被神化的超级英雄,他也顾虑孩子和家庭。最开始他只是想打个电话给家人报平安,然而命运推着他走向更高处。他称自己从来不说勇敢的人,那只是及时作出正确选择后用可敬的态度完成它罢了。并且,他拒绝了金钱奖励。

    “I’ve never known braver men.Their decisions were correct timely done,and accomplished in an honorable manner.If I had to do this over again with these men,I certainly would.The Chief of Police offered me a check from the City of Austin for one day’s deputized citizen’s pay.I refused it, of course.” (Allen Crum)

    Allen Crum本人


    终于,西部牛仔片式惊险的午后过去了。


    晚些时候的KTBC Television NEWS SPECIAL节目里放送了这样的评论内容

    KTBC Television News now presents a special program on today’s mass murder in the capital city.Here is KTBC Television News Editor ,Neal Spelce. “Good evening. One of history’s worst mass-murders occurred here in Austin today. By official count tonight,49 persons were hit by gunfire.There are 16 dead and 33 injured. It started last night,when a man reportedly killed his wife and his mother.That same man appatently rounded up an arsenal and supplies this morning and then went to the observation deck of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Tower.It was then that rerror rained down from the Tower.Charles J.Whitman was shot down on the observation deck by two city policeman.The policeman were aided by an Austin man,Allen Crum. The story of how they ended the 90 minutes of terror was told this afternoon at a news conference held by Austin Police Chief Bob Miles.The horror of these, the sick among us,must be found in the horror of out hyper civilization. A strange pandering to violence, a disrespect for life fostered in part by governments, which in pursuit of the doctrine of self-defense,teach their youth to kill and to maim. A society in which the most popular newspaper cartoon strips television programs,and movies are those that can invent new means of perpetrating bodily harm. A people who somehow can remain silent while their own civilization seems to crumble under the force of the caveman’s philosophy. That might makes right. It seems likely that Charles Joseph Whitman’s crime was society’s crime.”

    KTBC Television NEWS SPECIAL


    我是在想啊,击毙Charles Joseph Whitman未必是最好的选择,当然击毙又只能是情急之下的必然选择。只是,如果时光回到那个时刻。如果Charles Joseph Whitman能有机会留下自白的话,他会说些什么?到底是什么在困扰他。在整个杀害家人、袭击民众的暴力事件发生中,他又在想什么?这些都是事件留下的永恒空白,没法填补。但是我们能联想:战争造成创伤,自我封闭,情绪膨胀………

    袭击开始前的校塔广场

    正如,John在访谈中提到的,那可能只是一瞬间的情绪失控,做了荒唐的事,恶就在我们中间。

    “I remember looking at the Tower ,of course ,a lot.And from the Main Mall ,you can see there’s a biblical line from the Bible.You shall know the truth and the truth shall make you free. I’ve thought about it.One of the truths I learned is that there are monsters that walk among us.There are people out here that think unthinkable thoughts and then do unthinkable things.”

    没错, Charles Joseph Whitman的行为固然荒唐,但我们能做的一定不只有愤怒。


    Claire 得救

    在接近尾声处,很高兴能看到Claire 说出forgive(原谅)这个词。尽管她在事件中痛失孩子爱人,但她说看到杂志里一个如此小的男孩子手握两杆长枪的图片,她于心不忍去责怪。

    “Thtough the years ,he remained largely kind of wooden in my mind.But the longer I’ve lived and the more I’ve seen,these precious little children who grow up and do sometimes horrible things,the more I have come to think of him as a very confused,very damaged young man.He died at about 25.There’s a picture of him standing at three years old holding a rifle on either side on the beach.I just think of him when he was that three-year-old who would have been sitting in my lap,you know.I’m a teacher ,and I love that age.So much promise and so much hope.How can I hate somebody like that?I can’t hate him , in spite of the incredible damage that he’s done.I can’t hate him.I just can’t do that. I forgive him yes.How can I not forgive? I’ve been forgiven so much.” (Claire)

    Title:“From toddler to U.S.marine he showed an easy familiarity with guns.(从蹒跚学步到海军陆战队成员,他总是表现了对枪只的亲切感)”

    是啊,他还只是个孩子。我想知道,在Charles Joseph Whitman与自我彼此折磨的岁月里,有没有出现过那么一个人,他能够对之敞开心扉呢?或许某个瞬间,他也想过向周围表达他的软弱?可能是碰触了迟钝麻木的周遭,于是只能堕入越来越深的黑暗里。所以啊,我们,漠视消极情绪我们,把坚强视作理所当然的万能膏药、甚至吝啬一个拥抱的我们,是不是就是罪行的催产妇呢。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和村上春树的《地下》。

    那是1995年3月20日。早上于日本东京的营团地下铁(现在东京地下铁)发生了恐怖袭击事件:奥姆真理教邪教组织人员在东京地下铁三线共五列列车上发放沙林毒气,造成至少13人死亡及5,510人以上受伤。

    奥姆真理教出现在1984年,最初仅有3名成员,在涩谷租用一个公寓套间,作为“奥姆神仙会”开始活动。提出的构想是创造衣食住全部基于真理的所谓幸福生活,建立教育、医疗和就业机构,进而“转生”进入高层次世界。11年间,他们的势力不断扩大,95年这起恐怖事件震惊了整个日本。

    《地下》,与这部电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村上在筹备的一年多时间里采访了62位事件亲历者的叙述,以文本方式整理,致力于还原毒气事件本身。 关于此书产生的动机,村上在前言中这样说。

    选自《地下》(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

    选自《地下》(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

    选自《地下》(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

    选自《地下》(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

    选自《地下》(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

    选自《地下》(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


    类似的,影片中受访者也提到相似的观点。

    “Well ,to say it hasn’t affected me in my life,it would’t be a truthful statement,But I have ,um…tried. I have tried to just forget it.I hate to see people get hurt.But ,you know you have to be realistic and know that these things are gonna happen.And so you have to have the way how to cope with it, how to take care of the problems.”

    的确,时间过去,无论是硝烟或者毒气都会散尽,秩序会恢复。但,这一切并没有真正过去,也不该就这样过去。当然,还原事件的过程是痛苦的。它势必挖开一部分人心头的伤疤,也让安于平静的世人重新堕入恐惧反思的深渊。但是,它依然非常必要。它就像一场外科手术,把掩盖的表皮剖开、寻根问源、最终揭起血淋淋的毒瘤、摘除病灶,控制病情。

    因此,我们可以说,只有经过这一次,所有伤口的闭合才会是真正痊愈。

    无论如何,我们希望,我们拥有的每一个美好清晨都能带来令人心旷神怡的一天,我们希望,广播电台里播放的Waterloo不再被枪声和预警打断。

    事件发生前,Claire和Tom穿过校塔广场

     4 ) 浅析Tower结尾处理方式

    一,故事梗概

    1966年8月1号,25岁的工程系学生Charles Whitman 在杀死自己的妻子与母亲后,手持猎枪登上了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高塔,随机射杀路人,直至两名警探在熟知校塔内部结构的校园礼品店店员Allen Crum 的协助下将其击毙。事件造成了16人死亡,33人受伤。

    二,它是一部纪录片吗

    2016年,导演Keith Maitland 采用动态遮罩rotoscoping的动画手法与真实图像结合,制作了这一部关于这一事件的电影。

    影片的前半段采用了一套类似于犯罪惊悚片的方式向观众介绍当天发生的事件的来龙去脉,期间夹杂着当事人的采访片段。直到电影进行过半,在经典的point of no return的时段,观众们才第一次看到真实的受访者的影像。此时观众才意识到原来这是一段50年之后的采访,之前所有的声音与画面都是演员所扮演的。

    卡雷尔 赖兹和盖文 米勒在 《电影剪接技巧》 一书中写道,故事片和纪录片的根本区别在于故事片主要表现情节发展,而纪录片则主要阐述主题。显然本片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纪录片,影片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导演根据当事人口述而合理还原出来的想象,并且导演采用了大量的故事片的表达方式。这显然不符合 让 鲁什 所定义的构成真理电影三大要素, 即 1,直接拍摄真实生活,排斥虚构。(本片大部分内容都属于基于现实的虚构,甚至导演将其中一位受害者的幻觉与心情利用动画的方式抽象的表现了出来)2,不要事先编写剧本,不用职业演员 3,影片的摄制组只由三人组成,即导演,摄影师和录音师,由导演亲自剪辑片底。

    但自从纪录片诞生之日起,关于纪录片的界定就从来没有一个标准的法则。本片虽然打破了许多传统意义上制作纪录片的方式,但它依然遵循了主观介入,客观记录,真实再现这三种纪录片的通用拍摄手段。所以将本片归类为纪录片是合理的。

    三,结尾不常见的处理方式

    虽然本片是一部纪录片,但它又如此的特别,尤其是影片的最后两个场景,即画面

    1),1966年8月1日案发当晚的奥斯汀当地晚间新闻新闻,主持人在宣读着媒体对这起恶性事件的定义与看法,中间却不停地跳切21世纪左右发生的众多校园袭击案的新闻画面。

    2),在2016年的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塔楼下,1966年枪击案的两名受害者的动画形象走入镜头,黑幕,影片结束。

    与和巴尔什跳华尔兹相似,本部影片的结尾同样挑战了观众对纪录片与动画片的传统认知。不同的是当观众看到和巴尔什跳华尔兹的结尾时会意识到这真的是一部真正的纪录片啊,这些恐怖的事情真的发生过。但这部电影的结尾导演给出了另外一种答案,影片的最后是一段导演主观的总结与想象。

    约翰 格里尔逊对纪录片的界定包含了两层含义,1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再现;2 纪录片再现时要做创造性的处理。没有人要求纪录片导演必须做到百分百的纪实,所以这样的结尾无可厚非。

    本文要讨论的是,这是否是一个足够合理且优秀的结尾。

    1.需要注意的是,这部电影的采访发生在事件结束的50年之后,任何一部及纪录片都在以某种方式记录着一段特定的历史,当历史的讲述方式发生变化的时候,历史是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从这方面来看,影片的结尾将时空延续了50年的做法是明智的。如果电影在1966这个年代戛然而止,那么它对今天的观众来说就失去了价值。这部纪录片也将从电影降格为一部每天晚上22点在电视台播出20分钟的普通的纪实片。正是由于导演在最后将故事所发生的时空延续到了今时今日,整部影片才与今天看到这部影片的观众联系到了一起。也正是由于1966年之后校园枪击案仍然层出不穷,这部影片才会有被讨论的意义。

    2.影片的倒数第三个场景,当年的女受害者平静的说出了原谅与宽恕。如果影片到此为止,那么整部电影便仅仅局限于当天发生的这一惨剧,所有的感受也都仅仅局限于事件的参与者。而添加了新闻播报员的一段播报和穿插在其中的21世纪仍然在发生的悲剧事件,使得这个问题被放大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社会性问题,在座的每一位观众都变成了惨剧的参与者,制造者或者受害者。

    纪录片导演对拍摄对象的认知与阐释不是单向封闭的,而是一个互动开放的过程。而最后的这一结尾显然是打开了互动的大门。观众不再被动的接受导演所传递出来的信息,他们也有了一个思考的机会。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虽然影片前半段披着一件故事片的外衣,但导演仍然是严格按照纪录片的经典阐释学途径来完成该片的。

    首先导演带着自己的质疑与提问向观众一步一步的还原了当天下午所发生的一切(虽然观众在影片中看不到导演的提问,导演刻意将其删除了,这是纪录片增强真实感的普遍做法)。

    然后,导演进一步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当事人更深层次的想法。

    最后,导演与当事人在循环往复的对话中提升了自己的视界,整部影片得以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呈现。

    可以说,虽然倒数第二个场景只有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但它却是整部影片中最重要的一个场景。如果没有它,影片将不会得到升华,它也将变成一则旧闻,观众将无法从中得到反思。

    一部纪录片最终的完成,需要观众的参与,因为影片价值的真正体现,有赖于观众的解读,体验和介入。

    3.虽然这并不是纪录片的一种通行法则,但是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导演喜欢在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中暗示自己的观点。本片也不例外。

    这种暗示非常的聪明,通常情况下都是一段可长可短的看似没有意义的,或者说是与之前所有内容都无关的空镜。

    在本片的最后一个场景中,导演罕见的使用了全知视角。观众看到了这个校园中所有的细节,随后影片中最开始中枪的一对情侣走进了镜头,影片结束。如果观众不仔细观察,是无法判断出视频所在的年份的,因为导演并没有添加字幕来提示观众。细心的观众只能从前一个空镜头中的汽车型号和这个镜头中的路人的穿着中发现,啊,这不是1966年,这是2016年。

    这正是导演的一个障眼法。

    全知视角让观众误以为自己对所发生的一切了如指掌,但事实上观众完全处在一个全然被动接受的位置,从而丧失了思考和判断。这种视角会在一定程度上伤害到叙事的客观性。

    为什么导演要让1966年的两个人走在2016年的校园里呢。

    在之前的80分钟里,我们看到了所有当事人对此事件的想法,导演也给了观众一个机会来思考,每个观众也都有了自己的想法。通过这几秒钟的镜头,导演在最后一刻隐晦的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且伴随着德彪西优美的月光,导演在不知不觉的引导观众站在和他一样的立场上。所以这个全知视角其实是导演有意而为之,不论观众是否发现了导演在时空上的猫腻,最后很大可能性都会不自觉的站在和导演相同的价值观上。

    纪录片是主观的,带有偏见的,完全客观的纪录片是不存在的。所以说导演的这种做法无可厚非,并且在我看来非常的高级。

     5 ) 这跟强权即公理有什么关系?

    除了本片动混式的叙事手法很给人以启发外,印象最深刻便是影片最后,主持人的这段陈词:

    “人群之中的病态者,必须归咎于我们这个过度发达的文明社会,对暴力奇怪地迎合,以及对生命的不尊重。这些都是被我们的政府以贯彻自我防卫为教义,用来教育那些年轻人如何伤害和杀害。当今社会最流行的事物是那些报纸上的卡通漫画、电视节目以及电影。这些事物皆可为犯下的罪行创造新的意义。一个人不知怎的居然可以在他们自己的文明被暴力哲学所撼动的时候保持沉默,正所谓强权即公理。从这一点看起来,查尔斯·约瑟夫·惠特曼的罪行即为整个社会的罪行。”

    其逻辑简单归结:“社会无视暴力的危害” >> "个体对大环境无从反抗逐渐麻木不仁" >> "孕育出病态者" 。

    这话说的是很漂亮了,但对“病态者”使用“罪行”这种词,有意无意的避开了一些事实:不愿接受随机性,不承认反社会的非逻辑性,无法理解天生反骨且后天也无法被训教的可能性。主持人仍然按自己的那套对“社会中个体”的经验和说辞打圆场。

    本片前 4/5 的篇幅,都快把“狙击者”描写成了一个 AI 了,没血没肉没情感不吃饭也不用拉屎。这结尾话锋一转又开始用人类社会的法则去审判这个来自德州的 AI。片尾“受害者”单方面声明的“原谅“也是搞笑了。AI 杀人也能叫”作恶“么,你原谅个什么玩意儿。

    所以想他妈的和解?没他妈的门啊。

     6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新闻最终都会成为过去。不管是多么骇人听闻的,多么罪大恶极的,多么令人怒不可遏的,最终都会过去。它会过去,直到人们对这件事的记忆变得模糊不清,直到下一代人根本不记得这些事曾经发生过,直到很久以起时,会有人说“好像是有这件事来着。”却怎么也想不起来。 可这种事确确实实发生过。确确实实给有些人余下的生命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们的后半生,甚至是整个人生,可能就以事件发生的时间为相交点,走向截然不同的方向。 大多数人们都忘了,可亲身经历这些事件的人,他们还记得。就算是当时的事件再怎么被掩埋被曲解被遗忘,他们还记得。他们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地方为那些事件留着位置,伴随着负罪感,失去亲人的悲痛感,和亲历事件的痛苦。 所以,永永远远不要对不知情的事件持有任何态度。小小的否认,小小的怀疑,不理解,不尊重,都可能对当时的当事人带来打击。 但,也请求你。 永远不要让遗忘控制你,永远不要冷漠处事,永远不要因为看不到黑暗,就以为世界光芒万丈。 你可以不知情,但是永远,不要否认。 永远不要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短评

    看的版本只有82分钟。所buffy中的某集取材的就是这个事件吧

    7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纪录片神作。1966年狙击手从校塔上任意狙击路人,转眼间五十多人躺枪。导演将老胶片和动画拼接交错,真实还原惊魂时刻的群像,每一枪都揪动人心。而当monster行走在我们当中时,也见证了人性之崛起:顶着被爆头危险救死扶伤的路人、举起霰弹枪和凶手对狙的市民、力挽狂澜的警察...平凡、伟大。

    1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竖起的中指,滑掉的眼镜,奔向血泊的少女,茫然徘徊的群众,软弱或英勇只是一瞬的决定,六十年代德州人类学考

    13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形式很新颖,动画+原始素材+真人访谈,突出了受害者、见义勇为的路人和警察,动画转转真人那一下还挺戳人,还有竖中指、眼睛滑落等细节。但问题是全片没观点,温情有余,表达不足,把枪手完全隐去,让整个事件有点没头没尾,流于冗碎。

    17分钟前
    • 牛油果豆
    • 还行

    在创想上占据了高地,可惜没能完成得更好。

    22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1. 动画形式复原了当时情节,而活着的人几十年后真身再现,解释当时情形,可以把我们带入历史又没有远离现实,因为校园枪击案在美国依旧存在。影片故意避开了杀手的背景介绍,也是遵从了新闻报道中不鼓励犯罪,不示范的原则。

    26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第一人称的汇集、动画真人的转换都用得十分巧妙。恶魔行走于我们之间,而我们很可能就是制造恶魔的人,所以影片选择了把凶手完全隐去,也符合暴力行为传播的社会学诱因。播报死亡名单时发现自己孙子名字的那段音频太戳泪点。

    30分钟前
    • 脱氧核糖十三
    • 推荐

    无知如我在看完这部片后才第一次知道这个事件,后又翻阅各种资料作为补充,2016恰逢枪击事件50周年,同样的事件未再发生,但类似的事件却不断上演,反社会与反人类群体永远不值得被原谅,即使它有任何人格缺陷。给差评的各位难道还不明白这部片的意义何在?对形式和拍法评头论足的人到底在看什么?

    32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想法巧妙的纪录片,别出心裁地用动画还原犯罪现场,枪声不绝于耳,穿插的采访让动画片段看起来也残酷异常。全片没介绍无差别射击的罪犯,可以理解为不鼓励犯罪。而放在最后的人物采访则展示了人性在危难时刻闪耀的光芒。

    35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推荐

    以动画的形式“重构”了历史事件,动画的间离感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暴力本身的血腥和残酷,但并非远离了现实,而是提供了另一种进入事件的途径,扩大了影像表现的可能性。只是电影本身并未叙事结构上达到一种平衡,后半部分有些落入俗套,无论在事件的挖掘和人物的情感层面都停滞不前,让人感觉十分沉闷。

    37分钟前
    • 鱼剑
    • 还行

    为什么真人出镜才感人?枪声有完没完?-11/26/16 at MoMA

    38分钟前
    • sheepfield
    • 较差

    2016真是一个纪录片的好年啊!

    43分钟前
    • TheGZMovieGuy
    • 力荐

    用动画拼接胶片的形式来做纪录片,很细致的还原50年前的枪击案,无差别的枪击事件的镜头对准了受害者,校塔周围成了这个「隐形」的狙击手的狩猎场,瞬间就有很多人躺枪,面对暴恐真是考验人性的时刻,是仓皇而逃保全自己还是挺身而出扶救受害者?事实证明,德州人民确实威武霸气了点!

    47分钟前
    • kiki204629
    • 推荐

    3.5 故事只从受害者和警察的角度来讲,让枪手完全隐形,这样本身是没法立起一部完整的电影的,结局很拖就是因为这个。类似的电视节目和文章很多,在一部长片里我期待看到显然不止这些。不过电影先用动画之后在救援达到情绪顶点之后突然转为真人采访这个做法挺戳泪点

    49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听到新闻邻里纷纷举枪前来声援…………我也是懵了

    53分钟前
    • 竹傻傻
    • 推荐

    动画、真人、影像资料交替切换的手法观感非常好。 叙事流畅,张力充足,有条不紊,从容不迫,非常剧情味道的纪录片。唯一缺憾是少了枪手的角度,很可惜 #“新闻里一说学校出事,一堆市民不等警察来,就从家里抄起长枪就冲过去枪战”这种事也就在德州了吧#

    58分钟前
    • davekozg
    • 推荐

    纪录片很扣人心弦,钢琴配乐也很渲染。影片故意淡化了对肇事者的介绍,而从受害者的角度描述整个事件。用动画重新构建现场,很聪明的表现手法。4.5星推荐备注:德州就是民风彪悍。连李安的新片都把主角和背景场景定在德州。

    59分钟前
    • bugz
    • 力荐

    将老胶片与动画交错重现历史的形式非常聪明,叙事者的恰时出现也很是煽情。虽然仅从受害者角度重述可能略缺乏厚度(相比较从加害者身世追诉行凶缘由),但勾勒出的爱与勇气的故事足够动人。

    1小时前
    • mOco
    • 推荐

    和「斯隆女士」比較下只能給五星,「斯」就只有words。

    1小时前
    • Die Katze
    • 力荐

    原谅不适用于纯粹的恶

    1小时前
    • обломов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