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动作片 一步之遥

    一步之遥

    评分:
    0.0很差

    分类:动作片中国大陆 / 美国 / 中国香港2014

    主演:姜文,葛优,周韵,舒淇,文章,王志文,洪晃,刘利年,那英,刘索拉,牛犇,姜洪齐 

    导演:姜文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信条(普通话)

    • HD中字

      贝尔科实验

    • HD中字

      魔幻岛奇遇

    • HD

      无间之战粤语

    • 银魂(日语版)

    • 破战

    • 内战

     剧照

    一步之遥 剧照 NO.1一步之遥 剧照 NO.2一步之遥 剧照 NO.3一步之遥 剧照 NO.4一步之遥 剧照 NO.5一步之遥 剧照 NO.6一步之遥 剧照 NO.16一步之遥 剧照 NO.17一步之遥 剧照 NO.18一步之遥 剧照 NO.19一步之遥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盘踞上海的军阀武大帅之子武七(文章 饰)为洗刷耻辱,辗转找到了前清遗老马走日(姜文 饰)求助。在此之后,马走日和在法租界当警督的发小项飞田(葛优 饰)联手策划了名为“花域总统选举”的大型选美活动,和马从小就认识的现总统完颜英(舒淇 饰)成功卫冕。谁知就在繁华喧嚣的最顶点,命运之车竟急转直下驶向深渊。在一个平凡的早上,完颜陈尸郊野,张皇失措的马走日找到武七的姐姐武六(周韵 饰)及其母亲齐老师(洪晃 饰),希望通过大帅帮自己洗刷杀人犯的罪名,结果却盲打误撞救下了险些被整死的项飞田。背负杀人犯之名的马绝路逃亡,而武六则以该事件拍摄了名为《枪毙马走日》的电影,马的命运愈加扑朔迷离……

     长篇影评

     1 ) 梦圆了姜文,梦碎了观众。

    在看一步之遥之前,就听到了网络上的各种呼声,最显眼的一个词就是“难懂”,我以为这是又一部太阳照常升起,可看完后却觉得,这故事,至少面儿上的故事分明很是简单,甚至太简单了。

    马走日和项飞田举办了选美大赛,完颜英夺魁,之后完在与马在一次说走就走的约炮中挂了,马寻求武六帮助却意外救了被困的项,自己却只得逃亡,因一次殴打导致被抓,又因机缘巧合,武与项等人决定施计让其脱身,却几次计划都要以失败告终,武最终决定与马逃跑,马却因不愿拖累武决定自首,以被杀结束。

    应该没说漏吧?是不是看完我这么一大段,好像这个故事也并不算简单?可是事实上,在完颜英死后的剧情全部都在电影的后半部分。而前半部分实际就三段戏:被N多人说过的开端仿教父戏,春晚一般的选美戏,舒淇和姜文的调情戏,三段戏按时长1<3<2,选美部分可以说没有任何故事情节,纯为秀技术,耍嘴皮,好玩儿,一场纯粹的秀。歌舞场面高速运动的摄影,快速凌厉的剪辑,主持时德云社一般的捧哏逗哏,就这么演了三四十分钟。好看吗?好看!有意义吗?没有!

    既然故事不复杂,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说看不懂?个人认为,是姜文把故事讲的太“花样”了,各种或诡异或跳跃的蒙太奇,各种超现实的意向插入其中,例如那个巨大的月亮,那个模仿默片的“片中片”,那个姜文死去时的独白。在我看来,这些不过只是电影用来表现的手法,但普通观众第一反应会是用现实的理性逻辑分析它,为啥会有个这么大的月亮?人怎么死了还能说话?不科学啊!于是就迷糊了。其实整个故事,就是死去的姜文给你把他的故事从头讲一次,这个方式并不新鲜,日落大道,美国丽人,都是这么做的。(当然,如果有高人能够分析出这个表层故事之下还有另一层故事,我也乐意接受)理解来了死人讲故事这一点,对于电影中那些荒诞不合理的剧情或意向就很容易明白了,这并不是一个从客观角度描述的故事,而是一个人以主观角度来回溯的,它必然不是全真的,它会有夸张,会有超现实,甚至可能有捏造。这个真假到底占多少,就留给观众自己把握了,作为一名明白的的导演,姜文也不会把真假说的那么实,一个优秀的导演,会留下空间给观众,姜文还不至于蠢到在电影里堵死这层空间。

    虽然我对一步之遥的故事是抱着“没那么复杂”的观点,有几个细节还是很值得思考的。覃先生曾经说“我记得当初坐在那里的不是你,而是独眼龙” 随后在王天王讲故事的场景里姜文便是以独眼造型亮相。前段马走日说“我都不知道我是谁了。”后半段武六便要给他一个假身份,让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重复两次打乱时空的细节呼应,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吗?我不确定,或许也只是姜文用来模糊别人的小花招而已,就和全片那样“模糊”的讲故事一样。

    可惜,这种模糊人的讲故事方法,对电影并无本质提升,甚至可以说,成了一步之遥的最大败笔。有很多人将一步与太阳作比较,我不赞成,太阳照常升起故事也讲的很模糊,但它是有一个很实在的内核所在的,这个非常难说清,就是无论讲的什么,你都能感到导演实在围绕着一个东西在说,它具有着强大的戏剧张力,或许就是所谓的“主题”,总之你不懂,但你也可以看得很享受,想要继续看下去,这样的模糊故事,是用花哨的外层包裹坚实的里层,外面乱,里面更复杂。穆赫兰道,太阳,都属于这样的电影。一步之遥外面花,里面却是啥也没有,除了让人迷糊之外,没有任何作用,反而让它丧失了电影故事最基础的,应当具有的故事悬疑,冲突,和对观众的吸引力,也是让观众继续看下去的动力。因此,一步在故事都没有讲好的情况下,就算其它小心思再精巧,也只能是挠痒痒。

    姜文电影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什么?正是他的讽刺与隐喻,或许还有让子弹飞里那精心琢磨出的逗趣巧语,姜文这次并没有忘记这一点,可是在一步之遥故事已经翻船的情况下,这些本来应该是优点的东西,反倒成了缺点,因为它让这部电影变得更加不信服,无论是讽刺,隐喻,还是耍小聪明的逗趣台词,它们都是刻意插入的“段子”,要让观众不察觉你讨巧的目的,就要在他们对电影的注意力达到高点时抛出来,这样观众才会为你的巧思拍案叫绝,用一句很俗的网络语言来形容,便是“一旦接受了这个设定,那也还蛮带感嘛”。可一步之遥的观众还没投入进故事,段子台词就已经跑了出来,没有了前者做为让观众移情的基础,“目的”被观众发觉,电影瞬间就会充斥满满的“设计”感,而上次让我产生这样感觉的电影,是韩寒的《后会无期》

    回到最开始的标题,为什么我说这电影是姜文的梦,因为整部电影,就像是姜文玩儿出来的。或许真是应了那句“有钱就会任性”,让子弹飞的异常成功让姜文不再有任何担心,心知无论自己怎么拍,观众总会买账(事实也的确如此)于是便撒开了丫子拍出了一步之遥,无视主流商业片的需求,只把自己想要的想让人看见的东西放到电影里,然后一锅炖端给观众,这样的电影,一步之遥不是第一部也肯定不是最后一部。太空漫游2001其实不也是库布里克的一次“任性”之作吗?但库布里克虽然大胆,却对自己和观众有着清楚地认识。而姜文却高估了观众,以为观众能够明白并理解他的胡闹表达,更高估了自己,以为彻底由着自己性子拍出来的电影依然能够收获好评,最后,姜文的电影梦是圆了,观众对姜文的梦却被姜文自己摔了个粉碎。

     2 ) 姜文,不是男神是酒神

    很多人和我一样,对姜文最初的认识是“这是一个好演员”,所以当年第一次看《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时候,确实有不小的惊艳,因为整个作品细腻流畅,手法成熟,后来再看他的《鬼子来了》,对姜文作品的平均水平有了一个基本的界定之后,才开始慢慢的把他从心中的“中国好演员”这个LIST,挪到了“中国好导演”这个LIST里面去。但他依然是我名单上可看可不看的好导演。我本身并不迷恋他在《阳关灿烂的日子》里描绘的那种浪漫和少年情怀,《鬼子来了》也不是我喜欢的题材,如果说那时候“可看”的原因,是因为对国产片整个的水平的一个好奇心和期许,对他这个人到没有过多的想法。而真正让我对姜文刮目相看,开始觉得这个导演本身特别有意思,值得琢磨的作品,恰恰是他的那部被很多人批评的《太阳照常升起》。
     
    从《太阳照常升起》开始,我突然感觉姜文似乎找到了什么,他好像山谷里四处乱转的小男孩,突然在某个大树根下发掘到了一个秘密,于是把他揣在兜里,带到了人间,又埋在了自己的作品里。这种秘密形成了一种神秘的魅力,又好像是巫术,蛊惑了很多人的心,让观众着了魔一样,虽然看不懂这部电影,但又能够感受到被吸引。而这些在他之前的电影作品中是没有的,虽然那也是非常成熟的好作品,但那些作品中是没有秘密的(我指的不是让观众看不懂。),这个秘密也一直埋在他后面的两部作品中,其实不管是夸他的还是骂他的观众,都感觉到了,这个秘密让一部分人爱他,也惹怒了很多人,后者的恼羞成怒其实并非完全是因为看不懂他的电影,而是因为他以这秘密而带来的巨大魅力,这让他们感到气愤。于是把他生硬而肤浅的解读为自恋狂,荷尔蒙分泌旺盛的直男癌,皇帝,男神,毛粉,红卫兵……反对者们试图这样消解他的魅力,如果不能挖出他的宝藏,就用误读把他掀翻在地,但事与愿违的是,这个世界上最难人为去消解的就是“魅力”这种东西。喜欢王家卫的人别人再怎么批评也会去看,对姜文也一样。
     
     
    我一直是带着一个疑问看姜文近几年的电影的,这个老男人的魅力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我在最近看了《一步之遥》之后恍然大悟的。整体来说,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也没那么难懂,但是电影有很多耐人寻味的细节和对话。最重要的是,它那明亮大胆的镜头,眼花缭乱的剪辑,喷薄而发的对白方式,让整部电影都呈现出一种疯疯癫癫的气质。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个朋友评价,简直就是红魔,整个一XJB踢,竟然拿了冠军。姜文就是XJB拍,竟然还挺好看。而另外的朋友则有的认为姜文已经自恋到无可救药,整部电影就是让大家“看我多厉害”“看我多牛X”的自恋展示。我相信是有很多人把他这种疯疯癫癫的气质解读为自恋,认为他想当男神,让女人们都来做自己的后宫,我就是世界上最强的男人,但在我看来,这样的判断是太小瞧他的格局了,这样的误读,其实也根本无法解释姜文真正的魅力到底是什么,其实他的野心远远不是想当谁的男神这种小把戏,如果他想当男神,他就照着《阳光灿烂的日子》拍下去都可以,或者按照《让子弹飞》也很稳妥,他根本不需要搞什么《太阳照样升起》,更没必要再赚到钱后,又兜回来,用四年拍出来一个《一步之遥》,这一切,是因为他骨子里不是想当谁的男身,他是想做时代的酒神。而姜文的魅力,其实也不是“男神”的魅力,而是“酒神精神”的魅力。
     
     
    酒神狄俄尼索斯,希腊神话中的宙斯和人间公主塞墨勒的私生子,他了解所有自然和酿酒的精力旺盛,容颜像太阳一样耀眼,一天到晚的四处晃荡,带领着他的小伙伴们走到哪就喝到哪儿,闹腾到哪,乐声,歌声,肆无忌惮的行为举止,从来无拘无束,甚至是疯癫的,狂暴的。在希腊神话中,他与日神阿波罗互为参照,日神代表着文明,理智和秩序的世界,而酒神则是原始的生命力,精力旺盛的非理性的世界。在世界的文艺作品中,有很多人物原型是日神和酒神的化身,我个人认为最好的例子就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书中描述的所有世代的阿卡蒂奥和奥雷良诺把读者看得眼花缭乱,其实他们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以阿卡迪奥为代表的酒神,一个是以奥雷良诺为代表的日神。
     
     
    如果只有喝酒吵闹,放浪形骸,那么这是酒鬼,没有什么酒神精神。在后世,狄俄尼索斯也只能成为希腊众神中的一个小神,是伟大的尼采的出现,使“酒神精神”阐发了释义,而这也是尼采一生最得意之处之一。由尼采所阐释的具有酒神精神的人是这样的:他们天生带着一种痛苦与狂欢交织的癫狂的气质,他们知道人生是有其悲剧的一面的,但是不愿意用肤浅的乐观主义去回避悲剧,也不愿意用虚伪的乐观主义去掩盖悲剧,但是他们又不肯向叔本华那样,彻底向悲观主义屈服,讲到这儿感觉活着好烦人貌似只有滚去自杀了。尼采也是,但是他最后从悲观的噩梦中摆脱了出来,他发现:
     
    “一个人倘若有健全旺盛的内在生命力,他是不会屈服于悲观主义的。悲观主义是生命力衰退的表现,屈服于悲观主义有如屈服于霍乱,表明机体已经患病。”(参看《偶像的黄昏》: 《一个不合时宜者的漫游》第36节。)
    “这种人看见别人快乐便生伤感,好像看见病孩垂死前还依然玩着玩具一样;他们在一切玫瑰花丛下看出隐藏的坟墓。”(参看《朝霞》第330节。)
    “总之,问题全在于生命力: 你健康,你就热爱生命,向往人生的欢乐;你羸弱,你就念念不忘死亡,就悲观厌世。一个要在人世间有所建树的人最忌悲观主义:"看破红尘--这是巨大的疲劳和一切创造者的末日。”(《尼采全集》,第12卷,第251页。)
     
    看到这里就不难发现,用“酒神精神”去理解姜文,他的电影其实就变得简单易懂了很多。镜头颜色明亮鲜艳,饱和度高,天是湛蓝的,阳光是灿烂的,花草山川都洋溢着勃勃生机,讲故事的方法是错乱的,癫狂的,整个电影是悲伤的,但又是热闹的。电影里的男人和女人都是健康,生命力旺盛的,行为靠生命的本能冲动去驱动的,甚至他们念台词的方式,都是大段的气沉丹田的,声音洪亮的舞台式的方式,很多观众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只有身体好的人,才会这么说话。反过来,在电影中所有悲剧的节点,在别的导演都要利用这个节点推动观众情绪开始催泪时,他都在用荒诞的手法去解构它,用强有力的语言去讽刺它。这是不向悲观主义屈服,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自怨自艾的小情绪里拽出来。拿《一步之遥》里的马走日来说,他是典型的酒神式人物,行事完全靠直觉,而不是靠理智去判断,冒险,癫狂,一生醉生梦死,但他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的疯疯癫癫带着一种看透了世界的悲观和虚无的底色,所以他不算是个好人,只是个稍微还有点底线的酒鬼,赌徒,亡命徒,用性,钱,无尽狂欢,醉生梦死去麻痹自己。这么一个人,有什么特别,值得我们去观看他的故事呢?有,那就是他那健壮旺盛的生命力,不屈服于悲观主义的向生的力量。而这也是姜文的电影魅力所在,姜文的所有电影都是在强调这样健壮旺盛的生命力,这股子向生的力量,它不仅仅是男性荷尔蒙,而是一种生命的活力。姜文电影的特别魅力其实在于,在银幕上看到那么多凄惨,悲情,蔫了吧唧的中国人之后,你终于能在他的电影中看到健康的,生命指标毋庸置疑的,充满活力,完全释放了天性,毫不压抑的中国人,他们没有经过阉割治理,不为自己的原始冲动而感到羞耻,没有苦难深重,个个都跟生下来没挨过欺负一样。而这一切,为的是直面人生的悲剧,绝不向悲观主义屈服,要用生命本身去击败它。
     
    值得一提的是姜文作品中的女人,事实上我个人认为,在中国所有的导演中,只有姜文的电影里,有真正的女神。她们全都是酒神的儿女,是降落在凡间的女神。她们的健壮和美丽,对爱情和性的坦然,对自我毫无困难的接纳,是中国近些年的银幕上很少见到的。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身体发育成熟的少女挺胸抬头的走在男孩子们的目光里,她知道自己的性感,并不为此感到抱歉和羞耻。从小到大,我看到多少开始发育的女孩,接受的是对女人的身体的耻感教育,在这个年龄自卑的把自己的身体藏在灰布大褂里。在《太阳照样升起》中,陈冲扮演的风骚女医生是那么性感,那么坦然的面对自己的身体和性需求,并不为此感到抱歉和羞耻,她并不认为自己那么大岁数了就没有权利享受欢乐了。而在我们多少影视作品里,这个年龄的女人,简直是看不到一个女人,看不到一点性感和性需求,都成了慈祥的妈妈,丑恶的婆婆,碎碎念的老阿姨,满腹心事,脸上的表情各种苦难深重。这就是中国的影视作品,一贯给女人指出的未来。
     
    尼采常常把生命譬作一个女子,一个妩媚的女子,她无恒,不驯,恣肆,允诺着也抗拒着,羞怯而又嘲讽,同情却又诱惑,因而更具魅力。她使你受苦了,可是你又怎么会不愿意为她受苦呢?所以受苦也成了一种快乐。她诚然有她的罪恶,可是当她自道其恶时,她尤为迷人。你也许会恨她,而当你恨她的时候,你其实最爱她。在《一步之遥》里,完颜英是个性工作者,但是她在整个电影里完全没有为此感到抱歉或者羞耻,理直气壮的逼婚,自信的对台下的男人们说:“男人们不要打仗了,这毫无意义,都回到女人的怀抱里吧。”她用身体去拯救那些痛苦中的男人,给他们带去欢愉,当她的车子开动,衰老的男人跪在她的车前,她看着男人的表情是充满怜悯的,她的怜悯是一个生命之神,对那些身体孱弱的悲观者的怜悯。我想姜文并不像李安那样懂女人,在姜文的电影里,身为一个女观众,我也感受不到这种懂,但是我能感受到爱。并不是所有的女性观众都喜欢姜文,但喜欢姜文的女观众确实很多,总有人把这解释为一种雄性崇拜,把姜文比作皇帝,把他身边以及喜欢他电影的女观众比作他的后宫,把姜文当做男权的象征,其实恰恰是他们搞错了,很多女观众是从米兰,疯妈,风骚女医生开始喜欢姜文的。有句话说得好,“我爱上的不是我眼中的你,而是你眼中的我。”姜文电影对女性的魅力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他用酒神的精神,彻底的在银幕上解放了中国女人。
     
    我没有在访谈中看过姜文说尼采是他的精神导师,但是对于八十年代的老文青来讲,要说尼采是他们这一代人的精神导师也不为过。作为一个70后,我在姜文的电影中可以处处发现酒神出没,我想这也许是他的野心,但是在没有酒神精神的现代中国,这也是注定不讨好的做法,因为时下最流行的解决悲观主义的办法,恰恰是另外两种:用肤浅的乐观主义去回避悲剧,翻译过来就是恶搞和搞笑。用虚伪的乐观主义去掩盖悲剧,翻译过来就是励志和心灵鸡汤,把这些多冲点水,上面撒点云,就是云淡风轻小清新。亦或者有些人,干脆就像悲观主义屈服和投向了,成天奄奄一息的呻吟,他们不是无病,是真的没有生命的活力。但是姜文是不会这一套的,他仍在坚持着用他年轻时的方法,在向这个悲剧的世界宣战,好像一个孤独的老战士,拿着枪向悲观厌世扫射,也向虚伪和肤浅的乐观主义扫射,这在肉体和精神都被压抑到已经十分孱弱的国度,无疑是一种冒犯,所以会让很多人感到愤怒。他完全可以躲在自己的心理舒适区里,不思进取,继续拍一步之遥,甚至阳光灿烂的日子这样的电影,但是他没有,我敬佩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斗志和野心。《一步之遥》出来之后,看到有人说,这真是个乱拳打死老师傅的时代。所以写下此文,对老师傅表示一下支持,我是日神的儿女,酒神精神的成分相对较少,但是我以日神的理性,要表达一下对文艺多样性的支持。


    这个世界是肮脏的虚伪的卑鄙的空虚的无聊的下流的但是你依然要好好的活着,走路有风大摇大摆挺胸抬头的带劲儿的不撒谎的欢愉闹腾的活着,因为这市世界上还有美,你有你蓬勃的生命,你的生命就是美,这就是酒神的魅力。中国人不完全是理性的,还有从身体到心理的孱弱,成天的苦难,悲情,奄奄一息的。也正因为如此,只要姜文的作品中还有那种蓬勃生命的活力,只要还有观众能从他的作品感染到他活下去的那股子劲头,还有悲观主义者能从他的身上得到对抗悲观的力量,他的对手就无论从政治角度,意识文化领域怎么去批判他,也没有办法彻底击败他,因为人对获得生命力量的渴望超越这一切。姜文导演的作品谈不上完美,也不是毫无缺陷,但是从某种特定的层面上来讲,他存在的意义,并不是因为他是中国影坛的第一,而是因为他是个唯一。




    PS: 写下这篇文章,知道会遇到很多喷子,但是还是写了,因为我不希望这世界成为一个,你连喜欢一部电影都不敢大大方方的说出来的世界。

     3 ) 中年姜文心里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巨婴

    谁也不曾想到,今年的贺岁档会是如此乱局。某些电影主打长忆往昔悔不当初致我们终将堕胎的青春。而备受期待的《一步之遥》,在奇案、歌舞的华丽糖衣里,却包着一颗爱情电影的心。

    四年磨砺、几经删改,吊足胃口的《一步之遥》,最终以一种极度姜文的方式显露峥嵘:自信、自我以至自恋,有中年男人惯例的刚猛,心里却住着一个巨婴。

    编剧史航昨天发了一条微博,大体是准确的:“《一步之遥》拍的就是姜文心目中的爱情,所以没那么入口即化一目了然。没办法,他觉得爱情可不就那样,一半狂热一半歉疚,汇成绝望的致命的温柔。马走日能搞定全世界,但灭不掉心里那点对她的歉疚,索性迎着子弹飞了。”

    但又不尽然。因为即便参照爱情电影的标准,姜文也跑偏了。

    三言两语就能讲清的“阎瑞生王莲英案”,其实只是幌子,在《一步之遥》里,姜文几乎任性地填塞了自己钟情的一切:红磨坊、《教父》、《漫长的婚约》,昆汀和罗德里格斯的B级片。葛优的妆容和持续出现的默片令人联想到《大独裁者》,再细品甚至有瑞芬斯塔尔的影子。

    台词戏仿了大量20世纪的名言,连马走日和向飞田在花域总统决选时的介绍语,都借鉴了赵藩为武侯祠题写的对联。至于对文明戏和话剧的偏好,从王天王的角色设定和贯穿全剧的独白中,就能略窥一二。之所以请廖一梅来改本子,多少也有如是考量。

    在姜文的价值观里,“我的”就是好的。

    为此,他不惜动用大量影响故事推进的复刻与反讽,只为诠释自己对爱情、世相、命运的理解。

    譬如,花域总统选举时豪气干云的We make history, we are a part of history,在移交至武大帅府邸,面对公众时又重复了一遍。这种有意安排,除了强调群氓的非理性,多少也有点调侃运命的意思。

    又譬如,开头和武七扯谎,说到大雪天和老佛爷的一番畅谈,待到结尾时,又重新提起。如露如电,似幻似真,马走日的精神世界,究竟有多少梦境,又有多少现实,尽在首尾呼应的余韵里。

    如果再细心一点,武六执导的《项飞田枪毙马走日》样片放映后,武六和马走日的对峙,背景正是磨坊的油画。电影的终局,武六和马走日相携逃亡,藏身之所,仍旧是磨坊。而磨坊,不过是浮生若梦的隐喻之一。

    马走日并非不爱完颜,但这份爱里,有打小熟识的不以为意,有欢场上的虚与委蛇,更有乱世中走马兰台类转蓬的怯懦与回避。完颜身死之后,爱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人心的倾覆,遭际的倒转。

    从花域总统的操盘者,沦为人皆唾弃的阶下囚,一切根由,是马走日的不明不白、不忍不忿。要解开这一死局,姜文选择的外力,仍旧是爱情。

    武六对马走日的情感,用电影里的原话是,“我是去找他了,可我没睡他,因为我爱他。”因为相信,所以选择,哪怕与千万人为敌。这原本应该是马走日对完颜的情感救赎,却被套用在马走日自己身上。马走日负伤,武六代驾的那场追车戏,究其使命,是为了让马走日对完颜的感情,有一个圆满的交代。

    如果真的做在这条线索上,《一步之遥》的结构倒未必逊于《太阳照常升起》。可偏偏,姜文的“纠结”又无处藏身了。

    一方面,按他的个性,一早就穿上事先准备好的“站着把钱挣了”、“看不懂是你们的问题”的防弹衣。

    另一方面,他又放不下。于是便有了“先马办、后法办”、“没有过四十个男人,你怎么谈喜欢”之类的梗。说到底,姜文还是不够自信,怕观众恶评,怕圈内抨击,被迫做了不愿承认的妥协:电影里葛优和那英上演唯一的激情戏是如此,让洪晃掏出机关枪一通扫射也有源可溯。

    面对完颜的逼婚,马走日说,“我还是个孩子。”

    细想来,50岁的姜文拍摄《一步之遥》,多少也有些孩子气。他把中国当下的现实用自己最喜欢的元素拼贴在一起,妓女和嫖客、官僚和骗子、媒体和大众、做戏的和看戏的,全都搅和在同一部电影里,往观众面前一推:就这么着了,特别棒,你爱吃不吃。交代完了,他躲在角落里,偷偷看你有没有开动,是不是享受。

    可嘴再硬,电影骗不了人。

    拍《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在导演界还只算得上横空出世。抛开其中的政治倾向不谈,能够真实地呈现那个时代的社会关系和生活质感,以一种血脉贲张的方式诠释青春,足以击节赞叹。

    《鬼子来了》虽然不叫座,甚至遭遇风波,但姜文对民族性的针砭和绷紧的叙事,也绝对含着一股劲头。《太阳照常升起》纵令票房不佳,可里边有色彩、有调调,也有略显突兀的故弄玄虚。在《太阳照常升起》里可以看到鲜明的炫耀:炫耀他的技法、才华,也炫耀他经历过的那个时代。直到《让子弹飞》超过6亿的票房,让历来自信的姜文终于找到了一个自我引爆的点。

    姜文在变,我们对他的期望也在变。但那些好玩的、有力的乃至真诚的东西,终究在太多难言的隐衷里悄然消逝了。

    说张艺谋有《三枪》,冯小刚有《私人订制》,陈凯歌有《无极》,姜文有《一步之遥》,固然有点夸张,但给《一步之遥》评60分,已经足够。再多的才华洋溢、动物伤感也是徒说无益,一个自恋的导演,注定只能拍出失真的世界。

    我们迷恋的那个“异数”姜文或许已成历史。

    现在的姜文是矛盾的综合体。他空有一腔还原老上海的雄心,却只生了一双大院里成长的眼睛。他对票房信心爆棚,却反复炫耀“三位奥斯卡导演亲临片场探班”的消息。他通过各色的方式反复宣示自己,却早已忘了来时的路。

    太平洋的季风再怎么撩动黄浦江的热浪,一直叫嚷着“我有多牛逼”的人,终究只是个长不大的孩子。

     4 ) 100个导演的第101部电影


           荒诞却紧凑,美腿如林、胸臀华丽、歌舞恢弘,信息量大:《一步之遥》是一部看之前绝想不到会有一步电影长这样子,但看完以后却也觉得就是个简单故事的试验片。
           投机分子马走日在一次钻营倒把中以造星为主题捧红了选美界的“女总统”完颜英,怎料三年时间让完颜英意外爱上了马走日。在感情上不含糊其辞的马走日坚持拒绝了完颜,完颜沉浸悲伤意外死亡,马却成了这起疑似凶杀案的最大嫌疑人。此时,马走日多年的拍档兼跟班项飞田已作了法租界里的警察队长,为了掩盖不光彩的过去,项绞尽脑汁要杀昔日的救命恩人马走日灭口,马乔装改扮隐姓埋名落跑两年。两年时间里,项蓄意引导加舆论揣测,几乎坐实了马走日的杀人罪名,以这起“凶杀案”为故事原型的戏剧大受好评。马无意中看到了这部戏,深感可以枉死却不能受辱,在对演员恐吓无效后大闹剧场被捕。此后,就是仇家如何蓄意杀人,爱人如何施计救人的老套路……
           这样的故事框架和情节设计显然不能满足观众积攒多年的期待,更何况片中观点、台词也老套不新鲜;但真正让这部电影在首映两小时后差评如潮的,恐怕是导演在表达方式上的“创新”:关于主题抽象的梗概叙述,和对于铺陈恢弘的荒诞设计。
           歌舞剧也好、恶趣味也罢,观众最难明白的是导演为什么要用这么复杂且与内容无关的瓶子装这壶原本简单直白的酒;通俗点儿说,这个疑问就是“您就不能好好说话么?”于是乎,对导演自我、自负、无视观众的差评才是所有不满的真正源头。
          也许是最近看多了萧红,我对作者创作的宽容度有了极大的提高。当年,野路子萧红面对鲁迅的批评——后者无疑代表着权威和主流的审美——一句有名的辩驳我深以为然:“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要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科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电影也是一样,纵然无数大师级的人物都信奉“讲好一个故事”的学科内核,但总有那么几个剑走偏锋的家伙想要随心所欲的胡闹一番:
           这次的姜文成了这些家伙里的一员,《一步之遥》成了姜文作品里的异类。
           神坛上的姜文也应当有创新、胡闹、乃至失败的自由。无论是一场自娱自乐的游戏,还是自我突破的尝试,只要姜先生在决定个性化表达的时候就做好了面对质疑的准备,那《一步之遥》这只“小怪”的产生就顺理成章了。
           倘若还想更上一层楼,姜先生此时大可再加一句“不是所有的创作都以受众最广为目的”,恐怕就更牛掰了。要问高处不胜寒的清冷会不会冰封了粉丝的热情?放心,只要做个最简单的调查就会发现,未来火热的脑残小文青必以井喷之式诞生,他们将成为任性最好的买单人。
          ——这部“鬼片子”值不值得看?
          ——看看也成吧。毕竟比起《匆匆那年》类的纯脑残,姜文好歹还做了个差异化的试验,喜不喜欢,不一样的总值得瞅一瞅;更何况还有洪晃的精彩,刘索拉这个惊喜,和一众演员的毫无槽点;最后,既然要忍着看了,不妨还是去影院吧,否则,3D效果这个大亮点就要错过了呢…

     5 ) TO BE OR NOT TO BE?

    文/梦见乌鸦



        《一步之遥》是一部分裂的电影,分裂点在哪里呢?也就是这几天,姜文作品名声在外,《让子弹飞》造就了中国电影“作者电影”的一个高度,从神作的期待到首映日以来满屏差评,造就了该片分裂的状态。其实就看你心态如何,这是一部标准的姜文电影,一部作者电影,都是意料之中。电影绝非你想象的那么差,只不过以姜文以往的姿态,以神作的标准去衡量该片,还是稍逊风骚。姜文不是神,只是大家喜欢造神,但欣赏电影要的是平常心,会有很大收获,换句话说,也对得起观众的期待。《一步之遥》是一部上乘的作品,也是极具姜文风格的作品,但缘何造成如此争议呢?




       有一种说法:在人类长长的艺术发展史上,艺术的历史不仅仅是作品的历史,而且也是作者的历史。同样,在电影100年的历史中我们也不能忽视电影作者的历史。作者论正是在这种前提下,出现在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早期的法国,并由此促成了一场彻底的全球化的电影革新运动——法国新浪潮运动。法国新浪潮中的作者论,也就是作者电影,一种艺术家个人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一种用摄影机写作的电影语言。从法国的特吕弗的《四百下》、夏布洛尔的《表兄妹》、阿仑·雷乃的《广岛之恋》、布努艾尔的《维里迪安娜》,再到好莱坞罗伯特·阿尔特曼的《陆军野战医院》、伍迪·艾伦的《安妮·霍尔》甚至马丁·西科塞斯的《愤怒的公牛》,都是典型的作者论电影。其实从《太阳照常升起》到《一步之遥》,姜文的电影就是如此,独特的个人风格、旧时代的印记和鲜明的色彩对比,在这个唯市场论的华语影坛,几乎独树一家。



       好在姜文演而优则导名声在外,让其作品有着相当的受众。好在姜文遇到了一位理想制片人马珂,在《华语影坛新势力》一书中,能看出姜文与马珂的搭档始末,后者交给了姜文近乎无限的拍摄权利,让姜文可以得心应手的拍摄自己想拍摄的作品,不屈膝于市场,站着拍电影也能赚钱,这一点不仅张艺谋就做不到,放眼全球影坛,也没几个人能做得到。



      到底说来,作者论电影究竟是否适合于商业市场呢?普通观众也许会觉得《一步之遥》喧闹、聒噪、看不懂,这些都在《让子弹飞》中验证过了,而文艺青年也许会觉得电影过于琳琅满目,用太多商业元素包裹下的浮夸。似乎电影有些两面不讨好。用《一步之遥》的一句话来形容:“电影是全世界人都看得懂的艺术。”注意,电影最初是一门艺术,但如今多数电影已成为娱乐消遣的产品,在商业的面前,艺术的价值在于哪里?可参考《太阳照常升起》,对比于《一步之遥》,姜文这次实际上是带领着全部观众,把《太阳照常升起》所遗失的商业,在本片中全部找了回来。



       电影改编自民国时期轰动一时的闫瑞生案,有着故事模板,让本片的剧情不再晦涩。除此之外,电影中处处都是鲜明的姜文印记。他的大院情结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就显露无疑,对权利的崇拜、狂热以及戏谑,英雄主义,电影片名的隐喻,马走日与项飞田一步之遥,差之千里,如果不拍电影,姜文或许是一个标准的政治家。枪是姜文电影的一大标志,我爱你没有缠绵悱恻,只有以枪指头,母女对话也用枪火代言,过于生猛阳刚。还有不可不说的理想主义,如春晚一般的歌舞升平,五光十色、对比强烈的场景和色彩,女性肉体的展示,粉饰太平的宣言。奇怪吗,一点也不奇怪,姜文一直没有变,还是那个如教父一般的人物,正如电影开场对《教父》戏谑般的致敬(电影致敬之处很多,费里尼、库斯图里卡等等),姜文也像马龙·白兰度一样,我拍我的电影,站直了走路,很自恋。



       本片中关于这个噱头又被无限放大,两位佳人投怀送抱,有头无尾的葛优,有尾无头的王志文,掐头去尾的文章,电影所有的光环都在马走日身上,这是自恋的表现。但自恋过头就是悲剧,也是《一步之遥》中角色的前后反差,姜文也懂得调侃自己,主角大起大落的表现和结局恰恰是姜文再告诉观众,可以自恋但不能自我!马走日的结局是好比一场欢乐颂中的葬礼,用嬉笑怒骂凸显个人英雄主义,过于自我,物极必反,只能欢乐的走向灭亡。顺便提一下,姜文电影中姓马的都很自我,结局也差不多,马小军、马大三、马邦德......



      然而《一步之遥》终究是一部爱情片,或许电影没有《让子弹飞》这样的斗智斗勇传奇枪战片来得实惠。但电影没有放弃表达他最渴望的主题,曾经的纯真爱情,曾经的理想与激情,都在滚滚的历史潮流中被淹没,最后风车下的死亡,是唐吉可德送给马走日的最好礼物。


       而这一点,恰好也是《太阳照常升起》所要表达的,但本片也没有《太阳照常升起》那般晦涩,可以说本片是介于《太阳》与《子弹》之间。用前者的艺术氛围,用后者的商业气息,就成了《一步之遥》。



       如今的主流电影,影片携带了更多的时代印记而失去了电影作为艺术的原创性,作者电影淹没在崇尚“标新立异”的后现代文化背景中。而《一步之遥》作为一部典型作者论电影,哪个导演不会在这类作品中体现极致的个性化和风格化,换句话说也就是“自恋”。就像奥森·威尔斯的《公民凯恩》一样,换做本片,不要刻意放大自恋,姜文始终在拍摄属于自己的作品,或许这样有着足够个性的作品并不适合主流观众,后者有个专有名词叫做“文艺电影”,而这部却《一步之遥》却注定是一部商业市场级别的电影,因此才会产生争议。关键在于,这部个性十足、标新立异的电影是否对您的胃口,无论褒贬,看完再说。




      

     6 ) 《一步之遥》有哪些值得推荐的看点?

    《一步之遥》是艺术还是烂片?

    《一步之遥》的英文名是《Gone With The Bullets》,这是模仿了世界名著《飘》的英文名《Gone with the Wind》,而中文名叫《一步之遥》就很奇怪。

    很容易联想到的是《一步之遥》探戈舞曲,这个曲子对于电影爱好者来说绝对不陌生,《闻香识女人》、《辛德勒名单》和《真实的谎言》都有这段经典的舞曲。名字《Por una Cabeza》来自西班牙赛马的术语 “差一个马头”,就是输得有点遗憾,多用来比喻男女之间错失的爱情。

    《一步之遥》的故事架构是有原型的,来自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阎瑞生案”。

    民国时期的大上海,好赌成性的大学生阎瑞生,借了富二代朋友的豪车,诱骗上海名妓“花国总理”王莲英出台,劫财杀人抛尸荒野。这个案件曾轰动一时,后来被拍成了电影,好像是中国最早的故事长片。

    姜文又一次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编,故事还算比较完整,也很简单。

    原本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主题,就是个人与社会的抗争。一个原本自以为是个无赖的人,突然发现自己还不是那么坏,与那个肮脏的社会相比,马走日算是一个纯洁的大孩子。

    但太过繁复的形式感,冲淡了主题,如果只关注主线故事走向,肯定会看不下去,因为电影的每个段落,都裹挟了很多其它的东西。

    电影被称作第7艺术,传统的六种艺术是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歌和舞蹈,电影可以涵盖传统的6大艺术,当然也能包括戏剧。

    《一步之遥》整个都能看作是一部戏剧,一部杂糅了6大经典艺术的荒诞戏剧,同时也包含了很多隐喻和讽刺。还有两个戏中戏,一个是王天王的话剧,一个是武六的电影,都叫《枪毙马走日》。

    可以聊的东西太多,我们只挑一些重要的情节看看都致敬了哪些经典。

    开篇马走日的独白“To be, or not to be”,是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里面的台词,我们通常在评价一部有争议的电影时,总会说:“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就来自这里。说明姜文早就明白这部电影的评价会很复杂。

    “To be, or not to be”常见翻译为“生存或是毁灭”,马走日翻译为“是这么着还是那么着”,人的命运都是一系列选择的后果。

    第一个场景就是模仿《教父》,并非一般的致敬,而是非常刻意的模仿。

    上海滩武大帅的公子武七少爷,被一个意大利女人鄙视了,说他是个“爆发户”,生在中国竟然完全不懂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这不讽刺吗?

    武七通过法租界巡捕项飞田找到了能人马走日,嘴上说是要找回面子,但他在意的根本不是面子的事,他就是要洗钱,能买下大半个上海的钱,而且是他爸要办军校的钱,败家子和卖国贼都写在脸上了

    马走日和项飞田这两个名字来自象棋的术语,意思很明显,他们都是小人物,是这个社会棋局里面的棋子。

    马走日吹着满清贵族的牛逼,项飞田附和着,就把武七少爷的事情接下来了。

    两个混蛋操办“花域大选”的过程被拍成了纪录片,这一段致敬了默片时代,有好几个镜头类似卓别林的《大独裁者》

    “花域大选”按原来的剧本是叫“花国大选”,历史上确有其事,参选的条件就是上海接过客的妓女,是因为审查的原因改成了选美大赛。

    原本极为荒诞的开头,一本正经的春晚式的盛大舞台表演,却是一个妓女的选秀比赛,讽刺意味非常浓厚,显然被修改削弱了很多。

    原本两个选手的名字“青龙”“白虎”都不能过审,被改成了“青卢”和“白狐”,我始终不能明白,这个敏感点在哪里?

    而且这部电影被修改了300多个镜头,可以想象当年放过了《让子弹飞》,某些人被领导骂得有多狠。

    百老汇专业舞者的表演,精彩绝伦,也算是致敬了好莱坞歌舞片

    两个主持人,一个是维持治安的公职人员,一个是“公众姿势确定人”简称“公知”,鼓吹着泡沫,说着相声,就把能买大半个上海的钱给花出去了。

    直播中念来电,我相信每个中国人都很熟悉,一年一度的春晚嘛。

    为什么完颜几句轻描淡写的话,就抵消了“左青龙,右白虎” 的专业表演?这个难道不熟悉吗?好多综艺节目,总有那么几个专业的人才意外落选,而明显傻缺的某个选手却可以一次次的复活。大众就喜欢这种“打感情牌”,而背后是就有人在操控。

    给完颜颁奖的是清末名妓“赛金花”,传说在八国联军进了北京城的时候,慈禧太后跑了,赛金花与联军统帅交涉,保护了很多北京城的老百姓。京城人对赛金花多有感激,称之为“议和人臣赛二爷”。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都城,被列强蹂躏的时候,竟然是被一个妓女拯救了,我不知道这是在讽刺谁!

    完颜英说起来是满清的贵族,其实也是个妓女,听说过有成名的妓女卖“初夜权”的么?怕观众不能理解,台词直接说了,她就是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注意完颜“把每一次都当作第一回”这句台词,来自法国超现实主义先驱布洛东的诗作,但放在这个环境下就很不正经。

    把国学经典和超现实艺术搅和在一起,就是这部电影的整体气质。

    完颜逼婚马走日的这场戏,主要是炫耀拍摄手法和质感,就是所谓的如诗如画。

    马走日难以应付完颜,就给她抽了大烟,出门飙车兜风, 超大的月亮明显是致敬了老电影《月球旅行记》,是历史上第一部科幻电影。

    背景音乐却是京剧梅派唱腔《贵妃醉酒》

    毒驾和酒驾一起来,不翻车才怪!

    醒来的马走日害怕就跑了,成了杀人嫌疑犯。

    马走日跑去找武七的姐姐武六,本来是想通过武六找武大帅帮自己洗脱罪名。

    然后就是武六正式登场。这部电影唯一一个正面角色就是武六,而武六是个拍电影的,她立志成为中国的卢米埃尔,就是指的发明电影的卢米埃尔兄弟。整个社会都肮脏黑暗,只有这个拍电影的纯洁无瑕,姜文这是在夸自己呢!

    马走日走进武六的房间突然来了一段闪回,从叙事的功能上是介绍他们俩之前的关系,聊天的过程就致敬了很多老电影,比如《火车进站》和《水浇园丁》都是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

    这一段镜头非常的超现实,满地金黄的据说是玉米渣,背景一会像在天上飞,一会在海里游。同样的如诗如画。

    在大帅府,马走日去上厕所,无意间遇到了即将被“马办”的项飞田,这个镜头是致敬了《低俗小说》中的黑老大被爆菊,“马办”的意思就是项飞田很快就会被野马爆菊。

    马走日为救项飞田展示了自己的广场舞特长,让大帅摸到地了,从今以后帅府的家人饭前要唱“绝对不能装”,饭后就跳广场舞,社会就越来越和谐美好了。

    没想到项飞田却恩将仇报,一定要抓捕马走日归案,马走日只得再次潜逃。

    两年以后,马走日再次出现是因为王天王,王天王戏份虽然不多,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代表的是攀附权贵、迎合大众的媒体人。这些人无所谓事情的真相,只要观众喜欢,能赚钱,故事编得越龌龊越好。王天王编排的戏剧《枪毙马狗日》演出就非常火爆。

    马走日原本就是个江湖骗子,他不在乎自己的死活,就是不能容忍侮辱完颜,行贿不成,威胁无效,竟然蠢到公开场合殴打王天王,然后就被抓了。

    武六正在拍电影《枪毙马走日》,前面从“花域大选”到完颜死亡的现场她都拍了,可马走日为什么杀完颜?怎么杀的?人证物证全没有!武六想了个奇招,让马走日自己演。

    这里聊出个“金葱花奖”,把世界电影节都给鄙视了,后来《一步之遥》参加柏林电影节评分反而垫底了。

    这马走日是一根筋,如果配合拍摄就肯定是认了罪,虽然能活命,但生不如死,又不堪王天王现场羞辱,马走日再次暴走,持刀疯狂追砍王天王,拍摄失败。

    注意这里王天王的台词很精彩,“电影就是全世界观众都能看懂的艺术”,基本的意思是只有模式化、简单化才是面向世界的好电影。

    姜文显然不能同意“王天王们”对电影的态度,他借着马走日的大刀说了,让他姜文放弃个性,胡编乱造迎合大众,他宁愿被枪毙。

    这里,戏里戏外就串了。

    《一步之遥》上映之后,罕见的出现了很多电影界的名人出来炮轰姜文,大约就是因为姜文开了群嘲,拉了太多仇恨。

    王天王献策,“一个男人的脸和一个婴儿的脸接在一起,是慈祥;一个男人的脸接一个光屁股的女人,是流氓”。这个说的就是蒙太奇,电影史上的一大革命性进步,蒙太奇的出现,让剪辑能赋予素材更多的意义。

    而武六不同意,她追求的是真实度,或者是演员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表演,又或者纯粹是不想冤枉人。

    王天王又一精彩对白:“枪毙马走日是观众的呼声”,是不是想到了现在的网络暴力

    群众通常都是缺乏理智的,他们并不清楚真相,但人多势众,舆论一旦形成,当权者为了维稳,往往就会找个替罪羊。马走日杀没杀人都不重要了,他必须得死,枪毙马走日不是枪毙一个人,而是枪毙民愤。

    武七和项飞田一拍即合,背地里操控报纸媒体,鼓动爱国学生游行,一定要枪毙马走日,而且要引渡回中国地界枪毙,这是赢得民心成为英雄的大好机会。

    局势已成,武大帅不得不枪毙马走日,武六当然反对,她妈覃老师就教育女儿认清事实。

    这里的对话和现如今的择偶理论完全吻合,“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要坐在自行车后面笑”,嫁人嫁的是势力和钞票。

    覃老师喊出的《天演论》是本什么书?甲午海战失败后,著名翻译家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名著《天演论》,原来是一本生物科学著作,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被中国人引申到了民族危亡上面,影响巨大。《天演论》1897年出版,1898年就发生了“戊戌变法”。

    其实“物竞天择”在人文层面浅显得很,没听说过“良禽择木而栖”、“识时务者为俊杰”吗?

    后来变法失败,梁启超流亡海外见了世面。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

    从这里可以看出覃老师代表的是崇拜西学的知识分子,她控制着武大帅,就好比梁启超后来支持北洋军阀一样,姜文到《邪不压正》都没放过讽刺梁启超。

    “覃”这个姓一般是读作“秦”,而电影里面都读作“齐”,我不知道是不是对应了梁启超的“启”。

    在武大帅迎娶小老婆的婚礼上,武大帅和武六合唱了一曲意大利歌剧《茶花女•祝酒歌》,这一段显得莫名其妙。有可能寓意在歌词里面,“诚挚的爱情更宝贵”,武六不知怎么的就爱上了可怜的马走日,大约是因为马走日是唯一一个天真,不向世界妥协的人。

    武六救出了马走日,开车逃跑,武大帅和覃老师就在后面追。车从晚上开到了白天,从城市到了郊外,背景是福建土楼,然后又莫名其妙的来了个大风车。

    从意境上我们很容易想到“唐•吉坷德”,马走日和武六就像是唐•吉坷德冲击大风车一样,做着没用的挣扎。

    漫山遍野的善男信女芸芸众生,都来看马走日这个神经病说着胡话,人群里藏着枪手,每当他说到不该说的话,枪声就响了。

    这世道说真话的人就只有死路一条。

    马走日非死不可,终于是死了。

    从“阎瑞生案”的核心故事来看,“To be, or not to be”,马走日是一步一步把自己给选死了,生和死只有一步之遥。

    从戏中戏的电影来看,武六没学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她的电影失败了,不是她不想拍好,而是权利和舆论都不支持真诚的艺术,武六离她理想的作品也只有一步之遥。

    姜文借着这个电影,讲述了他对于电影的理念,痛恨一切虚假的迎合大众的庸俗电影,武六这个理想主义者就是姜文他自己。

    姜文绝对是中国最具话题性的导演,每一次总能站在风口浪尖,犹如大海边的一块顽石,任你风浪滔天,犹自岿然不动,坚守着自己的电影理想。

    《一步之遥》的确不是一部面向大众的所谓“好电影”。

    它所收获的评价已经很能说明问题,喜欢的5星,不喜欢的1星,有的甚至恨得咬牙切齿,恨不能打负星。就像有些人的评价,姜文这是【自绝于“人民”】。

    电影在形式上很独特,但毛病也很明显,第一关就在大众面前过不去,即核心故事很简单,但细节臃肿,有喧宾夺主之感。简单说就是经常出戏,看不下去。

    姜文很欣赏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理论【陌生化效果】,这部电影很多地方,好像都在提醒观众,“这里有问题,该思考一下”。但观众最不喜欢的可能就是这种强迫的思考,就像片中的武七,特别讨厌别人纠正他。

    姜文在片中炫耀的那些经典艺术,大众是不会有什么感觉的,也记不住那么多,绝大多数人看电影只是看一个故事,还不能太复杂。

    第二个吐槽比较多的是3D效果。

    《一步之遥》是亚洲首次采用IMAX 3D摄影机拍摄的电影,所使用的是刚刚量产的最先进的3D摄影机,以至于拍摄期间有三位世界级的大导演到剧组探班,但最终呈现的3D效果并不理想,技术并不成熟。

    而且这并不是一部好莱坞式的动作大片,而是一部剧情片。为什么一部剧情片要花那么大力气尝试全新的3D技术?

    同样的问题也可以问问李安导演,为什么要拍一部120帧的电影?

    这种事情总得有人去做,成了就是英雄,败了就是混蛋。历史会给予他们正确的评价,他们会被称作【开拓者】。

    但普通观众根本不会管你开拓不开拓,他们只管观影效果,矛盾的双方看起来都合情合理才是真正的悲剧!

    幕后的东西还有很多,(引用某网站的幕后帖):

    关于《一步之遥》你应该知道的10件事
    1、本片是姜文和葛优暨《让子弹飞》之后的再度携手。
    2、本片是著名造型指导张叔平和姜文的再次合作。
    3、本片聘请了百老汇专业舞者加盟,他们将承担影片中群舞部分的演出。
    4、本片是世界上第一部使用Arri Alexa XT m 3D摄相机拍摄的影片。
    5、本片是亚洲地区第一部使用IMAX 3D摄影机实拍的影片。
    6、《一步之遥》中群众演员人数超过2万,演职人员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以俄罗斯为主的外籍演职员人数比2008年奥运会俄罗斯体育代表团的人数还多。
    7、张叔平在影片拍摄期间共准备了27249件服饰。
    8、电影在北京怀柔中英基地搭建了52000平方米的“老上海”拍摄景地,而这个面积,相当于1920年代1.6个老上海法租界。
    9、3位奥斯卡级导演亲临片场探班:阿方索·卡隆(《地心引力》)、奥利弗·斯通(《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沃尔克·施隆多夫(《铁皮鼓》获最佳外语片)。
    10、《一步之遥》共拍摄了100个工作日,其中的一天还发生了一场火灾,据片方透露,这场大火烧毁了主场景大世界舞台60%,而这次事故造成的损失可以轻松拍一个国产电影,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我们再回头看看《Gone With The Bullets》这个片名,直译“随子弹而去”,就是说子弹没打着,白打了,革•命没有取得效果,社会依然肮脏稀烂!

    《让子弹飞》是表现的民国时期的小地方,《一步之遥》表现的就是民国时期的大都市,全都一片黑暗,你再看后边《邪不压正》,日本人能打进来那是必然的。

    所谓的“北洋三部曲”,或者“民国三部曲”,就是用戏谑的方式,管中窥豹,描述了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的那一段历史。

    有人说姜文是借古喻今,我觉得并不是那么简单。

    现在的中国和民国时期并没有根本性的区别,折腾了100年还是一个鸟样,还是在讨论“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还是嘴上说科学民主,满肚子的都是男盗女娼。

    这就是事实,所以这电影看起来才这么的讽刺,就像说身边的事情一样。

    马走日说“自己绞的辫子”和“别人逼着绞的”能一样吗?这几乎是现在和民国唯一的区别,民国时期洋文化的入侵是别人打进来的,现在的洋文化是我们自己请进来的。

    有什么区别?就是个面子问题!

    马走日就是放不下面子,丢不掉尊严,他就必须得死。

    姜文就是放不下架子,丢不掉个性,必然还是个小众导演。

    大众和相关部门喜欢的是“王天王”。

    姜文电影里面的大众几乎都是一种印象:

    《让子弹飞》里面跪习惯了站不起来的人; 《一步之遥》那些看戏的群众; 《鬼子来了》那些看杀头的愚昧村民; 《太阳照常升起》里面沙漠狂欢的人们; 《阳光灿烂的日子》那些打群架的小孩,就是那些愚民的后代。

    现在那些小孩长大了,掌控着这个国家,而他们的孩子在网络上大骂姜文,“拍的什么狗屁电影”。

    而姜文的电影一如既往的就是在拍着这些人,他希望这些人能从镜子中间认出自己

    徒劳!


    下面视频链接,结构与文章不同,视频增加了故事简述,减少了部分评论,酌情观看:

    《一步之遥》是艺术还是烂片?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7 ) 不怪你们看不懂,姜文的确太超前

    套用一句电影里的台词:这是姜文的一小步,却是中国电影的一大步。

    不怪你们看不懂,因为影史上总有一些电影太超前,比如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比如刘镇伟的《大话西游》。也许多年以后,我们会像现在各种怀念“那些年,错过的好电影”之类的活动一样,重新评估《一步之遥》的价值。再好好审视一下我们的文化为何对总是先锋性的艺术探索存有如此深厚的敌意。

    观影前如潮的差评几乎让我止步,之前老谋子的《归来》就实在让我失望透顶,我也害怕姜文陷入这种江郎才尽的窘境。但真的在影院看完以后,我恨不得在片尾字幕的时候起身鼓掌!但是周围人的冷淡让我不敢作这么一个异类。更何况中途离场的人就占了一小半。

    事实证明,姜文并没有像陈凯歌、张艺谋那样进入了艺术创作的衰退期,他仍处在创造力的高峰,而且是中国导演中的先锋。他没有妥协于商业化的市场逻辑,而是有自己锐利而独到的坚持和探索。这一票,玩得漂亮!

    导致差评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两个:

    首先,姜文对各种类型电影风格的拼贴和戏仿导致了电影在风格上缺少前后的统一连贯性。比如前面模仿《教父》的开头(这段我憋笑几乎憋出内伤,姜文一开嗓简直白兰度附体,各种文白混杂的台词太有错位感,教父手里居然还抱个兔子!),姜文在其中冷酷睿智高贵冷艳的黑帮老大的形象就和之后的形象产生了断裂感。给人一种为了模仿《教父》而模仿的感觉。而且模仿百老汇歌舞剧的花域大总统那段拉得太长,在影片开头的建置部分没能很快把故事线搭建起来,导致了观众兴趣和注意力的流失。对于电影发烧友来说,这种对各种类型的模仿和拼贴能带来巨大的快感和游离错置的愉悦(各种《红高粱》《本命年》《阳光灿烂》啊哈哈哈!),但对于广大普通电影消费者来说,这种对类型的解构和拼贴是毫无意义的,只能让人产生不知所云之感。

    其次,编剧在人物动作的设置和情节处理上过于舞台化(谁叫编剧是廖一梅呢)。我看到马走日救项飞田那块就突然领悟到,不应该把它当电影看,把它当孟京辉的戏剧看就毫无违和感了(可见廖一梅威力之大)!那种闹闹腾腾唠唠叨叨的台词,几乎每一句都是演员声嘶力竭字正腔圆地念出来的,再加上人物极度夸张的动作,比如马走日教武大帅一家摸到了地板就救出了项飞田,这种脱离日常生活常理的情节设置都让电影观众的心理无法接受。因为相对于舞台艺术来说,观众对于电影艺术的假定性的预设是更低的。比如在京剧舞台上,一根马鞭就能代表骑马,但在电影银幕上这么做就要挨骂了,你明明能拍骑马为什么不拍呢?如此种种高度假定性的情节在《一步之遥》中屡屡出现,除了上述摸地板之外,舒淇的“初嫁”也让人摸不着头脑,还有最后风车演讲草地上出现的婚礼男女更让人云里雾里。这些情节如果出现在小剧场的话剧舞台上,观众看完会扯着嗓子高呼:牛逼!Bravo!但出现在大众电影的银幕上,就只能挨骂了。

    分析完差评原因,该来看看影片本身了。

    先看故事,虽然很多人说姜文不好好讲故事,其实是形式太花哨有点冲淡了故事。但真正看进去以后,我发现我很喜欢这个故事,人物关系简单明确,不仅具有后现代的哲学意味,同时又含有政治社会意义,不是简单的死去活来的爱来爱去(对当下国产片就不过多评论了)。主要人物就是海报上的四个,故事结构也很简单,完颜英在马走日手中死了,项飞田反目追杀好友马走日,武六相信马走日舍命搭救。从叙事学角度来讲,这个结构也很有张力。根据格雷马斯矩阵,姜文是X(主角),葛优是反X,因为两人一个追一个跑,形成了故事的根本冲突。舒淇是非X,与X是矛盾但不对立,因为一个想结婚一个不想结婚,但又没有本质上的对立。周韵是非反X,与反X葛优对立,一个想杀马一个想救马,从而非反X周韵和X姜文形成了一种联合。这种工整饱满的结构在电影作品中实在难得(居然在海报上的排列也跟矩阵暗合,真要给编剧大人点个大大的赞)。

    其次,这是一个奥赛罗式的悲剧,有一点罗生门的意味,是对“真实”的一种质问,这是进入后现代以来意义的确定性丧失而普遍产生的文化症候。奥赛罗因为听信别人谣言而掐死了自己的妻子苔丝狄梦娜,罗生门下讲的故事谁真谁假,都因为见证人的缺失和人性固然的罪性被重重掩盖,真相成为永远无法企及的地平线。马走日带着完颜英出去的那天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就连马走日自己都说不清楚,因为他也吸了大烟,以为自己把车开上了月亮。而这件事又没有第三个人在场,从法律上讲就成了一个死结。这样的事情到了现代社会仍在不断重演,呼格吉勒图就是明证。人就是人,不是上帝,没有人知道百分百的真相,没有人知道事情的全貌。

    再者,马走日的死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法律问题,而是成为了上层权势者手中为自己争权图利的的一枚棋子(就像他自己的名字隐喻的那样),随着事态的发展,已经没有人真正关心他是否真的杀了完颜英,因为他已经到了不得不死的地步。民意(所谓的正义感和道德的大多数)让他不得不死,大帅的面子(权贵的政治利益)让他不得不死,为了维护中国人的法律(其实是所谓主权)尊严也让他不得不死(“引渡有理”那段隐喻文革太搞笑)。就像《唐人街》的主题一样,一个普通的个人可能因为抢劫、强奸、谋杀而锒铛入狱,押上刑场,但对整个社会犯下罪行的人却不用受到任何惩罚,反而会得到大众的褒奖。马走日糊里糊涂地让完颜死了,他因为这个过错必须付出代价,但是比他犯下更大罪行的武大帅、武七却反而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这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与整个环境对抗的悲剧,就算在真理事实层面他有100%的不该死的理由,但可悲的是,没有人能看到100%的真理。

    最后,廖一梅的编剧也让这出戏带上了《恋犀》那样的“爱情圣经”的色彩。我们在里面看到了各式各样的爱情观,以及在爱情中做出各样选择的男男女女。有马走日那样懵懵懂懂在爱情面前尚未开窍不懂得珍惜的,有完颜英那样把自己的初嫁权播撒人间,却在误会中以为找到了自己的真爱从而奋不顾身飞蛾扑火的,有武六那样相信爱情坚持不懈甚至愿意为爱付上生命代价的,有武大帅那样以婚姻爱情作为政治砝码的,有覃老师那样精于世故用婚姻爱情为自己谋求优渥生活条件的。(我这种笑点极低泪点极高,看《星际穿越》《亲爱的》丝毫没有动容反而差点笑出来的不受欢迎型观众,居然在姜文打晕周韵时说:“姑娘,找个男人不是让你跟他一起死,是让你跟他一块好好活着”时鼻头一酸。)男人和女人这两种不同的物种,对爱情的期待和需求是不一样的,女人要的是轰轰烈烈海誓山盟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浪漫,男人要的却是茶米油盐举案齐眉明眸皓齿佳人常伴的实际。其实世上没有哪两个男女是真的合得来,每个人都有缺陷,每个人都不完美,婚姻的确是“天作”之合,因为光靠人的努力,没有人能得到完美的婚姻。

    昨天看完电影,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晚上翻来覆去几乎失眠。就像有位网友说的,它不求捧场,但求知音。中国终于出了这样一部电影,中国电影人终于有勇气在形式方面有如此大的突破,探索,和创新。(虽然《黄金时代》也有,但不如《一步之遥》做的漂亮和彻底)西方电影早就已经进入了这种形式探索的阶段,比如《天生杀人狂》中早就已经充满了各种风格和类型的拼贴,而中国电影人却一直在原地踏步。中国主流商业电影中终于有了这样一部光怪陆离的怪诞风格的后现代电影(无法上映的独立电影就不说了),借用三句电影中的台词,Today is history, Today we make history, Today we are part of history!

    有人拿《一步之遥》和《私人订制》对比,说两片和《三枪》《无极》一样烂。其实我倒觉得冯导的《私人订制》中同样有很多不被人理解的地方。我觉得《一》《私》两片有一点相通之处,即对当下大众电影文化的嘲讽,真是赤裸裸的泄愤。《一步之遥》中王志文导演给姜文穿上布满钉子的马甲和面罩,以表现他的“丧心病狂”,谁care马走日那天晚上到底穿的什么,“世界的才是世界的”,穿成那样才能让观众看得懂。就像《私人订制》中李成儒扮演的大导一样,其实是冯小刚的一种愤怒、无奈和迷茫,到底什么是“俗”什么“雅”,是你说了算还是观众说了算?观众说你俗,为了脱俗不惜换了一身“雅”血,但弄出来了798式的“云里雾里”,却让私订四人组不禁感叹:“这个人算是废了吧?”

    再罗列一下我能看到的戏仿和挪用的痕迹:《教父》式的开头,《芝加哥》《红磨坊》式的歌舞,春节晚会抑或电影颁奖典礼式的主持,《邦妮和克莱德》式的姜文舒淇飙车,《月球旅行记》式的登月,《红高粱》版一身红的女子从芦苇中骑着《阳光灿烂的日子》式单车无厘头登场,姜文在小巷子中《本命年》式标志性背影跟拍镜头,《蝙蝠侠》式的监狱天井,以及最后颇具费里尼色彩的结尾,风车布道和草地上表情漠然的新婚男女。

    最后说一下对片名《一步之遥》的理解。马走日和项飞田,日和田貌似只有一步之遥,但其实“田相当于四个日”,两人做人却差了十万八千里,一个忘我搭救,一个大义灭亲。马走日和完颜英的爱情也只有一步之遥,在唾手可得的幸福面前却乐极生悲,一个见了阎王一个成了杀人犯。马走日前脚刚从风车上摔下,武六后脚从磨坊中追出,也差了一步之遥。一步之遥,一念之差,失之毫厘,却是差之千里,却是天壤之别。

    或许命运的无常就是在此。

     8 ) 不烂,一点都不烂;挺好,真的挺好的。

    只不过想做个在电影院看完姜老师电影的纪念才写的文章。
    没想嘲讽人,没想教育人,没想得罪人。
    也请别嘲讽我,别教育我,别得罪我。
    如果因为我的语气不善让你觉得不痛快了,我先向你道歉。
    不想看的、看了不同意的的、看了想骂“傻逼”的都请点右上角红叉出去看看能让你们身心都爽的影评。谢谢。
    (有人在下面评论说鄙视我,我无话可说了,现在真是干什么都会有人跳出来人身攻击。好好好,你们最厉害最有能耐,我不想吵架。)

    ——————————————————————————————


    有时候中国观众是有点儿得理不饶人。您看吧,您以前都没看过姜文的片,顶多跟风围观了让子弹飞。这回看见网上一片不可思议的骂声,于是心里冷笑两声,立马团购了十几块二十几三十几的票进场坐下来看,看着看着觉得“啧我怎么看不懂呢”,好好好,烂片,差评。出场之后还得急得像刚看了凶杀现场似的向身边每个人宣传说“哎哟喂这片可难看了,难看得我都要睡着了”。
    您看,您不懂就说别人烂,这可不是得理不饶人嘛。您看小时代的时候倒是挺乐的吧。(当然您要是真的无论怎么想客观主观都觉得它烂的话,您属于另一类人,我不是说您。)
    要我说啊,这片算不得顶好,但比一般的都好,说它烂可就太冤了。合着您看的烂片都是这水准,嘿,那中国电影市场真是太繁荣昌盛花团锦簇了。
    瞧瞧,我都学会用“您”了,才没有不尊重您的意思。

    昨天晚上和ABC仨朋友一块儿去看的。A君是个理工科青年,B君介于文理之间目前研究心理学,C君是个单纯的姑娘。观影途中,A君中途几欲睡去,B君挺认真,C君全程在笑。散场我是想鼓鼓掌的,但看其他人急哄哄往外走就丢失了这一机会。
    回学校路上聊聊感受。A君说,感觉到姜文在讽刺什么,但就是看不懂。B君说,觉得这根本是个很伤感的故事,有些想把人逗乐的部分又没把他逗起来,网上所谓“掌声在开场时用完”纯属无稽之谈。C君说,觉得很好看,就是不太明白结局,但是特别好笑,笑得脸都抽抽。
    而我,一个对文史哲特别感兴趣,不看电影会死的纯文科生掂了掂自己的良心,底气挺足地说:“我觉得他讲得很明白了,拍得挺好。”
    讲这个事儿是为了说明不同人群看这个片的感受差异是很大的。为什么?因为知识面和阅历会影响人对事物的判断。
    你让一个根本不知道军阀是怎么混战的、民国是怎么建立的、文革是怎么闹腾的人怎么弄明白片子的内涵?你让一个根本不喜欢好莱坞歌舞片,对话剧默剧毫无兴趣,没多少观影量的人怎么理解片子里的效仿和炫技?你让一个不感性也不愿思考的人怎么体验你藏的那么深的感情和价值观?你让一个既没经历过也没这种情怀的人怎么对你的情怀产生共鸣?
    是,让我说《一步之遥》的缺点这就是最大的缺点。但,这就是在我眼里最大的优点。所以我接受许许多多的人不喜欢它,但我绝不接受那么多人说它烂。

    上初中的时候,完颜阿骨打和耶律阿保机是我和同桌暗地里发现的一个梗。上高中背历史的时候大家伙儿会单独抽出伟人们的结婚时间线来背诵。“1843年?”“马克思和燕妮结婚啦。”
    有些东西只有知道的人才能心领神会,不知道的人即便有个人在边上告诉你这句话出自哪里是什么典故也不会尝到乐趣。一个懂很多的人有时候确实是在玩梗,但有时候他只是在平铺直叙,他以为大家都懂的,没想玩梗。
    说件特别尴尬的事儿,我忘记是看到哪个场景的时候我真心觉得有趣,然后笑了起来,但是全场都是静着的,我后面坐着的女人问她男朋友:“前面的女的在笑啥?笑点在哪儿?”
    说洗钱的人“您有如此情操,该是何等境界”不有趣么?说一个全球花国选举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不好笑么?吹口哨吹得是贵妃醉酒不精致么?一个大帅娶了来自世界各国能坐满一桌子的小老婆,吃饭前先唱“谁都不许装”,日语命令站起坐下,不让人浮想联翩么?卓别林式戏中戏不讲究么?王天王那血淋淋的戏和和《天涯歌女》一个调的《刺杀马走日》“主题曲”难道不叫人寒心么?武六武七项飞田和法国军官坐一块儿定下金葱花奖不讽刺么?
    对,你们只觉得“马办”和“经历四十个男人”和“SM皮具”和“母女俩架起机枪对射”好笑。而我还在研究钟三儿和俄罗斯小老婆和风车。
    建议老佛爷绞鞭子那段的前后呼应简直妙。
    对,坦白了说,我就是觉得没有点文化积累的人很难看进去非爆米花电影的电影。

    从一开始就投入节奏,一路狂欢到最后,有喜有悲,熏熏然入坠梦矣。配乐又太美太带情绪了。
    没人给我钱,我是说实话。
    北洋这个词像是通关钥匙,一想起来就能想通背后一串隐喻代指。但,仅仅把这看成表面上的爱情故事,难道它就不好了么?
    说实话,舒淇的配音并没什么不好的。完颜英就该说京片子。演讲那段差点让我下意识鼓起掌。完颜英逼婚那段舒淇的表演可圈可点,而配音的哽咽和哭腔更是给她加分。“我只是想你娶我。”说实话,我挺受触动的。“你已经有了我,就不用再让我娶你了。”这台词写得不好么?
    眼睛、蜗牛、上月亮那段是作,廖一梅式的作。但也没作太久,马上这点浪漫戏就因为完颜英的死而死了。那颗月球蹦过来挺可爱的。不知道王朔负责哪些部分。
    姜文很爱周韵。他能把周韵拍得如此美,甚至拍出了她本并没有的美。回忆往昔那段戏,海鸟从屋子里飞出来,扑棱棱地消失在水面,蓝白海魂衫和瑰丽黄昏融为图景。更别说火车送别,周韵在蒸汽氤氲风吹拂中的脸。
    王志文的功力太深,让我这半个上海人心服口服,简直像甩他一嘴巴,骂他“刻薄!”。洪晃也是精彩到了一定程度,有血有肉。甚至文章,对,这个有许多人根本没认出来是他的文章都因为演得好而让我没那么讨厌他了。
    可惜的是葛优叔叔的戏少了些。他这角色本来可做的文章很大,不该这么有头没尾。
    缺点是很明显的。歌舞段落应再精简,虽然这些歌舞是中国前所未有的。前后节奏脱离得太远,观众适应不了。结尾风车那段我很喜欢,但我总觉得还能有更妙的。旁白也有点儿多有点儿拖,虽然旁白在这部片子里是很需要的。爱情戏的比重有点儿不上不下。
    《一步之遥》拍了四年。四年可以干很多事。四年琢磨出来的作品够有诚意了。

    我很喜欢姜文。我这么硬的女人当然喜欢更硬的男人。
    我知道他的毛病。我不会喜欢他的任何一部作品超过《太阳照常升起》。《太阳》里的所有演员都是我喜欢的演员,包括房祖名。我完全没有看不懂的感受,而且第一遍看完还哭了,弄不明白为什么哭。《让子弹飞》只是让我乐和爽而已。
    小时候听爷爷奶奶讲了太多家族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我能体会姜文有意无意从电影里透露出的对那段年代那段历史的态度。自己看完了再陪爷爷看,感触就更深。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无论是看影视作品还是看文学作品,和身边同学的意见差异越来越大了。所以我明白能继续发自己的声音说自己的话是件难能可贵的事情。他是自恋,是自大,是有时候飘飘然狂妄,是有时候自以为是一意孤行,是带棱带刺,是个孩子,可他又认真,又直率。
    他才没有江郎才尽,否则怎么还能取个那么高度概括电影内涵又能让你们借着骂他的片名。
    我从未把姜文捧上神坛,因为我觉得那不重要。有时候拍电影就只是拍电影本身而已,去讨论有多牛逼、有没有那个谁牛逼根本没有意义。小众还是大众、冷门还是热门又能证明什么问题。关键是他究竟怎么做的这件事,这件事究竟办成没有。

    顺带一提,删改是一定有的。估计很多人也看出来台词改动。听说最开始的“To be or not to be”是改的,原本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我的中年是在上海度过的。”如果确实的话,“To be or not to be”那段就很有内涵了。
    再说,亚洲地区第一部使用IMAX 3D摄影机实拍的影片、世界上第一部使用Arri Alexa XT m 3D摄相机拍摄的影片这两个名头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它不是很多人口中所说的简简单单意义上的3D。

    有人说这片子没意思,可能是因为太有意思了所以让有些人觉得没意思。
    有人没看或者没看两眼就开喷,可能是因为怕跟不上别人喷的脚步。
    有人急着批判,可能是因为看到一半总觉得讽刺到自己。
    有人并不觉得烂却说烂,可能就像王天王和他的观众们一样,不知不觉做了帮凶,成了民粹;又或者是更喜欢《让子弹飞》那个路数。
    这些都是你们的个人观点。我得尊重。

    而我觉得挺好的。这是我的个人观点。你们得尊重。
    唯一一条我得反驳的是那句“比不上《天台爱情》”,这俩根本不是一回事儿,没法儿对比。



    ——————————————————————————————

    有人说姑娘你光说别人不明白你自己又不说你明白了啥,你这不糊弄人么。那我还是说一说吧,虽然我本身是特别不敢说的。
    为什么呢?因为:一,不管说的啥,不同意的人就是不同意还会上来喷你;二,不管说的啥,我自个儿也不能保证说的是导演想的;三,不管说的啥,很难讲我自己过两天是不是还这么觉得。
    但还是说吧,因为看见有人发了这个(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261124/),觉得说的挺对的。

    谈谈爱情。
    引用朋友B君发的朋友圈:一步之遥在两个半小时里说了很多主题,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孤独。一个男人因为爱与世界为敌,他被世界蹂躏,他恨死了世界,但因为有人给了他一点爱,所以他就是死去也要微笑着。命,你们拿走。爱,老子寸土不让。
    没想到B君还是个挺情感纤细的男生。我有点儿同意又有点儿不同意。
    马走日爱完颜英么?有点儿爱有点儿不爱,更多的是像对个交心交底的老朋友、红颜知己。毕竟睡都睡过好多回了。而且完颜英的那一溜金光璀璨的“总统”名头都是马走日一手操办出来的,一个男人对他能把玩在手心里的女人能有多爱?而且这个女人还挺把自己当回事儿,把爱心都散布到钟三儿那儿去了。他觉得完颜英的逼婚挺无理取闹挺烦人,觉得这没什么必要性。当然,他也有点没胆子。他还是个孩子,有胆量玩女人,没胆量对女人负责任。他发现完颜英死了,第一反应是得逃,镜头一分钟没交代他伤心难过。
    但他不爱她么?架是打了的,口哨是吹了的,枪子儿是差点吃了的。分明躲藏得好好的,看见有人侮辱她,吹拉弹唱地作践她,他忍不了。他挥舞着不轻不重的假刀砍啊砸啊的,面具一摘下来,满脸的泪。这世界怎能如此的恶,不放过一个活人,甚至连一个惨死的女人都不愿意放过。
    姜文在采访里说,他觉得大家那么努力地去误解一个死去的人,这不太好。
    完颜英的死或许没让马走日有多少成长,但是王天王等人的这一大出闹剧让他的情绪一下子着起来,眼睛擦亮了,看清楚底线在哪儿。士可杀不可辱,爱绝不可欺。
    武六是马走日的真爱。故事还没怎么演光是放他们回忆的那一段我就这么觉得了。电影用了如此魔幻如此色彩明丽的镜头来描绘他们俩相处的瞬间,又是玩笑又是打闹的。而且还有遗憾。马走日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遗憾当初伤了腿,没和武六一块儿走。多少年过去了,他还能记得送别时武六的脸。男人嘛,初恋啊遗憾啊在他们心里都会镀上金。
    他自个儿也说了,不明白为什么,对着武六就什么也说不出来了。说不出来,是因为心里敬着她端着她捧着她,不想毁她也不想毁她心里的自己。
    经过完颜英的死、各种命悬一线的折腾、劫狱与逃亡,马走日明白自己该怎么对待武六。他给了她一下,给了她第二下,希望她别看见自己的结局。“和一个男人在一起,不是为了和他一起死,而是为了和他一起好好活着。”他自己给不了,但衷心希望她以后能拥有。之前完颜英逼着他做选择,这回他自己主动做选择。他长大了,他不怕死。
    于是他满不在乎、坦坦荡荡地站在众人眼前,站在枪口跟前,说啊说啊,说自己的争与不争、种种体悟。死去的路上,心里只挂怀爱人的前路。
    他以前是个虚伪的、狂妄的,甚至算得上卑鄙的人,但在体验了爱之后,他死前至少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就算得上在心灵上得救了。他为自己的这一点升华而喜、而心灵平静。

    说完爱情,现在要说政治历史么?
    完颜英是完颜阿骨打的后裔,是“遗产”;马走日和项飞田是清朝遗族,在新时代里换了身份搅合;武大帅一家是new money、new power,但其中又有分化;外国人就是外国人;王天王在某种意义上代表民众。
    那再把指代身份往故事里套呗。谁求谁洗钱?谁办比赛捧谁?谁抽大烟抽鸦片死了?谁和谁之间搞引渡?谁想弄死谁?谁崛起了?谁和谁联姻了?谁最后死了?谁又活了?挺清楚的呀。
    那到底想表达啥?马走日是主角,电影是他的挽歌。看完电影,观众会同情他,会希望他不死而恶人死,会希望武六未来过得幸福。往小了说,这是希望重新拿出历史,为一部分人平反。往大了说,那就……你懂的。
    不过真有那么复杂么?

    又或许姜文只是想嘲讽一下媒体舆论和所谓民意。
    这很直白,不用分析。电影里台词都直接点出了“民意”。很多人只想看自己想看的,很多人只想让别人看见自己想让他看见的。于是,没人在乎真相到底怎么样,也没人在乎真正的当事人会怎么样。只要他们能够借此狂欢就够了。

    我就看明白这些,这些也仅仅是我个人的理解。对或不对,都和别人没关系。

    ——————————————————————————————
    补上最近看的访谈呗。

    问:审查修改了哪些地方?

    姜文:(摄影师谢征宇:修改了300多处吧,都是很心爱的地方)好在我们拍得挺多的,换零件还能换一些质量都不差的零件。

    问:电影里,你反复说了很多遍“today is history(今天已成为历史)”之类的话,是对现实有什么影射作用吗?

    姜文:这句话,我很沉痛地告诉你,唉,原本这个情节……你们现在肯定觉得这有什么可history的?什么破事儿啊是吧?其实原本的故事是,他办了一个环球的妓女公开赛,全世界的妓女,必须接过一次客的,才能参加这个比赛,所以这里面所有来参加比赛的、跳舞的都是这样的人。因为故事原型是在1917年到1921年的上海,确实他们举办过妓女“花国大选”,必须是在上海地区接过客的妓女。参加评选的有作家、各种报纸的主编,名人骚客都有。现在这个环节不能叫妓女了,也不能叫这个比赛(指“花国大选”改成“花域大选”)了,所以就把这个当正剧看了。所以就看得很没意思。其实我们在美国混录的时候,还没改,大家看得觉得很荒诞,很疯狂,很可笑。因为他们都是比正常人还要正常的语气在谈话,好像是比正派人还要做着更正派的事儿,现在完全没有了。所以你这个问题是应该提出来,但是我没办法再帮你弥补回来,谢谢。

    PS:有很多很厉害的网友已经做了解读,期待以后二刷三刷,网上有了片源之后,会有更详细更全面更多角度的分析出来。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259284/(猴子大大写得还是挺可爱的。)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261181/ (我觉得有点儿过度解读,不过也是一种挺有趣的见解,说不定就是真的呢。)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259030/ (看了这篇我都有点儿自惭形秽了,因为我写一开始影评的时候都是情绪做主思维,光想着反驳,都没仔细写电影本身。)

     短评

    一部忍不住打五星的神奇烂片——姜文从来不缺才华,缺的是对自己才华的节制。

    4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从神作的期待到首映以来满屏差评,造就了该片分裂的状态。其实就看你心态如何,以子弹飞的角度,电影没想象中的那么好;以看烂片的角度,电影没想象中的那么差。论艺术美感,前半高于后半;论电影质感,后半远胜前半。总之是一部标准的姜文电影,神坛只能捧杀,但平常心会有收获

    6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还行

    谁跟我说这电影拍得就像一坨屎,我就跟谁急,分明他妈的是两坨。姜文以为他妈的搞个绚丽多姿的舞蹈就是《甜蜜的生活》里面的奢华狂欢还带着批判;看到《鹳鸟踟躇》里面隔岸的婚礼、《地下》里断开的大陆上穿着婚纱狂欢,然后让大家在大草原也穿着黑礼服白婚纱聆听自己演讲也就大师哲学了?

    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很差

    【C+】没那么难看,虽然是烂,但也是烂的五彩斑斓,算是一团华丽的垃圾。故事并不难懂,甚至有些过于简单,只是讲的太入魔。既没有可信度也没有吸引力,越荒诞反而越糟糕,那些小聪明的台词也就只剩下了个看相。本末倒置,沉沦于风格,姜文高估了观众,更高估了自己。

    11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教父》的开场,黑白前导类似《飞屋环游记》,再来《芝加哥》《雨中曲》《红磨坊》式的歌舞,偶尔戏谑下名人名言,再扯下《一代宗师》的“里子面子”,……,《一步之遥》看似《让子弹飞》的风格,却是《太阳照常升起》的个性,……,镜头太碎,应接不暇、眼花缭乱,……,没达到期待值,但至少不烂!

    15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3D还台词场景密不透风马不停蹄的,中间犯困和看完脑仁疼。过于自high自乐了,您要是良心点,一去了3D;二学学吴宇森的没良心分个上下集多有张弛感。大帅一家三口都有彩儿,葛优舒淇周韵中规中矩吧,周妈以后还是客串好,惊鸿一瞥嘛。王志文说上海话有点意思 ..

    18分钟前
    • boks
    • 还行

    记住了一句台词“电影就是全世界的人都看得懂的艺术”,可导演自己背道而驰,炮制成了一出荒诞作戏,故事前后脱节,剧情云里雾里,自《让子弹飞》以来的浮夸、聒噪、絮絮叨叨、用力过猛,在这一部放大升级……两个多小时在影院如坐针毡。1星给结尾的姜文与周韵,1星给电影里的小电影。

    21分钟前
    • 影志
    • 较差

    糟糕的3D,好难猜的圣上旨意。通篇密集台词,难不成还能听出DO SO FA LA C,没良心,无意义。大腿舞和枪毙马走日有点意思,但是在整部电影里有毛意义,给自己开人生追悼会么。一堆满清遗老北京老炮完颜阿骨打你爹成吉思汗,政治隐喻是得了满分,金光灿灿假兮兮的玩意,非要解读出此中有深意?!

    24分钟前
    • 木卫二
    • 很差

    工作关系,一天之内看了两遍…第一遍觉得很糟糕,第二遍之后反而觉得还挺精彩的。自恋的姜文在电影里写满了自己标志性的元素,浮夸的表演、耍贫的台词、绚丽的色彩和影迷式的致敬。成于自我,败于自大。

    29分钟前
    • 放开那个浪味仙
    • 还行

    太阳照常升起时的自由,浑然天成再次涌现。片中致敬数部影史经典,是电影痴人的狂欢,迷影人的福音。一开篇的《教父》,马走日如马龙·白兰度附体,瞬间被点燃,各种高潮。黑白影像,伪记录剪辑,这是属于姜文的《雨果》。 此片不求赏脸,但求知音!!!

    32分钟前
    • 王小叶儿
    • 力荐

    逼格太高,曲高和寡。开头教父那段场景服装连发型都一样,2001太空漫游音乐出现两次一次片头一次完颜英加冕。王志文小剧场那是样板戏的做法。此片挑战了很多迷影狗的阅片量和记忆力,令他们十分不爽,看不懂都说难看就像小时候考试不会都说老师出题出得烂。

    37分钟前
    • 了不起的花轮君
    • 推荐

    不喜欢这片。给三星是因为里面那些迷影的指涉、影像的拼贴与想象力,在华语电影仍是难得的。这是一部玩的很疯狂的电影,像一场梦,随心所欲、汪洋恣肆。不过,这种想象力却以很舞台剧的方式表现,大量的台词与对白,让狂想很难尽兴。而演员的表现也没有预想的好。大体是姜文作品观感最差的一部。

    4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我等凡人终究不是姜文等对电影如此入魔之人。大量碎片化、散落式叙事,姜文在魔幻现实主义路上越走越远。这部电影是随意自私的,很难产生共鸣。

    45分钟前
    • 火龙果不耐受者
    • 还行

    可以说是处于《太阳照常升起》和《让子弹飞》之间的一部作品,所以具备一定排斥性。用一个简单的故事线构建起多种影像指涉与文本隐喻,浪漫而富有魔性。壳子是个民国浮世游,里子还是姜式苦恼。如果能走进去,分分钟都是高潮。不用期待笑点,这是部伤感的电影。

    49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教父、芝加哥、月球旅行记、2001太空漫游、对她说、甜蜜的生活、地下、凯撒必须死……观影时最兴奋的点就是看这些迷影的段落,但这些在姜老师自恋又天马行空的操盘下都变成了语焉不详又质感粗糙的大杂烩。晚会段落实在太可怕了,各种隐喻也没有丝毫解析的热情,想再看几遍《太阳》洗洗眼睛!

    50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较差

    没法打分,从1到10都有理由。散场时至少听到三个女生说:我没看懂,这片什么意思?我要回去看看影评 —— 您就别为难影评人了,他们也烦着呢。

    53分钟前
    • 云中
    • 还行

    很姜文,有着鲜明的作者化色彩,我不想用美式类型片的条条框框来约束这样的电影,我喜欢的正是它鲜明的个性,打破俗套的小聪明和不拘一格,对细节的用心和把控。娱乐你,也时刻保持着一点距离和内心的优越感,冷嘲热讽也暗藏在佯装癫狂的外表之下,只可惜这个时代精英主义是被用来嘲笑的。★★★★

    5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提前看了春晚。

    1小时前
    • 塔拉胡
    • 还行

    嗑药奔月,车厢沙滩,肥妈机枪突突突,红色风车转啊转。联欢会,伪纪录,cosplay,借古讽今述长情,话痨一场北洋凶杀幻梦。爱者至爱,恨者至恨,如此世道姜文还敢糊弄出这种玩意儿,不得不佩服

    1小时前
    • kylegun
    • 力荐

    《一步之遥》是姜文最任性的一部作品。不像是在讲一个直接干脆利落的故事,而是在做一个多元素杂糅的实验,以及从开场后对教父,月球旅行记等的致敬。如果说《让子弹飞》是二锅头,浓烈刺激强嗨,那么《一步之遥》就是杯红酒,高贵典雅慢品。或许,就如电影中姜文说的那样,“我还是个孩子”。三星半

    1小时前
    • 方枪枪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