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台湾剧 无邪

    无邪

    评分:
    0.0很差

    分类:台湾剧台湾2021

    主演:張得中、蟻大點 

    导演:内详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猜你喜欢

    • 已完结

      败犬女王

    • 第10集完结

      保留席位

    • 完结

      我的牙想你

    • 更新至第122集

      追分成功

    • 完结

      公主小妹

    • 全07集

      中元大餐

    • 完结

      俗女养成记2

    • 已完结

      海豚湾恋人

     剧照

    无邪 剧照 NO.1无邪 剧照 NO.2无邪 剧照 NO.3无邪 剧照 NO.4无邪 剧照 NO.5无邪 剧照 NO.6无邪 剧照 NO.16无邪 剧照 NO.17无邪 剧照 NO.18无邪 剧照 NO.19无邪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长篇影评

     1 ) 观影感受

    There is no evil,开头用来立威的part。无邪是因为罪恶都在黑夜里不为人知的时候发生了。用大篇幅展现日常家庭生活,却在最后几分钟急转直下。工作似乎只是按下按钮,但转眼受死人裤腿流下的尿液却让人吓得一激灵。 She said you can do it,最佳part。This is Iran, there is no law here.导演好敢。当你被裹挟着去杀人,要顺从吗?不愿意吗,似乎又只能等制定法律的人改变,但这真的可能吗。想要用钱买良知,可这却又是让他人负罪。杀了一次,所以再杀就没差了吗?鼓的配乐敲得人害怕。 Birthday,If we say no, they'll destroy our lives.一个顺从者,为了赶赴爱人的生日,却犯下伤害了爱人的罪,爱人对他下不了手,但也无法再面对他。 Kiss Me,最温柔的part,因为良知而无法获取驾照,无法开诊所,但无悔。最后用金灿灿的画面结束,似乎真的“无邪” 。

     2 ) 毫无邪恶

    2个半小时,4个短片,聚集谁都不会注意的一个人群,影射当局政治或者说当下的囚徒困境,社会意义远大于电影本身,估计这是会得奖的原因吧。

    分为前半部和后半部,前半部是两个行刑人的不同选择,看似给他人行刑,实际是在自己所处的这个牢笼里进行选择,选择平庸的留下还是选择伟大的逃离。实话实说,第一个短片都要马上睡觉时,这个快秃顶的男人看向小窗按下绿灯时转过镜头里4-5个人齐刷刷地被吊死挣扎甚至还有尿流满地的场景顿时把我的睡意驱赶殆尽,这么一来呼应之前的沉闷以及十字路口红绿灯的晃然,突然觉得很牛B很震憾。第二个短片抛开社会意义而言,似乎是四个短片里运镜最一般的,那一段乌漆妈黑的奔跑和快吐了的晃动是不是在风雨云里非常的熟悉?然后看到女友后开始一路高歌又是莫名的,当然我理解导演想要表达的是重获自由的向往与快乐,最后扔了枪后的留白也许也是为了呼应第四个短片吧。

    后两个短片提示了不同选择遇到的结果,第三个短片男朋友从了给女朋友过生日请了三天的假,而这三天的假是服兵役的他主动去申请当死刑执行人换来的,当他奔赴到女朋友家要给女朋友庆祝生日时却发现为了这三天假执行的死刑犯人却是他亲手做的。女友不理解他,岳母埋怨他不敢反抗强权,生活坍塌了,片尾那雨落河边的三个人的处理很不错,一个假人是行刑时穿的衣服在树枝上撑出的人,一个女朋友,一个想要忏悔的男朋友,当女朋友说了一句我数过了你来找的多少个3天时,男人的世界就彻底绝灭了。而第四个短片则映衬着逃离出这个囚笼的行刑人隐性埋名不得不把自己的女儿寄人篱下最后要相认时却不得相认的故事,为了片刻的自由与心安,以为逃出了囚笼,却依然还在这个社会的大囚笼之下,郁郁而终,最后一个故事直接表达了政治与国家的不堪给民众带来的是另一个逃不出去的囚笼,难怪导演无法来到颁奖现场。

     3 ) 在死刑面前上帝身在何方

    絕對要給出五星,無論導演的功力,電影所蘊含的意義,舆及其傳奇性的命運(導演坐牢後拿了金熊獎)也絕對令人對他及它肅然起敬。在四個故事當中,雖然角色設定互有不同,但彼此在命運上的安排卻互相糾纏連結,可以說第一和第二個故事是因,第三及第四個故事是果。主角在面對極權的體制下選擇了不同的態度,第一個故事的男主選擇了沉默與服從,而這個故事的衝擊力的確十分強大, 鋪排三十多分鐘的平靜與克制,在最後一刻隨著一聲死刑的巨響與死囚腳部的特寫,爆發出一種筆墨所難以形容的震懾,亦帶有令觀眾對電影進行反思的衝擊力。在結構方面這個故事的鋪排十分帶有米高漢尼卡在電影第七大洲的影子,前段大部份時間聚焦在主角刻板與平常的生活片段,而最後的爆發正正控訴着社會及體制給人性及心靈帶來摧毁性的破壞力。而在第一個故事當中,更加添了一段十分耐人尋味的細節。男主在接送太太回家的路上,在馬路旁停下來等待太太,此時他在車廂中呆望對面的建築物上亮著紅綠燈箱的兩個十字架沉思;在清晨上班的馬路上,當綠燈亮起,男主只是在車廂內發呆,沒有開動車子,水撥在擋風玻璃上磨擦出冰冷與規律的叫聲,而擋風玻璃之後我們看到男主空洞而麻木的眼神,此時鏡頭一轉在車子之後,冷清的昏黃街燈以及空無一人的蕭瑟街道,似乎想向我們暗示着一個即將出現的駭人真相。男主回到工作的地方,是一個空間狹小的房間,男主一人在房間準備拿出早餐,他不斷望着窗邊上的一個亮著紅燈的機器箱子,不一會箱子上的燈由紅轉為綠並發出一種刺耳的聲響,男主抽起箱子旁的把手,那震撼的一幕便出現。這時觀眾終於將男主在街上呆望紅綠燈箱及在馬路上的紅綠燈停下來發呆的段落和那個對死刑作出發號施令的機器聯繫起來,而最吊詭的是,那個十字架型的燈箱代表上帝,而在死刑面前上帝究竟身處何方,上帝在哪裏?而男主對紅綠燈發呆的原因,究竟是對劊子手的身份麻目還是反思呢?

    第二個故事,男主選擇了對體制的反抗。在給劊子手休息的房間內,男子和其他劊子手進行了一場關於人性良知及極權體制的討論,在對白設計及情節上的處理亦十分之有趣,最後男主在運送死囚的過程之中反抗並逃走,男主不斷在街道上奔跑,突然在前方亮起強烈的車燈強光,當大家以為男主會被逮捕之際,原來車子上正是來接載他逃走的女朋友,男主奔上車子與女朋友在車上隨着響起的音樂載歌載舞,似乎為奔向美好的明天作出的一種儀式。

    第一個服從體制的男主化身為第三個故事的主角,他執行完工作後放了三天的假期,回到他嚮往的家鄉並與他喜歡的女子進行求婚,但此刻男主的女朋友的家庭正因為失去一個非常要好的朋友而傷心,當他們為此朋友進行追悼會之際,男主發現此人正是他在放假前執行劊子手任務處死的其中一人,他向女友道出了事實,女友十分傷心,他對男主心內的刺似乎永遠也拔不出來。此故事拍攝得十分美麗,各種森林的景象,河水的漣漪和風吹過樹葉的擺動也滲透着一種十分濃厚的詩意電影味道。

    當大家以為第二個故事中的主角已經逃脫並過着美好生活的時候,第四個故事開始。老年的男主在鄉間過着隱姓埋名的生活,他將女兒送往德國讀書,並寄托在他兄弟的家中,而他的女兒只知道自己是被棄養的孤兒,和他一起生活的是領養他的父母。男主知道自己年事已高可能不久人世,希望向親生女兒告知一切。他藉着兄弟向他的女兒勸說,希望她到伊朗看看自己的國家並可住在叔叔(男主,即女主生父)那裏。男主和女兒相處了幾天后,向女兒說出當初自己因為逃避劊子手的工作,隱姓埋名到鄉間居住,為免自己被發現而連累她,故將她送離伊朗,女兒知道後非但沒有體諒父親,還怪責他為了逃避工作而犧牲自己的家人,女兒最後走了,並沒有對生父有一絲的感情,而男主繼續留在荒涼偏僻的鄉間。

    當看完四個故事後,我們似乎領略得到,在壓迫與冷漠的體制之下,我們似乎無處可逃,無論你選擇的是什麼,我們只是這個社會運作下的一個棋子。

     4 ) 主题高于一切

    本片的四个故事核心主题远高于一切技法,延续了伊朗电影独有的“生命力”尤其在一个宗教氛围浓厚的国度里面这种主题本身就极端的二元对立。对刑法导演有强烈的控诉而巧妙的是都用执行者的视角来简述,这个角度就更能覆盖社会个个阶级层面。服从、反抗、宿命、无奈。四个情绪点换化成更中重要的核心就是“选择”但是作者却告诉你无论你做出任何选择代价都是极高的根本原因就不说了。

    尤其是第三个故事呈现出宿命感我们没有办法控诉个人行为他并不完全错唯一的根本原因是指杜化的问题。第二个故事则于其他相反作者在给出答案。个人而言最喜欢的是第一个故事角色完全在逃避自己的社会身份的同时他也是一个正常不过的人生活在这个国度里面冰冷的行尸走肉般的过着每一天,最后一个镜头过于精准了的表达出来。第四个故事可以说是最平庸的但也是东亚人且身的问题个人牺牲换取他人性命是否值得。好的是导演并没有给回答。

     5 ) 平庸之恶,距离我们有多远?

    片名:There is no evil / 无邪

    推荐指数:🌟🌟🌟🌟🌟

    这是一部获得2020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大片,导演穆罕默德·拉索罗夫却被限制出国领奖,甚至获奖后被伊朗政府拘禁一年。而这个电影,只是讲述了4个伊朗的普通人故事。为什么这部电影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呢?为什么会刺激到伊朗政府的神经呢?

    首先,电影要揭示的主题是“平庸之恶”, 指的是面对极权下,不加思考缺乏个人判断力的罪恶。如果没有自己的判断力,作恶的人并非脸谱化的恶魔,也可以是身边的每一个普通人。这不仅仅发生上个世纪在法西斯主义的德国,也发生在今时今日。

    伊朗是一个青年要强制服兵役的国家,而且死刑多由这些十几二十岁的青年执行。电影的四个故事都涉及到同样的一个道德困境:当被选中成为执行死刑的刽子手,该服从权威吗?

    这些故事虽然发生在伊朗,但是这样的道德困局其实是世界性的,影片说的是伊朗的故事,但是其他国家的人看到也会代入思考。

    ——————————————————————————————————————————————————

    以下涉及剧透:

    第1个故事,镜头对准一位从外形到行为都是老好人的中年大叔的一天,他憨憨的话不多,有一位帮他打点一切的妻子和很可爱的女儿,他会接妻子下班默默地听着她诉说,会很呵护自己年迈的妈妈,会带女儿去吃想吃的雪糕和快餐,还会帮邻居救下可爱的小猫咪。但是,画面语言总地让人觉得有些悚然和不适,他半夜开车到了工作的地方,和我们上班的日常一样在办公间削点水果,直到红灯亮起,他平静地按下按钮,抽走了一排人脚下的凳子。

    这是最残忍的一个故事,也是个人认为编排最深刻的一个。

    第2个故事对准了一个被选中去执行死刑的士兵,,这个任务迫在眉睫,他焦虑地如锅上的蚂蚁,反反复复想尽办法如何可以不杀人。这个士兵的形象是4个故事里看起来最怂的,但确实是最勇敢的。这个故事还探讨了一个点是,如果让别人替自己去行型,这是否就是道德的呢?

    第3个故事是画面最美的,这是一个爱情故事。男主是一位服兵役的青年,为了给女友庆生,他从军营里请假出来,穿过山野河流,来到了女主家,希望在她生日这天像她求婚。男主的形象阳光健康, 穿白衬衫特别好看。当他去到女孩家,才发现女孩的家人正在为失去了一位世交叔叔而伤心。这位叔叔因为政治见解不一样被处以死刑。在丧礼那天,男主看到了这位叔叔的照片,崩溃地冲出去…

    第4个故事,这个故事可以看作是故事2主角的后半生,故事的叙事和音乐都点出了关联。一个女孩在假期去见自己的叔叔,这位叔叔藏匿于人烟稀少的村子里,是一个乡野医生。在假期的尾声,叔叔病重,女孩才被告知原来自己是这位叔叔的女儿。二十年前,因为逃离成为刽子手的命运,他讲女儿托付给了朋友,牺牲了自己的小家…

    虽然4个故事,同样的困局会让人觉得有些单调和雷同,但是关于这个选择的层次讨论得很丰富。平庸地行恶却维护普通而温馨的家庭,逃离制度的孤勇却牺牲了陪伴至亲的可能。影片力图去探讨道德和恶行的层次,但不是没有立场的,正如故事3的一对恩爱的情侣因为这种恶分开一样,选择平庸和选择勇敢的人会成为泾渭分明的河流,而生而为理智有思考的人,应如女孩妈妈对男孩说的那句话一样“你最大的能力,是在于勇敢地说不要。”

     6 ) 获奖、判刑,这部电影触怒了谁?

    今年3月,第70届柏林电影节上,评审团主席杰里米·艾恩斯宣布:《无邪》获得最佳影片金熊奖。

    台下一片欢呼。

    人群中,几个中东面孔相拥而泣。

    众人注视下,一个戴黑色头巾的女孩登台领奖。

    她是导演穆罕默德·拉索罗夫的女儿。

    而此时的拉索罗夫正远在伊朗,因为政府禁令,无法来到现场。

    获奖仅3天后,拉索罗夫即被伊朗当局判处一年监禁。

    不仅因为他违禁拍片,更因为《无邪》这部电影再次戳中了伊朗政府的痛处。

    站在电影角度,《无邪》不算出色。

    但它的得奖再次重申了电影的另一层意义。

    它不止于娱乐,不单是艺术,更是劈向冰山的巨斧,是治愈沉疴的良药。

    所以今天,必须聊它。

    01

    《无邪》长达两个半小时,由四部短片组成。

    太长?

    没关系。

    你大可只看第一部短片。

    不夸张地讲,它是我近年来看过的短片里最震撼的一部。

    它看似波澜不惊,讲一个男人的一天。

    但实际上,它用了一种不算新颖但绝对奏效的叙事策略。

    前面三十多分钟,始终在积蓄能量,直到最后几秒才瞬间释放。

    它有一种摧毁人心的力度。

    带你看最后一根稻草落下,骆驼轰然倒地的时刻。

    男人叫赫斯马特,谢顶,微胖。

    他有个三口之家。

    他为人老实,善良。

    导演用一个经典的“救猫咪”情节,让我们快速对他产生共情。

    接下来,都是日常琐事。

    男人下晚班回到家,洗澡,窝在沙发里看电视,接老婆下班,到银行取工资,接上孩子去超市购物,回母亲家,给行动不便的母亲洗澡,一家人共进晚餐。最后回到自己家,在不知不觉中睡去。

    一切就这么发生着。

    没有意外,没有戏剧冲突,只有最平常的生活。

    但平常里,又有一丝不安。

    那种不安隐藏在一种颜色里。

    影片中的大量细节透露,男人对“绿色”格外敏感。

    他会盯着路旁绿色的广告牌出神,他会看着妻子绿色的礼服发呆,他会把车停在路口,看红灯变绿又变红……

    绿色,意味着什么?

    直到影片的最后几秒,答案终于揭晓。

    凌晨三点,闹钟响起,男人梳洗完毕,着装整齐,再次来到工作的地点。

    那是一间狭小而封闭的房间。

    东西还算齐全。

    有洗漱台,挂衣架,有镜子,桌椅,桌上摆着咖啡壶、收音机,一台老旧的电视悬在天花板一角。

    赫然醒目的,是正面墙上的两排指示灯。

    一排红色,一排绿色。

    突然,毫无征兆地,红灯亮了起来。

    提示音也随之响起。

    男人顺着小窗看了一眼里面的暗房,像是在确认什么。

    短暂等待后,绿灯骤然亮起。

    一切就绪。

    男人的手摸向一个黑色按钮,冷冷地按了下去。

    接下来的一幕,就是那摧毁人心的几秒。

    是什么?

    请原谅我保留这个悬念,待你自己去看。

    我只想说,这一幕有着千钧重量。

    它揭露了一个残忍的事实,同时抛出一个两难的问题:当一个普通人被赋予正当权力剥夺他人生命时,他能否免于良知的审判?

    导演穆罕穆德·拉索罗夫的提问,掷地有声。

    它虽只短短几秒,却经久不息。

    02

    《无邪》的主题,准而狠,关于一个敏感话题:死刑

    而且它瞄准的对象不是死刑犯,不是警察,也不是法官,而是一场死刑中最容易被忽视的角色:行刑人

    它试图探讨的是行刑人的道德困境

    而四部短片就像桌子的四条腿,支撑着导演的表达。

    它们代表了行刑人的两种态度:服从或拒绝

    其中短片1和3代表着“服从”。

    1中的中年男人,做了半辈子的行刑人。

    处决犯人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可他依然会感到惶恐。

    那惶恐就体现在每一次“绿色”出现的时刻。

    绿色,原本代表着健康、安全。

    但对他来说却是一道残酷的命令,命令他果断下手,置人死地。

    于是绿色成了他的梦魇。

    短片3的主角,是个刚服兵役的年轻人。

    他被派去做行刑人。

    这也是伊朗军队的惯例,新兵蛋子轮流当值。

    而“福利”是:做一次,放三天假。

    男孩想念女友,处决了犯人,却不想这一决定,彻底毁掉了他的生活。

    服从,是容易的选择。

    特别是服从于“命令”,服从于“上级”,服从于“职业要求”。

    正如《杀戮的艰难》这本书揭露的:所有行刑人都以某种方式将自己“工具化”,以寻求心理安慰。

    “是警察抓的他,是法官判的刑,而我只是个工具而已。”

    这样似乎可以心安理得。

    但现实却极其残忍。

    它总在心安理得的间隙,插进一把把无声的刀,瞬间戳穿你的所有自欺。

    那么,拒绝会好一点吗?

    短片2和4给出了答案。

    其中,短片2是四部短片中最像类型片的。

    它讲述的是一个拒绝行刑的士兵成功越狱的故事。

    把这部短片拆成两半看,也很有意思。

    前半段是一场思想交锋。

    宿舍里,士兵们就“死刑”展开争论:

    “你是士兵,不管上面怎么说,你都要照办。”

    “这是你的职责,你别无选择。”

    “你下不去手,我们就能吗?你以为我们是天生的杀手吗?”

    后半段则是一场真实越狱。

    一个细节,胜过千言万语。

    死刑犯走出来,主角与他沉默对视。

    那一刻我们明白,在面对真实的杀戮时,哪怕举着无比正义的旗帜,也终会手软。

    于是主角抢过看守的枪,闯过重重阻碍,成功逃离。

    这前后两半,刚好是两重困境。

    一重“心理”,一重“现实”,加起来,共同构成“拒绝”所要面临的挑战。

    最终,女友开车接上主角,两人消失在夜色里。

    《Bella Ciao》激昂的歌声不停唱着:“我们失去了青春,但总有一天,我们所有人都会在自由中工作。

    那也是全片唯一令人欣慰的时刻。

    但你以为,结局会好吗?

    并不会。

    在短片4中,我们将看到更遥远的结局。

    一位老人,因为年轻时拒绝做刽子手,一辈子隐姓埋名,住在偏僻乡村。

    他怕牵连女儿,于是将女儿寄养,直到临死,才肯相认。

    这或许才是短片2真正的结局。

    越狱之后,是更大的监狱。

    不信你听,《Bella Ciao》的乐声再次响起,只不过是以悲伤的语调。

    无论怎么选,无论服从或拒绝,都是悲剧。

    那么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认为:这不是“选择”的错,而是置人于两难境地的规则出了问题。

    这才是导演真正要批判的核心:道德困境源于非人之法。

    那便是,死刑。

    03

    从这个角度讲,《无邪》其实很像一部关于“废死”的公益宣传片。

    它通过呈现“死刑”造成的种种活人的悲剧,唤起人们对于刑法本身的反思。

    可是,受害者呢?

    我知道,很多人一定有此疑问。

    影片展示了行刑人的困境,这个我们理解,可它回避了受害者的损失,这是不是一种避重就轻或有意误导呢?

    这个问题非常好。

    它一针见血地戳中了影片的软肋。

    但我想说,这恰恰也是导演的高明之处。

    而且,正是这种选择使得影片在“废死”这一议题上,具备了更有力的表达。

    为什么这么说?

    这就涉及到“废死”的理由。

    关于“废死”,常见理由有这么几种。

    有算伦理账的。

    以正义之名杀人,能实现正义吗?

    有算概率账的。

    出了冤案怎么办?人死不能复生,冤案也无法昭雪,岂不是二次杀人?

    还有算效果账的。

    死刑能威慑犯罪吗?

    很难。

    你想,对于那些蓄意杀人者,铁了心要作案的,你威慑不了。

    而对于那些冲动杀人者,也威慑不了,因为人在冲动时是丧失理性的。

    这些说法,都有道理。

    但又都没找准要害。

    因为说来说去,它们终究会败给一句话:杀人偿命,天经地义。

    天下还有比这更正义的事儿吗?

    没了。

    所以哪还有那么多说的,该杀就得杀。

    而《无邪》特殊的地方,就在于它跳开了这个问题,给出了不同角度的答案。

    它关注的是“行刑人”。

    这是些什么人?

    是国家机器上的一颗颗螺丝钉。

    这些人朴素、善良,却被迫坐上了刽子手的位置。

    影片透过这些螺丝钉,透过他们的挣扎和遭遇,实际让我们隐隐看到了一个无形而巨大的威胁。

    那便是藏在后面的那一台高速运转的国家机器。

    这台垄断了暴力的机器,一旦失控,将是所有人的灾难。

    它可能将无辜之人送上绞刑架。

    它可能让那些拒绝行刑的人坐上电椅。

    它更可能,像短片3所揭露的那样:将一个正直而受爱戴的人处死,只因他的言论冒犯了自己的权威。

    于是我们明白,废除死刑的真正意义无关其他,只关于“限制政府的权力”。

    其实,也不光是死刑,实际整个刑法都建立于此。

    有人说,不对吧。

    刑法的存在,不是为了保证民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吗?

    是的。

    但这只是衍生出的效果。

    试想,假如没有刑法,就不能实施保护了吗?

    也是可以的。

    极端点说,只要把坏人都抓起来,通通枪毙,也能达到效果。

    但问题是,我们不能这么做。

    我们不能轻易地把生存的权利让渡出去,将所有人都置于可能的危险境地。

    所以,要有刑法,要有正当程序,要有量刑制度。

    唯有如此,才能把权力关进笼子,免其作恶。

    正是从这个角度,《无邪》完成了关于“废死”的有力论证。

    其实“无邪”的翻译并不准确。

    英文名,显然更好:There is no evil——没有邪恶

    真的没有吗?

    表面上没有。

    至少影片里没有出现。

    那可能的“邪恶”正藏在看不见的地方,虎视眈眈。

    而影片兜兜转转,画了个圆,将那个潜在的“邪恶”狠狠地圈入靶心。

    04

    《无邪》不是导演拉索罗夫第一次冒犯伊朗政府。

    早在11年前,2009年,他因拍摄《白草地》暗喻社会问题,被伊朗政府下达禁令,20年不准拍片。

    但这并没有阻挡住拉索罗夫表达的冲动。

    而且锋利程度丝毫不减,每一部都直指伊朗社会的弊病。

    2011年,《再见》,关于维权律师的抗争。

    2013年,《手稿不会燃烧》,关于政府暗杀知识分子事件。

    2017年,《谎言》,关于底层工人对抗强权。

    期间他辗转德国,回国后护照被扣。

    可拉索罗夫始终没有停止创作。

    这次拍摄《无邪》,同样冒了极大的风险。

    为绕过政府的审查,他将影片拆分成四部短片,并交由不同制作人送审。

    拍摄时为掩人耳目,他只拍室内戏和边远的乡村戏,而城市中的室外戏一律交予助理导演拍摄。

    接受采访时,拉索罗夫说道:“我的电影在伊朗并不存在。

    他在用“隐形”的方式继续着自己的创作。

    正如《无邪》中的那句对白:“你的力量,来自于‘说不’。

    对无理要求说不,对奴役说不,对傲慢的强权说不。

    拉索罗夫说,他的下一部电影正在酝酿中。

    没有人能让他停下。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子戈说电影

    只写不一样的深度影评。

     7 ) 社会意义大于电影本身

    看完后心情比较复杂,电影本身确实没有那么好,但非常能理解其所想表达的东西。

    分开来看的话,最喜欢第一部分,开头就设下悬念,导演却选择将此部分的重点放在日常生活,使得结尾效果突出,力道十足,其中镜头语言的运用也恰到好处。

    第二部分尤其讽刺,设定很有意思(也可能就是现实?),前半段的对话内容非常丰富,后半段紧张且刺激。

    而第三部分就垮掉了,明明是故事性最强的一个部分,故事本身也很有趣,但叙述上完全在依靠台词推进,同时没有很好的铺垫,而结尾虽然逻辑上合理,但实在是狗尾续貂,故事到晚餐时完全就可以结束了,而且效果应该会更好。

    第四部分稍强了一些,但始终没能达到前两部分的水平,故事缺乏张力,反正我看的过程中直接猜到了结局。

    导演似乎表达欲望太过强烈,把明明更适合藏在故事中,让观众自己发掘理解的内涵,直接拿到台面上来,借角色之口进行讨论,使得整部电影太过直白,失去了很多魅力。但同时我又非常能理解导演这种想表达的欲望,对他来说,这部电影或许也已经足够克制了。

    电影里的伊朗,人民生活富足,一切看似美好,但实际上却存在太多的问题,而且所有人都知道存在问题,但大家都在妥协,因为没有人真正有办法能去解决问题,这和我们实在太像了。

    导演似乎还在狱中,没能到场,但首映依旧留有写着他名字的座位,这部电影的社会意义确实大于电影本身。

     短评

    berlinale 70 13 首映前后无法结束的掌声,四星送给前两个故事和现场氛围,我就吃这套没办法……后面两个没法打动我了

    7分钟前
    • 开心拴柱张角角
    • 推荐

    虽有缺陷,仍配得上柏林金熊奖。聚焦伊朗的强制兵役、司法体系与死刑执行问题,四个故事都关注处决者的内心纠葛与道德抉择,有麻木顺从的,有坚决拒绝的,还有在接受后又恍然大悟后悔不迭的,也有为自己的抉择隐忍憋屈一生的。第一个故事最有嚼头,沉静克制,看似琐碎日常的生活段落,最后才在刹那间揭示真相,而结尾恰与片头相衔接,构成了“平庸恶者”的一天。第二个故事从争论辩白突转为犯罪逃亡类型片,夜幕下暂时的团圆结局太带感。第三个故事深度不足,不过在树林里的调度与构图可圈可点。第四个故事比较生硬狗血,不过有意思的是,在德国学医的女儿,与父亲间的对话常混杂德语,有些是下意识反应,还有些是故意以德语发出本来说不出口的想法。拉索罗夫的导演功力并不可小觑,影片的用色也颇为美妙。(8.0/10)

    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伊朗洗白片,挺套路和平庸的,为什么能入选,因为它需要被看见。这也是电影和艺术的立场,一些电影的存在和它承载的意义要超越技术和艺术高度的考虑。首映结束后,因为导演在监狱不被允许到场,全场站立对着一个空座位鼓掌,演员落泪,也挺震撼的。

    14分钟前
    • 一位真人
    • 还行

    導演用一種特別隱喻的方式,躲過了伊朗的審-查制度,前三個故事,每個人都可能在無意識情況下,成為正痔黑暗和邪惡的幫凶。最後一個故事是你知道自己不能做幫凶,你可能要面臨做出選擇和犧牲。

    16分钟前
    • 無邊無際
    • 推荐

    本屆柏林影展最適合金熊獎的電影

    17分钟前
    • JimmyLee
    • 力荐

    【伊朗】四个道德困境,四次控诉与论证,结构与内容上莫名让人想起《天注定》,也更因背后语境抱有额外好感。比之前作《谎言》的单人复仇故事,或是早前在《雅尔达》同样看到的新人导演对伊朗死刑私刑的呼应,它可能有着更为野心的安排与诉求。但将故事拆开来看,也会发现每个部分都无比接近于《审讯室》、《德里罪案》…等等在Netflix走红的一干罪案剧的单集,似乎这种不连贯更适合成为一个上佳的诗选剧。

    20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过山车式的观感 神转折 然后从Bella Ciao这歌出现开始水平极速下降 导演是沉浸在这歌里导致后面都没没好好剪??? 三星给前两个故事吧

    22分钟前
    • 十二
    • 还行

    我放弃了余生,做了逃兵,这也许不是符合国家意志的正确勇气,但依然是勇气。你我皆凡人,掌心翻覆间没有万千生命,为了人类自创的恶里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善,就已经足够一段人世的担负。活一次,拥有能够贯彻始终的信仰,并能够贯彻始终的执行,不枉生命。重要台词“如果我回到服役的日子,假如我不得不再次处决某人,我将再次拔出我的武器对准警卫然后逃跑”

    25分钟前
    • 阿基里斯之刃
    • 推荐

    第一段最后几秒冲击很大 这才明白之前几十分钟到处的不安来自何处 杀或不杀 都是选择 都有代价 都带来了梦魇 两次响起的Bella Ciao 不是没有evil 而是没被看见

    27分钟前
    • 吴邪
    • 还行

    太好了 应该是我在一次别离后看过最好的伊朗电影了 导演因为zz原因没能来现场 不过全场在影后鼓掌快十分钟是真的因为太感人了 最喜欢的应该是第三个故事 想在出源可以再看一遍

    31分钟前
    • Escalin
    • 力荐

    四个以伊朗男警察为主角的故事,四次不同原因的“处决”,四种与女性紧密相连的羁绊,伊朗的国家环境给想正常过活的普通人施加了多少压力,在警察这个职业上集中体现。穆罕默德·拉索罗夫是个很会讲故事的导演,最幸福的时刻永远与痛苦的魔鬼共行。没有人是真正的恶魔,却全都被迫走在成为恶魔的路上。

    32分钟前
    • HarperDie
    • 推荐

    第二个故事请直接拿去柏林短片竞赛,《朋友再见》的效果很好。第三和第四个故事居然以那样幼稚的核心情节来构建甚至以此设置悬念真的不尴尬吗?最后的镜头好歹拉回一点点印象。

    36分钟前
    • 小易甫
    • 还行

    这部电影存在的价值高于其艺术价值

    37分钟前
    • Sceptile
    • 还行

    There is no evil. There is only the banality of evil.

    40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在“邪恶”的专制统治之下,“不作恶”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四个短片,第一个最好!像马三立说相声的“抖包袱”,铺垫了好久,酝酿情绪,最后一秒,“包袱”打开了!一切疑云豁然开朗。

    44分钟前
    • babudo
    • 推荐

    逃跑能有什么坏心眼呢。

    47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7/10导演似乎表达欲望太过强烈,把明明更适合藏在故事中,让观众自己发掘理解的内涵,直接拿到台面上来,借角色之口进行讨论,使得整部电影太过直白,失去了很多魅力。但同时我又非常能理解导演这种想表达的欲望,对他来说,这部电影或许也已经足够克制了。电影里的伊朗,人民生活富足,一切看似美好,但实际上却存在太多的问题,和我们实在太像了。

    52分钟前
    • 非合理
    • 推荐

    金熊实至名归。1>4>2>3。

    55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应直接译作《这里没有恶魔》,标题后是拉索洛夫对家园土地和人们深切的热爱。比《手稿不会燃烧》更精炼,后两段虽然比起前面逊色不少,但也正是两段俗套的情节剧故事将这份热爱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58分钟前
    • 字母君
    • 推荐

    只是份工作而已,我也是个打工的。共青团小编扬起无邪的小脸,不管是晚上加班删帖子,还是地安门清场后去洗地。只是份工作而已,我也是个打工的。况且单位还发了一包米呢。大家都在考公务员,听说监狱是好单位,如果能搞到编制,不要说按下按钮,自愿加班踢凳子,就怕工作出点错,最后变成临时工

    1小时前
    • 丁一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