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他们在岛屿写作:逍遥游

    他们在岛屿写作:逍遥游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台湾2011

    主演:余光中 

    导演:陈怀恩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他们在岛屿写作:逍遥游 剧照 NO.1他们在岛屿写作:逍遥游 剧照 NO.2他们在岛屿写作:逍遥游 剧照 NO.3他们在岛屿写作:逍遥游 剧照 NO.4他们在岛屿写作:逍遥游 剧照 NO.5他们在岛屿写作:逍遥游 剧照 NO.6他们在岛屿写作:逍遥游 剧照 NO.16他们在岛屿写作:逍遥游 剧照 NO.17他们在岛屿写作:逍遥游 剧照 NO.18他们在岛屿写作:逍遥游 剧照 NO.19他们在岛屿写作:逍遥游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归来了,那曾经远射天狼星,学徐霞客游历八方,目光矍铄的焚鹤人。他说,西子湾是他最後的归宿。《逍遥游》跟随余光中夫妇的游屐,牵引出诗人的乡愁、文学启蒙、写作风格与文坛交游,更可见其走过中西思潮交会澎湃的岁月,找寻属於自己的声音。在那些铿锵的思维与文句垒叠起来的生命史中,余光中最後把身心都托付给岛屿南方的海湾,和夫人一起,静静陪伴对方的烛光。

     长篇影评

     1 ) 愿自己也能永保童真和清澈的眼神

    82岁依然有清澈的眼神,和童真的联想

    这种状态的余先生令人敬佩和觉得可爱

    他觉得最可惜的是自己没有足够的精力从事创造和翻译

    但是依然还没有放弃自己写作创作的笔

    传授自己的写作技巧

    看完这个之后忍不住再买一些余先生的作品来读

    第一次觉得诗离我们那么近

    并不全都是抽象和晦涩的

    他要说的和他的感情都在诗和散文中了。

     2 ) 《红烛》 - 余光中

    红烛 三十五年前有一对红烛 曾经照耀年轻的洞房 且用这么古典的名字 追念厦门街那间斗室 迄今仍然并排地燃烧着 仍然相互眷恋地照着 照着我们的来路,去路 烛啊愈烧愈短 夜啊愈熬愈长 最后的一阵黑风吹过 哪一根会先熄灭,曳着白烟 剩下另一根流着热泪 独自去抵抗四周的夜寒 最后是一口气同时吹熄 让两股轻烟绸缪成一股 同时化入夜色的空无 那自然求之不得,我说 但谁啊 又能随心支配 无端的风势又该如何吹

     3 ) 多谢有笔——《他们在岛屿写作》余光中集观后

    舒一口气,打开文档,看完了《他们在岛屿写作——余光中:逍遥游》。
    那年我13岁,皖南深山里一个叫旌德的小县城,一家破旧清仓的书店,我抽出了一本《余光中散文选》,浙江文艺出版社。现在我21,大学宿舍的书橱里,它泛黄,脱线,中间夹着我写的各种笔记。我有了各种单行本和全集,那本散文选依然跟我到全国各地,火车上,旅馆里,宿舍和家中。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偏见,总觉得台湾泛着一种忧郁的文学气息,细腻,敏感,有点日本文学物幽的影子。当很久之后的我翻开红皮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老师说台湾文学不考的,自己看吧,小小松了一口气,因为不知道会把余先生说成什么样。
    还是说正经的纪录电影吧,片头那些扯散了的纸,那些删了改改了删的印记,是一个宣告,以文为生的波折和坚韧,那些墨从心头流淌出来,必然拨人心弦。片子从江南的运河开始,又在江南的小调里看船悠悠从那头来,哼着的却是大江东去。1928年的南京,我不大能明白意味着什么,也许是长衫,也许是桂花,也许是常州调子的吴语和少妇乌黑的发,总之那年重九,茱萸从此成了某种象征。
    学文的似乎对民国有种莫名的感情,那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在余先生的文章里我似乎也不怎么能感受到硝烟的味道,有的是悦来场乡下川音的文章和后来诗中屡屡出现的四川意象。《记忆像铁轨一样长》里写到与母亲挤火车逃难,单腿落地似被挟持,我居然脑补出一幅上海晚高峰的地铁,实在有些轻佻,但是隔时代的背景难以体会,这是对于年轻读者来说常有的头疼问题。片中台大中文系的学生们念余先生的《敲打乐》,末了的感想是因为没有中国的概念而不能体会很多句子,我心里虽不好受,也知道是实情。所以看到记录电影之前我虽涉猎过研究余学的书,也大体知道哪些诗作背后是有政治事件或是人生事件背景的,可从来没有直观的感受,仍然是背景管背景,诗文呢只管看字。片子给我最大的帮助之一,就是借由学者,余先生的诗友和余先生自己的口,让我更直接地触到了诗背后的一些东西,比如《我之固体化》,比如《大度山》。
    余先生对我来说,似乎是某种可触的然而又高悬在天上的星座,他直接交给了我新诗直观感受,不是《乡愁》,而是《扬子江船夫曲》,那首在几个版本诗选中都放在首页的我并不明白为什么副标题会是“用四川乡音朗诵”的诗。当片子里我听到先生自然操着一口四川话念着“嘿哟嘿哟”,那种书本里看来的诗歌民谣化忽然活了,先生朗诵的时候并没有多用力,只是在几个字上稍稍一点,似乎就有什么东西不一样了,尤其是念到“东方”的时候,我看见先生眼里的光。我读余先生的散文比诗早,讶异于文中流涌的情感,但又是属于男性的阳刚挺拔的多情,《逍遥游》说起天文星座,的确是承屈原庄子一般大开大阖瑰丽而舒畅,后来我想这就是诗人的文吧,闻一多先生写杜甫不也正像一篇雄丽恣肆的抒情散文吗?危乎高哉的天山阴山帕米尔的高标,天那头流淌到血管里的黄河水,从李白的诗里代代传承下来的属于诗人特有的热度,在余先生的诗文里被灼到了。
    后来我念到余先生天狼星时期的诗,其实包括《鬼雨》,又觉得是有关李贺的颜色,秾丽而不祥的,与死亡有关的气息。才如江海命如丝,余先生写爱伦坡,说是愿意在他的小屋里被人发现躯体僵直在窄铺上手中握着《红死》。原来文风这种东西,基调和主题相同也可以变换出不同的感觉,从少年济慈的浪漫到爱伦坡和李贺的诡谲,壮年盛唐的典丽到平和温柔地问一问玉人腕上的玉镯,直寻要坚守要开垦和改变都要,这是余先生给我的第二重启迪。
    《与李白同游高速公路》,《将进酒》和《或者所谓春天》,这几首诗让我有些理解杜甫,诗其实什么都可以写,看你写成什么样,古人的话题用来装现状的棱角,会心的人更会心地接受了。《山盟》这篇文章和相关一系列的诗,关于古木被伐的话题其实广角来看就是发展是社会人心,文字,是用来传递一些东西的。
    片子里戳到我的细节有很多,《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是文艺范儿的,娓娓道来。余先生念到“新娘在那头”,手指向了夫人;痖弦念《红烛》:“哪一根会先熄呢?曳着白烟?剩下另一根流着热泪,独自去抵抗四周的夜寒……”余先生曾经写过“这本书里夹着一个可爱女友的地址(现在不用记了,她的就是我的)”几乎能读出略得意的顽皮的笑容来。片子里夫人对着镜头还是有些拘束的样子,不如在美术馆里给人讲解时的从容和自信,但是在说那句“当你面对一个诗人的时候,就要努力不去做一个诗人”的时候面容极坦然,以及余先生很自然地就将夫人的腕子拿着说我就是对着这只镯子写出了“人和玉浑然合成了一体”那首《问玉镯》,相濡以沫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戳中了我。
    看到余先生在高雄三民国小给孩子们朗诵《雨落在高雄港上》的时候,真是很羡慕孩子们,先生自己曾经提倡过诗人最好能将自己的诗朗诵且录音,片子里这短短的几首诗,余先生自己处理的轻重缓急,感情点在哪里一目了然,有孩子问余先生最早想做什么,他说地理家,文集里对地图的感情,对自然风貌的眷恋,一直都是贯穿的,徐霞客墓前,先生虔诚合掌不知许的是什么愿望,他说他的游记里有国破山河在。
    余先生颇有童心的样子,惠山古镇院门口的石狮子他会爬上去,身边人说“余老师又爬狮子了”;他朝古井里喊,没回声摇了摇头;从门里出来遇到一个手拿气球的小姑娘,摸摸孩子的头,错身而过,小姑娘还在茫然地回头,可爱得不行。白发翁与稚子,真是拨到我心里的那根弦。
    余先生说山河,说文人要用文章去就位山水,三峡几乎是杜甫的了,李白拥有黄河,他说我可以自豪地说西子湾是我的,因为还没有作家来跟我抢。台湾国立中山大学的讲堂里白发苍苍的老教授,说翻译的事情我还没有做完,还要继续,这让我多想多想能远远地眺望一眼就好了,看一眼就好了。余先生照相,我是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什么叫著作等身,余先生的书垒起来显然要比他的身高高出一截,而在时间轴上,这些书也必将让这个名字走得更远。
    他们是以文为生的人,文的意义又不仅仅在生,是信仰是武器是心是更多用言语无法表达的东西,片子里提到“傲慢”,我觉得是舍我其谁的自信,余先生初作诗就是以济慈为标杆的,除此外,那些大禹后人,太阴氏遂人氏的目光,承黄河长江来的血的温度,没有自信怎么敢用呢,好比晚唐苦吟一路虽也有别样的志趣,格局上到底小了些,诗人拿出诗来也就未免惴惴。先生1928年生人,如今还在笔耕不辍,总是含着些与时间竞赛的意思,不过先生自己也说过“时间你带得走歌者带不走歌”,有很多东西想来已经能跑过时间了吧。
    碎碎说了这么多,说到底是很喜欢《他们在岛屿写作》,说到底是太感谢余先生,他的文章笔墨给了我这么多的温暖照耀和精神,我不敢说以后会有什么文学上的理想,但是至少,一直写,不把笔丢掉,是先生们一直教给我们的东西。

     4 ) 逍遥游

    余光中,狂者,自觉的诗人,他说,“我写作是炼石补天”,有着无比充沛的意义。

    他写:“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 他说,他的诗是隔着距离的宋词。

    与自我争论,才有诗。

    这个可爱的老头,不停地写诗,听beatals,bob dylan,写摇滚诗,不小心一起开启了台湾新民谣时代。占西子湾只为其写诗,与太太背影相携低吟《红烛》,写大分离,简单而深邃丰盈的诗,人生亦是如此。

    他和周梦蝶几乎是两种极致的人生,一动一静(一狂一狷)。一个一直活在伊甸园的诗梦里,闪耀灿烂,作品繁多,不休不止;一个犹如苦禅,家徒四壁,岑寂清冷,一生只出两本诗集;相同的是几乎同一时代,离国别乡,为人坦挚,还成为好友,一生写诗;如今同为可爱的文人小孩。

     5 ) 逍遥游于天地间

    看到最后,第一个感觉是,这就是未央歌里的小童老了的模样!
    我是不是应该用一个更合的诗意的开头。但无法撒谎,确实是那无法掩藏和假扮的童真打动了我。
    无论是那著作等身的画面,明明看着显得人很矮小,但那些姿态神情动作都那么毫无修饰;
    无论是那片石跳河的几次尝试,最后那成功了的喜悦在镜头之外都能感觉到;
    无论是那捉着妻子的手那么坦白地说着情话;
    无论是在游览徐霞客景点时候那么认真地拿着笔做笔记……
    这些无论,都忽然让那个“这头那头”的余光中变得真实和让我无比尊敬和喜爱起来。
    整部片子里缓缓流淌的那种不紧不慢的气息,绝美的画面,还有那首双烛的情诗真是举世无双。

    或许,所有语文课本里面所呈现出来的作家都是有限的。他们都以种种方式,首先,作为一个人活着,其次才作为一个文学家活着。
    大概著作等身什么的,也还是外在的吧。

     6 )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一页乡愁,那个老人走了,这是一位无论在台湾,大陆,香港澳门,还是海外华人心目中地位都不一般的作家。少有地,连TVB的新闻都特意提及他离世的消息,很多作家文人都不曾受过这样的关注。我曾经因为“猛虎嗅蔷薇”而专门去追查了一下,发现原来这句翻译就是来自余老先生。 余老回乡游蠡湖,让我想到了金庸大侠在杭州等处的儒雅身影。片中有一处细节,余老令人出其不意地忽然坐到一只石狮子上面,颇有点老顽童心态,童心未泯,又或许走得有点累了。后面还有忽然提笔在印有自己落款的诗壁上画了一下,也是随性表现。(也许有的人认为这两个表现是没有公德心。)老先生是有一颗赤子之心的。我是一位文学老师特别提倡文人应该有赤子之心。真性情才能写出好文章。 余先生的诗歌是有骨头的,《我之固体化》就是他人格的写照。 最近有意无意间还看过香港作家易文的纪录片,忽然想,这些港台的名家们都值得拍一部片子来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知道他们的作品。在内地越来越重视传统优秀文化的当下,直觉如果有人把一些作家、画家、音乐家等拍摄成影像,是会形成一股收看热潮的。就像《中华诗词大赛》、《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的走红一样。这些影像,总比那些贩卖明星的流量综艺有价值得多。

     7 ) 逍遥游

    余光中先生是我最喜欢的近现代作家之一,纯然的天才与文人,唯有千年前的绝世诗人李白可与之比拟。先生的《寻李白》中最惊艳的那两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惊才绝艳的不仅是李白,亦是先生。

    “逍遥游”这个标题很有道理,余先生的文风确实类似庄子,纵横捭阖,天地之间无不可归于我笔下,而余先生本人,也是这样洒脱自在的人。他会一时玩心大起骑坐在大院门口的石狮子上,也会在车站里看到刻着自己文章的石碑后,觉得自己的名字没被刻好而用签字笔再描上一瞥。他不在乎什么政治什么正确,只有情感、思想和才华是要紧事。

    最早喜欢上先生的诗,纯粹真我的心思,澎湃逍遥的情感。人类的感情难以共通,但如果是先生的诗,即使不能带入自己的心情,也能站在第三方视角欣赏他的狂放不羁。后来读到余先生的散文,更是蔚为大观,竟然有人能捕捉到这样细腻幽微的情绪,写出这样有韵律有节奏的文字,印象最深的便是《听听那冷雨》,全文叠词不知凡几,一边读一边就好像有阴湿的雨雾从地上漫起,而后淫雨霏霏,终有滂沱大雨泼在我心上。

    斯人已逝,我竟已经错过,这样的天才,不知道是否还会再现。

     8 ) 余光中的逍遥游

    我最喜欢他的两首诗: “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了你不是谁/你幻灭” “我原是晚生的浪漫诗人/母亲是最幼的文艺女神/她姐姐生了雪莱和济慈/她生我/完全是为了好胜”

    余光中说他写乡愁只用了二十分钟,人家觉得好奇,其实酝酿这种情绪用了二十年,乡愁已成绝响;

    余光中说诗人与景应该是拥有的关系,杜甫写三峡写得多,于是三峡就成了杜甫的,黄河就成了李白的,所以,西子湾也是我的; 余光中晚年写了一首诗给妻子,用玉琢比拟,依稀可见在江南大学朗诵《乡愁》“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新娘在大家的掌声中站起,泪水一下湿了眼眶; 余光中说现在致力于翻译济慈的作品,译者没有作家的popularity,也没有专家的authority,但是译者有自己的快乐。

    这是这一系列纪录片我最感动的场景:余光中在孩子的朗诵声中静心聆听,然后亲身试法,自己的作品从诗人口中流出,历史的痕迹从他和孩子身上轻轻流过,这是一种传承,是一首现实的诗歌。

    这就是余光中,是他的逍遥游。

     短评

    六部中间最喜乐的一部,看着余老师的快乐与逍遥,区别其他几位或坚定,或沉思,这里有无限快意,当然还有典型同于他人的学院派气质,虽然有偶尔小刻板的感觉。对于当年新诗的争论与初始,不太调,即便你能听到与胡适、徐志摩这辈同叹,一种深厚根基与耐力(08年80岁还出诗集),在画面上以著作等身

    4分钟前
    • Strelizeia
    • 力荐

    感觉这一集作为纪录片的败笔,比这两天看的另外两集加起来还要多,可能是囿于时长限制吧...好评的地方在于至少挖掘出了余光中可爱的一面(尤其是最后和自己的书照照片那儿)、那份身在愁中又渴望自由的心绪。访谈这块的信息虽然翔实丰富,提供了多变的角度,但止步于深度不足,迂回旋转。

    6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看完有種作者魅力超越作品本身的感覺…片子的氣質本身也很契合余光中。是一本優美的有詩意有質地有深度的……電視散文…

    9分钟前
    • 17950
    • 推荐

    篇幅所限,算是个引子吧。萬方的朗誦還是那麼好聽。余光中最為人熟悉是詩歌和散文,本片重點是詩。拍的很美,不過淺顯了點。意猶未盡,就留給閱讀去完成吧^_^ 要把這個系列看完,繼續找餘下幾部的片源~~

    10分钟前
    • Larbre
    • 推荐

    “人生也是一張小小的郵票”

    13分钟前
    • 無邊無際
    • 力荐

    诗人永远年轻。

    16分钟前
    • 安小安
    • 力荐

    3.5. 乡愁。

    17分钟前
    • vivi
    • 还行

    余光中和孩子们读《雨,落在高雄的港上》那一幕非常动人。

    22分钟前
    • 林三郎
    • 推荐

    “外面的世界不如想的那么好,也不是你想的那么坏。”其实吧,陈怀恩适合的还是摄影,而非导演。

    23分钟前
    • 清影照心
    • 推荐

    还记得初中买过一本好像叫《中华文学选刊》的杂志,专门做了一期余光中特刊,所以对这集格外亲切。甚至都有点爱上老余了,他的自信狂妄,他的机灵顽皮,而且他的诗就是比较好懂嘛。。。顺便还对马世芳产生了点兴趣

    28分钟前
    • 肖浑
    • 力荐

    非常唯美的纪录片。虽然透着为余光中立传的目的性,但了解了导演的创作过程和余先生为人后,会更深地被影片所表现出来的细节所感动。

    31分钟前
    • 膏膏
    • 力荐

    不管多远,我一定要去看看那窗,看看那楼,看看那海

    32分钟前
    • 荆棘
    • 推荐

    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

    36分钟前
    • reneryu
    • 力荐

    作为电视纪录片,除了对诗作搬演,口述采访中规中矩,试图塑造一个文学完人。余光中以南京人,常州口音,会四川话,又祖籍闽南,迁居台湾,游历香港西洋通英文,四处寻求与【中国】的对话形象,最终赶上统战时势,在大陆四处打卡。

    41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

    46分钟前
    • 独角永动机
    • 推荐

    旁白:万芳 陈怀恩

    47分钟前
    • 妖灵妖
    • 还行

    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六部纪录片,居然有四部是为诗人立传!四位诗人中,余光中最易懂,也最入世、最可爱。

    48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好诗

    51分钟前
    • qf-w-fq
    • 推荐

    刚出的时候就想看,一直在等。关于作家的,所以想尽量感性地看这个系列。关于余先生的这部,好像诗有点多吧,好像写意的镜头也有些滥吧,但是没关系,这些跟余先生的赤子之心一同滋润我们干涸的感觉。

    56分钟前
    • 豆友38137057
    • 推荐

    余光中本人还是跟文字的清朗有点不同,有种学者的狡黠气质,笑话说的不露痕迹。陈怀恩长得好圆说话也搞笑,跟他画面风格完全不同。摄影出色,但移轴搞得很莫名。整体剪辑有点散,叙事线路太多,抽象和现实连接得有点生硬。在人生经历和诗作的演变两个主题的抉择上有点纠结,所以有很多神神叨叨的段落。

    1小时前
    • Lycidas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